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小时内多部委密集回应 面对重霾信息透明不能缺席

来源:微信公号“央视新闻”

2017-01-07 21:58

据微信公号“央视新闻”1月7日消息,从去年年底开始,新一轮的重污染天气强势登场,连续多日的重污染天气,让众多“爆款”文章在朋友圈流传。

如,《汽车尾气能降雾霾》《中科院教授:“煤改气”加重北京雾霾》《雾霾真相——进口高硫石油焦》……这些文章内容无外乎渲染污染有多严重的,“解释”污染源是什么的,有哪些“妙招”可以治理防护的。虽然都以“专业科普的面目”出现,然而得出的结论却都经不起推敲。

各部委24小时内密集召开发布会回应重污染问题

1月6日晚,环境保护部举行媒体座谈会,环保部部长陈吉宁回应了公众关心的疑问——这个冬天的污染为什么这么严重?现行的污染治理措施管不管用?一些城市长时间“爆表”,应急预案是不是科学?

1月7日下午,中央气象台就近期雾霾天气气象成因召开媒体通气会。

1月7日下午,卫计委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雾霾对健康的影响,以及防护常识。

国家卫计委宣传司司长毛群安:下一步将针对儿童、老人等重点人群研究制定相应的防护措施,规范口罩、空气净化器等防雾霾产品的标准、标识,指导市场消费。

中国疾控中心主任王宇介绍了口罩、空气净化器的作用以及如何在市场上选择空气净化器。

北京中医医院院长刘清泉介绍了润肺、清肺饮食。

1月7日下午,北京市代市长蔡奇与媒体、企业、市民代表交流。

蔡奇:近几年,重污染天数持续减少,pm2.5平均浓度在下降,我们完成的任务和大家的感受是有反差的,主要就是冬季供暖季治霾难度大。

北京治理大气还存在冬季污染治理难度大,对空气重污染预测预警的准确性还不够,对难啃的“硬骨头”攻坚力度不够大等问题。

应对大气污染,北京今年将在农村“煤改清洁能源”、最大限度地压减电力行业的本地排放、完成剩余的4000蒸吨工业和供暖燃煤锅炉的清洁能源改造、高排放机动车治理等十个方面发力。

资料图

当重污染已经模糊了我们看得见的世界时,如何不让那些无谓的谣言模糊我们本应关注的焦点?面对重污染,如何才能消除人们的恐惧感呢?

央视评论

面对谣言,虽然不少媒体纷纷进行了有针对性的辟谣,但官方声音的一直缺席,还是让身在“霾伏圈”中的公众感到焦虑。

比如,1月5日,微博认证为中国科学院气象学博士后的网友@大脸撑在小胸在网上发文《昨天,临汾空气怎么了》,称临汾过去30天SO2(二氧化硫)平均浓度为814,4日凌晨0:55的SO2浓度达到1303μg/m3,数值令人震惊。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准则(2005年):人在持续10分钟的环境中,SO2浓度应该<500μg/m3;人在持续24小时的环境中,SO2浓度应该<20μg/m3。

针对这位网友提到的二氧化硫“爆表”的情况,临汾市环保局只是表示,了解到了相关情况,正在调查核实。可直到今天,临汾政府相关部门网站都没有做出正面回应,而且也没有任何关于雾霾SO2含量严重性的警示。不管出于何种原因,面对重污染天气,不及时回应公众关切,部分干部的不担当与不作为,难免会引来吐槽与批评。

重霾之下需增强政府信息供给能力

重霾之下,没有人可以做看客;最应该主动站出来释疑解惑的,就是相关的职能部门。昨天晚上环保部部长陈吉宁召开的媒体见面会,算是给大众做了一次有关雾霾防治的全面科普。不少人在朋友圈中转发了这场媒体见面会实录,这既是对官方开诚布公、敢于直面雾霾问题的肯定,也是对今后不断做好信息发布工作的期待。

客观地说,相比以往,现在的信息出口更加多元,信息质量也更加良莠不齐。面对大量碎片化的信息冗余,人们往往更需要权威、专业的官方回应。这类信息一旦供给不足,产生供求逆差,势必会让那些片面、歪曲,甚至是意思相反的小道声音轻易占据观点市场。“只做不说,等于没做;多做善说,说也是在做。”要想打赢治理雾霾的攻坚战,在下功夫调整产业结构、能源结构的同时,必须增强信息供给能力,最大限度满足公众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这是对政府部门和相关专业机构的一大考验。

有干部曾回忆“非典”时期北京市召开的9场发布会,认为公共事件发生后有两条战线,“一条是处理,另一条就是与社会沟通”。等到互联网上的声音已经铺天盖地,“在这之后发声就太被动了”。同样的道理也适用于应对雾霾焦虑:不仅要主动说,更要学会“抢着”说;不仅要说到点子上,更要说到人心里去。良性的信息流通和供给环境一旦形成,公众自然不会轻信网络传言。

与公众沟通职能部门需做出柔性改变

在公共信息获取方面,公众永远都是“弱者”;向他们分析政策规定,辨析关注热点,毫无疑问是政府的应尽职责。新媒体时代,无论在沟通意识,还是沟通方法上,职能部门都需要作出一些柔性改变。

当微信群、朋友圈的信息分享、转发成为一种常态,是否能根据人群的阅读习惯,提供更简单、明白、易懂的政策介绍?当网民开始在微博、微信上进行网络问政,是否能选取具有代表性的问题,做好细致、有针对性的引导、沟通工作?想公众之所想,急公众之所急,正是消除信息不对称,增强公众安全感与获得感的最基本途径。

威望始于坦诚,信任源于公开,常以“政府不发言,新闻就发炎”自警自省,及时回应社会上有关雾霾危害、影响、治理进度的热点关切,在公众的监督下不断完善各方面治理措施,蓝天白云才有可能成为城市永恒的风景。

(文/曾校)

责任编辑:何书睿
雾霾 污染 环境污染 大气污染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朔尔茨携商业天团访华,传递什么信号?

欧美将“经济制裁”伊朗?以外长:已致信32国

习近平会见德国总理朔尔茨

劝不住?以色列誓言“报复”:美国与我们站一起

法军参与?马克龙:应约旦要求拦截伊朗无人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