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成良:乡村振兴,青年如何建功?

来源:观察者网

2019-06-23 09:41

刘成良

刘成良作者

苏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

【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刘成良】

青年人才是地方发展的生力军。除了近年来各大一二线城市纷纷通过多种真金白银政策吸引人才落户的信息不断刷屏之外,近日,由共青团中央印发的《关于深入开展乡村振兴青春建功行动的意见》也引起了广泛热议。

《意见》的核心内容是在乡村振兴背景下,通过培育本土人才兴乡、服务在外人才返乡、动员社会人才下乡为重点,培养、凝聚并举荐一批在乡村大施所能、大展才华、大显身手的青年人才。

农村广阔天地,的确可以大有可为。但是,青春建功,又绝非一朝一夕之事。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已经不能笼统地归结于城乡差距。

不同地区的乡村也产生了巨大的分化,沿海地区的村庄、中西部一般农业型村庄、深度贫困区村庄之间的差异极大。东部沿海地区村庄以及城郊村由于产业、区位等优势,往往是人口净流入地,而中西部普通农业型村庄则由于缺乏产业支撑等不得不面临着空心化等问题。

资料图:东方IC

《意见》将农村青年返乡创业,培养青年电商人才和致富人才作为重点工程。从当前中西部普通农业型村庄发展所面临的瓶颈问题来看,青年人才匮乏似乎是制约地方发展的关键要素。

团中央倡导本土人才兴乡、在外人才返乡、社会人才下乡虽然能够从一定程度上缓解人才匮乏的窘境,但是要解决制约地方发展的深层结构问题,这些远远不足。农村青年返乡创业的道路并非一条坦途,即便是拥有资金、技术、电商等多重要素加持,道路也有可能是荆棘丛生。

案例一:西南某电商平台

以西南某省为例:

为了发展农村电商产业,成立了国资背景的电商平台,其设想的模式是农产品上行、工业品下行,即帮农民把农产品卖到城市,并把城市工业品卖到农村。为此,平台在村庄建设了专门的电商服务站,方便农民与电商市场对接。

在人次梯队建设方面,75%以上的管理层人员是从银泰网、京东、顺丰、百度、阿里等著名互联网公司引进。笔者和团队在调研过程中也多次和这些电商运营平台打交道,这些从事电商创业的年轻人都有着很强的创业热情,期待着在农村市场大展宏图。

然而,声势浩大的电商创业活动并未持续太久,在政策扶持和高额补贴诱导下,电商平台虽然得到了比较迅速的扩展,在农村建设了六千多个农村电商为民服务站,在城市开了七十多个高原特色农产品平价店。但是过高的运行成本以及过快的扩张速度也使得整个电商平台步入了债务危机,最终随着大规模欠薪事件爆发,电商平台也进入了破产程序。

资料图:东方IC

值得说明的是,原本设计的农产品上行、工业品下行的电商体系也并未达到其初衷。高额补贴使得低于市场价格的农药、化肥等工业品迅速占领了农村市场,挤垮了乡村社会原有的小商店,但是农民所期待的农产品上行却由于种种原因未取得实质进展。

由此可见,即便是拥有资金、技术,有理想、有热情,懂得行业运作,也并不一定就能在农村市场上获得成功。农村市场虽然空间广阔,但是也充满各种风险。

案例二:赣南阿华

对于多数中西部农村而言,正是因为经济空间有限才使得大多数年轻人不得不向外寻找发展机会,村庄由于人才流失所面临的空心化困境是短时期内难以解决的问题。政策呼唤青年群体返乡创业的初衷虽然非常美好,但是其并不意味着有了青年人,所有的一切就有了转机。对于青年群体而言,返乡创业的热情散去,更需要安身立命的长期基础。

在赣南调查时,阿华的返乡创业经历就非常有代表性。

他初中就业后到广东家具厂学做红木家具,经过多年打拼,他已经一年可以赚到十多万。但是他觉得在外打工收入再高也是打工,不如给自己做。所以,十年前就回乡创业,建了一个大米加工厂,但是没多久就因为利润实在过于微薄而继续走上了打工道路。

五六年前,因为乡村建房的人多,他再次返乡开了一个红木家具店,最开始生意还不错,但是很快乡镇又多了几家家具店,生意也就淡了下来,不得已只能再次外出打工。

近两年,他还是想回家乡拼一下。为了创业保险起见,这次采用了多种经营策略,开驾校、做装修,偶尔还跑运输。生意总算还勉强过得去,虽然没有在外打工收入高,但是可以在家照顾年迈的父母。

阿华在城乡之间不断往返式的创业经历非常有意思,他觉得差不多三年一个周期,总要回来试试。但是农村市场空间又非常有限,他所尝试的行业,只要稍微有几个竞争对手进入就没有了利润,只能再次回到城市务工。

对于很多在外打工的年轻人而言,虽然他们期待能够在城市中体面地生活,但是受制于文化、技术等要素,打工生活总是不那么尽如人意。因此,对于能够在家乡体面地生活就有了很大的期待,返乡创业也就有了社会心理基础。然而,农村经济机会的匮乏又使得农民很容易在返乡创业过程中梦碎,从而再次走上务工道路。

对于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使得相当一部分农民在城乡往返中寻找合适的生活模式,这不仅构成了中国农民的城乡生活图景,而且也是家庭发展的韧性所在。笔者团队在浙东地区调研时,访谈到的一位青年农民工就在宿舍中写下这样一段有意思的打油诗:

“打工生活不容易,看人脸色受人气。人生总有风和雨,美好未来靠自己。”


案例三:鲁西阿霞

与阿华算不上成功也谈不上失败的创业经历相比,鲁西地区的阿霞是一位从打工者顺利转型到老板的幸运者。

与村庄中大多数年轻人的选择相同,她初中毕业就到青岛打工,在制帽厂十多年的打工经历也历练出了很多实用技能。后来,她不满足于在流水线上做一名技术工人,就返乡创业了。

家乡因为精准扶贫政策建起了一些加工车间,她用打工积蓄在车间建起了简易的制帽流水线,而工人主要是聘用那些因为留守在家而无法外出务工的妇女。经过三年多的摸爬滚打,阿霞的车间规模越来越大,尽管如此,生产能力仍然无法满足订单需求。现在每天生活忙忙碌碌,虽然每一天都充满压力,但是她觉得“回来不后悔”。

从返乡创业者的视角来看的话,除了考虑经济要素,相当一部分人更看中那些在家乡中才能获得的超越性价值——他们觉得在城里生活有多少钱,别人也不认识,没意思,而如果在村庄做得好,都能收获别人的评价,从而在熟人社会中收获满足感。

乡土社会的风险与机遇总是并存的。从实践经验来看,由于乡土社会在发展中所面临的结构性困境使得返乡创业的失败风险远远高于成功经验,因此,更应该审慎对待,要理解并充分认识转型时期农村社会的复杂性。

在乡村振兴中,青年当然可以大有所为,但是青春建功,绝非一朝一夕之事。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责任编辑:李泠
农村建设 电商 农村经济 人才引进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美方对俄隐瞒了部分信息?克宫回应

这条中马“一带一路”重点铁路项目 “或延伸至泰国”

国防部表态:中方不会在南海问题上任菲胡来

关于ASML出口管制,荷兰首相在华表态

警惕!“隐秘”的调查暗藏国家安全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