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市民如何参与“烧脑”对话?数日盛会何以助力科创中心建设?“四问”顶科论坛

来源:新民晚报

2023-11-09 11:36

图说:8日举行的莫比乌斯论坛,近60位顶尖科学家指出,科学教育应该永续进行 陶磊 摄

在60位拥有“最强大脑”的智者为科学教育展开的深刻剖析和激烈争辩中,群星闪耀的第六届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在上海临港顶科论坛永久会址落下了大幕。

盛会虽毕,余音绕梁,就像永无止境的莫比乌斯环一样。

一份惊艳的“成绩单”新鲜出炉——来自25个国家和地区的300余位全球科学家参与论坛;举行了80余场顶级水准学术会议和活动;吸引了近万人次现场观众……

每年邀请全球顶尖科学家来沪,能给这座城市留下什么?基础科学那么晦涩深奥,普通人如何参与进“烧脑”对话?在为一场盛会喝彩的同时,还应于冷静后思考更多……新民晚报记者连续6年参与论坛,试图从普通市民的视角,通过“四问”感受论坛,建言未来。

图说:共享大厅二层,一面巨大的科学家照片墙成为热门打卡地 陶磊

1.每年大费周章邀请全球顶尖科学家来到上海,科学家们是真心实意来的吗?

心怀激荡者,必有人共鸣

从生命科学到人工智能,从农业育种到零碳发展,滴水湖畔,科学旋律洋洋盈耳。

2023顶科论坛在规模和影响力上均创下了历届之最,300余位全球科学家在滴水湖畔分享最新的学术成果、寻求适应新形势的科研协作机制,向世界发出了同一个声音——心怀激荡者,必有人共鸣。

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WLA)主席、2006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罗杰·科恩伯格克服种种困难,六届论坛坚持到现场参与。他在本届论坛开幕式上动情地说,顶科论坛为讨论并解决当前基础科学发展和青年成长面临的困境提供了极其必要的平台,“它是上海皇冠上的一颗明珠,是困难时期的希望灯塔”。

图说:罗杰·科恩伯格主席连续六届都来到现场参会 徐程 摄

“我已经四年没来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了,四年真是太漫长了。”在开幕式主旨演讲中,美国纽约科学院院长杜宁凯的开场白令人动容,“科学合作永远是桥梁,即使是在最艰难的时期,也能促进信任。”

六届论坛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参会科学家累计1500余人次,包括诺奖得主250余人次、中国两院院士150余人次、中外杰出青年科学家730余人次。共举办近600场会议及活动,发布近10份科学报告……

六年来,论坛还邀请了近200位顶尖科学家成为会员,成长为连接世界顶尖科学家的重要纽带和促进国际科学界高端对话的重要平台。持续扩大的科学家朋友圈,使得新面孔、新资源、新思想源源不断地汇入“顶科之泉”,并激荡出新交流、新碰撞、新成果。

2.世界上已经有那么多科学大奖了,为什么还要创设顶科协奖,科学界认可吗?

“独一无二”的奖 “难而正确”的事

五位科学家站上舞台中央,接过金质奖章和获奖证书,难掩激动。

他们是2023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奖“智能科学或数学奖”及“生命科学或医学奖”的获得者。两位“智能科学或数学奖”得主过去三十年来引领了凸优化理论,对广泛领域产生重大影响;而三位“生命科学或医学奖”得主在人类解析染色体结构的历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印记。

图说:2023年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奖颁奖典礼 徐程 摄

“受到顶科协奖的启发,在凸优化这个特殊领域里,新一代研究人员的前景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广阔,更加激动人心。”2023年顶科协奖“智能科学或数学奖”获得者尤里·涅斯捷罗夫这样表示。

顶科协奖由WLA于2021年在上海发起创设,第五届顶科论坛上首次颁发,是上海地区首个国际科学大奖。“旨在鼓励更多科研工作者共同致力于解决人类面临的越来越多的紧迫难题,在科学领域做更多‘难而正确’的事情。”大奖独家捐赠方,红杉中国创始及执行合伙人沈南鹏表示。

首届顶科协奖“生命科学或医学奖”得主迪尔克·格尔利希教授在获奖前,与中国几乎没有联系。获奖后的一年间,他与中国学术圈、与上海结下深厚的友谊。在今年首次顶科协国际学术会议细胞与基因前沿进展上,他再次来到中国,与中国学者开展了积极的学术交流。

在顶科协奖颁发的第二年,就出现了两位女性科学家的身影,“这是一个积极的信号。”今年“生命科学或医学奖”获得者卡洛琳·卢格兴奋地说,她还提到自己和中国科学家有很多合作,也有很多研究生来自中国。

3.顶尖科学家们讨论的都是最前沿话题,能给普通市民带来参与感吗?

