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生内地打拼记:深入了解后发现人外有人天外有天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7-07-13 08:01

人民日报海外版7月12日、13日先后发表了《本报香港实习生眼中的——港生内地打拼记》上下篇。文章称,在内地打拼的港生一方面觉得乐趣多多,另一方面也认识到,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内地有很多人十分厉害和友善。

编者按:

随着内地与香港往来日益密切,在内地上大学的香港学生人数也逐年攀升。1996年,北京大学招收的港澳台学生仅2人,全国招收的香港学生屈指可数。但到2016年,内地84所高校招收香港学生人数达1391人。

在香港回归祖国20周年之际,在本报实习的几位香港高校学生,特意采访了数名在内地求学的香港学生、从内地高校毕业的香港人,聊聊他们的故事和经历以及他们眼中的“两地情”。

图为作者黄诗雅(左)、陈颖妍与受访者沟通,了解在内地求学、打拼的香港青年的那些事儿。

学习时尚乐趣多

陈颖妍

香港学子北上求学的人数节节上升,北京服装学院大三学生咏琪即是其中之一。她又有着怎样的“北漂”求学故事呢?

3年前,当咏琪的同学还在为中学毕业后的前景踌躇的时候,她已立志修读服装设计。“香港的服装设计课程招生不多,最著名的香港理工大学只提供少量学位,竞争激烈。碰巧,学校安排了有关北京服装学院讲座,通过演讲者的指引,我顺利通过面试,获得录取资格。”

刚来北京,咏琪很不适应这里的气候。“在香港,每个室内地方都开空调。所以我刚来的时候,经常睡不着觉,也有因为太热从睡梦中醒来。”咏琪表示,在北京读书拓宽了她的生活圈子,面对新环境让她变得更大胆。“这个过程也接触了不少时尚圈的朋友,修读服装设计的同学可以与现今的服装设计师交流学习,甚至有机会认识到娱乐圈名人。幸运被选中的话,你所设计的服装就能被他们穿上。”

学习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由素描到裁缝,从老师授课到自己学习,一笔一画,一针一线,都是她的心血结晶。现在,咏琪选择在时尚杂志实习——帮忙搭配衣服,学习衣服的物料,分析穿着心得……这些都让咏琪更切实地了解时装界的发展。

即将毕业的咏琪,打算回港就业,也对将来有一定计划。“其实我比较想留在北京,但工资是我较关注的因素。我正在留意一些工资较高的企业,因为即使香港的服装设计公司聘请了我,也可能需要回内地工作。”

作者感悟:

我对咏琪的感受特别深。她年纪虽小,却已找到自己的志向。虽然我对时装设计的认识不太深,可从她坚定的眼神里看出她从没有后悔过她的决定。她肯定的口气确实震撼到我,也让我联想到当初决定来北京实习的自己。如果我决定只留在香港,我看到的媒体世界就将被环境所局限。来到北京,我迈出了比别人更大的一步,跳出原有的条条框框,看得更多更广,让我对许多事情的看法也有了改变。

修读中文增学识

黄诗雅

张俊伟从小立志要成为中文老师。3年前,他只身来到山东大学修读中文系。由于内地部分大学的招生门槛比香港低,但大学教育却不比香港逊色,于是他选择来到济南求学。“整天窝在香港会‘长蘑菇’的。”张俊伟说。

张俊伟到山东大学后,发现课程远比想象中多元。起初,他以为内地的中文系课程会较侧重古典文学部分,事实却非他所料,各方面的知识他都有机会学习。与此同时,课程也比他预计的困难。因此,张俊伟觉得在内地读书的学业压力并不小。

在山东生活,张俊伟体会到两地生活的不一样。济南四季分明,香港所谓的四季仿佛只剩下春夏;山东的饭菜偏咸,他笑言自己还是比较钟爱清淡的广东菜;山东的生活步调慢,“在香港生活压力实在不小,人走路就像风一样飘过,一边走领带都会打在自己脸上。”

张俊伟初来乍到,看见公共澡堂内的男生“坦然相对”,“真是惨绝人寰啊”,他夸张地形容。后来他渐渐适应了公共澡堂的生活,并体会到北方人的文化。除了在校园里,张俊伟在街上也发现很多新奇有趣的事物。他发现街上售卖小吃的小贩会将钱盒放在桌上,让客人自行找零。

他坦言在香港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情况,因此觉得济南人很好,陌生人之间也有信任。张俊伟感恩适应的过程并没有遇到特别的困难,只是有时候普通话说得不太好,让人难听懂他说话的内容。

张俊伟距离本科毕业还有1年。他认为自己是理想主义的人,以追求学问知识为上,打算报考内地的研究所。完成所有课程之后,张俊伟希望能回到香港成为一名中文老师,因为他觉得家始终在香港,自己还是想在家乡落地生根。

作者感悟:

能够采访同样来自香港的同学,我感觉格外亲切。也正是通过这一次采访,自己才发现越来越多香港学生早在求学时期已北望神州,选择到内地的大学读书。从受访者口中,我大概地知道了内地高校的风貌。内地和香港虽然只有一河之隔,彼此的高校文化却截然不同。例如内地同学在课程学习上投入时间更多,而香港学生则会更多参与各种类型的课外活动。

