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王:移民后,为什么一定要融入洋人圈?

来源:观察者网

2017-08-25 14:31

魔王

魔王作者

旅居新西兰自由撰稿人

【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魔王】

“北美留学生日报”的文章《在美国夹缝中生存的那些ABC们》似乎又挑起了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

过去有不少类似论调,如《二代华裔:为了孩子,不要移民这里》、《不要光为了实现你的“梦想”而断送子女的未来》,讲述移民二代们的尴尬地位——同时受中国人和西方社会的排挤。这些文章都引起过有出国意向的人和海外华人的热议,但热议之后,问题依旧存在,似乎这种“围城困境”一直没有解决方案。

国内的人想出国,在国外的人也过得不开心,在我看来,这些不开心其实没有必要。

为什么非要融入呢?

早在我出国前,老爹就叮嘱我,好好学口语,好好跟“洋人”打成一片,努力融入他们。结果到了奥克兰这个拥有多元文化的城市,我发现即使我的口语一点都不地道,也根本不妨碍我跟别人打成一片——人际交往更重要的是眼神和肢体语言,以及你是否真的关心对方。而且随着更多接触,我发现即便是白人之间,也不一定可以相互融入,这应该是所有多元文化国家和城市都存在的现象吧。

长相类似的白人之间,苏格兰人与英格兰人会不对付,东欧人与西欧人会互不搭理,这也许好理解,但北欧移民的英语口音会被嘲笑,说法语会被说英语的人歧视可能就不大好理解了。

玩澳服网络游戏时,中国人常用中文在频道里说话从没听到过异议,而有一次有两个人用法语对聊,居然引起了一阵骂战,一些没素质的英语玩家指责他们“为什么用愚蠢的法语”、“应该闭嘴”。大学时一个爱尔兰同学的口音也被一帮“洋人”模仿取乐过。而我的邻居荷兰老太每次跟我聊天时,都会抱怨旁边德国人邻居的花园脏乱差,令她恶心,恨不得他明天就搬走。这些事情让我意识到,即使是所谓的“洋人”、“西方人”之间,也不是铁板一块相互融入的。

那么,凭什么我就非得融入他们呢?也许“不互相融入”恰好是西方文化的精髓呢?也许“不融入”才是一种“最融入”的方式呢?

为什么移民?

开头所述的几篇文章都承认,中国人出国大多是为了更高的收入,或是为了更好的社会和自然环境。但是几乎没有人意识到,移民出国其实是一场纯粹的交易,一切都是生意。这一性质意味着:1、你是有选择权的;2、对方也是。换而言之,你选择对方为移民目的国,对方恰好需要你这样的人才,于是允许你留下来,但对方不需要你当“同胞”, 即使你的意愿再强烈,对方不同意就不行。

既然移民的目的就是高收入高福利,那么赚到钱拿到福利,目的也就达到了,还要啥自行车呢?对目前获得的东西不满足,还想得到更好的,这正是大多不幸福、不开心的来源。如果有点知足精神的话,生活一定是可以快乐些的。当然,如果真的知足,很多人也许连国都不会出了。

洋人圈也不是那么完美

如果有人坚决想要融入洋人圈,应该冷静想想为什么。有质量更好的人脉?这其实还是为了获取更多的钱和成就。但是即使在洋人圈里,也不是人人都可以获得高收入和高成就的,更多的人处在中下层。所以进入洋人圈后,更大的可能是也要从低层做起。而且,无论是否身处底层,你都要面对甚至被迫接受洋人圈里不好的方面。

洋人圈和任何一个文化圈一样,有优势,更有缺点。昨天新西兰天维网就报道,有华人家长反映洋人孩子朝自家孩子扔大麻烟。

其实,这事情纯属意料之中。西方社会毒品相当泛滥,根据联合国的世界毒品报告,西方国家是各类毒品泛滥的重灾区,新西兰有15%的成年人吸大麻。这是什么概念呢?中国人抽烟很厉害,但中国烟民也只占27%,遇到吸烟的中国人的概率只是遇到吸大麻的新西兰成年人的两倍。同时,大麻只是毒品冰山的一角,还有其他类型的毒品在西方国家非常流行,洋人同学里有几个瘾君子太正常了。

