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7具志愿军遗骸归国 烈士后代戴孝迎从未谋面父亲

来源:凤凰网等

2014-04-02 18:22

在异国他乡长眠60余年的437具中国人民志愿军遗骸,3月28日早晨由专机从韩国仁川机场运抵沈阳桃仙机场。这是中国首次大规模接收牺牲在韩国境内的志愿军遗骸。从全国各地闻讯赶来的老兵和烈士后代,在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外早早守候,迎接亲人回家。

《凤凰卫视》4月1日《冷暖人生》栏目采访烈士后代,讲述一个个动人故事。尽管很多烈士后代不知道归还的遗骸中是否真的有自己的亲人,他们仍纷纷赶到现场,希望能够解开心中多年的悬念,他们都无限期盼着六十多年的等待能有一个最终的答案了。

在装有遗骸的军车出现时,志愿军后人康明流下眼泪。

以下为文字实录:

记者:这位阿姨,您好,您是从哪儿过来的呀?

李海放(志愿军后代):上海。

记者:上海啊,是怎么过来,坐火车还是?

李海放:火车。

记者:大概坐多长时间啊?

李海放:25个小时。

金明淑(志愿军后代):多少年我就不想别的啥,我就能找到我哥哥就行了,我就是圆上梦了,七十岁有今天没明天。

记者:这里面如果没有你哥哥你怎么办呢?

金明淑:那你帮找找呗,你帮找找。

记者:这是你准备的。

苗務才(志愿军后代):嗯,我准备的。

记者:这是一个条幅。

苗務才:不是条幅,我身披的。

记者:你身上披着的。

主持人:2014年3月末,家住上海的64岁的李海放坐上了去往沈阳的列车,25个小时的车程她只带了一个随身的小包,包里有一张手绘的地图,李海放出发的同时身在河南济源的苗務才也走出了村子,几番辗转,动身前往沈阳。在他的包裹里放了一张父亲的照片,和一身白麻布孝服,在他们两个人到达目的地的时候,家住锦州的75岁的金明淑无意中在电视上看到了一条新闻,这条新闻让她彻夜难眠,第二天天还没亮就也直奔沈阳而去。3月28号,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李海放、苗務才看到了更多远道而来的人们,他们没有接到任何通知,几乎都是凭着点滴线索从四面八方自发赶来的,虽然他们并不知道在这个特别的时间,特别的地点,他们是不是真的能够解开心中多年的悬念,但他们都无限期盼着或许他们六十多年的等待在这一天真的终能有个答案了。3月28号这一天,他们的父亲、兄弟要回家。

解说:2013年6月韩国总统朴槿惠访华,提议送还在韩的中国军人遗骸,此时人们才第一次知道在韩国坡州还有一座埋葬中国志愿军的墓地,这座在“三八线”以南六公里处的墓地中共埋葬着367具中国军人的遗骸。据统计,在朝鲜战争中,仅第四次战役就有7.5万人牺牲在了韩方一侧,他们大多被就地掩埋在了牺牲的战场上,而这座墓地中埋葬的300多具遗骸仅是他们中极少的一小部分。

2013年12月,韩方开始着手挖掘、整理坡州志愿军墓地的志愿军遗骸,并于2014年3月17日在中韩双方代表的注目下对遗骸进行了庄重地装棺仪式。2014年3月27日,韩方将保存的全部志愿军遗骸共计437具装车运至首尔仁川机场,志愿军遗骸正式踏上了归国的行程。就在志愿军遗骸被运至首尔仁川机场的当天,得知遗骸将被运送至沈阳的大批志愿军家属纷纷从全国各地赶往沈阳,准备于次日迎接437具阵亡将士回家,人群中我们见到了一位曾经采访过的志愿军后代。康明,他的父亲康致中1953年6月牺牲后被埋葬在“三八线”北侧的朝鲜境内,如今那里仍是军事禁区,多年来康明多方努力,但始终无法到父亲的墓前祭奠。虽然明知自己的父亲并不在此次归国的遗骸之列,但康明还是千里迢迢从青海西宁赶到了沈阳。

康明:作为烈士后代共同的这个命运把我们都连在了一起,大家都在寻找自己的亲人。

记者:其实相当于这个事儿让你看到了一个希望,对吧?

