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上观网|关于香港的繁简字之争,这几位读者有话说

来源:观察者网

2017-05-18 17:56

【文/观察者网 肖晟仕】观察者网5月16日发布的香港某小学电脑课习题要求繁转简 再次引发繁简之争这篇新闻引发了读者热议,短短一天时间已经得到了超过500条评论。就香港的繁简字之争这个问题,读者朋友们各抒己见,留下了不少极具价值的评论。

首先,我们要认识一点,汉字简化并非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来的事,相反,从古至今,汉字简化一直都是历史进程的一部分。

天平居士解读

先去了解下简体字的来源和汉字演变历史吧,其实民国早在1935年就推出过《搜采固有而较适用的简体字案》。建国后的《简化字总表》第一表350个字、第二表132个字,共482个字。有人考据其中388个字的来源,汉代和以前出现的有111个字(占28.61%),三国到唐代出现的有55个字(占14.17%),唐代和以前的合计有166个字(占42.78%),宋代到清代出现的有175个字(占45.1%),清代和以前的合计有341个字(占87.88%),民国时期出现的有46个字(占11.86%),民国和以前的合计有387个字(占99.74%),1949年建国以后出现的仅有1个字(占0.26%)。

别古清风解读

我是正统的中文科班出生,本人能从甲骨文到铭文到篆书到繁体的汉字能认读写。哪些以为繁体字高尚的人,根本就是一群装逼的门外汉。懂文字的人极少会说繁体字比简体字高级!因为汉字本来就是一个逐步简化的过程,现行的很多简体字其实本来就存在!康熙字典47000多汉字,其中很多是异体字!有些异体字极为生僻!站在当时的国情,为了快速普及识字率,汉字简化是可行的!所谓汉字简化断了文字脉络,更是可笑!如果你甲骨文、铭文、篆书都不认识,仅从繁体字很难看出字的演变!铭文出土,甲骨文出土尤其是清代考据学的发展,才是梳理汉字脉络的重要依据。一些港台人如果真的觉得繁体字高级,就应该搞清楚为什么繁体字要“这样写”!而一般搞清楚了为什么“这样写”,其实就自然清楚和理解了汉字为什么要“简化”。当然,要说的是,汉字的简化也不是无下限的简化,第二批汉字简化才是应该批判的!如果第二批汉字简化真的实施了,那才是汉字的悲哀!而当前的简化汉字是充分延续了汉字的演变脉络(其实是人为加快了演变速度),是可行!而且站在书写和教育角度,简体字对中华文化是意义重大!至少汉字不简化,中国识字率不可能短时间内极大提高!看看印度现在的识字率就知道了!

古代的文化人,使用简体字也不少。

勤劳老韩解读

列举一些清代简体字使用的例子:

在清代书法家苏廷玉的一幅行书四条屏中,出现了简体字“乱”的身影。(一些无知者直接据此指为赝品。)

清康熙朝瓷器“奇玉堂宝鼎之珍”款中的“宝”(寶)。

大清乾隆二十五年《红楼梦》手抄本中的简体字俯首即是。

晚清官方文书、甚至权力机构也用简体字“昭告天下”:清内务府令牌的“务”(務)字。

清郑板桥用过的简体字:问、觉、尽、梦、诗、来、绸、缪、潍、为、两、现、画、闻、壮、剑、红、饭、贾、见、语、状、胆、尔、阅、词、缓、继、应、给、证、宽、讯、说、请、违、麦、随、时、课、该、调、结、约、对、详、诉、贤、险、赋、蒋、学、劲。

清纪晓岚《阅微草堂笔记》中的一则小故事:

膳夫杨義,粗知文字,随姚安公在滇时,忽梦二鬼持朱票来拘,标名曰杨义。義争曰:“我名杨義,不名杨义,尔定误拘。”二鬼皆曰:“乂字上尚有一点,是省笔義字。”

相比于繁体字,简体字的优点很多,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也很广。

gxdxgfs解读

现今世界上最新的技术文献和思想学说都是最先被译作简体中文版本才得以进入华人世界,作为一个华人,除非你的专业外语水平好到可以直接阅读外文原文著作,否则想接触和学习这些最先进的知识,首选都是阅读大陆的简体字版译作。这一点在港台很多专业人士圈子内都不是什么秘密,只有不学无术的loser阶层才把简体字视作意识形态工具加以抵制。另外如今外国人学习的汉语和中文都已经几乎是以普通话和简体字为主,如果哪天香港人碰到个老外,老外想向你展示他学习汉语的成果,结果你说根本你听不懂他说的普通话,要和他说粤语,你说是谁尴尬。

陈忘川解读

新加坡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用简体字。美国华校现在基本上也都教简体字(除了自认是“台侨”而非“华侨”的社群……)。所以以后繁体字的适用范围就只限于香港700万+台湾2300万人了,占14亿华人总人口的2%。然后这2%看不起剩下的98%使用简体中文的人群,认为自己一定能胜利……

