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接烈士遗骸归国礼兵:高负荷训练只怕愧对英灵

来源:观察者网

2015-03-30 16:33

据观察者网此前报道,68名志愿军遗骸归国。3月29日,军报记者微信以详细图文介绍了迎接烈士英灵归国的礼兵训练的过程,这些礼兵表示:这一切的训练,只怕愧对烈士英灵。

历数自近代以来各国强军,蜚声海外者无不拥有严谨精湛的队列素质。在交接仪式上,来自沈阳军区的中国仪仗队礼兵以庄严肃穆的礼步迎回烈士灵柩。观察者网军事观察员指出:礼步是特殊的仪式队列步伐,与常见的正步相似但是又有明显不同。

礼步步幅为55厘米,正步布幅为75厘米;礼步步速比起每分钟116步的正步更慢——正步用于重大节庆阅兵等场合,搭配进行曲行进,而步幅小、步速慢的礼步则基本运用于军事葬礼、祭扫先烈和迎回烈士灵柩等特殊场合,因此步速需要按照肃穆庄严的音乐节奏来,步幅较小则更寄予庄重与哀思。还有一个区别,就是正步踢腿需要压下绷直脚尖,而礼步踢腿则并不绷直脚尖,这个区别看似很小,但是军靴踏地时正步是“刷刷刷”,而礼步踏地时有响亮而鲜明的脚步声。


礼兵礼步抬棺,迎接抗美援朝烈士灵柩回国

这样的不同,对于大部分习惯正步队列的军人来说是个不小的挑战,更不要说手里还要抱着沉重的烈士棺椁。但是礼兵军人们坚持训练,最终完美地完成了任务,他们表示:“能被选为礼兵就是一份光荣,能为先烈的英灵尽一点绵薄之力更是莫大的荣幸。”

以下为报道全文:

在庄严肃穆的迎接在韩志愿军烈士遗骸归国和安葬仪式上,来自沈阳军区某团的78名官兵担负现场礼兵,护送68具棺椁礼步行进。他们用笔直挺拔的军姿、整齐划一的动作,表达着对志愿军先烈的崇高敬意。要完成这一庄严而神圣的任务,礼兵们都有哪些选拔标准?经过了什么特殊训练?在执行任务的过程中,又有哪些不为人知的故事?下面,就来为您一一解答。

礼兵抬起棺椁

国旗为盖,军乐萦绕。3月20日,第二批68位在韩志愿军烈士的英灵,乘着祖国的军机回归祖国。当天上午,迎接回国仪式在沈阳桃仙国际机场举行。次日10时,安葬仪式在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志愿军烈士纪念广场隆重举行。为迎接志愿军烈士遗骸归国,礼兵们进行了大量的准备与训练。

想要入围,须过三关,淘汰率2/3

3月初,沈阳军区某团篮球场上,200余名官兵整齐列队,安静等候,在韩志愿军烈士遗骸归国仪式的仪仗队正在“过筛子”选拔人员。这群年轻的小伙子或是频频出现在队列会操上的骨干,或是经常参加大项任务的“沙场老将”。

“要想成为一名仪仗方队的参训人员,你们必须过三关:静态选拔、动态选拔和政治审察。”该团副政委李爽用扩音器向在场官兵讲解选拔流程。

静态选拔人员必须依照严格的“数据标准”。只见旁边立着的黑板上清楚写着:持枪礼兵身高必须达到188厘米至200厘米,托棺椁礼兵身高要在182厘米至185厘米之间。同时,每个人的体重都要符合军人基本体型标准:(身高-105)±10%。此外,五官端正、表情自然、精神饱满、身形挺拔、形象气质好,不戴眼镜等,都是静态选拔的重要参考项。

持枪礼兵的身材更加高大

动态选拔是通过观察齐步、正步以及转体等队列动作,观察被选拔人员的军人姿态、身体协调性、基本队列素养等,这是选拔中极为重要的一环,耗时最长,也最残酷,有近一半的人在这里被淘汰。

政治审察并没有在现场举行,而是采取边训边审的方式,逐一对仪仗队员进行政治考核。

面对2/3的淘汰率,每个人都为自己捏了把汗。

一营一连排长孙哲身高180厘米,单独一看并不比其他人矮多少,但还是被列入了淘汰名单。他用右手拇指和食指比画着高度说:“就差这么一点,差一点也不行。”虽然没能如愿进入仪仗队,孙哲眼里满是遗憾和不舍,但话语间也有着理解与释然:“没办法,仪仗兵方队要的就是优中选优。”

选拔是残酷的,但也是温暖的。“现在团里正在筹备迎接第二批在韩志愿军烈士遗骸归国任务,急需身高在一米八以上的大个子担当礼仪兵,你想不想参加?”电话里,二营四连指导员刘畅只是征求下意愿,正在山东休假的下士姜超就丝毫没有犹豫地答应:“我马上回去!”

三营五连四级军士长张亮亮是个山东汉子,当兵16年也不曾开口和领导提过什么要求。落选后,他找到负责选拔的李副政委,说:“虽然我也想亲手迎接抗美援朝的英雄回家。但是,仪仗兵有仪仗兵的标准,我希望可以作为仪仗方队的保障人员留下来,画线、打扫卫生、搬工具,只要用得上我,干啥都行!”

