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想、连晨超:尼泊尔政局洗牌,一切还好吗?

来源:观察者网

2015-11-02 10:57

李想

李想作者

复旦大学国际政治系

连晨超

连晨超作者

牛津大学国际关系博士生

10月28日,尼泊尔第二大党尼泊尔共产党(联合马列)副主席比迪娅以超过半数赢得选举。她也成为世界首位共产党女总统。随后新任政府执政联盟之一、第三大党联合尼共(毛主义)领导人南达·巴哈杜尔·普恩当选尼泊尔联邦民主共和国新任副总统。至此,尼泊尔政局洗牌后共产党联合执政基本稳固了,有中国网友感叹:吾道不孤。

但与此同时,喜马拉雅山麓上的尼泊尔也面临诸多巨大的挑战。近期,尼泊尔发生严重油荒。10月26日,尼政府指示尼驻华大使马斯基率尼方代表团赴华与中国紧急磋商,31日,中石油的运输车就穿越雪域高原陆续抵达了吉隆镇。在今年4月经历了8.1级大地震后,尼泊尔的状况也牵动着许多人的心,本文为两名震后奔赴尼泊尔的中国学生,在当地做志愿服务时的手记,一起来看看尼泊尔的近况。

震后四个月在尼泊尔做国际志愿者

李想

距离今年4月25日尼泊尔遭受8.1级强烈地震已过去整整五个月了。当灾后救援的新闻浪潮退去之后,近期新闻的关注点大多着眼于新宪法的制定以及与其相关的游行示威、罢工等抗议活动。而尼泊尔所面临的挑战,与许多贫穷地区的发展中国家一样,远远不止国家制度转型那么简单。虽然不少国家对于尼泊尔在灾后施以了人道主义救援,并提供了大量的资金,但笔者今年暑期作为志愿者来到尼泊尔考察的短短两周,却在与当地民众交流的过程中听到另一种声音。本文致力于通过游记的形式,向读者们展现一些并不全面但却不乏启发的尼泊尔震后见闻。

震后四个月的救援现状

距离加德满都以东3小时车程左右,坐落着在群山包围下的巴昆德(Bhakunde)小镇是此次灾后重建项目的主要目的地之一。小镇总人口约为几百人,居民相互之间非常熟悉,完全是个熟人社会,地震之后镇上居民有组织地以共同劳动方式共渡灾难。在这个宁静的山间小镇,处处都能看到地震留下的痕迹:砖瓦房倒塌后的断壁残垣,居民用锡皮搭建起来的简易房屋,以及闲置在一边印有“救灾”字样的中国帐篷。虽然相比博卡拉、加德满都等地区,巴昆德受灾情况相对较轻,但居民的日常生活仍然遭受了较大影响。值得欣慰的是,在过去四个月的建设当中,小镇的基础设施基本恢复,有足够的水资源与电力供应,镇上唯一一条平坦的柏油路也已通车。相比其他更为贫困的山区,这里不但拥有第三产业,并且已经能够提供较为多样化的产品,例如山寨版的计算器以及大部分生活必需用品。

Bhakunde主街

镇上由NGO资助的孤儿院是此次国际志愿者团队的工作地点。由于地震的影响,之前建立的儿童之家已经成为一幢危楼,需要专业的建筑团队进行修复作业,所以孤儿院的孩子们就挪到原先的篮球场上住在锡皮包裹的木质简易小屋中。志愿者们的主要任务是重新修建周边的砖瓦围墙,并在日落之后帮助孩子们解答学业上的问题。孩子们的监护人是一位名叫苏拉兹(Suraz)的社会工作者,他收留了邻近村落二十多位丧失双亲或者单亲无力抚养的孩子,并在非政府组织的资金支持下,照料他们的生活起居,提供相应的教育资源。