康明:是,真是一个希望,是我爷爷,甚至是我大伯,我叔,还有我母亲,我们全家人等待了一生的希望。

解说:虽然对于牺牲在朝鲜而遗骸又下落不明的十几万志愿军将士的后代们来说,在这437具遗骸当中找到自己亲人的希望微乎其微,但共同的身份和命运还是将他们汇聚于此。李海放来自上海,她的父亲李树人1950年11月入朝,1951年5月在第五次战役中被炮弹击中牺牲,当年李海放只有13个月。这位带着一家四口从天津来到沈阳的老人名叫邓其平,他的父亲邓仕均是著名战斗英雄,1951年2月,作为团长带伤入朝作战,三个月后便牺牲在韩国洪川江南岸。在这群志愿军后代中,来自山西太原的韩晓燕是最有希望能够找到亲人遗骸的一个,她的伯父韩启明牺牲在韩国鹰峰,此次归国的437具遗骸有4具就来自那里。

韩晓燕(志愿军后代):我们当时还设想这个灵柩有多的,我们能不能抱动,就是点燃了我们的希望,我们真的好多家里边的这个(亲人)都等待着这个消息。

解说:当年22岁的韩启明赴朝作战,1951年4月第五次战役中志愿军三个兵团数十万将士在汉江南北两岸遭遇联合国军的重重围困,数万将士战死沙场,在带领部队突围途中,韩启明在鹰峰不幸中弹,为了不拖累部队,韩启明用枪中剩下的最后一颗子弹了结了自己的生命,由于正值战时,活着的战友只能用树枝、枯草将他就地草草掩埋。

韩晓燕:我看过一篇报道,一个用烈士的牺牲的遗骸说的一句话,我读这个的时候我几乎觉得就是我二伯发出的声音。他说我看到了,我看到别的国家的遗骸已经走了,我看到我身边的有人抬走了,但是我孤零零的一个人在这儿,特别希望终有一天他会回来,尤其是这次,要是真的有那可是就是老天的眷顾。

解说:2014年3月25日我们节目播出报道了在韩志愿军遗骸挖掘装棺的过程,志愿军遗骸60年来首次出现在了公众的面前,看着电视机中的累累白骨,韩晓燕不禁泪流满面。

韩晓燕:我们看到韩国那边整理的遗骸,真的一具一具的,你说我们的亲人就变成这个样子,六十多年就没回来。我们还看到一具头上那么大个枪眼儿,下巴颏的枪眼儿,那么清晰,我们心里面真的特别痛。怎么说呢,走的时候活生生的人,现在看到的就是一堆遗骨,白骨,我们是希望回来的烈士们要看到我们亲人在迎接,不要让他们孤零零的,感觉到祖国还是在等他们盼他们,尤其是亲人在盼他们。

 

解说:2014年3月27日下午,437具志愿军遗骸被运至首尔仁川机场,中韩两国将于次日上午8时举行遗骸交接仪式。与此同时在沈阳集结的部分志愿军后代来到辽宁省民政厅,他们希望能够在遗骸归国当天进入机场参加接灵仪式,并在遗骸进入陵园时能够扶柩入园,然而由于此次接灵仪式的家属代表早已确定他们的要求最终被拒绝。在得知28日当天无法进入机场迎接遗骸后,志愿军后代们又来到了遗骸将运抵的沈阳市抗美援朝烈士陵园,在陵园门口他们看到了这样一张告示,因施工需要,陵园将于27日早8点到29日早8点封闭。

韩晓燕:我们是烈士后代。

保安:烈士后代也不行。

韩晓燕:也不行啊。

保安:现在也不行,你得30号以后。

韩晓燕:30号以后啊。没有机会啊,唉。

苗務才:(我父亲)牺牲在朝鲜了,没有他的遗骸啊,我今天都66岁了,我的妹妹我父亲走的时候,她还没有出生,我的父亲1951年5月20号牺牲的,我才三岁零一个月,我的妹妹还不满五个月。

