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世军:习近平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贡献

来源: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学报

2017-05-08 16:12

刘世军

刘世军作者

中共上海市闵行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习近平同志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历史进程中,科学阐明了我国社会现阶段的性质、特点、主要矛盾等重大问题,系统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大逻辑、理论大逻辑和实践大逻辑,书写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和21世纪马克思主义新篇章,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阶段理论,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又一次新飞跃。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续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篇大文章的伟大实践中,取得了一系列具有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的新胜利。在这一伟大实践中,习近平以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勇气、对党和人民事业高度负责的担当精神,卓越的领导能力和政治智慧,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赢得了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衷心拥护,成为党中央的领导核心。

习近平发表的系列重要讲话,立足现阶段我国面临的世情、国情、党情、民情,放眼未来30年,放眼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放眼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放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对我国社会发展新的历史阶段的性质、特点、矛盾、前途等重大问题形成系统的理论判断,为实现两个100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了理论指导。其理论贡献可以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阶段理论”来概括。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阶段的历史大逻辑与现实大判断


正确认识我国现在所处发展阶段的性质、特点以及阶段性特征,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首要问题,是科学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前提。正如毛泽东在中共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所作的《论新阶段》政治报告所指出的:“指导一个伟大的革命运动的党,如果没有革命理论,没有历史知识,没有对于实际运动的深刻的了解,要取得胜利是不可能的。”习近平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在科学分析我国社会发展新变化新实际的基础上,形成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历史大逻辑的现实大判断。

1. 习近平科学阐明了我国社会现在所处历史阶段及其新特点这个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首要的、重大的理论问题。回顾中国共产党95年来的历史,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党总是根据不同历史阶段的历史特点和任务,形成不同时期的指导理论。党的十三大提出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指出我国从20世纪50年代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本实现,至少需要上百年时间,都属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并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作了明确阐述。

经过近40年的改革开放,虽然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呈现出十分明显的阶段性特点,中国社会的发展状况和特征与改革开放初期不可同日而语,很快我们就要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标。正如习近平所言:“经过鸦片战争以来170多年的持续奋斗,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光明的前景。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

事实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这一阶段是从2010年我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到2050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大约40年时间。这个阶段有两个重要时间节点,其中第一个时间节点是2010年算起,经过10年左右的努力,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以此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第二个时间节点是从2021年起再经过近30年的接续奋斗,到2050年新中国成立100周年之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因此,这一阶段具有冲刺的特点,虽然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曙光在前,胜利在望,但仍需要爬坡过坎。在这个节点上,习近平系统阐明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及迎接其到来的条件和路径,具有十分重大的理论意义、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2. 习近平深刻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阶段的性质和阶段性特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对这一重大问题作出了科学判断和深刻回答,集中体现为三层含义: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习近平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不能丢,丢了就不是社会主义。……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这是历史的结论、人民的选择。”

虽然我们党明确指出,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属于社会主义性质,但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的不同时期,始终存在姓“社”姓“资”、姓“公”姓“私”的争论,这种争论一度演化为改革开放前后两个30年关系的争论,围绕如何科学认识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阶段的性质,习近平作出了十分深刻的说明。他指出:“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两个历史时期,这是两个相互联系又有重大区别的期,但本质上都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探索。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开创的,但也是在新中国已经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并进行了20多年建设的基础上开创的。虽然这两个历史时期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指导、方针政策、实际工作上有很大差别,但两者决不是彼此割裂的,更不是根本对立的。不能用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也不能用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

如何正确认识和对待我们党自身的失误是一个重大的历史观问题,习近平从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曲折实践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实践的历史大逻辑的高度,对这“两个互不否定”的思想,作出了更加有说服力的回答。第二,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了“新常态”,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要把适应新常态、把握新常态、引领新常态作为发展全局和全过程的大逻辑。习近平提出的经济新常态思想,对于全面准确把握我国现阶段的阶段性特征,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他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出发,结合世界各国对经济发展规律的新探索新认识,对经济新常态这一新判断作出了系统的理论回答。他指出:“明确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是我们综合分析世界经济长周期和我国发展阶段性特征及其相互作用作出的重大判断。各国普遍认同我们提出的新常态,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明确提出,随着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全球经济发展都已进入新常态。” “我国经济发展历程中新状态、新格局、新阶段总是在不断形成,经济发展新常态是这个长过程的一个阶段。”“全面认识和把握新常态,需要从时间和空间的大角度审视我国发展。”从时间上看,新常态是我国不同发展阶段更替变化的结果;从空间上看,新常态是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与世界经济结构性调整对我国影响的结果。

