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白求恩”获国家友谊奖,称赞“中国脱贫成果令人振奋”

来源:观察者网综合

2017-10-13 21:31

据《新华每日电讯》10月9日报道,今年9月底,来自德国的医学专家夏爱克(Eckehard Scharfschwerdt)荣获2017年度中国政府友谊奖,并作为获奖专家代表在颁奖大会上发言。该奖项是表彰在中国现代化建设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外国专家而设立的最高荣誉奖项。

自2001年起,夏爱克先后在云南省大理州鹤庆县、红河州建水县和红河县等边远贫困地区工作,为当地提供无偿医疗服务,被誉为“当代白求恩”。

在扎根中国期间,夏爱克也见证了中国的发展。

图片来源:云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网

扎根云南15年 被誉为“当代白求恩”

据《新华每日电讯》此前报道,2001年,来自马克思故乡的夏爱克,带着词典,穿着凉鞋,骑着三轮车,在中国云南的大山里无偿提供医疗服务,一待就是15年。

在他服务过的红河县,当地街道多是起伏路,上坡下坡像爬山,红河县人民医院就建在一个斜坡上。夏爱克经常在夜深人静的时候,从家里跑出来,向医院手术室冲刺。

他没有下班上班的概念。不管夜里几点钟,不管哪个科室叫他,随叫随到。为方便第一时间抢救病人,夏爱克曾经在麻醉科值班室住了三个月,后来由于妻儿前来中国陪伴,他必须搬出去,就在医院对面租房子,离医院只有几分钟路程。

在中国15年,夏爱克刷新了很多人对医生这个职业的认知。与他密切合作的同事感慨:“在见到夏医生前,我真不知道世上还有这么高尚的医德。”

他的白大褂里,经常装着两样东西:一次性筷子和气球。

筷子是为病人救急用的。有些地区医疗条件不好,住院病人的导尿袋经常被压在身下造成不适。他每次碰见,都会拿出筷子插在床边,把导尿袋挂在床下。

气球是为小朋友准备的。他担心小孩子怕“老外”,所以碰见小病人,,他会吹个气球送给孩子,有时还会调侃自己的大鼻子,跟孩子打成一片后,他就可以顺利了解病情。

夏爱克给白依人老人测血压,图片来源见水印

在云南期间,夏爱克全身心投入医疗卫生工作,为云南基层医护人员组织了约100场国际培训班,每期培训一个星期,以及不计其数的小型培训,帮助众多医院建立心肺复苏急救规范,积极帮助培训乡村医生。

15年,夏爱克帮助没见过急救车的鹤庆县人民医院建立“120”,改进麻醉技术,改善设备,帮助建水县人民医院组建ICU,这些援助都是无偿的。

在他到红河后,“全州基础最差”的红河县人民医院,参加红河州医师技能比赛夺得第三名,全州轰动。建水县人民医院ICU的心肺复苏最高纪录达到82分钟,神经内科曾救醒一个心跳呼吸停止两小时的病人。

15年里,夏爱克想方设法为当地百姓服务,到当地中小学教英语,参与海拔2700米环境下的山村扶贫项目,带头开展扶助村民“借羊生小羊”项目,帮助当地村民建沼气池、挖水窖。

夏爱克在给中学生讲英语和急救知识,图片来源见水印

他每月要爬山两个多小时去帮助村子里的人,为参加新农合的农民代缴费用,为交不起押金的病人提供帮助。他帮助了很多孩子,被孩子们视为“温暖的化身”。

而他本人极其简朴,四季穿凉鞋,天天蹬三轮车,一部手机他用了9年。

图片来源见水印

获得中国政府友谊奖 感谢云南人民的欢迎与真诚

“北京的天,太蓝了!”

