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招标采购局零“三公”经费预算引质疑 媒体求解释遭拒

来源:和讯网等

2013-11-04 16:57

近日,云南省招标采购局一夜之间因“零三公”而引发媒体持续关注。该局在云南省政府信息公开门户网站上公布的“三公”经费中, 2012年该局“三公”经费仅有公务接待支出为2700元,因公出国(境)、公务用车费均为0。

《云南省招标采购局2013年财政拨款“三公”经费预算情况说明》中显示,2013年云南省招标采购局因公出国(境)经费预算支出0万元;公务接待费预算支出0万元;购置及运行维护费预算支出0万元。其“说明”是:2013年财政未安排“三公”经费。

该信息公布后,引发了部分网民的质疑,这样的数字是否可信?一个单位即使没有公车,员工出门办事都是走路?多家媒体联系采访,均遭拒绝。

据报道,此前,一位已经离开了招标采购局的员工曾经举报该局经营公司、购公车等方面的问题,这些公车后来被卖掉了,有的领导未经拍卖程序就以极低的价格购入,如果举报属实,那么卖掉公车不仅也属于因为公务需要而产生的经费,应该计算在“三公”经费内,而且该局领导还涉嫌非法侵吞国有资产,滥用权力以权谋私等违法行为。

“三公”经费可以为0,解释不能为0。多家媒体就云南省招标采购局的“零三公”经费发表评论,质疑合理性。

《光明网》刊发署名为段思平的评论,质疑“零三公预算”是数字游戏还是另有隐情?

文章说,在“三公”经费居高不下,部分单位“三公”费用动辄上千万、过亿元的背景下,猛然冒出个“零三公预算”的“先进单位”,按理说公众应该欢欣鼓舞、“喜大普奔”,而云南省招标采购局应该对本单位“先进事迹”大力弘扬才是。不过,面对外界采访,该单位一概谢绝,讳莫如深至此,自然只会引来公众一片质疑之声。

文章认为,“三公”零预算也只有两种可能:

要么这就是个数字游戏。所谓“官出数字,数字出官”,为了出政绩,GDP这样的数字自然做得越高越好,而“三公”预算压得越低就越显出能耐。为在官场数字竞赛中获胜,把数字做到“零”,也就是畸形政绩观引导下的极端结果。

要么就是另有隐情,比如该部门的正常公务支出由企业买了单,自然就无需耗费公帑。表面上,这是给纳税人省了钱,但谁都明白,无利不起早的商人,绝不会当冤大头。政府采购中向来不乏猫腻,又有“但求最贵,不求最好”的传统,商人只要能获得政府采购项目,还不把价格报得高高的以把前期投入给赚回来?如零“三公”是权力寻租的结果,那便是对公帑更大的浪费,更是涉嫌职务犯罪。

《齐鲁网》刊登署名为魏青的评论问零”三公经费究竟想掩盖什么?

文章说,网友质疑三公经费为“零”,显然是基于常识而论,只要办公,就会发生和产生经费,公务员外出办事、下基层和出差,总要乘车、吃饭和住宿吧,怎么可能没有花费呢?莫非公务员是特殊材料仅仅喝西北风就够?

文章说,面对节俭行政和提倡简朴政府的浪潮,政府部门对“三公”经费当然是越低越好,越少越好,但是如果为了显示自己执行三公经费很到位,落实力很强,境界很高,将即使很少的三公经费说成了“零”,意在拔高和突出极致的正能量节俭,反而就有些弄虚作假和过犹不及,很容易让人想到“此地无银三百两”的情境。

如果真的实现了“零”三公经费,那么这将是何等先进的事迹需要推广学习,可是,面对这样的好事情,记者要采访,有关负责人却拒绝了记者的采访要求,看来必有蹊跷。如果真的是克己奉公,精打细算和严于律己,为广大纳税人的钱财而斤斤计较乃至舍不得一分一厘,又何必面对媒体的正面报道而吞吞吐吐,躲躲闪闪?

文章推测,“零”三公经费背后还有一个很大的可能性就是,该局将三公经费统统摊派到下属单位或者下属机关和机构,招标采购局位高权重,决定着很多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的办公用品生杀大权,也是很容易被巴结和讨好的高危单位,如果动辄将三公经费在基层单位报销了之,仅仅在自己的内部的账面上体现不出来,但是却发生在下属单位的账面上,这样的“隐形三公经费”比明显的三公经费更可怕。

《燕赵都市报》评论称,我们距离真正的“零三公”还很遥远。

文章说,谁能够想象一个政府部门“三公”预算为零?对于时下“三公”经费的高企与出人意料,云南省招标采购局的预算情况说明,首先只会催生出普遍的不信任情绪。正如有学者所表示的,零“三公”经费预算虽然形式上是可以出现的:“三公”经费从财务报表和财政预算的角度,可以为零;还有一些确实不涉及出国、公务接待等事项的部门,其“三公”经费理论上也有可能为零。但更显然的事实是,除去账面上的“三公”经费,隐形的“三公”经费同样不能忽视。举公车改革的问题为例,如果拍卖公务车辆后对个人进行货币化补偿,也属于因为公务需要使用车辆而产生的经费,同样应计算在“三公”经费内。

以此来对照,无论如何,就算假定云南省招标采购局是一个出国、公务接待等事项不多的部门,其部门领导人也在试图展现对“三公”经费强力治理的决心,该局的零“三公”经费预算,充其量也只是财务报表上的数字。在日常具体的行政生活中,那些隐性且极其可能由下属单位或服务对象埋单的“三公”消费项目,是存在的,那些看似不在“三公”经费名录之内但仍在实际支付的费用,也并未消失。厘清了这些,我们就会明白,所谓的“三公”零预算,不过是种虚拟的数字假象。或许也正因为此,迄今为止记者对云南省招标采购局的采访,都遭到该局的拒绝。

一个真正的零“三公”经费预算,暂时是不存在的,我们距离它还太遥远。零“三公”经费预算从本质上来说,仍然是一种大而不当的数据。时至今日,特别是《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推行之后,“三公”经费的公开已不再是一个问题,但数据的看不懂显然正成为公众监督的另一道难题。为什么一些政府部门“三公”经费的数字总是难以细化,或是常常笼统地夹杂在系列的“大项”中?这对应的还是政府部门接受公众监督的魄力和诚意不够。一个零“三公”经费预算在激起争议,但谁又能否认,这也是另一种形式的拒绝监督?零“三公”与看不懂的“三公”经费,其实殊途同归。

观察者网综合东方网、燕赵都市报、光明网、齐鲁网等报道。

责任编辑:梁福龙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NASA局长抹黑中国登月,连专业常识都不顾了

“中国报价太香,加税50%都吓不跑美国买家”

挺巴抗议席卷全美高校,大批学生遭逮捕

习近平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西部大开发座谈会

种地要先交钱?官方再通报:镇党委副书记被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