中国社会有鸦片战争的历史伤疤与贩毒死刑的严法;与此不同,大麻等“娱乐型毒品”在西方国家管制很松,有的甚至合法。在洋人圈里,给朋友递大麻和中国人递烟一样,是一种交际手段,如果你不接受,极有可能要被视为“外人”。能有洋人同学愿意给他递大麻,很显然这位移民二代马上就要“融入洋人圈”了,你说,这大麻是接还是不接?

华人圈也不是那么不堪

在过去通信科技还不发达的时候,海外华人圈和其他非“主流社会”一样,是同时与祖国文化圈、当地主流文化圈隔离的,似一座“文化孤岛”,那么生活在这个圈子中的华裔后代,如果不幸没有融入当地主流社会,自然会有被排斥和“夹缝中生存”的感觉。

然而,这一状况近来在改变。通信越来越便捷,中国的经济辐射圈也越来越大,海外华人逐渐有了新的选项,那就是继续呆在华人圈,并同祖国文化圈保持联系。这个状态下,即使出国移民了的华人,也可以继续与中国有密切的联系;中国经济崛起,海外华人圈的收入也随之提高,最终华人圈与洋人圈的收入差距缩小,华人们也就没必要在两个圈子之间纠结了。

虽然中国目前的发展水平还无法与西方一些发达国家比,但海外华人要想到未来20年的趋势,提前给自己的孩子做铺垫了。华人圈比肩洋人圈的日子也很可能要比我们想象的更快到来,因为海外华人圈与祖国的经济联系往往是从先富的地区开始的,而中国先富起来的沿海地区,其经济水平已与西方发达国家没有什么区别了。

手拍新西兰某旅游区咖啡店,中国经济辐射圈未来会越来越大

华人二代的未来

其实,每当我为儿子蹩脚的中文发愁,又听到国内朋友的孩子上全英文教学的学校时,我就感觉到一种强烈的戏剧性:城里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进来,结果很多人卡在城墙上,进退两难。华人二代在国外很难系统地学习中文,很难熟悉中国的人情世故和做事风格;而中国一些孩子从小接受西式教育,却没有西方社会人脉,最终也很难与西方社会直接对接。

也许有更聪明的办法?或许这两种人可以尝试合作,一个在城墙这边,一个在城墙那边,搭好“桥梁”。中国的“一带一路”战略和经济辐射,在国外总是需要接头的人,而这个接头的人是华人就最好不过了。这样的华人,并不需要他融入洋人圈,反而正需要他骑在城墙上给两边搭把手。只要有洋人的人脉关系,不会中文又如何,中国这边自然有人会说;不懂中国的人情世故又如何,中国这边自然有人理解西方习惯。

你看,这么光明的未来,你还会为自己的孩子将来可能卡在墙头而杞人忧天吗?作为移民一代,对自己的孩子要做的,可能就是教他中国的历史,让他知道自己的身份和来历,知道自己的祖国现在是一个强大的国家;同时教他接受“洋人圈不接受他”的客观现实,以免产生不切实际的想法,如此才能不卑不亢地与洋人朋友平等坦然地交际。就算孩子不适应这个国家,将来再移民也是个选择,如果有机遇,再移回中国也不是没可能。

能有清晰的自我定位,能有合适的生活期待,再加上明智的就业选择,才能是快乐的人。而只要快乐了,坐在墙头又如何呢。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

责任编辑:李泠
海外华人 移民 洋人 隔离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习近平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西部大开发座谈会

种地要先交钱?官方再通报:镇党委副书记被免

习近平:为基层减负要明确权责,不能什么事都压给基层

驻美大使谢锋:中国不是雅典,也不是斯巴达

王毅会见柬埔寨首相洪玛奈:中国永远是最坚定的依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