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攻愚:初夏时节,中国足坛外援的冬天已经来了?

来源:观察者网

2017-05-25 16:33

潘攻愚

潘攻愚作者

独立撰稿人

【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潘攻愚】

5月24日,中国足协发出了两条通知:“关于限制高价引援的通知”和“U23球员出场政策的通知”,震动了整个国内足球界,引发了媒体、足球评论员和不少职业球员的热议。

应该说这两条新政的出台并不能说是平地起惊雷,也不会打各家俱乐部一个措手不及。因为去年11月份,也就是2016赛季结束后足协内部的人就不停地向媒体吹风要玩“新政”了,而且在今年的1月12日正式出台了有一定争议性的“U23球员出场时间通知”,并且在通知的倒数第二段这样说“同时,中国足协针对中超、中甲联赛近期出现的俱乐部非理性投资、高额支付国内、国际球员转会费和球员薪酬等情况,将出台一系列的措施和举措,规范俱乐部的运营和管理。”

5.24足协两条通知(来源:中国足协官方网站)

也就是说,春节前夕足协就给各个俱乐部打了预防针,各俱乐部老板对未来政策的走向应该是有心理准备的。以山东鲁能为例,在上赛季结束后各家俱乐部都在纷纷准备进入转会市场“淘宝”的时候,鲁能不但没有引进一名新外援,反而放走了中场大将,上赛季的保级功臣尤西雷。

当1月12日政策正式出台的时候,球迷们纷纷说“哇,鲁能看来有内线消息啊”,其实如果说鲁能在外援引进方面如此低调有其一定的前瞻性,那么逆鲁能而为的比如升班马天津权健依然大手笔豪购外援也是看准了“转会市场的最后疯狂”这一时间点,对一个极有野心且财力雄厚的升班马来说,面临着尚在襁褓中的转会新政,2016年的冬季有可能是他们通过外援提升球队实力的最佳时机了。

英国BBC对足协“1.12新政”的报道:“中国足球超级联赛减少外援上场人数”

然而这次两个通知出台的时间还是值得琢磨一下,首先发布时间是5月24日的深夜(约22点左右)。按以往笔者对中国足协了解的尿性来看,凡是在深夜发布的消息,一般都是比较有争议性的。可以揣测,足协也希望在第一时间将此新规的媒体效应降到最低;另外发布的时间是5月24日,恰好是欧洲五大联赛纷纷偃旗息鼓的时候,也是不少外籍球员跃跃欲试希望去中国淘金,通过经纪人和中国俱乐部眉来眼去牵线搭桥的时候,这条“关于限制高价引援的通知”适时地伤害了不少有志为中国足球发展添砖加瓦的,比如像拉维奇这样的“国际友人”。

图片来源:电视剧《北京人在纽约》截图

“收取与引援等额费用”这条规定明白无误地显示,假如你原来能花8000万人民币能购买的外援,现在要花1亿6千万,也就是两倍的钱。其中一半的钱要给足协搞“青少年足球专项基金”。此规定一出,连恒大土豪老板许家印都要发出感慨“我们决定5年内搞一个全华班”。

相比这一条政策,争议性更大的应该是“U23”(即23岁以下球员。按照足协的规定,2017赛季,凡是出生在1994年1月1日之前的球员都算u23球员)问题:各俱乐部整场比赛累计上场比赛的U23国内(港澳台除外)球员,必须与整场比赛累计上场比赛的外籍球员人数相同。这条新规和1月12日的那条规定相比,最大的特色就是将u23出场人次和外援挂了钩。

春节前的新规指向性很明确,就是为了保护年轻球员的成长,防止年轻一代的球员被汹涌而入的外援挤压的没了生存空间,所以规定18人报名名单必须有俩是u23的,其中一人还要进入11人首发名单。

比赛第17分钟,U23球员王峤被王亮换下(图片截自“虎扑”APP)

但上有政策,下有对策。2017赛季中超的揭幕战,贵州恒丰主场对辽宁开新,按照规定双方都派了u23球员首发(贵州还首发了俩),但搞笑的是比赛的第17分钟就出现了换人,辽宁队用1989年出生的王亮换下了1995年出生的u23王峤,给足协上了一课:我没违反规定啊,而且我还给了这个22岁的小伙17分钟上场时间,别说17分钟,就算我只给他5秒上场时间你又能奈我何?

辽宁队这个搞法在中超的近10轮比赛中被各俱乐部大肆推行。笔者在这里不想用“效仿”这个词,因为很容易推断,就算辽宁不这么做,其他各队也会纷纷在“规则范围内合理行事”。有不少球迷评论,足协在规定U23球员首发的同时,难道不能连U23球员上场时间一起规定了吗?

