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访谈:南疆喀什维吾尔青年如何学习汉语

来源:中央电视台

2016-09-21 13:38

新疆南疆地区是维吾尔族聚居区,由于交通不便,长期比较封闭。随着国家“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的推进,路、电、网等基础设施也逐步铺进这一地区,南疆的维族年轻人,也逐渐产生“出去看看”的想法,开始积极学习汉语和劳动技能。

9月19日,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栏目对南疆出现的新现象作了报道,文字实录如下:

莎车县位于新疆南疆的喀什地区,这里的维吾尔族绝大部分以种地为生,由于交通不便,和外界交往也很少,大部分人都不会说汉话,更没有去过内地,甚至连内地有哪些省份城市都搞不清楚,但是现在这里的年轻人却成群结队地去上政府组织的培训班,学汉话,学技能,因为,世界这么大,他们也想去看看。

在新疆喀什地区莎车县阿瓦提镇,每到傍晚,会有很多年轻人聚集在镇政府的教室里,参加由镇政府组织的短期汉语学习班。

记者询问维族青年为何要学习汉语

这里是维吾尔族聚居地区,想找一个发音标准的汉族老师都很难。可是,老师教得认真,学生们学得更认真。为什么大家的学习热情会这么高呢?他们有的说是因为“买东西的时候,别人没听懂我们的话,我买东西买不到”,有的说是因为“能好好教育我的孩子”,还有的说“外出打工的时候,可以跟同志(交流)。”

喀什地处南疆,这里的维吾尔族不是以畜牧业为生,绝大多数都是种地的农民。米夏乡恰热克村的依明尼亚孜·艾海提,今年21岁,初中毕业后在家务农,家里有7亩地,每年收入5000元。

依明尼亚孜是家里最小的儿子,按照当地习俗,小儿子会在兄弟分家的时候与父母在一起。分家后,父亲去世,依明尼亚孜和母亲相依为命,成了家里的顶梁柱。

正是甜杏收获的季节,依明尼亚孜家的杏树挂满了果实,可是,在莎车县的农村,几乎家家都有果树,甜杏丰收了也卖不出去。仅仅依靠地里的5000元收入,很难维持生活,农闲的时候,依明尼亚孜就会出门找一些零工来做。

莎车县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县,务工、就业机会少。依明尼亚孜精力充沛,却很难在本地找到一个有稳定收入的工作。新疆盛产棉花,每到收获季节,就会有成千上万的农民去农场打零工、摘棉花。两个月起早贪黑地打拼,五、六千块钱,是一年中依明尼亚孜家里最大的一笔收入。

喀什地区位于地震多发带,为了改善农民的老房危房,这两年,国家给每户补助28500元,鼓励农民修建抗震的富民安居房。依明尼亚孜家也盖了房,钱不够,又从银行贷了3万元。

在农村,盖房子是第一大事。虽然对他来说负担比较重,但还是坚持把房子盖了起来。摘棉花赚来的钱,还了银行的分期贷款,就剩不下多少了,新房没钱装修,母子二人只能暂时住在老房子里。依明尼亚孜想去外地打工,语言不通是最大障碍。

从学校里学过的简单汉语,出了校门,没有语言环境,过几年也就忘记了,想学以致用很难。南疆地区这些农村,与外界缺少交流,长期处于相对封闭的状态,很多年轻人对内地、对其他民族的认知度很低。

记者采访的年轻人,绝大多数都没有走出过新疆,甚至没有走出过莎车县。内地什么样?跟其他民族该怎样交流?怎样接触?对于这些年轻人来说,都是一片茫然和未知。

记者询问维族青年为何要学习汉语

年轻人学习汉语的热情,来自于政府的引导和支持。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指出,有序扩大新疆少数民族群众到内地接受教育、就业、居住的规模,促进各族群众在共同生产生活和工作学习中加深了解、增进感情。两年来,为了落实中央精神,喀什地区开始由政府部门主导,有组织地动员青年农民参加汉语和劳动技能培训,有组织、成建制地开展劳务输出。

南疆地区的劳务输出起步晚,起点也很低。当初,为了改变农民的传统意识,政府部门曾经付出了很大的努力。吐尔孙江·阿布都优普是莎车县人社局劳务输出办副主任,曾经在农村工作了20多年时间。他告诉记者,十几年前,他还是村支部书记,莎车县第一批组织农民到北疆拾棉花的时候,很困难,95%以上的村民都不愿意出去,等他们真正见到了甜头以后,才知道劳务输出是怎么回事,是政府引导、政府组织的,只有好处,没有坏处。