正确把握新常态这个大逻辑,就是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新发展理念,坚持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坚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并重,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一带一路战略,大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经济社会稳定健康持续发展。第三,我们党面临着许多具有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全党、团结全国人民开展的反腐败斗争、整风肃纪争,这场斗争纯洁了党的组织,锤炼了党的意志,强化了党的性质,坚定了党的宗旨,树立了党的形象,深得党心民心,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坚实政治基础和强有力的组织保证。

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反腐败争,同样也使我们党赢得了国际社会的普遍赞誉。正如习近平所说:“我们坚定不移反腐败,使我们占据了国际道义制高点。过去,一些西方国家总想用反腐败问题来拿捏我们,不断在联合国、二十国集团、亚太经合组织等场合提出所谓反腐败问题。现在,我们在国际上一举转为战略主动……各方面对我们敢于向腐败亮剑是佩服的,我们的反腐败行动赢得了国际社会尊重。”同样,习近平的系列重要讲话,使我们更加清醒地看到,国际局势出现“前所未有的大变局”,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内涵和条件发生深刻变化,打破所谓“修昔底德陷阱”和“新冷战思维”任务繁重。

国内“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不比不发展时少”,而且“问题也会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随时都会出现新问题”,跨越所谓“中等收入陷阱”也是一个历史性难题,应对这些变化和挑战,克服这些艰难险阻,我们仍将要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正如习近平所告诫:“‘明者防祸于未萌,智者图患于将来’。我们必须积极主动、未雨绸缪,见微知著、防微杜渐,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做好应对任何形式的矛盾风险挑战的准备,做好经济上、政治上、文化上、社会上、外交上、军事上各种斗争的准备。”习近平根据现阶段我国社会正在发生的变化了的实际所作出的新判断,无疑是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丰富发展,明确提出用符合现阶段实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阶段理论”来概括习近平的理论贡献,以此指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实践,乃“时”“势”之必然。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阶段的理论大逻辑与时代大课题


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理论,理论创新活动总是在回答解决时代重大课题中进行的。习近平以巨大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勇气和创新精神,直面当下现实,直面主要矛盾,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阶段的理论大逻辑,回答时代大课题。

1. 习近平系统阐明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阶段,如何正确处理和解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所面临的主要矛盾这个重大问题。虽然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没有变,但是,主要矛盾的表现却具有了明显的新特点,突出地表现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的多样化需要同社会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不能很好地满足这种需要之间的矛盾。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所表现出的新特点,既不同于改革开放之前的短缺经济时期,也不同于改革开放初期乃至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之前的经济快速发展时期。

近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产能过剩、需求不足、资源浪费、环境污染,贫富差距、城乡差距、地区差距等等问题,都是主要矛盾在现阶段表现出的新特点。习近平指出:“一方面,我国经济发展基本面是好的,潜力大,韧性强,回旋余地大,新动力正在强化,新业态不断出现,……前景是光明的。另一方面,我们也面临着很多困难和挑战,特别是结构性产能过剩比较严重。……大量资金流向虚拟经济,使资产泡沫膨胀,金融风险逐步显现,社会再生产中的生产、流通、分配、消费整体循环不畅。这是一个绕不过去的历史关口。”

在这一阶段,我国要实现从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历史性跨越,要实现从经济大国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历史性跨越。为了实现这“两个历史性跨越”,习近平指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我们在实践中要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不动摇,既不偏离‘一个中心’,也不偏废‘两个基本点’。”

他强调,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实现经济社会的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这些新思想新论断,为我国从根本上正确处理和解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阶段社会的主要矛盾,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了崭新理念。

