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田之死:负债百亿的日企破产案

来源:观察者网综合

2018-12-25 09:50

【导读】 这家日本企业在美国问题频发,日本媒体却鲜有报道,即便日本国内销量最大的汽车品牌正在大规模使用高田气囊。和日本媒体的缄默无声不同,美国媒体并不因为高田公司曾经的荣誉而对它手下留情。2014 年 11 月 14 日,《纽约时报》发表了一篇文章,其中有高田公司两名前员工声称:对于气囊缺陷问题,高田公司掩藏 10 年。

文|风马牛

来源 | 冯仑风马牛(ID:fengluntalk)

1933 年至 2018 年,享年 85 岁,生于日本,卒于美国。

和 2018 年上半年倒闭的 4148 家日本企业相比,高田公司( Takata Corporation )已算得上十分长寿。如果不是无法承受超过 100 亿美元的负债和掉落谷底的口碑,高田公司至今仍然是全球最大的汽车安全配件制造商之一,为丰田、宝马、通用等十几家汽车制造商供应并不安全的安全气囊。

今年 4 月 11 日,高田公司所拆分出的绝大部分业务并入中国企业均胜集团旗下的子公司, 85 年老店就此摘去招牌。 2009 年出事前高田公司很是低调,正如之前人们习惯的沉默可靠的匠人模样,但气囊事件后却一反常态,抵死不认直到背上巨额罚款。

宣布破产后,高田公司社长高田重久还一直不解:高田怎么就破产了呢?那么,这家日本制造企业中的佼佼者,到底是怎样盛极而衰、衰极而亡的呢?

时势造英雄,高田公司正好站在了日本经济大发展的风口上。

1933 年,高田武三在日本滋贺县成立了高田公司。和当时很多日本企业类似,高田武三也选择从难度不高的纺织业入手。但当时已经有了不少大大小小的纺织工厂,身处四面临海、一心向外扩张的岛国,高田武三另辟蹊径,瞄准救生索这类专门用品。十多年惨淡经营,总算熬过了日本战败前后的萧瑟。

1950 年代,日本经济逐步恢复,汽车开始普及。高田武三心思活络,认为既然打好了救生索这张专业牌,也可以试着把安全理念应用到汽车上。经过 8 年研究,1960 年高田公司推出了日本第一款两点式汽车安全带。不早不晚,在这 8 年里日本政府为扶持汽车工业,对进口汽车实施高达 40% 的关税,丰田汽车迅速崛起。

为了避开“高大壮”美国车的锋芒,丰田汽车借鉴英国汽车,选择低油耗、小体型作为卖点,如此一来汽车的安全性就备受考验。而高田公司推出安全带之后,火速发布了日本首例碰撞试验结果,用事实证明高田安全带十分靠谱,为自己赢得了“安全的象征”的美誉,于是丰田汽车和高田公司一拍即合。

站在丰田汽车背后,高田公司的发展可谓是顺风顺水。装上安全带后,节能、安全成为丰田汽车的主打卖点,日本民众十分买账,其它日本汽车制造商也纷纷找上门来和高田公司合作。

到了 1970 年代,日本已经超越西德成为世界上第二大汽车生产商,日本汽车在西欧和美国随处可见,当然,日本汽车也把小伙伴高田公司带到了全球汽车制造商的眼前。 1973 年,在美国联邦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局组织的真人志愿者碰撞测试中,只有高田的安全带产品成功承受时速 56 公里的碰撞测试。

一时间“安全的象征”之名从日本传到美国,乃至世界。

“安全的象征”意气风发,名扬美国

在高田武三手里,高田公司从无到有,走向世界。当他把公司交给儿子高田重一郎时,通用公司正在开发“安全气囊”,在丰田汽车的有声鼓励和无声压力下,高田公司当然不能错过这个新兴的安全配件。

