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变局下,上海如何当好“龙头”,为国家勇探新路?

来源:上观新闻

2024-03-03 14:34

今年元旦,吴淞口国际邮轮港。汽笛长鸣,上海制造的我国首艘国产大邮轮“爱达·魔都号”启动商业首航,破浪前行,驶向深蓝。

龙年首日,虹桥国际机场。引擎轰响,C919国产大飞机首次服务春运,腾空而起,飞往远方。

天高地阔,远航腾飞,这正是上海服务国家战略的生动缩影。

三个月前,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时强调,上海要聚焦建设国际经济中心、金融中心、贸易中心、航运中心、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使命,加快建成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充分发挥龙头带动和示范引领作用。

站在新起点上,上海牢记嘱托、勇担使命,围绕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一系列新定位、新论断、新要求、新任务,以加快建设“五个中心”为主攻方向,统筹牵引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工作,奋力把宏伟蓝图高质量转化为实景画。

使命在肩

在国际航运界,有一句话叫“吨位决定地位”,用以形容船舶的承载能力,后来,常被引申为强调“能级”对一座城市的托举意义。

能级提升,才能辐射带动,才能示范引领。建设“五个中心”正是主攻方向。

去年12月,上海市委全会通过重磅《决定》,聚焦建设“五个中心”重要使命,进一步形成共识。这次会议强调,要服务国家战略需要,加快提升国际化水平,推动“五个中心”联动发展,持续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

对上海而言,作为排头兵、先行者,勇担国家战略任务,是一以贯之的使命。当下,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国际形势错综复杂,“五个中心”建设于国家战略全局更为特殊。

这既意味着上海要着力配置全球资源,也是在服务全国改革发展大局,为国家试制度、探新路、补短板。

上海自贸区高水平制度型开放总体方案、浦东新区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上海东方枢纽国际商务合作区建设总体方案、在上海自贸区及临港新片区试点离岸贸易印花税优惠政策……随着国家相关支持政策出台,“五个中心”建设加速推进。

感受最明显的,或许还是企业。不久前,全球制药巨头莫德纳集团在上海正式启动建设莫德纳全球最大工厂。从签约到开工仅用3个多月,在“特斯拉速度”之后,再次创下令外商惊叹的“莫德纳速度”。

一位在临港工作了20年的企业负责人感慨,很多事以前大家是想做不敢做,现在可以放开手脚去探索。

动力之源

“五个中心”均有“国际”的定语,与高水平对外开放高度关联。深化改革开放,正是动力之源。

“首创性改革、引领性开放”,是上海作为改革开放“试验田”的重要任务。

2月1日起,新修订的《上海市推进国际贸易中心建设条例》正式施行,条例全面对接CPTPP等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更好回应了贸易企业提升国际化能力的新诉求。

在浦东,依托最新发布的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全球引才伙伴计划启动实施,外籍人士可以担任事业单位、国有企业法定代表人。“在引进外资的同时,也为国企的经营管理引入全球性战略思考视角和资源。”一位法律专家这样解读。

以开放促改革,上海正不断探索、建立完善与开放相适应的制度体系。

上海持续探索人民币离岸交易创新,推进自贸区金融领域数据跨境流动试点。此外,上海已明确,鼓励金融机构开展跨境资产管理等措施,助力经营主体提升统筹配置境内外资金的能力。

今年1月,上海国际贸易“单一窗口”上线了基于区块链的行业应用“航贸数链”,用于探索跨境电子发票、跨境商品溯源、电子提单等应用场景,持续提升国际贸易便利化程度。

提升国际竞争力,各类要素的跨境流动是关键。在临港新片区,数据跨境流动分类分级管理办法已于近期出台,建立起了“事前评估备案、事中备份存证、事后抽查核验”的全流程数据跨境流动管理机制,至今已探索近50个数据跨境便捷流通场景。

“上海的临港要变成中国的临港,更要变成世界的临港。”一位临港政府部门负责人如是说。

科创引领

今年2月,OpenAI扔出一枚重磅“炸弹”:首个文字生成视频模型Sora面世。全世界深切感受到了科技创新的颠覆性意义。

就在Sora面世一个月前,位于黄浦江畔的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发布了新一代大语言模型书生·浦语2.0,这个大模型能够一次性处理约30万汉字的输入内容,甚至具备想象力,可编写《流浪地球3》的剧本。

人工智能是上海大力发展的三大先导产业之一。在徐汇滨江,上海正全力推进“模速空间”创新生态社区建设,作为市区共建的全国首个大模型生态社区,挂牌不到半年,这里已有60余家企业入驻。