容纳二十多名孩童及几位工作人员的简易棚房

出乎意料的是,在与当地居民的交流过程中,他们大多对政府持以负面的态度,据当地居民介绍,除了灾后短期来自军队及政府部门的救灾行动,镇上的居民仍未从政府拿到一分一厘。换句话说,在这一地区,政府的救援仅仅停留在确保居民生命安全的层面,却没有提供经济上的生活补贴。相比之下,社会组织在这一地区的基层救助发挥的作用不容小觑,不仅为贫困人口提供了简易的住房与食物,同时也利用国际资源号召志愿者与当地教师一起确保基础教育的顺利进行,所以在民间享有较高的声誉。在被问及对政府救援行动的评价时,当地一些失望的民众将政府的不作为归因于权力斗争所滋生出的腐败,并怀疑政客侵吞公共财产。诚然,这的确提供了一种解释,但考虑到小镇的地理位置偏远,相比死亡人数上千的城镇,来自政府援助的优先级可能不高。另一方面,内部高昂低效的行政过程也拖缓了来自政府的资金援助。虽然尼泊尔政府收到了来自世界各地约2亿美元的援助,但仍有许多资金迟迟没有落实,除了对严重的重灾区进行了集中救援,大量零散的村镇成为政策未及之地。

仅仅依靠非政府组织的救援远远不足以帮助尼泊尔走出地震阴影。旅途的第二周,负责人问是否希望到受灾更严重的山区看看,我们欣然同意。一早从巴昆德小镇出发,在曲折盘旋的山路上辗转颠簸了两个多小时,途中路经中尼共建的刀拉尔卡特大桥,到达位于丛山半腰的一个村落。与地势相对平坦的巴昆德小镇不同,这里的坡度非常大,所以地震来临时几乎所有房屋都不同程度受损。另外,由于只有一条曲折蛇行的山路,交通状况只能算是勉强通行的地步,再加上房屋分布相当零散,给震后救援增添了繁重的压力。

山间的一户人家,由于砖瓦房已经被摧毁,所以住在震后由非政府组织搭建的棚房之中。

在苏拉兹的引领下,我们与当地隶属于First Love非政府组织的志愿者们合作,负责为该户人家搭建一座临时棚房。据志愿着们说,地震发生之前该村庄就一直属于较为贫困的行列,而地震中大多数砖瓦房的倒塌更是让不少民众生活陷入了绝望。一般而言,重建一栋砖瓦房需要当地家庭近十几年的收入,这对于在地震中丧失了男性劳动力的家庭而言希望渺茫。更为严重的是,村中一度发生幸存居民自杀的惨案,因为丧失了男性劳动力,剩下的妇女老少很难养活自己便选择轻生,好在社会组织的救援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此类灾难性事件的发生。志愿着聊到这里,指了指坐在一边的女性:“她在地震中丧失了父亲与长兄,母亲选择跳崖,如今她暂住在其他居民家中,但别的一些受难者可能就没有这么幸运。”虽然当地居民生活条件非常拮据,但却十分热情好客。工作之余,居民们精心烹饪了土豆,炒蛋,及干米等食物招待我们,这些食物对于他们而言已经算得上奢侈品。

志愿者们搭建简易棚房


当地食物以及自己疏忽大意搬运锡皮时划开的伤口

此情此景,说明一个小国在碰到这么大的自然灾难时,往往很容易陷入困境之中,高效有力的政府对于突发灾难的应对确实非常重要。来自国际社会组织的援助只能为一小部分百姓提供最低生活保障,但是灾后重建最终还是要依靠本国政府的能力和效率。要让尼泊尔受灾民众的生活步入正轨离不开政府直接的资金与人力支持。不过令人惋惜的是,许多已经承诺的救援资金尚未到位,许多急需援助的地区尚未被列入救援行列。

孩子们的未来?