2. 习近平系统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阶段,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的延续,在这个阶段,中国将成功走出一条符合我国历史文化传统和基本国情的21世纪社会主义现代化新道路。如果从洋务运动开始算起,中国人探索现代化道路已经有120多年的历史,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为中国探索现代化道路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新中国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国民经济体系和国防体系的建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探索积累了丰厚经验,打下了坚实基础。

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算起,到现在将近40年的改革开放历史,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始终坚持党在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基本路线,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始终坚持走自己的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阔步前进,不断开创中国现代化道路的新局面。习近平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既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又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其他各方面建设;既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又坚持改革开放;既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又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开启了治国理政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阶段,把协调推进“四个全面”作为治国理政的总方略,把“五位一体”作为治国理政的总布局,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坚持走新型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道路,坚持走中国特色的城市化发展道路,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经济与社会、物质与精神、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和谐相处。

毫无疑问,这条中国式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将会为后发展国家实现现代化提供有益的新经验,为发达国家走出传统现代化模式的路径依赖、治愈“现代性病灶”提供新的思路和借鉴。

3. 习近平系统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阶段,是中国共产党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国共产党将通过思想建党与制度治党的有机统一,把管好党治好党提高到新的水平,克服各种考验、抵御各种风险,实现自我净化、自我革新,浴火重生,凤凰涅槃,使党始终成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领导核心。

习近平在《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党已经走过了95年的历程,但我们要永远保持建党时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精神,永远保持对人民的赤子之心。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面向未来,面对挑战,全党同志一定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使命担当,肃贪反腐,从严治党,以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新姿态、新形象、新面貌赢得了党心民心,带领全党所进行的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在中国共产党建设的历史上也是少见的。

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的胜利召开,标志着全党实现了在新形势下新的巩固团结统一,标志着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举旗定向、谋篇布局的基本完成,标志着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基本形成。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若干准则》和《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对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的基本遵循、着力点、目的、关键、原则、内容、保证等作出了明确回答,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党建规律认识的深化,是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现代化建设的新思想新战略新举措,标志着中国共产党找到了管党治党的新路。

可以说,这既是对“新的伟大斗争”所取得决定性胜利的阶段性总结,又是对中国共产党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的历史宣誓,使全党全国人民对全面从严治党重大战略思想的认识大大提高了一步,对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任务的认识大大提高了一步,习近平以对党高度负责、对人民高度负责、对国家和历史高度负责的担当精神,放眼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放眼实现“两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长时段,放眼经济全球化和国际大变革、大转折的大背景,鲜明地提出“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关键在党要管党、从严治党。

党要管党必须从党内政治生活管起,从严治党必须从党内政治生活严起”“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相统一”等马克思主义党建新思想新观点,为把中国共产党建设成为一个坚强有力、先进团结的现代化无产阶级政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提供了根本保证。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阶段的实践大逻辑与发展大走向


理论来源于实践,科学理论的重大价值和意义既体现于对人类社会发展的科学预见,更重要的是能够指导人类社会实践沿着正确方向前进。习近平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宽阔理论视野,厘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阶段的实践大逻辑、预判发展大走向。

1. 习近平系统阐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阶段的经济大走向。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阶段的经济,是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大发展的阶段,是既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又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阶段,是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要素分配占一定比例的阶段。

习近平指出:“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中国共产党确立的一项大政方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要求。”“我们党在坚持基本经济制度上的观点是明确的、一贯的,而且是不断深化的,从来也没有动摇。中国共产党党章都写明了这一点,这是不会变的,也是不能变的。”“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市场经济本质上就是市场决定资源配置的经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要发挥市场作用,也要发挥政府作用,但市场作用和政府作用的职能是不同的。”

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表明:在这一阶段,中国共产党对待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的基本态度和坚持的方针政策始终是“两个毫不动摇”,即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我国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增强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活力,不会影响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性质。

