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年前预言:中国农民造城市——来自龙港的报告

来源:人民网

2019-09-05 09:05

作者:慎海雄

在中国东部最活跃的开放地带上,一座现代化的新城拔地而起,屹立在温州以南70公里的东海之滨。

全中国几乎都听到了她的隆隆声响,感受到她剧烈的震撼。比之南部的深圳、珠海,北部的苏州、杭州,她的“城市之光”辐射得更为强烈而深广,更为耀眼而辉煌。

龙港,这座“中国农民第一城”,不仅是温州人的骄傲,更是中国农民的自豪。

10年前,在东海畔鳌江下游的沿江滩涂上,人们看到的是茫茫无际的荒草、野藤。方圆2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除了几处盖着草棚的渔家村落,再也难觅人烟。正是这片荒涂,在短短的几年里,一下子腾飞起来了,成为中国东南集镇经济带的中心。漫步在龙港镇的街头,举目可见林立的高楼、宽阔的马路、如潮的人流……龙港镇镇长李其铁指着全镇规划图说,全镇目前的总人口已达13.5万人,而10年前只有3000来人;全镇总面积发展到58平方公里,街道马路54条,车站、码头20座……龙港镇已经在向中等城市的规模发展。

不仅仅城市建设的速度令人咋舌,龙港的经济优势也在迅速凸现。10年来,全镇工业增长每年都在55%以上,大大高于沿海各地。镇内富商云集,经济十分活跃。930多家工商企业全部由农民合作开办,去年的总产值已达6亿元;并自发形成了腈纶毛毯、钢材、水产等十大专业市场和塑料制品、地毯毛毯、仪器仪表等十大工业加工行业。这些由农民自己创建的企业和行业,10年中已有20多个产品获得国际银奖、国家金奖和省优、部优称号,其中节日灯、音乐蜡烛、激光宝石、烟花、卷板机、毛毯等20多个产品已稳稳地占领了欧美和亚太市场。

在龙港,数十万元户不稀奇,百万元、千万元的“富翁”也不少。这些昔日以土地为生的农民手提“大哥大”,乘坐的是“奥迪”、“桑塔纳”,出口闭口都是“投资”、“考察”,连原本一放学就在田野奔个不停的乡村孩子,如今也进了少年宫、影视厅、游乐场;农家青年男女则成对成双地出入于夜总会、歌舞厅、健身馆。街头飘逸的是多姿多彩的时装,居家布置的又是国际流行的家具电器。初到龙港的人面对这块缤纷的热土,无人不感叹:这里哪像中国农村!

龙港的一切,都是温州农民用双手创造的。

总投资超7亿元的市政建设,国家几乎不花分文;

总投入达10亿元的各种农民股份合作企业的创办,国家也没有投下一分钱;

13.5万龙港人中,国家“包下”来的“准居民”只有6000人,其余的吃、住、医等都由农民自己解决;

2万多亩滩涂开发,是龙港人自己干的;150多名科技人才,也是龙港人从外地高薪引进的;连航空、宾馆、娱乐中心等也全都是龙港人自己搞起来的。在这里,中国农民的勤劳智慧和创造力,展现得淋漓尽致。

改革开放大潮把温州农村一大批家庭工业、私营企业和股份合作企业迅速推到一个新的历史舞台。富裕起来的农民逐步脱离了土地,实现了产业转移。他们在发展进程中迫切需要不断扩大生产规模,迫切要求有一个交通便利、信息灵通、金融活跃、劳动力充沛的市场环境,更迫切希望改变自已长期落后的生活条件,可在偏僻的乡村,买了摩托没路骑,有了电视不供电,子女读书教学质量太差,青年农民缺少娱乐。总之,他们渴望享受城市的文明生活环境。

于是,具有较优越经济地理条件的龙港成了千千万万温州农民的寻梦园。

1984年,苍南县委、县政府决定成立龙港镇。当时的龙港镇政府旋即提出“地不分南北,人不分东西,欢迎农民进城开店办厂”,并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措施。龙港的筹划者们“依靠地皮优势,发挥嘴皮作用”,组成一个30多人的农民进城宣传队,先后4次分赴龙港周围12个区、镇和温州各地。仅仅30天之后,龙港镇就收到7县5000多户农民要求进城的申请。这5000多户刚积累一点资本和经商技术的农民,不久就卷起铺盖踏上向龙港进发的征程,开始了自理口粮、自谋职业、自建住宅、自费医疗、自我生存、自我发展的新生活,开创了中国农民历史上新的一页——为自己造一座城市。

