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部:希望美方也有美国版的“四个自信”

来源:微信公号“外交部发言人办公室”

2018-11-30 17:12

“外交部发言人办公室”公众号消息,在11月30日外交部例行记者会上,有记者问:

日前,美国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发表了题为《中国影响力与美国利益:提高建设性警惕》的报告。报告称,中国试图对美国智库、高校、媒体及各级政府机构进行渗透,施加影响,破坏美国民主价值。中国政府是否看到了这个报告?有何评论?对报告哪一部分有异议?

耿爽:你经常来我们记者会,应该知道,作为一条原则,我们一般不对媒体、智库、专家、学者的观点、评论和文章、报告作出直接和具体回应。所以,这里我只原则讲几句。

40年前,中国打开大门搞改革开放,我们欢迎包括美国在内的各国企业、媒体、智库、学生到中国来。40年来,他们见证了也参与了中国的改革开放进程,中国今天的发展建设成就也有他们的贡献。

40年后的今天,我们希望美国作为世界上的头号强国,也能张开双臂,欢迎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各国的企业、媒体、智库、学生到美国去,为促进美国与世界各国的相互了解,推进美国与其他国家的互利合作做出贡献。我们希望并且相信,美方能有这个自信。

中国人常讲,我们有“四个自信”,我们希望美方也有美国版的“四个自信”。

另外,我们现在生活在全球化的时代,世界各国共处一个地球村。各国人民交往日益密切,利益高度融合,已经形成了命运共同体。任何抱着零和博弈的心态,企图去阻挠、妨碍人民之间正常交往合作的行为,都是逆历史潮流而动,注定不得人心,注定不会得逞。

弗朗西斯·福山等32位专家发布报告,渲染“中国渗透”

11月29日,弗朗西斯・福山、戴雅门(Larry Diamond)、葛来仪(Bonnie Glaser)、黎安友(Andrew Nathan)、沈大伟(David Shambaugh)、裴敏欣(Minxin Pei)等32位美国“中国问题专家”联名发表重量级报告《中国影响力与美国利益:提高建设性警惕》,以213页的篇幅分析所谓“中国大举渗透美国,获取政治经济利益”的问题。

该报告由美国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和纽约亚洲协会共同赞助,并由非营利组织安纳伯格信托基金运营的阳光之乡信托(Annenberg Foundation Trust at Sunnylands)提供资金,历时一年半完成。

该报告宣称,中国虽然未试图干预美国的选举,也没有像俄罗斯那样在美国社会制造混乱或挑起两极分化,但中国在众多领域的干预比俄罗斯“更为聪明有力”。通过巨大资金支持,中国“积极渗透美国的政治圈、教育机构与美籍华人社团”。美国民主制度的开放“成了一个漏洞”,让中国得以“挑战甚至损害美国的自由、规范和法律”。

据美国媒体报道,参与撰写该报告的学者很多一直是美中接触的主要倡导者,对中国怀有“深厚感情”。包括前驻华大使洛德等。前奥巴马亚洲首席顾问、兰德公司研究员麦艾文(Evan Medeiros)称,该报告证明了一整代中国专家的“觉醒”。

媒体:消融隔阂,双方都需不断做出努力

《环球时报》11月30日针对该报告发表社评《驳“中国渗透论” 同时努力消蚀它》。以下是摘录:

可以肯定的是,中国从上到下没有改变美国和西方国家政治制度和生活方式的野心,也不认为我们具有这样的能力。中国政府希望对美国和西方社会产生某种影响的唯一目的是减少西方社会对中国的误解,让中国与他们的友好合作更顺利一些,避免节外生枝。

我们认为,这份报告再次显示,美国社会对中国的整体心态出现变化,简单说就是美方的战略自信因中国崛起而出现了消蚀,他们看中美之间同一件事的感受与从前比大不一样了,这是美方不安的最大原因。

面对美国人的心理变化,我们同时不认为中方需要开展一场大的论战,指责美方的“小心眼”。美国人的心理变化已经现实发生,而中国有在不损害我方利益情况下进行相关调整的一定空间。北京不妨在对美文化交流中开展这样的一些调整,作为表达我方善意的姿态,同时加强双方沟通。如能基本消除“中国渗透论”,有可能成为中美和中西关系实现改善的突破口。

中美都需认识到,只要两国有大规模交流,相互影响就不可避免。其实中国对美影响的前锋是中国产品。那些产品物美价廉,其背后的中国文化和价值元素支持了它们在美国社会的竞争力,也使西方社会感受到多重压力。

而随着西方产品、公司组织形式越来越多地进入中国,对中方的影响更是不言而喻的。中国只要西方产品和企业,完全拒绝它们背后价值观的“渗透”,也不太可能做到。

中国扩大对外开放是一个巨大、艰难的课题,它是中西社会越来越全面的互动过程。中国一要坚持对外开放的战略善意,二要不断增加开放过程中面对各种冲击的承受力。这种承受力是中国对外开放条件下战略定力的核心要素之一。另外,中国开放的结果需要形成国际社会多数成员认可的“共赢”。那样的话,无论在中国国内还是在国际上,我们的对外开放都会巩固政治上的可持续性。

中美需相向而行,它的应有涵义很可能比中美社会目前对它的认识都要宽泛。双方存在很深隔阂的领域还是挺多的,而消融那些隔阂,双方都需不断做出努力。

责任编辑:吕栋
中美竞争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国防部表态:中方不会在南海问题上任菲胡来

关于ASML出口管制,荷兰首相在华表态

警惕!“隐秘”的调查暗藏国家安全风险

巴总理召开紧急会议,“事关在巴中国公民”

习近平会见美国工商界和战略学术界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