第三次来京的夏爱克,反复赞叹北京的蓝天,偶尔还会举起相机拍张照片。

让夏爱克兴奋的不只是天气,还有他此行的“任务”。这位德国医学专家没想过,自己会获得中国政府“友谊奖”,并被总理接见。

中国政府“友谊奖”是为表彰在中国现代化建设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外国专家而设立的最高荣誉奖项。

据介绍,2017年共有来自21个国家的50名外国专家获此殊荣。1991年至2017年,已有来自70个国家的1549名外国专家获奖。

“合影时我就坐在李克强总理和马凯副总理中间。总理在讲话时还举了我的例子。好像都是您的报道引起来的。”

图片来源:云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网

领到中国政府“友谊奖”,夏爱克毫不掩饰开心与兴奋。他在朋友圈里感叹:“我感觉,这殊荣也属于我的云南朋友们。没有他们,我家人不会在中国工作生活这么久。”并配了几张图:与总理合影、领奖,以及记者给他拍的照片——背景有鸟巢体育场、中国国旗、和平鸽以及中国高铁。

夏爱克对中国的了解大部分来自云南,那里是他和他全家的第二故乡。

夏爱克的女儿凯乐最近一直在中国做志愿者。前几天,凯乐很想家,但没有回德国,而是去了云南建水。走在建水的街道上,凯乐拍了张照片给夏爱克:“家的感觉”。

“可惜,她小时候的伙伴现在都去大城市读书、工作了。”夏爱克说。

夏爱克对第二故乡的感情,在领奖时得到很直观的体现:他穿着云南红河的哈尼族服装走进人民大会堂,作为获奖代表发言,并从副总理马凯手里接过奖牌和证书。

熟悉夏爱克的人都说,这是他的一个习惯:每到重要场合,都要穿上民族服饰。这会让他的内心感觉到舒适,他发自内心地想融入中国文化。

图片来源:云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网

离开中国一年多,夏爱克依然关心着他曾经帮助过的人。就在回中国领奖前,夏爱克刚帮助哈尼族孩子陆名灯打消辍学念头,并帮她的家庭解决了很大困难。

在夏爱克看来,云南人民真诚的欢迎和包容是支撑他在那里扎根15年的重要原因。

初到云南,对夏爱克来说,适应语言文化环境和风俗习惯是十分严峻的挑战,“我当时觉得可能一辈子都学不会中文”。

然而,当地人民的真心、热心和耐心给了夏爱克莫大的信心和支持。在最早安家的大理白族自治州鹤庆县,夏爱克和家人感受到来自同事和朋友亲人般的温暖。

“无论逢年过节,还是有亲人结婚、盖房子等,当地的朋友都会邀请我一起去,”夏爱克说,当他中文表达有困难时,身边的朋友都会耐心地鼓励他“慢慢说”。

10月3日,回到德国的夏爱克转发了一条赞扬他事迹的报道,加了一句自己的点评:“我们获得比奉献的更多。”

见证中国脱贫成就 “令人振奋”

夏爱克在扎根中国期间也见证了中国的发展。

在领奖发言时,夏爱克几易其稿。非常牵挂偏远山区村民的他对中国政府的脱贫成就感到振奋。虽然认为自己对中国经济知之甚少,但夏爱克非常钦佩中国政府能够在医疗健康领域投入如此之多。

“我曾经工作过的一家县医院原来只有一台心电图检查仪,一台B超机。5年后,这里添了CT机,现在正在考虑买一台核磁共振仪,并打算建一座新的医院。”

“这是我发言的重要内容之一。对于贫困人口,我们要鼓励他们发展自己的能力,尊重他们的需求,这样扶贫工作就能事半功倍。”夏爱克说。

此外,在夏爱克看来,中国老百姓的获得感越来越高,淘宝、快递、支付宝和共享单车发展得比德国还好。

“我刚来云南时,当地人从来没想过买汽车,也没想过能出国旅游。但是,5年后,他们开始买车了;10年后,他们开始出国旅游了。”

责任编辑:奕含
好人好事 暖心闻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美方对俄隐瞒了部分信息?克宫回应

这条中马“一带一路”重点铁路项目 “或延伸至泰国”

国防部表态:中方不会在南海问题上任菲胡来

关于ASML出口管制,荷兰首相在华表态

警惕!“隐秘”的调查暗藏国家安全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