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英文附和赖清德“亲中爱台”说 引李登辉痛批

来源:海外网等

2017-06-10 13:15

据海外网报道,曾称陆客来台等于“解放军侵台”的台南市长赖清德日前突然称自己“亲中爱台不反中”,被岛内评为“年度最强笑话”。然而,“亲中”一说却俨然成为民进党内新潮流,连蔡英文办公室也跟进表态称,赖清德发言与政府态度一致。对此,李登辉9日晚痛批蔡英文,“两岸维持现状到现在都不改变!”

李登辉9日下午参加台湾中山大学主办的“台湾第二次民主化”研讨会闭幕式(图片来自台媒)

“亲中说”成民进党新潮流

综合台媒报道,6月5日,国民党台南市议员张世贤质询时问赖清德是否“反中”?赖清德称,他不“反中”,他是“亲中又爱台湾”,并宣称“台独”不代表“反中”,他是“尊重中国、亲近中国、爱台湾!”

第二天,赖清德更进一步表示,“台湾本来就要与中国(大陆)和平相处”,达到和平目标,强调自己是“反抗”,并非“反中”。

赖清德5日在市议会上称自己“亲中又爱台”(图片来自台湾“中时电子报”)

曾任马英九办公室副秘书长的罗智强讽刺赖清德“真是不世出的人才啊!不当领导人是浪费了”。国民党文传会副主委李明贤也表示,这是“本年度最强笑话!”

国民党文传会副主委胡文琦指出,赖清德的说法简直神奇,如今“赖神”已成“lie(说谎)神”,非一般人可比。他指出,赖清德过去曾批评“陆客来台”等于“解放军侵台”;谈到两岸直航时曾说,台防务部门已进行过“木马屠城记”的军事演习;对比如今“亲中爱台超级发夹弯”,前言不搭后语,根本毫无政治诚信可言,是真正的“干话之王”,“赖清德永远都在打脸赖清德”。

与此同时,泛绿阵营“六都市长”也不断出面表达类似意见。不仅地方首长喊“亲中”、“友中”,连民进党中央也不甘落后。民进党副秘书长徐佳青、蔡办发言人林鹤明出面表明党政系统的态度,力挺赖清德言论,被认为能代表蔡英文观点的徐佳青甚至说,“亲中爱台都是我们的基本原则和信念”。

台当局“总统府发言人”林鹤明6日却跟进表示,称赖清德发言与政府一致,“根据普遍民意及共识,致力维系两岸和平稳定关系,向对岸持续释出善意,期盼透过双方良性互动,来逐步化解对立和分歧”。国民党文传会副主委李明贤惊呼,“‘总统府发言人’被盗帐号?”

蔡英文6月7日下午出席民进党中常会,媒体高喊询问,“你也亲中吗?”蔡英文只微笑表示,没有回答媒体喊话。

据台湾联合报报道,国民党文传会副主委李明贤指出,如果民进党真心诚意“亲中爱台”,那就把“亲中爱台”政策拿到民进党中执会上,邀吴澧培、辜宽敏等“独派”大老一起好好讨论,再召开全代会,看是否要放把“亲中爱台”路线修入党纲或新政纲。

李明贤表示,过去民进党政府质疑马英九政府开放两岸直航、陆客来台观光将让台湾被“木马屠城”,现在取得政权后,民进党内却都一个一个都变得“亲中爱台”,原本的木马屠城记,这时已变成大家开开心心的一起和平骑木马嬉戏玩耍了。

李登辉怒批:维持现状到现在也不改!

9日下午,李登辉参加台湾中山大学活动时受访称,他不知道赖清德讲这话什么意思,可能是配合蔡英文“维持现状”立场,他话锋一转痛批蔡英文“维持现状这句话,到现在都不改变!”,“什么叫维持现状?没有人了解嘛!”

李登辉还称,赖清德说要“亲中爱台”,究竟怎样亲、怎样爱,他不知道。

有记者询问李登辉关于蔡英文“前瞻计划”的问题,李登辉称,台湾最需要什么?“究竟目前台湾的经济与产业要走哪一条路?不清楚嘛!”目标不清楚是最大的问题,所以要做什么事都做不出来,“这问题不应该问他,应该要去问现在的‘总统’”。

被问到“新南向”政策,李登辉称现在都没人想到大陆的“一带一路”,如果台湾不能与邻近区域国家,从“南向”等政策来处理,就没办法面对“一带一路”。

李登辉称,要怎么处理“一带一路”,“南向政策”不是没办法,“就是去找‘朋友’啊”,“我们要去找日本安倍晋三呀!”,“政府要去拼”。

李登辉在研讨会闭幕式致词时,更意有所指地强调,“任何一个领导者,就算曾经得到人民压倒性的支持而掌权,但若没有明确的目标与勇气,很快就被人民看破手脚。”

图片来自台湾“中时电子报

不管李登辉此言何意,大陆的立场是坚定的。国台办新闻发言人马晓光曾表示,2008年之后的八年,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之所以能够取得为两岸同胞所普遍赞同的局面和成果,是因为有两岸双方共同反对“台独”、坚持“九二共识”的重要政治基础。今天在事关两岸关系前途命运的重大选择方面,我相信两岸同胞也都高度关注。只有回到“九二共识”的共同政治基础上来,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才能够沿着过去开辟的道路行稳致远。

责任编辑:马雪
李登辉 蔡英文 台独 两岸关系 民进党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布林肯来华谈的怎么样?是否不虚此行?

“看看,这就是美国的警察”

习近平会见布林肯:中美应彼此成就,而不是互相伤害

“宁愿关闭在美业务也不卖”

王毅见布林肯,对美方提出三个“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