然而,一片荒野上的建设何其之难!在龙港建镇初期,镇里除了6000元开办费,什么也没有。资金从何而来?当时的镇委书记陈定模又斗胆决策:对土地实行有偿使用,谁投资谁受益,谁出钱谁建房。镇里按规划对不同地段收取级差地租。到1985年,一共征收1000多万元有偿使用费,基本解决了城镇建设“三通一平”所需资金。不久,龙港的房地产市场开始形成,前来投资者越来越多,原本荒芜的土地地价也不断上涨。这期间,镇里用于改善办学条件的资金就达175万元,全部来自土地的有偿使用。陈定模说,让农民有偿使用土地,不仅体现了农民最讲直接利益的特点,也促进了土地资源的有效使用和合理配置。

从此,龙港的发展就有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有人说,龙港是一夜之间“膨胀”起来的。可它“膨胀”之时并没有出现人们所头疼的各种城市“社会病”。龙港镇不存在待业。龙港的“胃口”大得惊人:从10年前3000来人的小渔村,到时下13.5万人的大城镇,平均每年居然吸纳了1万多农民!这对于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缺乏出路的现状而言,无疑是一条洒满阳光的大道。

龙港的吸纳劳动力大体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建镇初期,龙港一下子接纳了上万农户,他们大多是农村中商品意识强、有文化有知识的“先富者”,是乡村中的能人。他们进城造城的同时,也不断地展示着中国新型农民的开拓精神,成为龙港人的中坚力量。正是在他们的带领下,温州农村一批又一批强人加入了引起世界惊奇的中国农民造城运动。第二阶段是龙港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开拓的劳动就业门路。一是实行城乡一体化,不设城门。凡进镇务工农民,经审批,允许以自带口粮和办理暂住户口形式就业。二是集体组织就业。以 300多家股份合作企业为主渠道,接纳农村劳动力就业。三是个人自主创业,提倡个人依靠自己的能力和地缘、血缘等各种社会关系,自筹资金,开厂办店。四是劳动力市场吸纳。镇里建立了劳动力市场网络,为农村劳动力就业提供信息服务,并帮助企业开展各种培训、实施劳动保险等。

龙港吸收劳动力的关键一条是让农民离土又离乡,使进城农民彻底摆脱土地,脱离农村。当然,是让离土农民高高兴兴地离开故土。不少人临别时放鞭炮,宴亲朋,共贺乔迁之喜。

龙港的经济基础是农民股份合作经济。这是在家庭经营和私营经济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崭新的经济成分,已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在1984年,镇上产值最大的企业也只有30万元资产;而今天,龙港农民的股份合作企业年产值500万元的就有60家,最高的达7000万元。去年,全镇的农民股份制企业出口创汇5000多万元,并新办12家“三资”企业,吸引外资550万美元。这些企业以灵活的经营机制和强有力的竞争实力赢得市场,规模一年比一年壮大,吸收的劳动力也一年比一年增多。

苍南县最大的毛纺厂老板金仕泽和合伙人21名农民,8年前还足不出户。然而当他们从山村来到龙港后,发现了财富和自己的胆识,从办几家小厂起步,他们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去年金仕泽他们投资900万元,办起苍南县毛纺厂,原料和产品全部面向国外。“在龙港,没有胆小的农民,只有敢闯的勇士!”金仕泽说。

龙港的农民企业家不但实现了他们的祖祖辈辈多少代人的梦想,而且为9亿中国农民描绘了农村城市化的新景。如今,他们投资新建的又一条长3公里、宽50米、人称“浙江第一街”的龙港大道已经动工;总投资超千万元的8000门程控电话也已安装完毕;占地面积3000亩的台商开发区开始接纳投资者;崭新的“文体科技城”即将在旧城边露出端倪……龙港人正在实现他们更美好、更大胆的梦想!正在为中国农民创造一个崭新世界。

(注:本文选自1993年2月4日《温州日报》,作者是时任新华社记者、现为中宣部副部长、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台长慎海雄。他报道了在改革开放的历史舞台上,温州农民用双手建造了中国农民第一城——龙港的伟大奇迹。)

责任编辑:奕含
浙江 龙港 温州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对华‘去风险化’,在德国引发了出人意料的现象”

欧美将“经济制裁”伊朗?以外长:已致信32国

习近平会见德国总理朔尔茨

劝不住?以色列誓言“报复”:美国与我们站一起

法军参与?马克龙:应约旦要求拦截伊朗无人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