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安娜:下次再有人对中国持偏见,先用这句话回击

来源:观察者网

2019-08-21 08:27

戚安娜

戚安娜作者

留学荷兰,媒体人

【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戚安娜】

去年临行前,我对荷兰的印象和大家一样:夹杂着大麻、酒吧和红灯区的间接性癫狂,是有着风车、郁金香和漫步在草上的牛牛羊羊。事实证明也确实如此,生活在市郊的我每天享受着田园风光很是惬意。

夏末阿姆市中心的傍晚

但现实往往不总是惬意,前些日子留学生的事情又闹得紧,身为外国留学生,在异国总免不了异样的眼光,尤其是当对方知道我来自中国后,总会时不时出现一些“针对中国人”的政治辩论。

前几天刚好读到了一篇文章,《面对外国人的嘲讽,留学几年的我练就了傅莹式“舌战群儒”》,作者同样留学在荷兰,让我读起来颇为心有戚戚。在一年即将结束之际,我开始思考我是在这一年来如何应对来自国际友人的“冷嘲热讽”的。

1. 冷静看待并机智应对各类X独和邪教分子

相信但凡出过国的同胞,都有偶遇、甚至被各类“反动分子”骚扰的经历。而在荷兰,这类现象更是层出不穷。单是最初三个月内,我就有缘地见识了传说中的全部“牛鬼蛇神”。

阿姆斯特丹的水坝广场(Dam Square)紧邻旅游胜地“红灯区”,这是一个神奇的地方。不同于其他安逸的荷兰小巷,这里一年四季弥漫着荷兰特色——大麻味和尿骚味,更是挤满了来自世界各地的疯狂购物的游客。每到周末,广场的最中心更是热闹非凡。

水坝广场Dam Square一角

想当初,初来乍到的我误入了这块是非之地,直到现在想起来还很是后怕。

简单描述一下,在这块足球场大小的空地里,你能在你左手边见到高唱“耶稣保佑你”的黑人大妈,右手边偶遇见人便发传单的“法X大法好”的亚洲大姨;一分钟前你还在为犹太人的遭遇深感同情,下一秒转身便是反犹团体对于以色列中东行为的控诉……总之,魔幻世界!

我和朋友正在津津有味地凑热闹时,一个操着不标准普通话、有着亚洲面孔的壮汉向我们搭讪。好吧,又遇到了X独,张嘴就是“你们是中国人吗”?马上抽身离开,却被缠着科普我国应被如何“四分五裂”。最后,只得一句“是的,关你P事”脱身。

类似的事情遇到过多次,我逐渐明白了冷静对待才是硬道理。在此提醒一下中国游客,面对类似骚扰尽快抽身,不要试图辩解争论,毕竟他们只是想一边“卖惨”一边“搞个大新闻”。

几个月后我有幸参加了留学生欢迎访荷领导人的活动,在亲眼目睹这些“抗议团体”如何胡搅蛮缠、领工资争先上岗之后,内心深受反而对他们产生些许“怜悯”。看,毕竟是拿钱干活,生活不易啊。

留学生参加活动现场图

2. “师夷长技以制夷”,用西方人的逻辑结束中国相关问题讨论

本人在读国际关系专业,课堂上中国议题总是必不可少,稍不留神就会被老师和同学重点关注。个人经验:学术问题讨论大家平常心对待,但是面对偏见,还是要大胆发出自己的声音。

我意识到这个问题最初起于一个小组作业,除一个中国同学外,4人小组中还有一个居住在巴塞罗那、主张加泰罗尼亚独立却不会独立完成任务的西班牙小哥和一位拥有两张面孔的美国黑人小妹妹。

从一开始,我们的选题就不顺利。美国姑娘一直主张从美国的角度写新兴国家的崛起,过程中意见很多,却从不按时完成分工,稍有不顺就去私信老师卖惨。小组讨论时间更是糟糕,经常一个上午都要浪费在“中国人如果不吃狗,我就会稍微喜欢中国”、“中国人不懂选举”等愚蠢的问题上面。

最终,在这俩老外一顿折腾下,我们的作业成功挂掉。

面对这种致力于拉后腿的“猪队友”,首先掌握主动权是关键所在。很多留学生小伙伴都在朋友圈抱怨过所谓“teamwork”这一深坑,其中自由烂漫并引以为傲的当地同学功不可没。我的建议是主动争当队长的角色,不需对自己口语水平有所顾忌(吵起架来你会发现自己的语速快到不可思议)!再次,不要让自己的劳动没有价值,卖惨和告状谁不会?!在与老师课堂反馈时,学会西方人的“直接”,诚实地传达小组的分工。

除课堂之外,我的德国室友也为提高我的英语辩论能力出了一份力。

亲爱的Emma同我一样属于政治专业,因此我作为她认识的唯一一个中国人,荣幸地成为她在中国相关学术问题上的数据和资料来源。我们经常就宗教和政治问题在厨房争论半小时,我意在了解欧洲各国复杂的宗教历史和政治体制,而Emma则是渴望就欧洲人普遍存在的、与中国有关的刻板印象问题得到解答。

比如“发展中国家儿童权益和童工”问题,我已经疲于解释“在中国,一切都在朝好的方向发展”,这种回答也显然无法应对Emma的求知欲。最后,我引用西方媒体热传的新闻,“你不是听说过外国投资、代工厂正在撤离中国吗?”

