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新特首林郑月娥专访:回归“一国两制”的初心 保持香港繁荣稳定

来源:人民日报中央厨房

2017-07-01 16:05

林郑月娥的候任行政长官办公室设在香港中环花园道冠君大厦9楼。

按照惯例,香港现任特区政府会为下一届行政长官成立候任行政长官办公室,确保两届政府顺利交接。候任特首办不是一个常设机构,没有固定选址,这次是在外租房子。

大厦与中环其他写字楼无异,衣着考究的男女白领进进出出,若干公司机构是这里的租户,候任行政长官办公室只是其中一户。

这个为林郑月娥服务的办公室于6月30日结束使命。第二天,也就是2017年7月1日,香港回归20周年之际,林郑月娥宣誓就职,成为香港特区第五任行政长官。就职前,她接受了环视听(人民日报中央厨房)记者的专访。

“我每次决定都会问他”

约定的采访时间一到,林郑月娥准时出现,用流利的普通话与记者寒暄。她过往与高大的男性“同框”略显娇小,实际却比记者想象中高挑。她身材瘦削,一身粉色系,内着印花旗袍,外罩短款西装,还精心搭配了祼粉色高跟鞋。

这一套干练与柔美相得益彰的装扮,显示出林郑月娥强大的可塑性——参选之初,有人批评她衣着和发型老气、沉闷,缺少亲和力。她显然是听到了这种声音,很快就让“外包装”成为得分项。

采访正式开始前,环视听记者请教林郑月娥如何称呼她为好,并求证香港已婚女性冠夫姓的缘起,她直说“不知道”:“这都是以前的事了,是什么原因我也难说。我们那时是很认真的,身份证、护照都要改。陈方安生、范徐丽泰都冠了夫姓。不过,现在大部分已婚女性官员,没有再冠夫姓了。”

“冠夫姓刚开始有没有不习惯?”

“没有。在香港,比较熟的朋友叫我的英文名,其他人叫我林太,很少人叫林郑。你叫我林太比较好。以前典礼上也有司仪叫我林郑司长,不知道以后会不会叫我林郑特首。”

“林太”是这位新特首另一个很重要的身份。上世纪80年代,林郑月娥在剑桥大学深造时认识了林兆波。1984年二人结婚,后来又有了两个儿子林节思和林约希。

林郑月娥很看重家庭。大儿子上中学时,因为林郑月娥出任公职,偶尔见报,而受到同学嘲笑和攻击。为了照顾儿子的情绪,林郑月娥决定携全家去伦敦生活。

为了调任香港驻伦敦经济贸易办事处处长,她主动申请降职,成为香港回归后首位自愿减薪且不升级的官员。

2012年,她又打算在卸任发展局局长后,举家去英国小镇过隐居生活。后来她被丈夫说服,回港出任政务司司长。

林郑月娥很信任丈夫。“事实上,我每一次决定都会问他,我也只是个小女人。”林兆波当年在剑桥大学取得数学系博士学位,曾任教于香港中文大学数学系,也曾在首都师范大学短期授课。两个儿子追随父亲的步伐,都毕业于剑桥大学数学系。大儿子目前在小米公司担任营运经理。

环视听记者采访前一天是母亲节,记者顺便请教刚满60岁的她如何在母亲、妻子、公职人员这些角色中取得平衡。

林郑月娥笑了:“我常常鼓励身边的女同事,孩子比较小时,要把更多的时间放到孩子身上。但孩子大了,就要把他们放出去。我的孩子都不在我身边,一个在北京,一个在美国,我都不管他们。他们要找我,会主动找我,不要常常问。”

2017年3月26日,林郑月娥在香港特区第五任行政长官选举中胜出。图为林郑月娥与丈夫林兆波和大儿子林节思出席记者会。

“土地房屋工作要加大力度”

环视听:当选后这几个月,您在忙什么?

林郑月娥:这几个月,我的首要任务是组班子,主要官员是行政长官提名,中央人民政府任命的。这几个月我必须把他们定下来,请中央人民政府任命。第二个是跟现任政府交接。我定期跟梁振英特首见面谈交接工作,尤其今年是香港回归20周年,还要为庆祝活动和国家领导人访港做准备。第三,就是按照我在选举期间提出的政纲做一些施政准备工作。最后就是要跟各界搞好关系,尤其是跟立法会议员。

环视听:香港行政与立法机构关系有时会紧张,您准备如何与立法会议员搞好关系?