除了灾区触目惊心的生活条件,孤儿院的孩子们也牵动着所有国际志愿着们的思绪。在巴昆德儿童之家工作的那些时日,草地上的嬉戏追逐、平日里的魔术、夜间的乡村音乐会都会让所有人暂时忘记地震之后的苦痛,但儿童之家不是他们永远的乐园,因为每个人注定会有长大成人的那一天。

根据NGO的资助条款,所有居住在儿童之家的孩子必须是一年级到十年级的学生。在尼泊尔的教育体系中,一年级至十年级属于基础教育,之后若要继续深造,需要先读两年预科,再考取大学。留级的现象在尼泊尔非常常见,外加受教育的起始时间不同,一个年级学生的年龄跨度非常大。另外,“主动留级”也成为一种选项,“只要不从十年级毕业,我就还可以在儿童之家多待两年”,一个孩子如是说到。这样的小算盘其实并不过分,因为一旦从儿童之家毕业,大多数孩子只能自谋生路,比起相对清闲不愁吃穿的校园生活,社会上繁重的工作却并不能提供可观的工资,这自然会让很多即将毕业的孩子们望而却步。

夜间自习

此外,即使他们天资聪颖,也并不能保证获得高等教育。十年级所学的知识内容涵盖了语文(尼泊尔语)、数学、外语、计算机、物理、化学、生物、历史、社会等诸多学科,整体难度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简单,相当于上海地区初三、高一的难度。一位来自德国高三的志愿者,数学成绩虽然在班里名列前茅,但面对需要用换元法解的三元方程时,便已表示一筹莫展。一旁的我笑着对她说了一句:“欢迎来到亚洲。”此外,有机化学、尼泊尔政党政治、托福难度的英语教材也并不亚于国内教育。少数聪明绝顶的学生会在儿童之家毕业后的两年拿到苏拉兹每月相当于180元人民币的资助,以覆盖其在加德满都读预科的所有开支,但这笔化缘所得的资金并不稳定。更残酷的其实是预科之后的本科升学阶段,对于儿童之家的孩子们来说,拿不到全额奖学金就意味着失学。加德满都的工作基本上没有兼职,除非先通过若干年全职工作攒够钱上大学,否则考上大学之后,仅凭相当于180元人民币的资助难以应对高昂的学费。

数学教科书

未来的发展?

其实,地震之后,摆在尼泊尔面前的问题,与许多发展中国家一样是发展议题,一是解决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二是完善方方面面的社会体制。在这一点上,中国对尼泊尔的发展有可鉴之经验。作为在过去三十年解决了6.5亿贫困人口的中国,在落后地区发展与治理方面有着独到的经验,虽然两者的政治体制大相径庭,但尼泊尔完全可以向邻国学习乡村基层的治理方法,提高政策的科学性与资金的利用效率。不远的将来,随着尼泊尔政府与NGO的共同努力,全国范围内基本补助的落实只是一个时间问题。在这之后,教育、养老、医疗等更为艰巨的任务也会慢慢纳入政府的视野,借鉴中国的发展模式可以是一个不错的落脚点。另一方面,在尼泊尔的灾后重建与基层治理中,非政府组织也证明了他们不可或缺的作用。高度的渗透力与优越的治理经验,使得他们有能力与政府分担压力,并提供相应的支持与意见。汶川地震后中国政府和社会组织高效的救援能力,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在中国,政府组织和社会组织是一种紧密合作又是相互补充的关系,共同在社会治理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此外,比较来说,中国政府比一些发展中国家政府在应对自然灾难方面的效率和能力要更高。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完备而又高效率的政府以及能干的政府公职人员是发展的基本保障,没有此,发展必然很难。

最后,与大家分享一位尼泊尔负责震后救灾的人拉杰什(Rajesh)的一段话:“我也是一个尼泊尔人,我能理解许多尼泊尔民众的心情,毕竟在这个苦难的季节,所有人都在被焦虑与痛苦折磨。但如果更多的人能改变一种心态,从一味地向政府索取,转而思考能为国家做些什么,我们也许能够更快地走出灾后阴影。”

(感谢苏长和老师对本文的指导)

