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到底啥模样?“一带一路”国家的大学生这样“看”

来源:人民日报中央厨房

2017-05-14 09:02

今天(14日),由我国担任主场的外交活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将在京开幕。而对于中国,外国青年是如何看待的呢?5月13日,人民日报中央厨房发表《中国到底啥模样?"一带一路"国家的大学生这样"看"》一文,讲述外国青年看中国。

以下为报道全文:

5月,一个播种希望的时节。

2011至2017年7年间,来自41个国家的405名外国青年陆续在这个季节、在中国的土地上,播下了美好的种子。

他们因为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的“看中国·外国青年影像计划”来到这里。其中,有99位青年分别来自新加坡、泰国、以色列、印度、捷克、斯洛伐克、塞尔维亚、罗马尼亚、保加利亚、格鲁吉亚、俄罗斯……14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他们在这里拍摄完成了98部短片。他们语言不同、肤色不同、信仰不同,相同的是,他们都是第一次到访中国,用镜头记录了一个“不一样的中国”。

“你们怎么会有这么现代的机场?!”7年前,当飞机降落在北京首都机场T3航站楼,美国波士顿大学的一个学生禁不住问。很多像他一样的年轻人,都是带着巨大的好奇和疑问来到中国的。

尽管今天的地球已经是平的,但新闻、书本、影视、音乐等为他们带来的想象,与真实的中国远远不相匹配。对这些年轻人而言,中国之行是一场发现之旅。从摩登现代的北上广到中国西部的甘肃、宁夏,从中国东北到云贵川,再到两湖两广,所见所闻不断刷新这些年轻人的观念。

他们在这里,为遍布全世界的同龄人寻找着答案:有着五千年文明的中国是什么模样?当下的中国是什么模样?

来自塞尔维亚的青年学生Akos在拍摄二胡演奏。

来自匈牙利的学生Mate在拍摄中国高铁。

印度青年学生Kalp镜头下的古籍修复。

每一个人都找到了自己的答案。

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的伊侬·班瑞说:“这里所有的事情都和我的家乡不同。尤其是鄂尔多斯这座城市,漂亮的自然景观,错落有致的城市建筑还有那些悠闲地工作着的人们,所有的事情都很有趣。”

印度萨吉亚特·雷伊影视学院的萨沙·邢说:“天津是一个温暖和悠闲的城市,人们的生活不匆忙,热情而善良。在天津,我看到很多人在跳广场舞,从公园、公共场所到街道的拐角,到处都有他们快乐的身影。”

英国林肯大学的玛塞拉·福斯特说:“当我们离开伦敦希思罗国际机场时,我们对大连几乎一无所知,仅有的认识都来自网络和其他旅行者。我们对那里美味的海鲜抱有期待,祈祷那里风和日丽,人民友善。幸运的是,祈祷得到了回应,大连比我们想象中更出色。在这里,我们学到了观察世界的新方法。”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的Yvette Yi Suan Kan说:“长沙轻松的氛围,让人联想到澳大利亚的墨尔本和美国的旧金山。这里天气很热而且潮湿,蝉的鸣叫一直不停歇。但长沙和她的人民一直保持着轻松欢快。什么是幸福的秘密所在?长沙人告诉我,你做什么并不重要,总会有一些东西让你去感激每一天。”

捷克布拉格影视学院的俄罗斯学生Alina作品《此地彼岸》海报。

印度大学生Basu作品《侗族大歌》海报。

斯洛伐克大学生Ivana作品《童年回家》海报。

以色列大学生Dmitry作品《牧马之原》海报。

连他们的带队老师也对中国有了“再认识”。

阿根廷国立电影实验与制作学院瓦·胡安·克鲁兹教授说:“我们飞行了三四十个小时,越过海洋,越过几十个国家,经停了里约热内卢、迪拜和北京,在甘肃,在谜一般的历史里,我们找到了自己。”

墨尔本大学讲师海伦·盖娜说:“西方媒体报道的21世纪中国的形象主要是大城市和大的建设项目。某种程度上,中国自然景观在公众面前隐匿了起来。我们在汶川看到了真实的中国,远远超出了一本书或者电视新闻。”

美国波士顿大学教授吉奥夫·伯伊斯特说:“万物皆有其美,唯慧眼能识之。自由、梦想是美国精神的核心,而谈到中国精神,我会用信念、从不放弃、自强不息来概括。”

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影视编剧系主任阿瑟夫·纪波说:“我敢肯定,当他们回到家乡时,那些有关中国的故事将被人们复述。就像古时商人走过的那条横贯中西的丝绸之路,我们用数字电影的图像和故事搭建了一条新的丝绸之路。这一次,促使我们漂洋过海的不再是丝绸和香料,而是中国故事。就像那些闪烁的篝火,让远在地球另一端的人们凭此去想象中国,进而想到中国实地走一走、看一看。”

每届“看中国”活动结束回国时,中外师生总会热情拥抱、挥泪告别。鲜明的对比,给予北京师范大学黄会林教授的团队坚持下去的决心:“要让世界知道中国,我们需要着眼于青年,着眼于视觉。语言和文字是我们了解彼此的障碍,而影像是世界共通的语言。”“看中国”资助那些从未到过中国的青年人与中国大学生合作拍摄短片,在实地体验真实中国,用镜头记录真实感受。

“我们没有为学生们设定主题,也不对他们拍摄的内容作要求,但巧合的是,所有的影片都在聚焦中国文化。”黄会林认为,“世界文化格局色彩缤纷,在文化多元的21世纪,就全球影响力而言,中国文化应当发挥她的影响力,成为世界上不可替代的、独树一帜的文化。”

“我宁愿失去一个印度,也不愿失去莎士比亚。”这是英国前首相丘吉尔的一句名言。文化是一个标识、是一个符号、是一扇敞开的大门,只有真正读懂了中国文化才可能真正读懂中国。中国的魅力在文化,自信也在文化。

假如我们把从2011年到2016年,参与“看中国”的46所高校、34个国家的302名大学生在21座中国城市拍摄的纪录片连缀起来,就会发现:那正是一幅当代中国的鲜活画卷。北京的老城门、自行车、老手艺人、798艺术区,天津的小吃、出租车、相声曲艺,苏州的昆曲、园林、平江路,长沙的湘绣、木偶戏、沙发客,西北的秦腔、兰州牛肉面、羊皮筏子等,以及多地民族风采……这些的总和,就是中国人、中国文化乃至中国。

今年,来自33个国家的103名外国青年再次踏上了“看中国”之旅。目前,他们正在中方志愿者一对一的协助下,落地北京、上海、广东、云南、广西、湖南、甘肃、福建、河南、吉林、青海、内蒙古12个省市,依然是以10分钟纪录短片的形式,讲述他们的中国故事。

2015年11月7日,他们的中国故事还走进了国家主席习近平在新加坡国立大学的演讲中。

“今年7月,几名新加坡‘90后’大学生参加了2015‘看中国·外国青年影像计划’,他们来到中国西北,用镜头记录现代中国,通过秦腔、兰州牛肉面、羊皮筏子等元素了解和传递中华文化……”

这一次,讲述他们故事的《民心相通——“一带一路”看中国图书》即将走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会场。这是又一个精彩的开始!

责任编辑:张建鑫
一带一路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习近平同普京在中南海小范围会晤

上万字!中俄联合声明全文发布

习近平同俄罗斯总统普京共同会见记者

习近平同俄罗斯总统普京会谈

习近平举行仪式欢迎俄罗斯总统普京访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