林郑月娥:行政和立法关系有一些紧张无可避免。立法机构的功能就是监督行政机关,很难要求所有立法会议员和我们看法完全一致,也不可能。

我觉得行政、立法两个机关都是为了广大市民好,最重要的是有一个畅通的沟通渠道,加强相互了解,把不同的意见说出来,找到一个妥协方案为香港市民办事。选举后的1个多月,我用了一些时间跟立法会议员沟通,谈得也蛮好。先把容易的事办好,再去讨论一些两方面有不同意见的课题,我还是蛮有信心的。

环视听:您竞选时提出了一个口号“同行”。它的具体含义是什么?

林郑月娥:有一段时间,有人感觉香港社会比较分裂,好像很难同心做一件事,所以我就提出这个口号。其实它的英文还有另一层意思——we connect,即要增强联系,英文是connect或者connectivity。国家的“一带一路”倡议里有“五通”,用英文说就是在5个方面增强connectivity。

具体到香港社会,我们要增强政府与市民的联系、特区与中央和内地的联系,也要加大与海外的联系。根据基本法,香港能以中国香港的名义与其他国家签订自由贸易协定、金融合作协定,要增强香港的竞争力,我们必须要加强对外联系。

2017年3月27日,刚刚当选香港特区行政长官的林郑月娥召开记者招待会

环视听:正式就任后,您要先做哪些事?

林郑月娥:我在竞选期间提出可能要首先处理3件事。第一是土地房屋。香港房价太高,很多香港市民难以拥有自己的房子,不利于社会稳定。土地房屋已经是本届政府的工作重点,也做了很多工作,但未来5年还要加大力度。另外就是教育,教育是对香港未来发展最重要的投资,我非常关心。第三就是经济发展。香港作为金融中心、航运中心、物流中心,有很多发展机遇,也能为国家进一步发展做出贡献。

我很难说哪个方面最重要,3个方面都很重要。另外现在香港人口已经进入老龄化,20年内65岁以上人口就要翻一番,怎么让老人得到更好的医疗卫生和看护服务,我也非常关心。

环视听:香港是意见很多元的地方,您上任后,会如何回应各方诉求,取得最佳施政效果?

林郑月娥:其实在我的竞选口号“同行”之下,还有3个词——聆听、关怀、行动。我上任后,要跟各界保持联系,虚心去听意见;要关怀我们各界朋友,无论是老师、社工、医生、商界,尤其是商界里的中小企业,去了解他们的需求,然后制定有利于他们发展的政策并落实执行。

环视听:您大学毕业就加入政府,37年来在很多重要岗位工作过,您怎么评价香港18万公务员团队?

林郑月娥:香港公务员是非常优秀的队伍,非常投入工作,尽忠职守。香港在很多事上可能比其他地方要复杂一点。它虽然是个城市,但高度自治,很多在其他地方属于国家层面的政策都是我们自己制定执行,例如医疗、卫生、教育。与此同时,我们要保证香港是一个高度安全的城市,警察和驻港军队也非常重要。另外,香港是个国际大都会,每年到访的游客超过5000万。这么小的地方,我们要管的事还是蛮多的。所以,我非常赞赏香港公务员队伍。

我也必须承认,现在香港公务员也面临很大挑战,就是创新。在发展科技、应对人口老龄化等方面,需要不断创新,不断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回应市民的诉求。

“‘一带一路’与‘粤港澳大湾区’给香港带来机遇”

环视听:香港回归20年,如同人的20岁,是成长的关键期。在这个关键时期接下特首重任,您有何感想?

林郑月娥:我的感受可以用4个字表达:任重道远。其实在任何时候当香港特别行政区的行政长官,都要肩负很重的责任。因为按照基本法,行政长官既要向香港特别行政区负责,也要向中央人民政府负责。如何成功落实“一国两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大家对行政长官期盼很大。

行政长官要全面准确落实基本法、发挥桥梁作用,把香港的情况非常全面和详细地向中央人民政府反映,也要把中央对香港的政策很清楚地向市民说明。要是沟通做得好,两个制度没有根本分歧。因为不论是中央人民政府,还是700多万香港市民,都希望香港继续保持繁荣稳定。香港回归20年了,正处于关键时刻,怎么掌握我们面前的机遇,使香港的经济发展更好,让我们的市民享有更优质的生活,是行政长官面临的课题。

环视听:您怎么理解“一国”与“两制”的关系?