“淡妆浓抹” 总有一款适合你

凸优化理论、核小体……用时下流行的话来说,每一个字都认识,可连在一起就读不懂了。

不少市民有疑惑,顶尖科学家们讨论的话题太过“高大上”,基础研究和自己生活关系不大,“阳春白雪”似乎很难参与其中。其实不然,哪怕你不是科学家,哪怕你对最新科学前沿知之甚少,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也会给你带来思考和启迪——

今年10月是地球有记录以来“最热十月”,这是每个人的切身感受。在碳大会上,科学家们发布警告:当下已逼近全球温升1.5℃的临界点,一旦跨越,将会带来不可逆的灾难性后果;人工智能技术飞速发展,已经影响社会生活的点点滴滴,智能科学大会上,研究者们说:“大模型和AlphaFold总体而言是对的,但是它们在某些方面的工作做得不是非常好。”

对于那些忧心忡忡,总想着“鸡娃”的家长们来说,不妨听听莫比乌斯论坛的上半场。2016年拉斯克奖医学特别成就奖得主布鲁斯·阿尔伯茨说,如果让孩子在基础教育阶段的12年间就面对各种各样的科学问题,未来他们进入社会将大有可为。

图说:“她论坛”上,梅-布莱特・莫索尔为匡廷云送上拥抱 陶磊 摄

更重要的是,顶科论坛也在润物无声地传递着科学家精神:“她论坛”进行到一半,诺奖得主梅-布莱特·莫索尔情不自禁给89岁的匡廷云院士送上了爱心拥抱;96岁的叶叔华院士再次做客论坛,和年轻后辈相聚奋斗了一辈子、牵挂了一辈子的天文分论坛……

上海交通大学转化医学院长聘教授董佳家这次在朋友圈晒出一张与诺奖得主卡尔·巴里·夏普利斯、安德烈·盖姆的合影,笑称“三个人分享四个诺奖”。夏普利斯教授两度获得诺贝尔化学奖令人钦佩;盖姆获得“搞笑诺贝尔奖”之后“转正”,更是一堂励志的科学教育课。

4.顶科论坛就那么几天,能为上海建设有国际影响力的科创中心作贡献吗?

吸引全球科学家近悦远来

如今,顶尖科学家们会在世界地图上圈出一个红点,排进自己每年的日程表里,千忙万忙,都要如期赴约——中国上海。“很多顶尖科学家愿意多次来中国交流,是看中在这里能找到优秀的青年人才,合作探索解决他们感兴趣、有意义的科学问题。”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钱学森力学班创办首席教授郑泉水指出。

前两届时,顶尖科学家和媒体间的互动都有点儿拘谨,问答多是“对上海的感受怎么样?”“城市很美丽!”现在,大家“商业互吹”少了,“直来直去”多了,谈基础研究的薄弱点、提对科普现状的建议,更多的真知灼见、宝贵经验被听见并采纳。

图说:首次创设的青年科学家学术交流坊(“青科HUB”)让更多年轻力量被看见 陶磊 摄

对于东道主来说,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并不只是短短几天的活动。事实上,上海正把科学家之间互动的溢出效应,发挥到极致。不少与会外国科学家表示,因为顶科论坛,上海在科学圈中声名鹊起,尤其是年轻的科学家们向往不已,可谓“吸粉”无数。

顶科论坛的举办让“最强大脑”在城市停留,并通过演讲、授课等多种方式,将真知灼见留给这座城市。201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塞尔日·阿罗什在参加顶科论坛之余,还来到复旦大学“浦江科学大师讲坛”,以“光的科学:从伽利略到量子物理”为题作报告;201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詹姆斯·罗斯曼做客上海天文馆,畅聊自己的科研故事和对科技创新的看法……

此外,顶科论坛也是培育和吸引新生代科学家的途径。来自全球的优秀青年学者在参会后,也造访申城著名高校和研究机构,通过参观访问和交流,建立起合作关系。

群贤道别、宾朋离去,窗外是一泓波澜不惊的滴水湖,此刻的永久会址内,恢宏的顶科会堂和巨幅的科学家照片墙告诉人们,盛会永不落幕,科学一直向前。

责任编辑:黄涛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中国有望实现沙伊复交后又一突破”

“5G、AI和棉花产业变革,帮新疆战胜美国制裁”

继续升级!威胁停学、惊现“狙击手”、学生占领行政楼

“中国制造2025已实现86%,证明美国制裁无效”

“不管枪支教育,却禁掉我谋生工具,这就是我的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