黎诺瑶(左)林苑均(右)在前往采访的路上。

融汇两地知识经验

林苑均

作为国际金融中心,香港对经济金融人才有强大的吸引力。所以,经济、管理、金融、贸易等科目向来最受香港学生欢迎。加上内地近些年经济飞速发展,内地高校在世界上排名日趋靠前,使得不少香港学生愿意到内地来学习。

毕业于暨南大学工商管理专业的杨家俊,几年前就已洞悉内地发展的机遇。当时,他看到内地未来发展前景不亚于香港,而且暨南大学的经济学专业位居全国前列。考虑到暨南大学费用较低,又有优厚的奖学金,杨家俊决定放弃在香港升读大专院校的机会,前住暨南大学开始4年的大学生活。

求学过程中,他也遇到过语言的困难。因为从小在香港长大,普通话说得不是很好,跟别人沟通比较吃力。但杨家俊没有气馁,通过不断努力,慢慢提高自己的普通话水平,还拿了不少奖学金和排球、篮球的运动奖项。

与香港比,杨家俊觉得内地的大学可以让学生有更多机会参加课外活动。在不同活动中认识来自五湖四海的朋友,让他的大学生活十分充实和快乐,同时也改变了他很多想法。

以前,他以为内地人的文化和学术水平相对较低,但当他深入了解后发现,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内地有很多人十分厉害和友善。

杨家俊认为,造成大家对内地的误解,是因为某些香港媒体把内地发生的事情夸张化,对很多事情以偏概全,欠缺客观性的报道。

毕业后,杨家俊曾想过留在内地发展,但家人和另一半都在香港,加上自己比较了解香港的市场环境,所以就选择了在香港开办一间补习社。

他表示,在大学除了学会很多经商之道,也明白了很多待人接物的道理,因此他很感激能到内地读书。他想通过这间小小的补习社,把从香港和内地得到的经验与知识融合在一起,传递给下一代。

有时需走更远的路

黎诺瑶

南方医科大学医学工程学系三年级的刘颖蓉从小志愿成医,但在香港公开试成绩并未能让她如愿升读当地大学。为了追梦,2014年,年仅18岁的刘颖蓉高中毕业后离乡背井,只身前往广州修读医学工程。这段赴学的旅程一点也不轻松,却让她获益良多。

初到时人生地不熟,生活文化同样有差异。刘颖蓉决心让自己尽快适应环境,为此积极参与不同的社团活动扩大社交圈子,从学院排球队、杂志社到省外交流团都能见到她的身影。

香港生活节奏急速,人与人之间关系较为冷漠,刘颖蓉认为学会与他人相处是这3年来最大的收获。学校教授鼓励学生自学,但因不习惯教学模式,刘颖蓉成绩一度追不上,她很感恩身边同学的乐意协助。

她解释说,在香港与家人生活多年,大家都习惯了彼此的生活模式,而在宿舍里则要与不同的室友互相迁就和配合,加上宿舍有严格规矩要遵守,如规定温习、睡觉时间、门禁等等,她慢慢养成自律,戒掉多年陋习。

有人说离乡背井到新环境是不容易跨出的一步,而刘颖蓉则认为是一种取舍,如果让她重新选择,结果会一样。她坦言现实并不完美,为了更接近梦想免不了一些牺牲。

“走远点路,我却欣赏到沿途的更多风景。”她牺牲了与家人、朋友相处的时间,但眼界却因此开阔不少。她的勤奋也成功换来不同的工作机会使她发展所长,寻找自己的职业导向。

要成功有得益,就需甘心走更远的路。所谓“舍得”,先舍而后得,就是正值青春年华,像刘颖蓉一样有勇气为自己的目标迈步向前,努力不懈地迎接生活的各种挑战。

这段求学旅程中的“得”,不止是她学科的专业知识,而是一个体验世界的机会,一场个人成长的历练。

作者感悟:

林苑均:访问家俊后,他有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他说:“如果要我再选择一次,我依然会到内地读书。因为在这里有我的良师益友。”对于生于香港长于香港的我来说,之前一直不明白为什么家俊要放弃熟悉的香港,去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读书。可是从对他的访问中,我感到他的想法跟一般的香港年轻人不同。家俊希望可以离开熟悉的香港,到外面的世界走走,不要只依赖媒体去看这个世界。

家俊的想法让我反省到自己太依赖香港本地媒体的信息,局限了自己的思维,很多时候没有真正看过就下了定论。其实这样对很多人都不公平。因此,未来我希望有更多机会走走看看,用自己的眼睛去分辨这个世界。

黎诺瑶:认识颖蓉接近10年时间。无论风景怎样变、人怎样变,唯一未变的是她的坚持。“律己以严”这句老话在她身上能确确实实地体现。从小到大,她对自己一直要求很高,要离开安全区、适应一个崭新的环境谈何容易?但她却能凭着“坚持”二字向前冲。

记得采访期间看着她满足的笑脸,我突然想到,能够为自己喜欢的事打拼也是生命中的一份小确幸。在时间巨轮无情的碾压下,或许很多人会选择向现实低头、让步,顺着人群方向走。但我愿能始终如一保持干劲,坚持捍卫以文字改变世界的梦想。也许要逆流而上,但记得紧握初衷。互勉之。

责任编辑:吴娅坤
人民日报 香港 内地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首次超过燃油车!我国新能源乘用车渗透率破50%

马斯克公开反对禁止TikTok

伊朗外长否认以空袭:除非遭重大袭击,否则不予回应

重庆通报“燃气费异常”:燃气集团党委书记被免职

“伊以都在降调”,国对国直接打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