笑爷解读

世界与中国的文化交流只会越来越广泛,学中文的人越来越多,逢中必反的部分港人不妨问问特朗普外孙女学的是中文简体还是繁体。

友来有趣微博解读

即使不考虑14亿vs几千万的使用人数比。单纯从繁简通用上来讲,让孩子学习简体字也占据单边的优势。

以前在美国时有台湾过来的同事,我看他的繁体字书比他看我的简体字书容易很多。我后来终于发现了原因。

因为“写简识繁”比“写繁识简”要容易得多。简体字常常是对应繁体字的一个部分。而在头脑中减去一个部分通常比加上一个部分容易。比如,只会写简体字的人看见“廣”就会猜不是黄就是广,联系上下文一般不会弄错。而只会写繁体字的人看见“广”可就麻烦了,带“广”字偏旁的字太多了,要猜出是哪个字可不容易。

说了这么多,其实秦始皇早已看穿一切……

竹亭樵客解读

既然说起中华文化,就应该知道文字演变一直是与时俱进,

化繁为简、统一书写、传播知识、消除文盲、这才是主流,

秦皇早就看穿一切了

邾城散人解读
鲁迅对这种港港现象,在就讽刺过:茴香豆的回字,五种写法,正是遗老遗少们的专利,动不得?
santawang解读

搬运一段:《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规定可以使用繁体字的场合: (一)文物古迹; (二)姓氏中的异体字;(三)书法、篆刻等艺术作品; (四)题词和招牌的手书字; (五)出版、教学、研究中需要使用的;(六)其他。——————我能看懂繁体字就行。要我将“台湾”两个字都用繁体字书写,我是万万不肯干的。这工夫都快够打一盘斗地主了。

有读者分析,香港的“反简体字”,归根到底是部分港人的“反中华”意识形态作祟,也是守旧的心理和想要展示优越感的欲望所交织的复杂心态。

lamy1987解读

香港有那么一部分人是认同“中华民国”为正统,极端反共,不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合法执政地位,事实上香港政局或多或少和台湾有密切的联系,港台拥有共同的文化、文字、价值观,同出一脉,而且香港人的中国观受国民党的意识形态影响深远,世界观受英美等英语系国家影响,这两者结合就是本土派所谓的“真香港人”,亲反对派阵营人士的基本特点,极端反共、反赤化(反对与大陆相关的一些制度、甚至日常用语),能学贯中西,通晓西方,优越感十足,自诩高质素华人

南木山解读

简繁互换是word的一个功能,老师应该考的是学生会不会用这个功能。这家长已经完全政治脑子了。

后生解读

我不反对那些反对简体字的人,三体中曾经预言未来的语言是汉语和英语相互混杂的语言,假如是未来我的母语真的要和英语混在一起,我也会毫不犹豫举起反对英语的大旗,毕竟我很珍惜自己从小学到文字和语言,那是我祖辈留下的宝贵财富,但我不会因此攻击英语,毕竟那也是别人的宝贵财富,我更不会因为英语而去攻击那些使用它的人。实际上,我反对的是那些将繁简之争政治化的人,那些人才是真的可恶,假借文字之争肆无忌惮的伤害内地与香港人民的情感,他们才是真正的害虫。

上善若水解读

很多人一直在争这个问题,但是都争的不太明白。

简体和繁体都是中国文字,为何有人会拿这个做文章呢?最根源是来自于日本人的中国非中国的意识形态的培养框架,以字体来作为符号化的象征进行“同心圆”式的自我认知塑造。

大家经常听到简体被称作是残体字,共产文字,繁体是正统。这么引导有何好处呢?

于港台而言,将简体作为残体字来宣传,可以在无形中起到切割的作用,“残体字”代表的是中国,繁体代表的是港台的在地化文字,与中国是不同的。

于大陆而言,港台以正统来进行切割,不会引起大陆人的警觉,会认为那还是站在大中华的的角度,会认为那只是单纯的文化误解。

一方面有人以繁体是正统来攻击简体,一方面又宣传繁体是“清体”字,当很多大陆人不知道怎么去发言时,就会在其引导下来攻击清朝,以此来为简体发声。

日本人的这些引导非常高明,可以说是一箭多雕,一雕为培养港台人士在地化的意识形态,培养繁体是不同于当今中国的“我们”的文字的认知,一雕是利用大陆人来攻击繁体,将繁体与其一直宣传的

“元清非中国”的大框架挂钩来进行误导,伪装成“皇汉”来挑拨。

还有网友指出,不能一竿子打死一船人,有问题的只是部分香港人。

Navel橘子解读

有河南人偷井盖你就认为应该把所有河南人全抓起来关派出所?

你这跟网上的地域黑有啥区别?

汉字简化自古有之,繁简体各有其优劣,而简体字在世界范围内广受认可,这是民众的共识。关于这个话题,大家还有什么想说的,请在评论区畅所欲言。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

责任编辑:肖晟仕
香港 简体字 香港反对派 繁体字 粤语 我要上观网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宁愿关闭在美业务也不卖”

王毅见布林肯,对美方提出三个“不要”

胜利会师!

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船发射取得圆满成功

“准备好为同志们挺身而出了吗?”“Y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