中国在尼泊尔的亲诚惠容外交实践

——尼泊尔地震调研手记

连晨超

2015年4月25日,尼泊尔博卡拉地区发生里氏8.1级的大地震,5月12日,又一场里氏7.5级的地震袭击了尼泊尔加德满都地区。尼泊尔,这个与中国隔着喜马拉雅山的邻居,受到了两次地震打击。尼泊尔地处印度洋板块与亚欧大陆板块之间的交界带上,这两个板块目前还在不断的相互挤压,于是该地区就成为了地震多发地带。1934年,一场大地震摧毁了尼泊尔,尼泊尔人用了几十年将毁掉的家园与文物古迹进行重建,其国内经济也在缓慢地发展。此次大地震的发生似乎像是一场预言的实现,因为该地区多年没有大震的结果可能就是要随时面临一场更大的灾难。尼泊尔简陋的房屋建设和城市地区密集的人口,加上该国政府的领导能力弱,致使此次地震给尼泊尔带来了重大的打击。

尼泊尔是一个内陆国家,东北部与我国西藏地区接壤,西南部则与印度相连,如果从地理位置看,地处两个世界上经济发展最快的两个大国之间,尼泊尔似乎应该搭上中国与印度经济发展的快车。然而事实是,尼泊尔由于之前长久的内乱和政治斗争,加上其国家地理条件的限制,是世界最不发达国家之一。

1955年8月1日中国与尼泊尔正式建交,建交之后两国关系不断发展,中国也对尼泊尔提供了很多发展援助,今年恰逢中尼两国建交60周年。正所谓患难见真情,此次尼泊尔遭受灾难后,中国政府以及许多民间团体在第一时间给予了尼泊尔政府人力与物力援助,展现了大国应有的担当。笔者在尼泊尔走访了多家单位和部门,整个过程不断印证着一个印象:中国在尼泊尔以“亲、诚、惠、容”为理念的周边外交取得了重要的成果,中尼双边关系是中国周边外交成功的一个典范。

加德满都著名的杜巴广场,世界文化遗产之一,在地震中受损严重。一些建筑已经垮塌,还有很多像这样的建筑受损,当地人在古建筑四周树立起很多木桩对其进行支撑。尼泊尔的文物古迹在此次地震中受到严重的破坏。

中尼关系初印象: 尼泊尔人对中国非常友好

尼泊尔虽然整体经济很差,但是旅游业为支柱产业也使得加德满都地区的很多人都会说英语,他们会问我们从哪里来,也会问中国到底是怎么样的。尼泊尔国土面积很小,全国人口在2800万左右。因为在传统商道上的重要地位,加德满都山谷历史悠久,大量人口聚居于此。尼泊尔人的受教育情况近年来虽有一定进步,然而他们对外部世界并没有特别明确的认识。在大多数人的头脑中,他们只知道中国是喜马拉雅山脉另一边的一个非常富有的国家。

一个男孩看到相机就主动请我为他拍照。他的学校建筑在地震中受损,他身后的临时教室就建立在原来的操场上。

笔者目前在一家孤儿院做志愿者,负责在一家孤儿院内教授英语与中文。我们刚到尼泊尔后就能感受到尼泊尔人对中国人的热情。经营旅行社、宾馆、纪念品商店的商人自然不用多说,在地震前中国游客是他们收入的最重要来源。地震之后锐减的中国游客让他们看到中国人都发自内心地感到高兴。普通人对中国人也非常友善:走在马路上也会时不时听到迎面走来的尼泊尔民众的“你好”,他们能够一眼认出我们是中国人,而不是日本人或者韩国人。这让我真正打消了此行的一点顾虑,尼泊尔人对中国人确实很友好,当地的秩序也已经基本恢复到了正常状态。

中国援建灾民安置中心走访:中国比尼泊尔政府的作用更大?