“是的,厂商的生产成本正在提高。”

“对,除了因为贸易战而提高的关税外,劳工的工资水平的提高也是重要原因。“

好了,问题就此结束。

3. 记一次学术论坛——《中国人权问题辩论》

今年5月份,我参加了学校学生会主办的学术辩论——中国人权辩论(China Human Rights Debate),主要议题在于中国的经济政治崛起对世界人权发展如何产生影响。辩论双方分别为荷兰国际赦免组织(Amnesty International Nederland)主任Eduard Nazarsky先生,和跨文化人权研究中心(the Cross Cultural Human Rights Centre)主任、在中国生活工作超过15年的Tom Zwart先生。

Zwart教授接受CGTN采访

“随着经济和政治实力的不断提高,中国正在成为国际人权体系中重要的角色。美国退出联合国人权理事会,也提高了中国在该组织的地位。中国日益重要的角色对国际人权体系意味着什么呢?是规则遵循者rule taker还是规则制定者rule maker?NGO和其他国际组织应如何继续采取‘公开谴责’(naming and shaming)的策略与中国政府展开合作?”

以上是该学术论坛的背景内容介绍。对于中国崛起对于现今国际人权体系的影响,论坛中两位教授分为两派进行辩论。Nazarsky先生代表了西方人权组织主流偏见,认为作为“非民主典型”的中国正在摧毁国际人权体系,新疆问题就是其中代表。而Zwart先生则通过自身与中国各阶层接触的经验,来予以反驳,为中国人权辩护。

Nazarsky教授2017年在布雷达教堂演讲

本次学术辩论属于半公开性质,时间不长,但气氛激烈。在两个小时内,两位教授围绕着“中国对国际人权问题产生积极还是消极影响”,“新疆问题的实质”和“外国学者如何获取学术研究数据和处理与中国政府之间的关系”三个议题你来我往。

Nazarsky先生对中国政府在新疆“暴力拘禁”和“严格监视”超过一百万人的传闻深信不疑,但是在Zwart先生追问下,承认自己的确没有一手资料,数据来源只是去“街坊”在欧洲“政治避难”的“维吾尔人”(没错,你可以在之前提到的水坝广场很容易地找到他们)。

Zwart教授对此回应道,新疆问题在世界都不是个例,不仅是中国,许多国家政府(包括荷兰在内)都面临着类似的挑战:如何妥善处理反对恐怖主义和保护人权之间存在的矛盾。

在Zwart教授质疑数据来源不可靠时,Nazarsky先生辩解这是因为自己受到中国政府的“监管”,无法自由出入新疆地区。话题就此转到了“如何处理与中国政府关系”上面。

“首先也是最重要的是,你要确保自己与中国相关部门接触、到中国实地调研是怀有诚意和友善的。每个人都喜欢朋友,没有人欢迎对自己有先入为主偏见的人”,Zwart先生在总结自己15年中国经验时这样说到,“而且,去适当了解中国文化,比如,和你想见的人喝茶而不是约在咖啡馆”。

辩论以Zwart先生的胜利结束,毕竟在学术问题上,数据来源的重要性不可忽视。一些西方学者习惯于模糊学术和政治问题,以政治问题的“自由言论”原则标准去解决学术问题,继而用这些基于不可靠数据的学术结果为政治问题“背书”。

这种逻辑的悖论经常可见。遇到这种情况时,不如回复一句“data first, please”

一点总结

留学生活并不是想象中那么难,适应当地生活之后你会发现,世界各地的学校十分相似。在荷兰,我保持着和国内一样的生活习惯,交往着同样爱好秉性的同学和小伙伴。唯一的不同,也就是世界各地华人都会遇到的政治相关争论。

联系近期的孙杨与霍顿的事件,很多国内网友批评孙杨性格太过高调,在该事件的处理上没有运动精神,容易在国际泳坛招黑。但我想说的是,这种在国际场合的“高调”并无不妥,并且越多越好。因为,这场持续多年的泳坛闹剧,实则是一场“话语权”之争。

之前在国内论坛看到过一个标题,“即使赢了有什么用?除了十四亿人,孙杨在全世界眼中就是一个作弊的骗子。”看完很不爽,但是更多的是无奈。

中国人应该认识到一点:即使你问心无愧,外媒和外国人依旧会让你百口莫辩。这种根源在于西方人习以为常傲慢的“双标”,是不会因为你的退让和谦和而消失。

运动员们在国际场合受到的伤害尤其严重,他们在准备比赛全力冲刺的同时,只因为“中国人”的身份,就要比其他国家运动员承受更多的压力。这是什么道理?!

所以,中国人在这种时候,最不需要的就是过度自省。在温良恭俭让不起作用的场合,大声为自己辩护才是正确的事。用西方人的逻辑,“师夷长技以制夷”,漂亮地结束争论。平常心看待,不要吝啬发表个人观点,毕竟,尊严都是自己给的。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责任编辑:齐倩
荷兰 欧洲留学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看看,这就是美国的警察”

习近平会见布林肯:中美应彼此成就,而不是互相伤害

“宁愿关闭在美业务也不卖”

王毅见布林肯,对美方提出三个“不要”

胜利会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