问题在于,规定首发是易于操作的,但是规定上场时间就很敏感了,而且足协的手伸的太长也违背足球改革“管办分立”的原则。对于挖空心思打擦边球的一线教练组来说,操控上场时间也不是什么难事,比如玩“诈伤”就是一个手段。哪怕放眼最职业最顶级的欧洲五大联赛,球员、教练员和队医合伙玩“诈伤”逃避一些商业比赛和国家队比赛,都是圈里的“潜规则”而已。

足协被各种擦边球“打脸”之后,这次的5.24“U23新规”算是一种被动性的补救。不过这个补救结合“关于限制高价引援的通知”起来看,就很耐人寻味了。足协这两条通知的刀子主要是杀向了外援,为什么这么说呢?

“外援”的冬天来了?

对外援引进的限制这条通知所造成的后果其实并不难推断。此新规对那些哪怕是能一掷千金不在乎向足协交“青少年专项基金”的俱乐部来说,心理上的震慑力也是很大的。因为当出头鸟立靶子的事情,其负面效应主要来自足球场外而不是场内,也就是说,几个高价外援对球队实力的短暂提升,会被场外一些微妙的“足球生态”抵消掉不说,还会带来一些长远的、潜在的消极因素。

而且春节前的那次“U23”新规出台之后,就已经开始出现俱乐部一些薪水颇高的外援枯坐板凳的情况,这种情况下,在未来转会市场上,俱乐部引进外援的热情会大幅降低可以说是必然的。

更值得探讨的是另一则通知:“外援和U23球员累计上场人次必须是相等的”。以中超16支球队为例,其中高达14支现在根本做不到这点。那么,对绝大多数的俱乐部来说,新规之下他们基本上有两个选择:

选择A:在保持目前外援人次基本不变的情况下,强行增加U23上场人次以匹配外援人次。

选择B:在保持目前U23上场人次基本不变的情况下,强行减少外援上场人次以匹配U23人次。

那么,绝大多数的俱乐部会选择A还是B?

在笔者看来,他们基本上只能选择B。

为什么?理由一:目前各球队绝大多数的U23球员水平根本达不到比赛要求。写到这里,笔者很是心痛,但是这就是中国足球目前残酷的现实。

上面提到的辽宁开新俱乐部打擦边球,只给U23球员17分钟上场时间,逗咳嗽耍你玩呢?还不是因为俱乐部根本找不出一个像样的U23球员,才有此下策。但凡某个U23球员水平尚可,在这样一个鼓励年轻人成长的大环境下,教练都不可能不用,因为这样不但可以赚小鲜肉的人气博一个“伯乐”的好名声,还能让足协青眼有加树立一个正面典型。

但过去十几年来中国足球出现了塌陷式的腐败,整个基层青少年培养体系就跟严重盐碱化的地一样“殇掉了”。1994年左右出生的这批球员,在他们的青少年时代,在那个球技最需要嗷嗷待哺细心打磨的年代,遭遇的却是最残酷、最黑暗的培养寒冬期,几乎整体废掉了。现在足协要把他们“扶上马,送一程”,才突然发现其实他们根本就找不到马,也就无所谓“扶上马”了。

目前中超比赛进程已经过去10轮了,完成了三分之一,在放眼各队被强行上马的U23球员,表现出色的真是寥寥无几,绝大部分都没能打满90分钟,能在上半场之前不被换下就算一种成功了。

广州恒大队出生于1999年的温家宝是更新一批年轻球员的代表((图片截自“虎扑”APP)

不过笔者注意到,在U23新政下,一些俱乐部推出了几个98、99年左右出生的极为年轻的球员,有过一些亮眼的时刻,这批比94、95技术已经定型,上升空间不大的所谓“年轻球员”来说要小几岁,他们才真正代表中国足球的未来,是“拨乱反正”之后长起来第一批球员,是值得期待的。

理由二:本土中生代球员的利益无法被撼动。

我们先来做一个计算。每支球队首发11人,有3个换人名额,也就是每场下来每支球队可以有最多14人的出场。

考虑到现在各俱乐部本着人尽其用的原则,都会用满3个外援上场名额,假如以U23球员人次匹配之,那么3+3=6,这就占了6个人次;假如出现外援替换外援出场的情况(按规定4名外援只能选3个在场上,第4个要上场必须要替换在场上的另一名外援),那么5.24新规下“外援+U23”人数充尽的情况下,最多能占满8个人次的配额(4+4=8),由于守门员是个特殊的位置,刨开这个位置不算,那么留给其他位置的人次最少有5个(13-8=5),最多也只能有7个(13-6=7)。

那么这5个人或者7个人是谁呢?他们就是年龄在24-30+左右的俱乐部中生代球员。我们先做一个反推,假如各家俱乐部面对新政选择了A选项,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外援的利益得到了保证,他们有充足的上场时间保证了竞技状态还有比赛奖金,也意味着U23球员的成长空间得到了拓展,增加了他们的出场人数。但这同样意味着这批24岁以上,也就是一些黄金年轻段的球员和老将的比赛时间和上场次数被大大压缩了,他们的利益有了实质性的损害。

问题就来了,这批人可都是俱乐部的骨干球员,其中一些是俱乐部名片和城市英雄,哪怕是稍微一些边缘型的中生代球员,上有老下有小,在利益集体受损的情况下,他们会被逼着团结起来和俱乐部抗衡,而这批人恰恰是俱乐部最不愿意惹的。