康明:我是从陕西西安过来的。

保安:就是从天涯海角来也不行。

康明:我知道,我明白意思,我给你说我的情况,介绍一下,这个陵园埋的原来是志愿军团级干部,对吧。

保安:对。

康明:我的父亲也是志愿军一个团级干部。

保安:把那个摇控器给我,你可以进去看一看。

康明:行,我给你看看,我叫康明,我父亲是康致中烈士,你们这个纪念馆里有他的名字。

保安:你上去你看看。

康明:好的,谢谢啊。我父亲牺牲以后准备迁回沈阳安葬,所以这个陵园在我心目中我很小的时候就觉得是我父亲的归宿。

解说:康明的父亲康致中1953年1月入朝作战,时任志愿军一军7师19团团长,当年6月,19团连级以上干部共一百多人,正在一个坑道内的临时指挥所召开作战会议,突然40余架敌军飞机开始对指挥所进行轰炸,坑道口瞬间被倒塌的土方堵死,包括团长康致中在内的114名指战员,全部被困在坑道内,19团连以上干部几乎在一瞬间全军覆没。

康明:朝鲜夏天也比较热,他说都已经腐烂,肿胀,发黑,头那么大,好多战士都在地上趴着,把自己的脸埋到泥里边去,因为土比较虚的时候,也许里边还能吸出一点气。坑道壁上那个地图上还插着我的照片,等于说是跟他们一块待了一个多月时间。

陈晓楠:那对你来说那是离父亲最近的一刻了。

康明:是的。

解说:康明的照片陪伴着父亲和他的战友们度过了生命的最后一刻,而此后为了寻找记忆中的父亲,他也用了一生的时间。多年来在寻找父亲的过程中,康明走进了更多和他有着相同命运的家庭。

康明:当然我父亲是个团长,都知道他,他可以埋在志愿军152墓1号墓。还有很多战士1937年出生的,1953年牺牲的,他们只是一个,现在说一个高中生,他们一生等于说就为了祖国捐躯了,他们父母可能也不在了,他们有没有兄弟姐妹不知道,他们不可能有,他们也没有孩子,我不知道还有什么人知道那些战士们,那些人的名字。

解说:2014年3月27日深夜,由于知晓了第二天既不被允许去机场接机,也不能进入陵园,大家凑在一起商量着明天的行程。

邓其平:明天我们在这个路边找合适的位置,把我们的心愿表达出来,是不是,我们也欢迎,也迎接,我们去不了机场,我们在烈士陵园门口,去不了门口,我们在路边找个合适的位置带上我们的孝,我们都表达出来,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后代迎接亲人回家。

解说:这一夜对于这些志愿军后代来说必将是彻夜难眠,而此时在千里之外的韩国,有四位81岁的老人也一夜未眠,他们均是志愿军老兵,遗骸归国前夕他们千里迢迢来到韩国,虽然遗骸早已被起出、装棺,但四位老兵还是对着空空的墓穴点燃长明灯,陪伴即将回国的战友们度过异国漂泊的最后一夜。

2014年3月28日,首尔时间7点30分,中韩双方在安国仁川机场举行了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遗骸交接仪式,中韩双方现场签署了交接书,确认交界437具志愿军遗骸,以及相关遗物。随后中方为志愿军遗骸覆盖国旗,并举行了简短的祭奠仪式,志愿军遗骸由中方礼兵护送登上运送遗骸专机。

工作人员:哎,收拾一下准备走吧,那边这个志愿军可能马上就到了。

解说:2014年3月28日上午9点20分,十几位牺牲志愿军的后代列队出发,前往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几个小时后,志愿军遗骸将被运抵这里,随着时间越来越近,这些等待了60年的志愿军后代们心情再也无法平静。

工作人员:请你们配合一下我们的工作,我们现在要进行一下清场,好不,配合我们一下。

你刚才提到到哪个地方?