尼泊尔地震发生之后中国政府和许多民间团体多次向尼泊尔提供援助,在尼泊尔灾民安置和国家重建上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根据中国驻尼泊尔大使馆的信息,中国在此次尼泊地震中反应迅速,在地震发生一周之内就向尼泊尔提供了价值6000万人民币的援助。考虑到未来中国对尼泊尔的帮助将是长期的过程,中国对尼泊尔的经济援助将不断增长。走在加德满都的街头,时不时就可以看到中国民政和中国红十字会援建的灾民安置帐篷。事实上,在加德满都附近几个城市看到的救灾帐篷主要都是中国提供的。这意味着中国为大量的灾民提供了住处。一个典型的代表是加德满都的灾民安置中心。地震之后很多人在这个灾民安置中心居住生活。这个安置中心位于尼泊尔军队最重要的军事训练场之一,是尼泊尔军队举行阅兵的场所。中国外交部长王毅先生也在6月25日对这里的灾民进行了慰问,给他们带来了大量的生活用品和食物。

中国无偿提供的就在帐篷被分发至加德满都著名的景点猴庙。这些帐篷在著名的博德纳大佛塔、巴德岗等地区也可以看到。

笔者在尼泊尔期间曾经先后三次来到这个地方,第一次是对里面的灾民聊天,第二次是对当地驻守的军队进行访谈,第三次到的时候却已经空无一人,因为尼泊尔军方下令所有灾民在7月17日之前必须全部离开该中心。

这个灾民安置中心有50多顶帐篷,是比较大的救灾专用帐篷,它们整整齐齐地排列在空地上。所有的帐篷都是由中国无偿援助,整个中心大概安置了1000人左右,属于加德满都最大的安置中心之一。

笔者第一次进入安置中心时与生活在那里的灾民聊了很久。可能是因为第一次出现中国学生来做调研,他们都感到很新奇,也非常热情。才几分钟时间,我们周围就围了快十个人。这里的灾民来自全国各地,很多来自农村地区,因此他们的英语交流能力比较差。安置中心内的多数人原来的房屋在地震中都完全损毁了,他们的生活条件很差,吃的食物非常简单,生活用水与饮用水也都是依靠每天早上的水车提供。他们的孩子目前也多数没有上学。当我问到民众对中国援助的态度时,我能够感受到他们对中国最真诚的感谢。中国为他们提供了帐篷,同时中国政府官员和医疗队有时也会来看望民众,并且每次都会带来一些必需品,这为灾民们解决了很多生活上的问题。他们并没有看到印度的帮助,中国是对他们帮助最大的援助国。临走的时候他们向我传达了一条信息,当地驻军要求他们在周五之前必须全部离开,但是他们现在没有什么收入,根本没有能力重建住所,离开安置中心之后无处可去。

第二次来到这个安置中心是在第二天,笔者来到了当地驻军长官的办公室来进行访谈。这位军官非常谨慎,不过还是回应了笔者的一些问题。他说中国在此次尼泊尔地震中给予了很大的帮助,尼泊尔军队和政府非常感谢。有关军队要求灾民一周内全部离开的消息,他告诉笔者,军队只是要求一部分并非真正灾民的人离开这个地方(他们认为有一些本来就是流浪者的人在安置中心内长久居住)。访谈的最后他不断地在问我是不是中国大使馆派来进行调查的。很显然,他非常担心中国大使馆会对他们下达的命令有一些不同的意见,毕竟整个安置中心很大程度上是依靠中国的援助建立的。

第三次来到这个地方是7月18日,显然那个军官提供的信息并不完全正确,因为安置中心里面基本上已经全部清空了,帐篷里面已经没有了人。事实是军队还是把所有的人赶走了。这时我也无法再见到那位军队领导了。这件事让笔者思考了很久。诚然,如何安置灾民是尼泊尔的内政,尼泊尔政府或军队也可以有种种理由认为地震已经过去太久,大批灾民聚居在该军事中心并非长远之计。然而,笔者深深怀疑尼泊尔政府是否有考虑过给这批灾民找一个其他安置点,是否考虑过他们可能很多人会露宿街头。这让笔者回想起了当时与民众访谈时一个受访者说的话:“There is no government in Nepal! (尼泊尔没有政府!)”有些人甚至说中国政府在救灾方面做的比尼泊尔政府还要好。

