观察者网专访李光辉:举办进博会标志中国走向贸易强国

来源:观察者网

2018-11-09 11:23

李光辉

李光辉作者

商务部研究院原副院长

【李光辉,商务部研究院原副院长、三级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全国日本经济学会副会长,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主要研究领域:区域经济合作、自贸区、开放型经济等。观察者网奕含采访。】

首届中国进口博览会本月5日在上海开幕,这是全球首个以进口为主题的国家级展会。172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参会,3600多家企业参展,5000余件展品在中国市场首秀,数个百亿级采购大单完成签约,“买买买”的热情势不可挡。

在进博会如火如荼进行之际,素有“中国外贸风向标”之称的第124届广交会落下帷幕:累计出口成交较去年秋交会下降1%。这是否预示明年外贸将呈现进口强劲、出口乏力的态势?中国外贸实力如何?对此,观察者网专访了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研究员李光辉,请他分析。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研究员李光辉(资料图/中国政府网)

24万亿美元是中国给世界下的“定心丸”

观察者网:您如何看待当下三驾马车的关系?近年来,消费对经济的贡献持续提高,目前已接近六成;投资因供给侧改革受到部分削减,出口遭遇中美贸易摩擦升级、外部市场仍较为复杂。

李光辉:我认为三驾马车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促进和推动的。

对中国经济而言,在外贸方面,出口、进口同样起到作用,两者是互补的,不能一味强调其中一个。以前我国是外向型经济,强调出口和吸收外资。如今我国要做开放型经济,强调要素的跨国性自由流动、参与全球分工,重视出口和进口、吸收外资与“走出去”并重。通过进口,拥有中国经济发展需要的各种资源、产品、技术、品牌。此次举办进博会是促进进口的一部分,也促进中国开放型经济发展。

对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说明要根据人民的需求来改进投资、消费、外需三者之间的关系。当前,我国的主要矛盾已经发生变化,需要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我们通过进口博览会,进口老百姓需要的、实用的、高品质的产品。投资、消费、外需三者通过相互推动,形成共同促进经济发展的合力。

观察者网:您觉得中国目前的进口水平怎么样?

李光辉:以往我国只注重出口,自从党的十八大以来,开始注重进口。如今,进口和出口都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内外两个市场、资源都服务国家经济发展。根据中国的经济水平,进口潜力比较大。如果能进口中国经济发展需要的产品,我相信进口的潜力会逐渐发挥出来,我们也应该把这份潜力挖掘出来:只要是满足人民生活需要,无论是工业品还是消费品,都可以进口。当然这需要一个过程,而非马上就能实现。

观察者网:习主席在进博会演讲时表示,预计未来15年,中国进口商品和服务将分别超过30万亿美元和10万亿美元。但商务部副部长却说,未来15年,中国预计将进口24万亿美元的商品。您如何看待习主席和商务部官员对中国未来进口数据的不同判断?

李光辉:我认为24万亿的数据是根据中国前几年经济情况得出的预测数据,反映中国进口的趋势,可以说是一个最低目标。随着中国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的需要,这个数据能够实现。未来,我们要充分挖掘外贸潜力,结果很可能超过这一目标,可以说它是对中国给世界下的“定心丸”。

航拍江苏连云港货运港口(资料图/视觉中国)

不只属于中国,进博会搭建全球供应链体系

观察者网:最近几年,中国外贸曾出现回调:外贸数据在2014年达到峰值后一度大幅下降,至今未恢复。您如何看待中国外贸发生的变化?

李光辉:我认为,外贸结构在这几年发生了调整,通过培育新的竞争优势,提升技术、服务、品牌,经济正从原来的粗放型向集约型、高新技术转变。以往缺少竞争力的产业也在调整结构。此外,我们根据国内经济发展需要调整国内市场和目标市场,努力实现资源要素双向流动,努力从外贸大国向强国转变。

观察者网:的确,我国自2013年成为世界第一大货物贸易国起,就强调外贸大而不强,要向贸易强国转变。如今5年过去了,请您给中国外贸转变打分的话,您会打几分?