上海的这种“科幻感”,正是源自创新。其中,“从0到1”的基础研究突破,可谓源头中的源头、引领中的引领。

去年,上海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相当于全市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4.4%左右。上海宣布,力争再用4年时间,将基础研究经费支出占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的比例提高到13%左右。

目前,上海已启动实施元宇宙、区块链、高温超导等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行动。此外,硬X射线装置、海底科学观测网、高效低碳燃气轮机试验装置、磁-惯性约束聚变能源等一批大科学装置也在全力推进中。

最新数据显示,上海在全球“最佳科技集群”中的排名已上升至第五位。以智能制造为例,上海正成为国内最大的智能制造核心装备产业集聚区,智能制造装备产业规模已突破1000亿元。

这正如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索洛所揭示的:从长期视角看,技术进步而非资本积累才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创新对千行百业的赋能作用,是其他任何力量所无法代替的。今年,上海还将布局新一代通信(6G)等新领域,围绕燃料电池和载运核心装备等建设制造业创新中心,持续培育产业科创“核爆点”。

今天谈创新,不仅仅着眼于上海国际科创中心建设,其对“五个中心”的联动发展来说,更是有着强烈的牵引作用,往往能起到“1+1大于2”的效果。

以国际航运中心建设为例,去年底,上海港罗泾自动化集装箱码头改造项目告捷,今年即将投运。融合最新港航科技成果后,昔日的“煤黑子”变身为了“绿色+智慧”港口,将为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的进一步提升打开新空间。

毋庸讳言,创新往往伴随着巨大的风险,需要金融等要素支撑。纵观全球科创史,世界排名前十的科创中心,80%是金融中心;世界排名前十的金融中心,80%也是科创中心。今年1月,上海国际集团与多家基金签约,发起设立早期硬科技基金。这是上海国资体系内,第一支市区联动、专注于“投早投小投科技”的直投基金,目标规模10亿元,首期规模约2亿元。在被赋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的浦东,资本要素推进科技创新的趋势非常明显。目前,“揭榜挂帅”公共服务平台累计发榜项目已超200个,项目意向投入资金总额超7亿元,创新型孵化器已达到194家。

人才已成为上海最宝贵的战略资源。数据显示,去年全年上海共引进海内外人才17.2万人、同比增长12%,全市人才总量已超过675万人。

当前,上海正积极开展国家科技人才评价综合改革试点,已推出为创新主体放权松绑18项举措,进一步激活创新“第一动力”。

奋力一跳

这段时间,一个词被上海各级干部频频提及,道出上海当下所呈现的状态和作风——“奋力一跳”。

这个生动的词汇意味着,牢记嘱托、勇担使命,需要一支能力全面过硬的“施工队伍”。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和艰巨繁重的发展任务,上海各级干部展现出了高昂的士气和专业的能力。

“新春第一会”的信号意义往往最强。龙年首个工作日,上海召开优化营商环境大会,发布上海优化营商环境7.0版,安排了150项改革举措。各区迅速响应,对标新版要求,第一时间分解任务,形成实施细则。不少领导干部赶赴重点区域、重要点位实地调研。

浦东当天下午即举行抓投资促发展大会,形成“1”张任务分解表、“1”批重点改革事项、“N”项营商环境提升措施,7个重点产业项目现场签约;普陀就营商干部队伍建设等四方面提出了100条改革举措;长宁最近首批14名“市场监管服务官”亮相,将重点服务区内140家重点总部企业,提供点对点、全周期、全流程的服务支撑……

“用心用情当好企业‘金牌店小二’,不断提升市场主体的满意度,就是要在他们遇到急难愁事时,及时给予答复并解决问题,24小时待机。”一位从事营商工作的干部说。

创新发展,对干部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持续推动主题教育走深走实的过程中,上海带动全市各级党组织开展各类联组学习5100余次,并举办领导干部强化科技创新体系化能力建设等专题研讨班,在融会贯通中更好掌握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总钥匙。

上海将着力打造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相匹配的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不断强化更新知识的紧迫感、积极作为的主动性、通力协作的大格局、一抓到底的执行力,为国家发展大局作出新贡献。

责任编辑:黄涛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5G、AI和棉花产业变革,帮新疆战胜美国制裁”

继续升级!威胁停学、惊现“狙击手”、学生占领行政楼

“中国制造2025已实现86%,证明美国制裁无效”

“不管枪支教育,却禁掉我谋生工具,这就是我的国家”

外交部回应布林肯:中方从来没有兴趣,不要疑神疑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