一个国家如果没有一个具有领导力并且体察民情的政府,这个国家的发展无从谈起。尼泊尔国内政治经历了长时间的动荡,发生在2001年的皇室血案更是震惊一时。2008年该国建立起了民主政治,总体运行情况比较好,该国的治安情况也得到了非常大的改观。然而此次尼泊尔地震显示出了尼泊尔政府的管理能力无比低下,对国家的控制力太弱。显然,尼泊尔政府还需要在国际社会的帮助下继续前行。

两个孩子在帐篷旁边玩耍。他们在经历这种困难的时候,身后是一大批印制着五星红旗的中国帐篷,无论如何他们对中国都会有一点特殊的感情吧,正像我在访谈中遇到的每一个普通人一样。

国际组织与NGO走访:通力协作下过国际救援

笔者在调研过程中也与国际组织和非政府组织取得了联系,因为在尼泊尔参与救援与灾后重建的除了外国政府之外,他们也是主要力量之一。笔者首先采访了尼泊尔本地的一家非政府组织,叫做WOREC NEPAL。这家非政府组织为主要的几个灾民安置中心提供了安全的饮用水,并且在一些乡村地区提供了一些净化井水的简易设备。笔者与联合国儿童基金会(UNICEF)驻尼泊尔办公室也取得了联系,UNICEF的新闻处的主任Rupa Joshi女士为笔者提供了很多地震三个月以来的相关数据与资料。UNICEF专注于保障灾区儿童权益,其参与重建的工作主要渗透到灾民生活的很多细节之处,小到为灾民提供牙刷、牙膏,大到建立许多临时校园,UNICEF确实提升了很多灾民的生活质量。

位于Patan市的联合国驻尼泊尔办事处。联合国在尼泊尔的主要机构的办公室都在这里。

尼泊尔地震之后,很多外国政府、国际组织和非政府组织都参与到了尼泊尔地震的重建工作中。这些组织大多数通过尼泊尔政府的统一协调投入到各自擅长的领域中。不过,国际组织和非政府组织的工作与中国的援助相比还是会弱一些,因为中国参与尼泊尔地震重建的国家力量及投入的援助资金规模、建设力度是其他国家或者国际组织所无法比拟的。在笔者看来,中国政府参与的重建工作主要在基础设施建设这些大型工程方面,而国际组织和非政府组织则是各有所长,主要在灾民的生活上提供各种帮助。所有机构在尼泊尔是通力合作的关系,共同目标是帮助尼泊尔人民重建家园。

尼泊尔学者:中国要打破传统认知

笔者在尼泊尔联系到了特里布文大学的Baikuntha Poudel教授。Poudel教授一直在研究中国文化,他目前也是尼泊尔中国研究中心的终身成员。他从一个尼泊尔学者的角度与笔者就中国参与尼泊尔重建与中尼关系的话题进行了讨论。在Poudel教授看来,中国政府一直非常主动地为尼泊尔提供各种发展援助,并且中国是唯一一个只要做出承诺必定兑现的国家。中国的崛起为中国提供了强大的经济实力,中国政府的高效率是其他国家所缺乏的。尼泊尔民众与政府一直对中国的无私帮助充满感激。未来中国与尼泊尔在基础设施建设、工业发展、职业培训与技术援助上还有很大的合作空间。