林郑月娥:理解“一国两制”要回归基本法,也就是“一国两制”的初心。这个初心就是希望能保持香港的繁荣稳定。我们回归了祖国,是祖国不可分离的一部分。在“一国两制”的顶层设计下,香港被允许保留资本主义的制度、法律体系、金融体系以及特有的生活方式。过去20年的实践已充分证明,“一国”之内“两制”完全可以共存共赢。

现在国家不断深化改革开放,又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和“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发展规划等,为香港提供了很多发挥“一国两制”优势的机遇。我希望未来5年能掌握这个机遇,为香港开创更好的未来。

环视听:您亲身参与了“一国两制”实践,您认为香港哪些是不变的,哪些有变化?

林郑月娥:不变的是对“一国两制”的肯定,无论是中央还是香港社会,都非常重视,坚定不移地去落实执行。

但每个经济体系都要改变,要应对周边竞争力的加强。香港是全球最自由的经济体,充满竞争力,同时也面临很多挑战,未来仍然充满不确定因素。我们必须装备好自己,希望能掌握好机遇。

环视听:您认为应怎么增强市民对“一国两制”的理解?

林郑月娥:回归20年来,我们在推广基本法方面做了不少工作,仍有很大空间。无论是从教育方面还是社会层面,应该让市民尤其是年轻人深入了解基本法,多参与有关香港跟内地关系的讨论。

我们的经济发展跟国家发展是分不开的,要让我们的年轻人明白,他们的未来跟国家的发展也是分不开的。他们必须了解“一国两制”下我们的港情是什么,我们在“两制”下的优势是什么,以更好地迎接未来的机遇。

“做融资最好的地方就是香港”

环视听:相比邻近地区的高速发展,有人认为香港这些年的发展是原地踏步,您怎么看?

林郑月娥:这是不能比的。香港经济形态比较成熟,要求它每年都大幅增长比较困难。而且香港是外向型经济体,外部环境对香港贸易也有些影响。如果你问我对香港现在每年大概2%的经济增长是否满意,我当然不满意,希望能做得更好。

竞选时我对政府的角色提了些想法。以前我们常说,香港是个自由经济体,政府最好不干预。但现在要增强香港的竞争力,必须两手一起抓,一方面是市场经济、自由体系,另一方面是政府行为。政府要出台措施鼓励企业加大科研投入。另外希望吸引更多专才到香港,政府在入境政策和其他配套方面必须想一想能不能做得更好。

环视听:您怎么看“粤港澳大湾区”?

林郑月娥: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广东和香港的关系就非常紧密,有人形容是两兄弟。我们跟深圳合作很紧密。几个月前,我们跟深圳市政府签订了《关于港深推进落马洲河套地区共同发展的合作备忘录》,准备共同打造在香港落马洲河套地区的创新科技园。

现在“粤港澳大湾区”战略又把这个机遇扩大了,不仅涉及香港和深圳,还有广东省其他8个城市。这给了香港服务业很大的发展空间,因为我们的优势就在金融服务业。在专业服务领域,比如法律、航运、保险,以及建筑业,也都有很多机遇。随着广深港高铁和港珠澳大桥两个大型基建的启用,我们与珠三角的联系会更紧密。

环视听:在国家的发展过程中,香港曾起到巨大作用。您怎么看未来香港在国家发展战略中的作用?

林郑月娥:从历史的角度看,香港的经济发展就跟我们国家的经济发展是分不开的。改革开放前,我们扮演窗口经济的角色。改革开放后,内地欢迎海外投资,香港很多商人到内地投资,因为内地的成本比香港低,土地比较廉价,人力成本也低。制造业搬去内地后,我们从制造业经济体转变成服务业经济体。

我们现在差不多95%以上是服务业,服务业是要找出路的。现在国家深化改革开放、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为香港的服务业提供了一个很广阔的平台。60多个国家以及内地企业,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做基建投资,就要融资。做融资最好的地方就是香港,因为我们是国际金融中心。

环视听:请您用一句话展望香港未来5年。

林郑月娥:今年是香港回归20周年,我参选特首前是政务司司长,负责所有的庆祝活动。当时我选了这样一句话来表达我们在香港回归20周年时对未来的期盼——“同心创前路、掌握新机遇”。现在,我同样送这句话给未来的香港。

(人民日报中央厨房·环视听工作室 王尧)

责任编辑:张晨静
香港 林郑月娥 一国两制 专访 特首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我们美国说要做的事,中国人已经做到了”

荷兰“拼了”:阿斯麦,别走!

“嫌犯从乌克兰获大量资金和加密货币,有确凿数据”

美方对俄隐瞒了部分信息?克宫回应

这条中马“一带一路”重点铁路项目 “或延伸至泰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