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级版《最后一头战象》亮相中国艺术节,以国际审美讲述中国传奇

来源:观察者网

2019-05-14 20:58

【文/观察者网 阮佳琪】

“嘎羧卧在坑底,侧着脸,鼻子盘在腿弯,一只眼睛睁得老大,凝望着天空。”

“它死了。它没有到祖宗留下的象冢。它和曾经并肩战斗的同伴们躺在了一起。”

这部改编自沈石溪文学作品《最后一头战象》的同名人偶舞台剧,5月15日又将以全新升级面貌,登上第十二届中国艺术节的舞台。

战火纷飞的年代,一人一象一世缘。当高达近4米的战象,嘶鸣着走向战场,点燃的不仅是舞台,还有现场观众的满腔热血。

剧照 摄影:尹雪峰

历时四年多筹备酝酿,一年多创作,史诗巨制人偶舞台剧《最后一头战象》亮相于世。

这部改编自作家沈石溪同名小说的舞台剧,讲述了抗日战争背景下,傣族少年波农丁与小象噶羧从玩伴成长为战友的传奇故事。

在西双版纳边陲重镇打洛,傣族少年波农丁偶然救了小象噶羧。

但平静生活很快被战乱打破,80头野象被村民组建成“战象”军队抵御日寇,人与大象形成了特殊而深刻的共同体。最终“战象”军队几乎全部牺牲,而波农丁和噶羧都活了下来。

26年后,当噶羧即将走到生命尽头,它再次披挂象鞍,重回战场,最后在埋葬着战友们的“百象冢”旁坚强地刨开一个坑,庄严埋葬自己。

剧照 摄影:江帆

剧目还原了小说带来的震撼与动容,解读生命中的残酷竞争和顽强生存,用动物的内心世界,诠释人类社会的精神内核。

“经历过战争的老象跟与它一同长大的少年,穿越雨林逐渐走向象冢,做最后的告别,非常触动人心。”导演何念说,“我想通过他们的经历,让大家重新思考生命、思考人类和动物之间的独特关系。”

青年导演何念

今天(14日)举办的开放日上,剧中两位“重量级”主角来到现场。

年幼小象“噶羧”雀跃着活泼入场,对着观众摇头摆尾,惹人喜爱。

而成年的“噶羧”迈着沉稳有力的步伐,不时提脚起身发出阵阵嘶鸣。

当天的舞台上,这些大小象偶,或满场奔跑与村民嬉戏打闹,或扬鼻戏水扑扇起大耳朵,或眨眼含情仰天嘶鸣,或不畏枪林弹雨义勇向前。

可以闪动的眼睛、来回晃动的象鼻和耳朵,乃至大象肌肉的走向、皮肤纹理在灯光下都清晰可见。

这个根据亚洲象等比例制作的“噶羧”,栩栩如生惟妙惟肖,高达3.8米的全身由不锈钢、碳纤维和木板支撑。

在中国2000年的木偶发展史中,从来没有一个剧团做过如此巨大的木偶。而自2017年12月第一稿设计的3.2米高版本,当天登台的象偶已经是第五版成果。

制作团队曾赴西双版纳,实地观察大象的情绪、表情和动作来进行设计改良。尽管只增高了0.6米,其中却突破了巨大的传统制偶技术局限。

5.0版本的战象外形上更具视觉震撼,头部和四肢关节处增加了万向动能设置,使其转动更加灵活,为木偶演员提供了更多情感传达的空间。

其中象鼻是剧中大象情感传递最出彩的部分,它或卷、或舒、或摇、或摆,其动作的速度和频率,体现出大象内心世界的真实表达。

可以喷水的象鼻与可佩戴象鞍的脊背,明天更会首次在第十二届中国艺术节的舞台上亮相,令人期待。

在傣族风情的舞台上,象兵们或快步奔跑,或仰天嘶鸣,丝毫没有顿挫感和笨重感,让观众不由地发出阵阵惊叹。

但舞台上“大象”们的活灵活现还离不开操偶师们精彩的演绎。由于象偶庞大的身躯,操偶演员们在演出时必须承受极大的重量负担。

巨型象偶表演时,需由三名操偶师同时操控大象的头部、前腿和后腿以及眼睛、鼻子、耳朵等精细活动。

最重的一名操偶师肩膀要扛起100多斤的重量。控制后腿的演员整场演出都无法看到前方,只能凭借感觉跟随,日常训练都是蒙眼进行。

剧中,除了有3头这样的巨型大象之外,还有一头由女演员扮演的小象,幼年“嘎羧”。

不同的是,这头小象由一名演员双手双脚着地,整场都要90度鞠躬。

经过五代道具的改进,目前象偶的重量已经减轻大半,但整场表演下来,演员们依旧异常疲惫。

为了更完美的呈现,他们不得不闭关苦练半年,从清晨5公里跑步开始,有针对性地进行综合训练,这才达到了“人偶合一”的效果。

在逼真的象偶之外,《最后一头战象》中的恢弘大气的视觉呈现,磅礴震撼的音乐效果,也让人印象深刻。

由于全剧的故事发生云南国境线上的傣族村寨,剧中的多媒体视觉,以抽象的水墨画风,将热带雨林、群山连绵和血染天际的战争氛围烘托地分外动人。

开场不久,一场从天而降的大雨惊艳四座。滂沱的雨水从数米高的舞台上倾泻而下,千万缕雨丝编织的雨幕,把整个场景衬托得美轮美奂。

当旋律起伏于舞台之上,意境悠远的曲风和震撼逼真的媒体视觉呈现相互推进、相互呼应时,伴随着故事的层层深入,唤起了观众心中对于“和谐”与“忠诚”的共鸣。

长时间以来,国内不少舞台剧满足于原版引进、或采购版权后汉化成中文版,似乎这些就是拯救一切的票房灵药。

但一说到是否有拿得出手的原创时,终归英雄气短,可圈可点的作品少之又少。而木偶剧、人偶剧又被看作是“哄小孩”的小儿科,登不上大雅之堂。

美国有百老汇经典剧目《狮子王》,英国有国宝级舞台剧《战马》,可如何用国际的审美观念来讲述中国的传奇?

导演何念认为:“我们不一定要引进国外的舞台剧,我们已经有了自己的文化土壤。整个创作力求中国故事,国际表达。让中国传奇故事走向国际,带给社会更多启示。”

继去年11月首演之后,针对本次第十二届中国艺术节展演,《最后一头战象》创作团队在专家的指导与修改意见下调整了剧本,更强调以大象为第一视角,突出人与象的情感改变,用艺术手段表现大象鲜明的体态特征,升级版的舞台呈现更加突出了傣族人民与大象惺惺相惜、保家卫国的情感共命运。

与此同时,中国木偶剧团艺术总监王磊也评价《最后一头战象》是“打开了一扇大门”,就像英国舞台剧《战马》来到中国演出大获追捧,《战象》也能带着中国传奇故事走向国际,感动更多的国外观众。

将在上海美琪大戏院连演两场的《战象》,就要开启新的征程。除了全国驻场演出外,它还将会以英国、美国部分城市作为主要海外巡演地点,承载着中国的故事和情怀,走向世界各地。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责任编辑:阮佳琪
上海 艺术节 战象 视频新闻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美方对俄隐瞒了部分信息?克宫回应

这条中马“一带一路”重点铁路项目 “或延伸至泰国”

国防部表态:中方不会在南海问题上任菲胡来

关于ASML出口管制,荷兰首相在华表态

警惕!“隐秘”的调查暗藏国家安全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