高田武三认为:“如果安全气囊出了问题,高田就会破产。”就这样,高田重一郎在老父亲忧心忡忡的目光下接过了安全气囊的研发业务。简单来说,安全气囊的原理就是在汽车受到碰撞时触发气体发生器,其中的气体发生剂燃烧产生可控爆炸和大量气体,令气体迅速膨胀充满气囊,达到缓冲作用。

事实证明,高田公司的确很需要安全气囊业务,但也的确需要警惕安全气囊可能引发的问题。

1987 年,本田高端品牌里程再次搭档高田,成为日本第一款装配驾驶座安全气囊的轿车。隐在丰田汽车的背后,高田公司再次沿着当年安全带的路子迅速扩张。这一次高田重一郎较之其父显然更有野心,手里拿的牌也更好。通过与通用、福特、克莱斯勒合作,高田公司迅速渗透美国市场。甚至在日本和美国贸易战正酣之际,连丰田汽车都不得不妥协成立合资企业,高田公司却能借助通用汽车,在美国生产独立产品。

1990 年代高田公司找到了让自家气囊一枝独秀的王牌:硝酸铵。这是一种多年前就被大规模用作农业氮肥的化学原料,高田公司认为它非常适合用作气体发生剂的原料:本身非常廉价,很钝感,不易爆炸,一旦点燃成气率高达 100%,只要解决其在安全气囊使用温度范围内的晶变问题,防止气体发生器变形,就能用少量的硝酸铵达到其它气体发生剂的充气效果。再者它爆炸时无烟雾、残渣少,产生的气体污染也小,可采用更轻更薄的气袋材料。

总之,只要能用上硝酸铵,就能让高田气囊用更具诱惑力的价格开拓市场,因为其它公司所采用的气体发生剂是硝酸胍,成本高出许多。

其它公司难道领会不到硝酸铵的妙处吗?他们知道,使用硝酸铵需要更高的条件:必须密封气体发生器保证硝酸铵的高压燃烧条件,必须严格防潮以防硝酸铵粉化、燃烧速度过快。二者缺其一,都将引发意外:要么根本打不开气囊,要么气体发生器承受不住爆炸可能破裂。

《大买卖》| 用上硝酸铵就是一场大赌博

高田重一郎对自家公司的制作工艺极度自信,声称使用硝酸铵是一项“划时代的应用”。在他的首肯下,高田公司加入硝酸钾制成了改性硝酸铵,避开安全气囊使用温度范围内的硝酸铵晶变,并应用到安全气囊上。

果不其然,价格十分诱惑的安全气囊大受汽车制造商欢迎,让高田公司在 21 世纪的最初几年就已成为名副其实的全球第二大汽车安全配件供应商,工厂分布在 28 个国家,合作对象包括本田、丰田、通用、福特、克莱斯勒、宝马、奥迪等 19 个汽车制造商。高田公司虽然隐于幕后、大小通吃,荣誉却集中落在高田重一郎头上。2005 年,美国联邦道路交通安全局授予高田重一郎特别贡献奖,不久美国汽车安全委员会也授予他“开拓者奖”。

然而奖杯还没锈蚀,一名 18 岁的美国姑娘就用生命让高田公司的荣誉荡然无存。2009 年 5 月 16 日,艾希利帕海姆开着一辆 2000 年生产的本田雅阁去接放学的弟弟。在学校的停车场,汽车与另一辆车相撞,气囊展开后,她被气囊中弹出的一个金属片划破颈动脉,失血而亡。

一石激起千层浪。几个月前本田公司刚发布了一次因气囊缺陷导致的小规模汽车召回,高田公司坚称这是“汽车生产商自己的举动”,这次证据确凿下,高田公司也只是宣称这是个例。

此后几年间,高田气囊爆炸致使驾驶者死亡的事故不断发生,尤其是在美国这个高田气囊的最重要市场上。有趣的是,这家日本企业在美国问题频发,日本媒体却鲜有报道,即便日本国内销量最大的汽车品牌正在大规模使用高田气囊。