我们特别讨论到了中国人与印度人在尼泊尔民众心中形象的问题。中国最近几年在尼泊尔民众心中的形象提升非常快。五年前如果让尼泊尔人在中国和印度人中选一个更喜欢的国家,大多数人都会毫不犹豫选印度。然而现在两者可能已经差不多了(就笔者的观察而言,就这次地震后的援助而言,民众对中国的评价比对印度的评价高很多)。要知道实现这个变化其实非常不易,因为尼泊尔和印度人种、语言、文化都非常相似,地理上也不像与中国一样隔着喜马拉雅山,与中国发达地区还隔着青藏高原,传统上尼泊尔人与中国人之间的联系其实并不多。这几年的变化主要得益于中国的援助和中国游客带来的收入增加。

Poudel教授谈到,很多中国人认为尼泊尔人和印度人更亲近,这种传统认知对两国关系形成了束缚,中国要打破这种传统认知的束缚。中国未来仍将持续快速发展,这对尼泊尔而言是非常有利的。两国政府与民众之间需要增加往来,建立起更加友好互信的双边关系。

晚上停电后,孤儿院的孩子们在一起会做各种游戏让自己不太无聊。即使是首都加德满都每天也都要停电至少4小时。尼泊尔的电力主要依靠水电,目前尼泊尔的水电开发潜力也很大。中国目前在尼泊尔的参与了很多水电项目的建设。

与教授聊完后回到孤儿院已经是晚上七点半了,一点不意外,又停电了。几个孩子已经准备睡觉了。我向他们讲了今天下午的讨论,尽管他们只是小学生,却仍然对这种政治话题听得非常认真。虽然尼泊尔贫穷、落后,然而他们还是深爱着他们的国家。我对他们说:“我相信十年之后等到你们到了我这个年龄,加德满都和帕坦不会再每天停电了,到时候尼泊尔也会是另一幅模样。”我并没有确切的证据来证明我说的话,因为在这个还依赖水电的国家我几乎不怎么能看到制造业。然而,我看到了尼泊尔人追求更高水平生活的强烈愿望,这可能正是支撑中国发展的原初动力?

中国与尼泊尔:未来的更多可能

2015年6月24日至25日,中国外交部长王毅带团赴尼泊尔参与尼泊尔政府主办的国际重建会议。在为期短短两天的访问行程中,王毅参加了一系列密集的外事活动,在重建会议上阐明了中国未来对尼泊尔的援助计划:中国在未来将综合利用援助、贷款等多种方式,鼓励企业和社会团体加大投入,加强人才培训和地方合作,并充分发挥中国产能优势,在尼基础设施建设、山区灾后民生恢复、文物古迹修复、灾害防治能力建设、医疗卫生等领域大力支持尼恢复与重建。王毅部长在慰问灾民安置中心之后接受了记者的采访,阐述了中国与朋友的相处之道,向世界展示了中国风范。值得一提的是,王毅部长与印度外长斯瓦拉杰也进行了会见,两国外长达成共识,将携手共同帮助尼泊尔地震重建,未来打造中尼印三国经济走廊,尼泊尔政府对该项成果表示了赞赏。

尼泊尔地处中国与印度之间,因为地理条件和国内政治的原因一直未能有效利用这一地缘优势。相较于印度而言,中国政府对尼泊尔提供援助意愿更加强烈,援助手段与形式也更加有效。如果未来中尼印三国经济走廊能够有效发挥做作用,那么尼泊尔作为中国与印度两个大国之间的通道必将受益无穷,尼泊尔的贫困落后的状况也将得到有效改善。与此同时,中国与印度无疑也将受益于此。