孙继海在贵州人和效力期间,曾被媒体和球迷抨击为“球霸”(图片来源:《足球报》电子版)

我们以前通常所说的“球霸”往往就是这类人中的一小部分,球技未必很高,但在球队更衣室言论分量很重,甚至可以左右教练的技战术选择。在场上,他们是球队状态的“压舱石”,在场下,某种意义上,他们是俱乐部的“维稳对象”。

稍微放眼一下国内外足坛的各类“球场生态”就知道,球队一批老油子联合起来逼宫俱乐部,要求加薪、加年假,甚至赶走主教练,这事还少吗?这个赛季英超的莱斯特就是个活生生的例子。

创造夺冠神话的莱斯特主帅拉涅利,在当地他一度被捧成了神一般的人物。但新赛季开始球队的鸡血劲头一泻千里,一路走低。当拉涅利搞改革触动球队中生代老油条利益的时候,以瓦尔迪、舒梅切尔、摩根等一批元老私下召开了“政治局队委扩大会议”,几个人一碰头,一夜之间便逼走了功勋教练拉涅利。几年前鲁能主帅滕卡特惹了球队几个大佬,不也是这么走的吗?殷鉴不远啊。

在本土中生代球员利益不可能被实质触动的情况下,能开刀的只有外援了。的确他们能在球场上立即提升球队即战力,但面对足坛大环境,他们也只是球队历史构建中的某个过客,场内或许有过辉煌,但场外不太可能掀起“造反风浪”,所以新规之下,各支球队忍受高价外援枯坐板凳也会是无奈的理性选择。

央视著名解说员贺炜在微博上质疑新政:24岁就可以退役了?

一方面实在找不出能匹配外援人次的合格U23球员,一方面又不能触动中生代本土球员利益,所以选项B将会胜出。

联赛真的要为这个国家的足球未来负责吗?

行文至此,话还没有说完。因为还有一个极为关键的问题摆在读者和球迷面前:联赛和国家足球整体水平的平衡问题。

足协这么搞,其初衷和主旨是什么?很显然是为了年轻球员的成长,力求一个更完善更合理的青少年培养体系,限制高价外援和青少年培养挂了钩(拿一部分钱补贴青少年足球发展基金),再强制将U23上场人次和外援人次挂钩,可谓煞费苦心。

但联赛怎么办?无论限制外援人数,还是增加u23人数,都会直接降低比赛质量,这一点是无疑的,因为球场上少了水平高的,多了水平低的。在足协的眼里,联赛依然要承担起负责提升中国足球整体水平、培养建立合格后备梯队的重任。

但需要思考的是,联赛的本质是什么?它是否真的需要为这个国家的足球未来负主要责任?

都市俊男靓女们到了周末可以去看电影、看戏、看演唱会或者去泡吧,体育产业的蓬勃发展让他们有了更多一个选择:走进体育馆看一场球赛。现场看球作为文化消费的一种,和电影、戏曲、演唱会等属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部分。电影的拍摄水平、京剧演员和歌手的发挥无疑直接决定了消费者的现场体验感,影迷怒骂烂片骗钱,歌迷吐槽歌手惜力都是天经地义的,那么球迷花了钱进场,作为“供给侧”一方,提供一场高质量的精彩比赛也是他们的职责。

前10轮过后中超射手榜前十名,除武磊之外其他都被外援霸占

所以,球迷们当然也有足够的理由去抨击足协这种牺牲联赛质量,赌青少年未来成长概率的做法,因为他们的球票价值缩水了。在笔者看来,一个健康的联赛代表的是都市市民文化的成熟。对球迷来说,看球就是来“玩”来发泄的,是消费方式的一种,“某某队的忠实球迷”和旧社会有头有脸的人物砸钱捧一个“角儿”没有本质区别。

另一方面,对投资足球的商界大佬们而言,原则上他们只对本俱乐部的利益负责,按照资本运作逻辑,中国足球的未来对他们来说也只是“慈善性义务”。

然而,作为顶层设计的这两条通知的出台却仍然是一种必然,因为提升中国足球整体水平归根结底还是要靠青训体系的建立和完善,这就不仅涉及到俱乐部的内在运作机制,而且是一个从上到下的行政命令。

所以,在一套相对成熟而又独立的下一代培育模式摸索出来之前,联赛这口蛋糕就要被切出一块来作为实验性的跑马场。哪怕在这块场地上飞奔的大部分是一群“跳蚤”,但如果还能造就几个“龙种”,也算是对您手里球票价值缩水的一种补偿吧。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
责任编辑:武守哲
中国足球 中国足协 外援 新规则 体育热情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驻美大使谢锋:中国不是雅典,也不是斯巴达

王毅会见柬埔寨首相洪玛奈:中国永远是最坚定的依靠

急了?韩媒感叹“从中国来的人少了,包裹多了”

持续强降雨已致广东4人死亡,仍有10人失联

“就算逼迫中企涨价两倍,也救不了欧美光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