路口,在路口,路口处啊。

我们迎接我们的父亲,60多年了,我们的父亲还在朝鲜,在韩国还没回来,对不对。我要我的爸爸,我从小没有爸爸,这弄不了也得给我们安排个地儿。

你们给我安排一个好地方,我迎接我的爸爸。

我们不迎接我们父亲,谁迎接我们父亲(我迎接爸爸)。

我要爸爸,不行。

你们都走吧,都走,你们都走。

我们不见着父亲谁(见)。

你们谁听他们的话你们走,我不走,我迎接我的父亲有什么错,对不对,机场不让我们去,我们听话,陵园不让我们去,我们听话,到这儿你再不让我们待,还讲得过去吗?

解说:不久后工作人员为家属们拿来了矿泉水和板凳,并在家属所在的地方设置了一个特殊的等候区域,在这里这些来自全国各地的家属们静静地等待着遗骸的到来。上午11时,运载着437具志愿军遗骸的专机飞抵沈阳,中国副总理张高丽出席接机仪式,少先队员、志愿军老兵代表以及烈士家属代表等候一旁,这些当年年轻的中国军人终于在60年后再次回到他们出征的土地。

2014年3月28日下午1时,40多辆装有志愿军遗骸的军车终于驶过了志愿军家属们的眼前。

韩晓燕:60多年一种压抑的情感的一种释放,这次回来有437个嘛,我希望里面有他,我想呼唤一下他可能会听见。

我想我爸爸想了60多年啊,终于这天(回来了)这里边有我爸爸也好,没有我爸爸,他都是我的父亲。

康明:我在想像,也许若干年以后我父亲会以什么样的形式回来,今天回来了437(具),我们有18万的烈士,他们还躺在异国他乡,我不知道他们什么时候能回来,即使他们回不来,我也要一定去那里看看他们。

主持人:据统计在3年的朝鲜战争当中,共有183108名中国军人阵亡,他们大多被就近掩埋在了牺牲的战场,而这其中在韩方一侧阵亡的就多达75000人之多,所以事实上此次韩方归还的437具遗骸其实仅是在韩牺牲的志愿军当中极小的一部分,而对于那些阵亡将士的遗属们来说,他们最大的愿望就是搞清楚这437具遗骸当中到底有没有他们的亲人,韩晓燕的父亲去世之前她特意剪下了父亲的一缕头发,准备将来做DNA比对,在她看来这是找到伯父韩启明烈士的唯一希望,截止我们的节目播出之前,官方尚未公布DNA鉴定的具体的时间和细节,2014年3月28号的这一天,437名在异国战场上阵亡的将士终于回到了他们当年出征时的土地,但他们究竟是谁?他们的家乡和亲人又在哪里?60多年异国长眠的他们真的回家了吗?

解说:2014年3月29日早8点,在437具志愿军遗骸归国后,重新开放的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迎来了第一批祭扫者,由于这些遗骸并未下葬,只是暂时存放于陵园的一个封闭区域,韩晓燕一行只能在这里进行祭奠。

韩晓燕:我爷爷奶奶我父亲这是我们的心意。

解说:这个在人群中哭得格外伤心的老人名叫金明淑,今年75岁,在锦州靠摆小摊谋生,在28日遗骸归国当晚,才在新闻中看到这一消息的她连夜从锦州赶到沈阳,金明淑的哥哥金大华牺牲在朝鲜战场后,家人始终没有得到过关于他的任何消息,也根本无从寻找,60多年来这是75岁的金明淑第一次寻找自己的哥哥。

金明淑:大哥呀,你小妹来看你来了,这些年来没了大哥你呀,我的大哥呀,哥哥呀,妈想你想死了呀,你的孩子也饿死了,你媳妇也走了,现在就剩你小妹自个了。

责任编辑:大星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首次超过燃油车!我国新能源乘用车渗透率破50%

马斯克公开反对禁止TikTok

伊朗外长否认以空袭:除非遭重大袭击,否则不予回应

重庆通报“燃气费异常”:燃气集团党委书记被免职

“伊以都在降调”,国对国直接打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