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两会:李克强总理教你答记者问

来源:微信公众号“学习大国”

2015-03-16 10:34

2015总理记者招待会,一方面是政府施政要点的解读,一方面是政府应对媒体的示范。

尤其是后者,各级政府的不少官员,在突发事件、敏感问题的媒体应对上存在不小的提升空间,经常出现雷言雷语,很需要向总理学习。

今天,学习大国(微信号XXDAGUO)邀请到了某部委的资深新闻发言人薛稷(笔名),结合这次记者招待会,帮咱们梳理“总理答记者问”的几个关键点。

1、总理答记者问的“六度”

这次总理答记者问,总体上体现了六个度:温度、力度、广度、热度、高度、风度。

先说温度,总理一开场就和现场记者有个互动:“两会现在结束了,但你们的工作还不能结束,今天又是星期天,也不能休息,向你们表示衷心感谢!”这表现了总理尊重记者劳动的态度,很有人情味。此外,整场记者招待会中,总理都是很温和地发言,不是慷慨激昂,或者特别强势、特别凌厉的状态。

“两会现在结束了,但你们的工作还不能结束,今天又是星期天,也不能休息,向你们表示衷心感谢!”

当然,该斩钉截铁时也不含糊——这是力度,体现在总理回答任何问题都是明确的,无论这个问题是多么敏感或尖锐,绝不含含糊糊地说,立场、表达都很明确。

比如在回答乌克兰问题时,总理说:“前不久,我在欧洲和乌克兰的总统会面,我跟他说了这段话。他说能不能向外公布?我说没问题,你把我的原话登到报纸上。”这样的表达,掷地有声,一个敢于担当的大国总理的形象,跃然屏幕之上。

广度体现在总理答记者问所涉及话题的广泛性上,他讲了国际的话题,中美关系、中日关系,国内的话题,就业的、养老的,还有跨境电商,涉及面很广。

热度,记者提问都是热点话题,总理回应并不仅仅是说冷冰冰的数据,起码70%的答复都是通过亲自调研来的鲜活的事例,来阐述理论、立场。这体现了总理并非道听途说,而是亲自去感受。这是热度,也是高度。

比如在回答经济体量的问题时,总理就通过访贫问苦时观察到的西部农村的事例,来表达他感受到的中国是什么样的。以这种实在的感受来驳斥“搭便车”的说法。

另外,总理的着装、谈吐等,都是非常有风度的。这不必赘述。

2、情感站在民众一边,寻找合意空间

政府官员答记者问时,最怕讲敏感话题、尖锐话题。怎么应对?回答上需要技巧,但更需要意识。意识到位,技巧才能到位。具体来说,就是在情感上要和民众站在一起,寻找合意空间(应注意与民众意愿对接,寻找民众的认同感),千万不能躲着问题走。

香港问题近来特别敏感,前一段时间占中啊、反水客啊,发生了很多事情。记者问香港政改问题,这很敏感,总理怎么回答?你香港不是最讲法治吗?我们就在法律框架下谈。首先讲大的一个原则,不去讲具体的东西,然后去找和香港民众的合意空间。如果我是一个香港居民,就可以感受到总理从情感上是和我们站在一起的,然后总理还给我看到了未来的希望,这样就容易接受了。


环保问题也是如此。有记者问中石油中石化是否阻碍环保政策的落实。同样,总理不具体回应,不在具体的点上纠缠,也是首先讲一个基本原则,政府对环保治理是个什么态度,让民众看到治理的希望,看到政府是坚定地要去做这件事的。另外,该承认不足的地方就承认,雾霾治理,效果还没有达到预期。也就是说,任何结论都不能和老百姓的认知满拧,否则老百姓会愤怒的。

总之,回应敏感问题时,从情感上和民众站在一起,才便于沟通,这是一个铁律,这样做才能解决好政府与媒体互动中常犯的毛病——老是把民众关心的东西和政府关心的东西对立起来。

3、大圆压小圆,避免次生灾害

最后,我们讲具体的应对技巧,有一个原则,叫大圆压小圆。你提的问题是小圆,是一个小的点,我不是躲开你的圆,另画一个圆,那是躲开了,而是压在你的圆上,问题我也回答了,但是我的概念会更宽泛,我在讲框架,法律框架。

“我说这些话,可能有些人听起来感觉到像是字斟句酌,因为你问了一个涉及法律的问题,我必须认真地回答。”总理这么说,大家就都能理解了,这个问题不能回答得太具体,因为法律就是一个框架。

“我说这些话,可能有些人听起来感觉到像是字斟句酌,因为你问了一个涉及法律的问题,我必须认真地回答。”

很多政府官员,甚至高官,不会对媒体说话。不会说话首先是思想意识不到位,发言时的材料、数据可能是别人给整理的,但表达的态度、语气一定是他自己的。在民众怨气最大的东西,要让民众看到解决的方向,看到未来是有解决的希望的,不能一下子就把解决的路堵死了。

我们发现,这些年政府在回应一些负面消息时,应对不妥,很容易产生严重的次生灾害,让本来就脆弱的政群关系更加脆弱。

2012年发生了毒胶囊事件,当时的卫生部一个专家出来回应,说每个人每天吃6粒毒胶囊没事。从科学角度看,这可能是对的。但是不能这么说,大家正在指责食品安全问题,你这么说等于政府在纵容、在放纵。就算是正确的科学知识,也不能在一个对立的情绪场中释放出来。不然,再正确的话,也是正确的废话。

另外,就算是事实,如果和普通人的认知结构不一样,也不能轻易拿出来,尤其是在政府公信力缺失的今天,很容易被人当成狡辩,造成负面效应。

责任编辑:冯雪
李克强 2015全国两会 记者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菲律宾称在黄岩岛已越过红线?中方回应

以色列警告美国:一旦逮捕令下发,我们就对它动手

涉及俄罗斯,美国又对中企下黑手

内塔尼亚胡警告布林肯:以色列不会接受

“这是美国自信心下降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