在这一阶段,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统筹城乡发展,把城镇化和美丽乡村建设统筹推进,农村的发展将完成“第二次飞跃”。习近平指出:“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存。……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在生态环境保护上,一定要树立大局观、长远观、整体观,不能因小失大、顾此失彼、寅吃卯粮、急功近利。”这些新思想新论断充分表明,在这一阶段,中国共产党始终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重大战略,坚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文明思想,建设天蓝、水清、地绿的美丽中国。

在这一阶段,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统筹国内国外两个大局,坚持对外开放和走出去战略,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进一步深度融合,中国经济对世界经济的贡献和影响越来越巨大。

2. 习近平系统阐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阶段的政治大走向。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阶段的政治,是我国社会主义各项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阶段,是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大发展的阶段,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阶段,是争取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关键阶段。习近平指出:“今天,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就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为人民幸福安康、为社会和谐稳定、为国家长治久安提供一整套更完备、更稳定、更管用的制度体系。……一个国家选择什么样的治理体系,是由这个国家的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决定的,是由这个国家的人民决定的。

我国今天的国家治理体系,是在我国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长期发展、渐进改进、内生性演化的结果。我国国家治理体系需要改进和完善,但怎么改、怎么完善,我们要有主张、有定力。”正所谓“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了才知道”。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表明:在这一阶段,中国共产党始终毫不动摇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和友党的政党关系更加紧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更加巩固。工人、农民、知识分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主力军,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和其他新的社会阶层人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团结教育和引导各阶层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政治方向前进,是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的根本方针。在这一阶段,国外反华政治势力的渗透、捣乱仍然不可避免,利用香港、台湾等基地进行反华分裂的图谋不可避免,国内一些利益集团的特殊政治诉求不可避免,一些利益集团寻找政治“代言人”和“保护伞”的活动同样不可避免。

在这一阶段,我国政治制度将不断显现出广泛的政治代表性、超强的政治动员能力、有效的政治整合能力和巨大的政治包容性。在这一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体系将成熟定型,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充分发挥我国政治制度的结构和功能优势,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本保证。在这一阶段,我国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全面推进、系统发展,协商的内容更加广泛、协商的主体更加多样、协商的渠道更加通畅、协商的层次更加丰富。

我们有理由相信,协商民主必将成为对“竞争民主”“票决民主”缺陷的一次重大修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大发展将成为中国共产党顺应时代发展潮流,承续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伟大创造。

3. 习近平系统阐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阶段的文化大走向。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阶段的文化,是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阶段,是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显著提升,日益绽放时代光芒的阶段,也是中国人将在思想上、文化上为世界做出更大贡献的阶段。习近平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抛弃了或者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幕幕历史悲剧。

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家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表明:在这一阶段,中国在文化建设上将始终坚持文化自信、文化自觉,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推动中国传统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文化上实现传统与现代、民族与外来的大融合,推动中华文明的伟大复兴。

在这一阶段,中国共产党将书写出中国马克思主义新篇章,21世纪马克思主义新篇章,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会绽放出新时代的真理光芒,世界上赞成马克思主义的人、赞同社会主义价值和社会主义理想的人会越来越多起来。在这一阶段,中国传统文化的整体复兴成为必然潮流,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必将成为中国走向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动力,中国传统文化正在进行的现代转化必将获得新的时代价值,中国人将在古今中外的思想对话、文化交流中实现哲学、思想、文学、艺术、审美等领域的新创造,中华文化将以独特的魅力和时代价值赢得世界的尊重。

4. 习近平系统阐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阶段的社会大走向。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阶段的社会,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社会,是全体人民主人翁意识大大增强,追求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是各民族平等团结、同心协力、共建共享的和谐社会,是全体人民思想觉悟大大提高、道德水平大大提高,城乡民风淳朴、人人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社会。

习近平曾这样深情说道:“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国人民依靠自己的勤劳、勇敢、智慧,开创了各民族和睦共处的美好家园,培育了历久弥新的优秀文化。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表明:在这一阶段,中国社会的结构将随着城乡差别、行业差别的逐渐缩小而走向扁平化,家族关系、亲缘关系、同乡关系、同学关系、同事关系等熟人社会的交往规则,仍将成为支配人们构筑生活圈、交往圈、朋友圈的内在社会密码。