和日本媒体的缄默无声不同,美国媒体并不因为高田公司曾经的荣誉而对它手下留情。2014 年 11 月 14 日,《纽约时报》发表了一篇文章,其中有高田公司两名前员工声称:对于气囊缺陷问题,高田公司掩藏 10 年。

一时间所有与高田气囊相关的事故都被大加渲染,6 天后,美国参议院召开了有关高田气囊缺陷问题的听证会,决定对高田公司展开调查。高田公司终于有了一点反应:重金聘请的美国社长史蒂芬·史多克下台,创始人的孙子、富三代高田重久兼任社长,同时宣布董事会降薪通知。

这点雷声大雨点小的反应并不足以安抚已经起疑的美国联邦道路交通安全局,因为在调查时拒不配合, 2015 年 2 月,高田公司被处以每日 1.4 万美元的罚款。 3 个月后,已经背上近百万美元罚款的高田公司终于扛不住了,承认其生产的安全气囊存在缺陷。

几天之内,高田公司最大的客户丰田汽车和日产汽车先后宣布启动全球范围内的 650 万辆汽车召回活动,和 6 年前丰田公司默默担下召回费用不同,这次所有一切都要高田公司自己承担了。

《惊曝内幕》| 舆论枪炮击中高田

无独有偶,其它使用了高田气囊的汽车制造商也在舆论质疑和销量压力下,纷纷宣布汽车召回计划,据统计约有 1 亿辆汽车受到影响。当初爽快颁奖的美国联邦道路交通安全局,这次开罚单也很爽快,声称由于对存在安全隐患的气囊召回工作不及时,高田公司将得到一张最高 2 亿美元的民事罚单。先用现金支付 7000 万美元,如果召回工作做得不好,就要付完剩下的 1.3 亿美元。

高田重久社长身心俱疲,一边应付着昔日老客户的埋怨和退单,一边恳求丰田老大哥留条活路,不要趁火打劫压低配件价格,毕竟丰田还握有高田 1.2% 的股份。但几次接济之后,高田气囊事件反而愈演愈烈,丰田只好对外作出强硬姿态:在新车型中不再使用高田气囊。

2017 年 2 月 27 日,高田公司在美国联邦法院上正式认罪,承认隐匿了安全气囊存在致命隐患的缺陷,认罚 10 亿美元赔偿金。就这样,赔偿、罚款、亏损、没有新订单等多方面原因,导致高田公司只好在其 84 岁高龄时宣布破产,又在 85 岁时真正从商业史上消声灭迹了。破产前,其债务金额已经高达 1.05 万亿日元(92.6 亿美元)。

更可悲的是,在宣布破产后,高田重久面对日本媒体,表示“仍然对公司的破产感到不可思议”。事实上,高田公司的衰败早有预示,最明显的当属高田公司大规模召回安全带这一事件。1995 年,美国一些消费者向美国联邦道路交通安全局反映自己的安全带不能扣上或者直接扣死。

经过调查,这一批安全带是由高田公司生产的,其中安全带扣所使用的 ABS 塑料经过一段时间阳光直射后会变脆,碎片脱落,影响安全带正常使用。调查结果出来后,美国各汽车制造商召回了所涉及的843 万辆车,高田被罚款 5 万美元。值得一提的是,丰田汽车也因此被处罚,因为美国联邦道路交通安全局认为其至少在 5 年前就知道这批安全带的问题,但它毫无作为。

《局内人》| 利益才是最权威的行为守则

从 1995 年安全带召回事件,到 2015 年全球大规模召回缺陷气囊汽车,高田公司至少有意无意地忽视了两点:

其一,时代变了,公司管理已经破绽百出。

20 世纪 50 、 60 年代,高福利、铁饭碗的“终身雇佣制”曾经鼓舞过一代日本人,由于员工和公司荣辱与共,每个工人对手下的产品都极致苛求,所以很多公司都认为不需要质检环节,因为“缺陷会被消灭在出现的第一个环节”,日本制造因此走上神坛,其中包括高田公司。