李光辉:我很难打分,因为如果要打分,就要先确定强的标准。但到目前为止,我们没有统一衡量贸易强国的指标。以日本为例,它被称为贸易强国,但它的强也并非任何外贸领域的产品、产业都强,它是在某些领域具有全面的竞争力。

日本丰田车间(图/视觉中国)

我理解的强是指一国的对外贸易在某个行业和领域拥有主导权,起到主导或引导作用,拥有一定程度的市场规模,掌握定价权和话语权,在价值链、产业链和供应链上位于中高端。以往我国严格执行国际规则,是跟随者而非制定者,如今已在一些领域已经拥有自己的方案、声音,逐渐掌握话语权,这说明我们在向外贸强国转变。

此次进博会,我认为对我国构建全球价值链具有很大作用,会成为一个重要基础。以往我们通过广交会做出口,往往是出口符合世界市场需要的中低端产品。如今通过进博会做进口,我们可以选择中高端产品,符合提升自己产业需要的产品、技术和服务,形成并提升全球供应链和产业链水平,这是我们向强国转变的标志。

同时,通过举办进博也能推动中国的对外开放,推动供给侧结构改革,推动开放型经济发展。这是用开放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用开放引领中国经济发展。

观察者网:请举个例子,具体谈谈如何通过进博会促进产业链、供应链发展。

李光辉:进口博览会是我们为世界各国搭建了产品出展示的平台。通过这个平台,各国可以根据自身市场的需求、本国消费能力选择产品。进博会并非只是中国进口,其他国家既可以派参展商出口,也能派采购商进口。同时,以前很多国家没有融入全球价值链、供应链,现在通过进博会就能进入这个体系,整个世界的市场都被连接起来。

“若看一眼就能被模仿,那产品没有高技术含量”

观察者网:国外产品若要进入中国市场,在哪些领域具有优势?如果您参加进博会,会着重关注哪些领域的产品或服务?

李光辉:任何进口、出口都要根据发展的需要确定。对于参展企业来说也是一样,企业采购会选择能促进产业不断升级的产品。如果无助于中国经济发展,市场没有需求,参展企业很难拿到订单,因为进口再多也没用。

作为研究开放型经济的人员,我会从中国产业结构发展、构建开放型经济体系,尤其是如何构建起具有中国特色的产业链、价值链和供应链的角度观察。观察不同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和我国在供应链上的联系,我国的哪些产业、主导产业可以构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

这次进博会,德国、美国等发达国家都派代表团参展,不乏能够引领未来的高新技术企业,包括与航空航天、高铁、基础设施相关的企业、民众生活需求相关企业都值得关注。此外结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考虑我们哪些产品能“走出去”,联通国内国际两个市场。

进博会德国馆(图/视觉中国)

观察者网:提到进口展,广交会也设有进口展区。几年前,有部分进口展商反映产品在中国没市场,也有展商觉得产品虽然有市场,但很容易被模仿,以至于不带最新的产品参展。您如何看待这个问题?进博会是否也会遇到类似情况?

李光辉:我认为如果进口商觉得自己的产品被人看一眼就能被模仿,那说明他的产品没有什么高技术含量。如果他的产品、技术世界领先,在国际上具有竞争力,拿到中国展示一下又何妨?进博会是世界上第一个以进口为主题的国家级展会,要对标国际经贸规则,规则之一就是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目前中国正在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观察者网:您如何评价靠免税或低税率促进进口?在进博会开幕当天,国办发文表示,国务院调整关税税则委员会,拟定关税改革发展方案。未来我国征收关税是否会采用低关税促进进口?

李光辉:我认为国家对进口调整关税总体方向是正确的。因为随着经济发展,我国在不同时期需要进口不同的产品。对进口商品征税要从整体看,很多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在发展的不同时期,都会根据本国市场的需求调节进口关税。

我们为什么要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原因之一是通过调结构来满足经济发展、民众生活的需要,对一些需要的进口商品调节税率。

观察者网:海外代购兴起之初,有不少人借低关税甚至逃税赚钱,引发财税部门不满。同时,由于很多代购没有资质,产品质量也难保证。后来国家开始实施行邮税。对此,您怎么看?

李光辉:代购是进口的一种形式也应征税,所以后来开征行邮税。

资料图:视觉中国

上海自贸区扩围将围绕科创领域再发力

观察者网:接下来请您谈谈进博会设在上海的初衷,选址上海是否看中上海的开放水平和消费能力?2013年9月底,上海自贸区挂牌成立,探路中国新一轮经济改革。进博会开幕式上,习主席表示,上海自贸区要进一步扩围。您认为自贸区扩围的用意是什么?