随着数字化、网络化的不断发展,中国将成为世界网络大国,由互联网连接起来的网络社会将极大改变人们的联系方式、交往方式、生产和生活方式。在这一阶段,中国共产党将更加紧密地与社会联系在一起,融合为一体,党的各级组织始终是团结社会、凝聚社会、引领社会、治理社会的核心,人民团体、社区组织、社团组织、行业协会等群众自治组织和非政府组织,是实现中国社会自治和共治的有效途径。

在这一阶段,中国的全民医疗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日益完善,使住有所居、病有所医、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中国社会将成为学习型社会,全民教育和终身教育体系不断完善,人人享有更好、更公平的教育,文明古国以学习走向未来。

5. 习近平系统阐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阶段的国际大走向。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阶段的国际环境,是全球化与逆全球化相互斗争,以西方为中心和主导的国际秩序逐步打破、新的国际秩序逐步形成的阶段,是我国大国地位确立、国际话语权提升、大国影响力增强、走向世界舞台中央的阶段。

习近平指出:“走和平发展道路,是我们党根据时代发展潮流和我国根本利益作出的战略抉择。……中国人民怕的就是动荡,求的就是稳定,盼的就是天下太平。……实现我们的奋斗目标,必须有和平国际环境。没有和平,中国和世界都不可能顺利发展;没有发展,中国和世界也不可能有持久和平。……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我们要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但决不能放弃我们的正当权益,决不能牺牲国家核心利益。任何外国不要指望我们会拿自己的核心利益做交易,不要指望我们会吞下损害我国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苦果。”

习近平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发表的题为《顺应时代潮流,促进世界和平发展》的演讲指出,我们所处的是一个风云变幻的时代,面对的是一个日新月异的世界。在这个世界,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成为时代潮流,国际力量对比继续朝着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方向发展,人类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人类依然面临诸多难题和挑战。他指出:“要跟上时代前进步伐,就不能身体已进入21世纪,而脑袋还停留在过去,停留在殖民扩张的旧时代里,停留在冷战思维、零和博弈的老框框内。……要坚持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一律平等,尊重各国人民自主选择发展道路的权利,反对干涉别国内政,维护国际公平正义。”

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表明:在这一阶段,中国的再次崛起必将成为影响21世纪世界历史走向的最重大事件,以美国为首的传统大国对我们的遏制不可避免,遏制与反遏制、合作与斗争将是一种常态。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标志,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决不会屈服于任何外来压力的干扰破坏,决不会吞下丧失国家领土和主权完整的苦果。在这一阶段,虽然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的主题,交流与合作仍将是世界的潮流,但是导致地区冲突、对抗乃至战争的因素日益复杂多变,与此相伴随的是控制冲突、管控分歧、遏制战争的机制和能力会有新的发展。

在这一阶段,国际关系民主化、国际格局分化重组、国际治理体系改革总体上有利于发展中国家,世界发展具有不确定性,我们可以利用的机遇、可以利用的矛盾存在着,我国提出的一带一路战略,“亲、诚、惠、容”周边外交理念,“真、实、亲、诚”合作理念,树立正确义利观,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将会赢得更多国家的认同。在这一阶段,传统大国的衰落与新型大国的崛起,成为不可遏止的趋势。我们必须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不断扩大我们的朋友圈,推动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大国关系,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为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危机挑战提供中国方案。

参考文献:

毛泽东思想年编 [M].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 [M]. 北京: 外文出版社.2014.

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文章选编 [M].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16.

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2016年版)[M]. 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

习近平.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2016年11月30日)[EB/OL].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6-11/30/c_1120025319.htm.

(转载自《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学报》2017年第1期)

责任编辑:武守哲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中国特色 大历史 历史逻辑 市场经济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布林肯来华谈的怎么样?是否不虚此行?

“看看,这就是美国的警察”

习近平会见布林肯:中美应彼此成就,而不是互相伤害

“宁愿关闭在美业务也不卖”

王毅见布林肯,对美方提出三个“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