但在 1990 年代,日本经济泡沫破裂,经历了“失去的十年”,银根紧缩的高田公司和其它日本企业一样,已经不再能承受终身雇佣制,转而大量接受成本较低的“派遣员”。换句话说,就是雇佣临时工。曾经熬到 50 、 60 岁就能拿到极高工资和退休金的美好愿景破碎了,员工的职业热忱和责任感大打折扣,与此同时高田公司却没有完善之前薄弱的质检环节,为上下袒护提供了可能。

与此同时,高田公司大举向外扩张之际,只是简单采用了欧美企业的商业模式求利,却没有及时对这种近代日式的工厂生产流程做更新。

一方面高田公司重视扩大销售和研发专利,截止 2014 年高田公司关于汽车安全气囊的专利数量高达 487 件,位列全球第二。另一方面,尽管是全球最早生产安全气囊的公司之一,但在 2009 年安全气囊致死事件发生之前,高田公司却只是被动地从本田得到过几次气囊问题反馈,甚至根本没想到跟进车企的售后调查和维修,以获取产品的长期实际使用数据。

此外,高田公司的工厂自动化程度也很低,直到 2016 年美国联邦道路交通安全局去高田公司调查时,工厂都仍存在手写记录数据的情况。对生产部门忽视至此,无疑会令流水线上的产品得过且过。

其二,高田公司太注重盈利,心存侥幸,根本没意识到安全配件行业的特殊性。

这一点在安全气囊事件中体现得淋漓尽致。硝酸铵作为气体发生剂确实是廉价高效,然而弊端也很明显,受潮变成碎末,一般来说很难点燃,而一旦点燃,爆炸强度将远大于最初的设想,很可能造成气体发生器破碎飞溅。高田重一郎在拿到这张王牌的时候,实验室不可能没有报告过。

在明知高温高湿的美国东海岸,同等条件下储存的硝酸铵更容易引发意外的情况下,高田公司仍然选择将其作为推进剂,无疑是因为对自家工厂生产工艺的极度自信,更是因为较之其它公司使用的硝酸胍,使用硝酸铵能在保证利润的同时售价更有优势。

更何况安全气囊作为“以防万一”的汽车安全配件,使用率很低,很多汽车直到报废也不会真正使用过一次安全气囊。高田公司就是以这样的侥幸心理“容忍”了几年后很可能变得不安全的安全气囊出厂,以换取更大的利润。

《东京家族》| 企业比人更惧怕大脑的衰老

说到这里,不得不提起安全工业领域的海恩法则:每一起严重事故的背后,必然有 29 起轻微事故和 300 起未遂先兆以及 1000 起事故隐患。帕布斯·海恩本来想说明要杜绝安全事故,除了完善严谨的规章制度,更需要提升操作人员的素质和责任心。

然而他绝不会想到,顶着“安全的象征”这一名头爬到全球第二大汽车安全配件供应商的高田公司,竟然可以既没有完善的规章制度,同时又缺乏应有的责任心。连创始人高田武三都是喊出“质量第一”的口号之后,也只是忧心“如果安全气囊出了问题,高田就会破产”,而不是担心如果安全气囊有问题,使用安全气囊的车主们将会遇到怎样的危险。

但高田武三的确有其创始人的独特嗅觉,高田气囊果然出了问题,高田公司也确实以破产告终。在多起伤亡事件之后,在全球 1 亿辆车都被影响的结果下,高田公司妥协质量、隐瞒风险换来的财富都已经以拆卖抵交罚款的方式散去。

时移世易,高田武三的孙子还在用爷爷辈的眼光来看世界,也难怪他至今不解为何高田会破产了。

责任编辑:关文平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这条中马“一带一路”重点铁路项目 “或将延伸至泰国”

国防部表态:中方不会在南海问题上任菲胡来

关于ASML出口管制,荷兰首相在华表态

警惕!“隐秘”的调查暗藏国家安全风险

巴总理召开紧急会议,“事关在巴中国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