在“麻子脸”与“斑马线”上不停操练

历经一系列选拔,成为仪仗队的参训人员并非就有了“铁饭碗”。面对全程淘汰的强化训练,每个人心里都明白,更大的压力和挑战才刚刚开始。

“军姿,是躺着也要保持的姿势。”训练场上,仪仗兵领队张鹤响亮的嗓音,穿透了整个空旷的场地。为了打好基础,仪仗队的训练还是从最基本的军姿练起。每个仪仗兵背部都固定了一个木质“十字架”,每天13个小时的训练中架不离身,上到颈、下到腰,左右顶两肩。

为模拟仪式现场的光线情况,练出威武、有神的“眼功”,每天上午10时开始,仪仗队要对着太阳的方向训练至少1小时。很多人被晃得睁不开眼睛,眼角不断流着泪……

礼兵把棺椁送上运输机

军姿是根基,礼步是门面。“走的齐不齐、稳不稳、准不准都考验着仪仗兵的真实水平。”帮助训练的团军务参谋刘俊良说:“只有一遍遍地磨合、熟悉,才能形成身体的本能反应。”

然而,整个仪仗队只有8个人学过礼步。走惯了齐步、正步的战士们,练习礼步总是不敢抬腿,觉得要下压脚尖才是正确的。动作不标准,步幅、步速也都控制不好。“习惯了75厘米步幅的齐步,再走55厘米的礼步,怎么都觉得别扭、不自然。”二营三连下士王荐维说。

负责组训的人员便在训练场每隔55厘米就标注一个点,200米的跑道被画成了“麻子脸”,甚至宿舍的走廊也按照55厘米一条线,被画成了“斑马线”。就这样,他们每天在“麻子脸”和“斑马线”上不停操练。为了达到一抬腿脚跟离地30厘米的标准,他们又在路边拉起了“标准绳”,每跨出一步,都对照标准高度固定一段时间,直到大腿颤抖、膝盖发麻,肌肉有了“记忆”,再迈出下一步。

高负荷,只怕愧对烈士英灵

真正的重头戏还是托棺椁礼步行进。“每个棺椁长70厘米,重约20千克,无论一个人抱还是两个人合力托着,都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训练队教练班长李云健说。

为保证仪式现场搬运烈士棺椁更稳、更准,他想出了“三点固定”的办法,利用左手按压国旗、右手上提、小臂挤靠的合力,把棺椁牢牢固定在棺椁架上。有的战士托棺椁力量不够,他们就用重量相当于正常棺椁两倍的模拟器材进行练习,每天的体能训练时间还要哑铃、杠铃、臂力器、俯卧撑轮流上阵,甚至走路见到砖头也要捡起来举两下。

高强度的训练对腰部压力很大。四营七连上等兵徐福祥两次参加在韩志愿军烈士遗骸迎接安葬仪式,因为腰痛,每天大量训练结束、晚上回宿舍后,还要借助睡床板、牵拉背部肌肉来进行缓解。问他腰这么痛,为什么还来参加仪仗队,他只说了两句:“能被选为礼兵就是一份光荣,能为先烈的英灵尽一点绵薄之力更是莫大的荣幸。”

空军战斗机为运载烈士灵柩的运输机护航

100米的距离,后背被汗水湿透

3月20日上午,一片灰蒙的天空给沈阳桃仙机场平添了几分肃穆与哀思。11时许,在我军两架歼-11B战机的护送下,承载在韩志愿军烈士遗骸棺木的空军专机穿透云雾,缓缓降落在祖国机场的跑道上。60多年后,68名当年牺牲在朝鲜战场的中国军人,终于回归祖国,迎接仪式随即开始。

“每一步感觉都很凝重,虽然只有100米左右的距离,但我后背都被汗湿透了。”谈起迎接仪式,警通连下士邵帅说起了自己的故事。他是68人仪仗兵方队的左侧大排头,可以说是整个仪仗队最关键、最显眼的位置。为了胜任这个岗位,他控制饮食、超负荷训练,硬是在不到十天的集训中,瘦了15斤。当电视上播出迎接仪式时,躺在病床上的父亲看到消瘦的儿子,泪水止不住流了下来,骄傲而自豪。

苍松翠柏伴英魂,朵朵菊花寄哀思。3月21日上午10时,伴着哀婉低回的《思念曲》,安葬仪式拉开序幕。二营三连下士王春雨随着礼仪队伍,将烈士遗骸棺椁送入安葬的地宫。人群散去,他又独自来到烈士英名墙边,放下手中的黄菊花,轻抚雕刻着烈士名字的墙面,泪水止不住打转。王春雨的爷爷王成曾是一名志愿军老兵,小时候他常听爷爷念叨要看一看这些老战友。今天,王春雨以仪仗兵的身份表达了对先烈的崇敬之情,也替爷爷完成了心愿。

责任编辑:朱海舟
抗美援朝 志愿军 灵柩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重庆通报“燃气费异常”:燃气集团党委书记被免职

“伊以都在降调”,国对国直接打击结束?

以色列“有限复仇”:选在了伊朗核计划中心

以色列“报复”开始:伊朗多地传出爆炸声

5.3%,一季度“开门红”能转化为“全年红”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