中国目前正在积极筹划“一带一路”国家战略,尼泊尔作为中国的邻国也将受益于这一规划。丝绸之路经济带的一条重要通道即为我国西南经东南亚和我国西北经南亚至印度洋,尼泊尔可在其中发挥自身的作用。中国可以通过“一带一路”计划向尼泊尔进行过剩产能输出,这也是尼泊尔所急切渴求的。预计将于今年年底正式运营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也可以在尼泊尔发挥更大的作用。尼泊尔是亚投行的创始成员国之一,虽然拟出资只有8090万美元,但是这并不妨碍尼泊尔享有创始成员国应有的待遇。中国主导成立的亚投行的成立是对全球金融治理的创新,也是对全球秩序的完善,与亚开行和IMF相比,亚投行会更加关注亚洲基础设施的建设需求,在很大程度上弥补前两者的缺陷。据报道,震后的尼泊尔至少需要20亿美元的重建资金,而根据笔者掌握的尼泊尔政府提供的数据,未来五年尼泊尔重建需要的资金超过50亿美元。尼泊尔政府希望以此次地震为契机,重新规划国家建设,加大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为以后的发展提供便利。尼泊尔是否能够成为亚投行的第一个客户更多的是象征意义,更重要的是,亚投行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尼泊尔的重建,这也符合亚投行的宗旨:通过在基础设施及其他生产性领域的投资,促进亚洲经济可持续发展、创造财富并改善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与其他多边和双边开发机构紧密合作,推进区域合作和伙伴关系,应对发展挑战。

尼泊尔没有多少工业,所以这个国家没有PM 2.5,然而马路上的灰尘漫天,PM 10会把人吞没。这条路是加德满都的Ring Road,相当于我们的城市环路,是在中国的援助下修建的,它是尼泊尔全国最好的公路之一。在加德满都经常能听到尼泊尔人在讨论中国准备帮助尼泊尔扩建这条公路的新闻。

中国与尼泊尔的双边关系目前为“世代友好的全面合作伙伴关系”,随着中国与尼泊尔之间关系的不断发展和两国人员逐渐提高,两国之间的关系还有一定的提高空间。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10月召开的周边外交工作座谈会上划定了中国周边外交的基本方针,就是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坚持睦邻、安邻、富邻,突出亲、诚、惠、容的理念。笔者在尼泊尔的调研过程不断地印证着一个结论:中国在尼泊尔亲、诚、惠、容的周边外交取得了很大的成功。随着中国的不断崛起和美国、日本对中国的遏制,中国周边外交面临很多新的挑战,例如南海争端愈演愈烈,传统上一直与中国友好的朝鲜、缅甸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中国的周边外交近年来遇到了很多挑战。尼泊尔虽然是一个小国,但是历史、现今都与中国保持着良好的双边关系,是中国的稳定的合作伙伴。此次中国大力援助尼泊尔,展现了中国作为大国主动承担国际责任,有利于提升中国的国际形象。同时,中国通过援助尼泊尔,也可以向其他周边国家展示中国的周边外交理念。要让相关国家看到,中国外交坚持正确的义利观绝不是停留在外交辞令之中,与中国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对其自身的发展善莫大焉。

近年来中国商人到尼泊尔的经商行为增多,也有越来越多的中国游客选择前往尼泊尔旅行,中国对尼泊尔进行援助也有益于保障中国人的权益。中国可以在较长时间内维持对尼泊尔的援助,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帮助尼泊尔进行国家建设,增强两国之间的互联互通,从而将尼泊尔打造成为中国在南亚地区稳定的合作伙伴与战略通道,使尼泊尔成为中国在南亚外交的着力点。此外,中国可以增加与尼泊尔之间的技术与教育合作,为尼泊尔提供急缺的职业技术培训,并且提高为尼泊尔青年提供的来华学习奖学金名额,以促进双方的相互理解与互信,增进两国青年之间的友好往来。

在尼泊尔短短的十几天的时间,笔者对中国对尼泊尔的亲、诚、惠、容的周边外交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有理由相信,中国的援助将有利于尼泊尔这个美丽山国浴火重生,尼泊尔未来也将与中国结成山水相连的命运共同体。

责任编辑:李楚悦
尼泊尔 尼泊尔8.1级强震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严看死守,光干部餐食费就十多万,最后还是烧了”

“我们美国说要做的事,中国人已经做到了”

荷兰“拼了”:阿斯麦,别走!

“嫌犯从乌克兰获大量资金和加密货币,有确凿数据”

美方对俄隐瞒了部分信息?克宫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