李光辉:是的。一直以来,上海在中国对外开放中都处于前沿,具有很多地方没法比拟的优势,当然这里的消费能力也较高。

从产业结构和竞争力看,上海在金融行业具有很强的竞争力,在科技创新方面引领发展,在体制机制改革方面探索。同时,上海在服务业方面也具有竞争优势,对标国际经贸规则上也做得很好。

我参与了上海自贸区方案的设计,这是对我国深化改革的探索。经过五年,上海总结了127条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并向全国推广。在改革开放先行先试方面,上海起到引领作用。这次上海自贸区再扩围,虽然详细信息还没有披露,但还是会围绕上海自贸区设立的目的,也就是科创这个领域进行。上海具有科技创新的基础,对市场辐射能力强。此次,自贸区扩围可以进一步加强自主创新,进行体制改革,以科技创新为驱动力和国际经贸规则接轨,营造法制化、便利化的国际营商环境。同时,在制定规则方面,也会体现中国元素、中国声音和中国方案。

观察者网:您刚才讲到上海在进口服务方面做的不错。纵观中国外贸,货物贸易常年顺差,服务贸易常年逆差,您如何看待中国服务贸易发展?进博会将对服务贸易进口有哪些影响?

李光辉:我认为不能简单说贸易顺差好、逆差不好,实际上两者都是很正常的现象,我们也一直强调不追求顺差。一般来说,因国内发展需要增加进口,就表现为贸易逆差;反之出口多了,就表现为顺差,这时候一定伴随溢价现象。

比如我国需要进口大量的手机某个配件,制作完后再大量出口手机。这是根据市场需要,不能说哪个好、哪个不好。只能说我们希望多进口高端产品、拥有高技术含量、出口竞争力更强的产品。但高端产品并不能随意进口。比如美国就拥有很多尖端技术,但因为管控,不对中国出口。所以中美贸易体现为我们有大量的顺差。这是政治因素,而非经济因素起作用。

观察者网:进博会恰逢中美贸易摩擦升级之际。虽然人民币汇率目前走稳,但仍有贬值的可能,国际经济形势复杂严峻,一系列因素都可能影响进博会取得的效果。您对进博会的成果预期如何?

李光辉:我想进博会和中美贸易摩擦升级是有些关系,但不会太大,并非因为中美贸易摩擦才决定举办进博会。

我认为进博会是一种创举,目的是为了搭建中国连接世界的平台。这是一个开放的平台,向世界昭示我们改革开放的决心,同时也是一个公共产品,既推动中国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也推动经济全球化发展。各国建立统一的市场,实现互利共赢。

这个平台不只是中国进口,它会提供供应链所需的商品,能满足各国的需要。如果没有这个平台,很多发展中国家,尤其是落后国家无法参与到国际市场,无法成为全球供应链的一部分。习主席演讲时说 “中国经济是一片大海,而不是一个小池塘”,中美经贸只是一个因素,大海有风平浪静时,也有惊涛拍岸的时候,但无论如何都不会掀翻大海,大海永远在这儿。不管贸易保护主义如何干涉经济发展,中国都会做世界经济发展的推动者、贡献者。


进博会展馆外观

观察者网:刚才提到了广交会,这个大会已经成为中国外贸的风向标,也一定程度上反映国际贸易的变化。如果进博会要取得类似的地位,反映中国对世界出口的需求,需要做哪些努力?

李光辉:首先,进博会要明确是为促进世界经济发展搭建的公共平台;其次,要结合中国构建开放经济新体系展开。党的十七大提出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开放经济要做什么?其中最重要的要素就是允许资源的跨国境自由流动。同时要参与全球国际分工,根据比较优势,通过广交会和进博会一起促进全球优势资源流动。此外,进博会也要成为搭建全球价值链的平台,结合经济发展,结合中国构建怎样的开放型经济体系搭建平台。

除了国际市场需求和我国自身的经济发展,进博会的举办也要从上海自身的角度出发,促进上海当地发展。要考虑上海具备怎样的优势,有什么样的需求,有怎样的特色,如何进一步引领和推动上海在构建开放与经济体制。

观察者网:接下来20年,中国在外贸发展中有什么优势产业?又需要什么样的汇率?

李光辉:外贸产品取决于产业的发展。我们能否提供某个领域的产品出口,取决于国内是否有相关产业。目前,我国经济正从粗放型发展向集约化、技术、服务转变,我们一直说要培育竞争新优势,实现转型升级。我国提出”中国制造2025”计划,这为我国产业未来发展提供了方向。

汇率主要是根据产品及国际市场需求而变化的。我们对不同时期的汇率进行调整,是为了适合经济的发展。汇率升值、贬值都有它有利的一面,因此要从正、反两反面分析,主要是根据我国经济发展需要来调整。

观察者网:感谢李老师接受采访。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责任编辑:李泠
上海自贸区 中国进博会 改革开放 进出口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亲巴勒斯坦抗议席卷全美高校

习近平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西部大开发座谈会

种地要先交钱?官方再通报:镇党委副书记被免

习近平:为基层减负要明确权责,不能什么事都压给基层

驻美大使谢锋:中国不是雅典,也不是斯巴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