这些年,一进入9月,就会有成群结队的农民去北疆摘棉花,他们当中,有的是兄弟姐妹、有的夫妻同行,虽然只有两个月的时间,却是很多家庭一笔重要的收入。近两年,棉花的行情不好,农民收入也大不如前。各级政府部门希望引导更多的剩余劳动力走出新疆,去内地务工。

莎车县人社局局长翟田霖介绍:“近几年光是劳务输出这一块,人力资源培训(投入)将近上千万(元)了,比如说像2015年,我们劳务输出将近1900多人,投入将近300万元。”

一年投入300万,输出不到2000人,虽然莎车县政府投入力度很大,也在努力帮助农民工寻找可以外出务工的机会,可是能走出新疆的农民工却不多。

依明尼亚孜已经在自己乡镇办的学习班学了不短的时间,可是一直没有等到政府的招工信息,能去内地务工的机会很少。

艾克拜尔·吐尔逊是好巴郎人力资源服务有限公司的经理,也一直在努力把新疆籍农民工送到疆外去务工。他说:“我们南疆自身的原因,农民相对封闭,见得少,思维意识上没有那么开放,这就包括第一没有技能,生存技能相对少;第二语言不过关,不过关情况就没有自信,外部也有误解,我要用他语言不通,这个不会干,那个不会弄。”

这些年,就在南疆地区着力推动劳务输出的时候,内地劳务市场也在发生着变化。随着各地产业升级,劳动密集型的企业在逐渐减少,企业对劳动技能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莎车县的农民工属于文化水平低、掌握技能少的简单劳动力,所以找工作并不容易。那么,莎车县输出的农民工真的不适合在内地劳动力市场务工吗?在莎车县,记者遇到一位从山东青岛来考察的企业负责人曹承爱。几个月前,在吐尔孙江的协调下,她所在的纺织企业第一次接收了25名莎车县的女工。25名女工给曹承爱留下了良好的印象。这一次,她受吐尔孙江邀请,专程到莎车县考察。

企业培养一个熟练工需要付出成本,人员流动性过大,企业成本就会上升。相对于内地农民工散乱的状态,新疆籍农民工却是由地方政府组织培训,由政府部门派人统一带队,成建制地输出。他们与企业签订的合同期至少一年,工人中途不返回新疆。这种务工的稳定性,恰恰是很多企业所需要的。

新疆籍员工在青岛企业生产汽车电路总成

汉阳电子是青岛另一家使用新疆籍员工的企业,而且至今已经长达4个年头。这家企业生产汽车电路总成,一根成品当中有几十条线路,新疆籍员工虽然大多是初中文化,但也很快都适应了自己的工作。

汉阳电子有限公司生产部科长王照红说:“头三个月他的接受能力肯定是要差一些,新疆的带队老师每天都在现场,我们这些人也是每天必须在现场,关心他们、指导他们,慢慢融入进去,三个月以后就没有这种现象了。他们很多人干完一年合同期到了,回家一个月或者两个月又返回来,返回率很高,再续约,有在这里干三、四年的。”

虽然莎车来的农民工文化水平低、技能欠缺,但也有他们独有的优势,他们踏实、稳定,经过培训后,也能成为好工人。现在,很多内地企业已经转型升级,需要的是掌握更复杂技术的工人,但也有很多劳动密集型企业,甚至还出现了招工难。一面是找工难,一面却是招工难,说到底,还是因为供和需信息不对接、互相不了解,从这个意义上说,怎样为供需双方搭建一个更好的劳务输出平台,是一件值得做也应该做的事情。

部分设备无法播放视频请点击这里观看

责任编辑:周远方
南疆 喀什 新疆 维吾尔 维吾尔族 中国 一带一路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5.3%,一季度“开门红”能转化为“全年红”吗?

“以色列精心策划俩月,但严重低估了伊朗反应”

美国胁迫下,阿斯麦CEO最新涉华表态

他张嘴就来:不寻求与中国贸易战,但中企作弊…

乌克兰暗示西方“双标”,美欧:你们和以色列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