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上观网|宜家广告惹争议,父母催婚不应当?

来源:观察者网

2017-10-25 20:32

【观察者网 文/陈雅莉】今天,观网一篇新闻报道,宜家的“再不带男朋友回来就别叫妈”广告引起争议,官方致歉并将其撤下。

有网友认为,广告中体现的价值观充满了对单身群体特别是中国剩女的歧视:“不带男朋友就面露凶相、毫无欢乐气氛,有男朋友就笑脸相迎,那还是家吗?”许多人认为这种广告和宜家所倡导的“舒适生活”的概念根本不符。

而宜家方面称,这是针对中国区策划拍摄的广告,对广告传递的错误印象表示抱歉,并宣布将撤下该广告。

针对中国区策划拍摄?看来国内家长催婚、催对象的确已经是公认的普遍社会现象。

随着到了适婚龄却单身的人群越来越多,家长们为了催自家孩子找对象可谓是使遍了浑身解数:软磨硬泡,威逼利诱。在这个广告里,父母因为女儿没有找对象就“面露凶相”也的确是很多“剩女”们体会过的场景。

月影解读
虽然价值观极其不正确,并且折射出非常尴尬的家庭氛围,但不得不说,这的确是很多中国家庭的现状。只可惜,说实话,总是不让人愉快的。

有读者觉得这个广告如此拍摄无可厚非。

tiger解读
其实我觉得这广告挺好的,中国很多家庭里不就是常常在上演着这样的戏吗
俑哥解读
个人感觉群体中有些人过于敏感了~我也是被催婚一族,感觉这广告挺滑稽幽默的呀~

但是虽说广告的确折射了部分现实,但也不是什么社会现象都值得被宣传炒作的。毕竟,的确有人因此受到了伤害。

独自缄默解读
上演这样的戏码开心么?愉快么?值得宣传么?可以作为一种价值导向么?家家有本难念的经,不要站着说话不腰疼,看热闹不嫌事大。谁都有不愿提及的伤心事,今天接的是我的疤明天没准就是您的。
独自缄默解读
不是玻璃心,我是剩女看到这条广告的确心里不舒服。我相信一条宣传自己产品的或者文化的广告会让一些人或者一个群体产生不适,那这条广告的确是有问题的。

每逢过年过节,在外工作的年轻人要回家,网络上就会流传起“如何应对家人催对象”的段子。其实父母希望孩子早日成家的心情也不是不能理解,但有时候催得过紧难免适得其反,甚至于闹得不欢而散。

宜家广告图

有读者指出,父母这种过于收紧的教育方式不可取。

等风来解读
其实这是教育方式的问题,孩子小的时候,家长提供建议,孩子不听要舍得放手让孩子经历挫折,孩子逐渐就会形成一种理念,父母经常是对的。
我家孩子在小学属于比较麻烦的孩子,或许在老师眼里也不是合格的家长,但是别的孩子到了初中开始逆反,我家孩子却愿意跟我们交流学校的事情,也愿意听从家长的意见。
现在家长的普遍心理是害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所以总是强迫孩子依从家长的想法,后患无穷。个人认为,只要不涉及品质问题,其他都可以放开。

但也有读者认为,父母这么做也是有自己的道理在。

奔吃老火锅龙头寺店解读
为人父母后才知道这句话并没有太多的毛病。从青春期开始,我们都在不断质疑父母的决定,总认为自己比他们聪明,做的选择更有魄力,更利于自己的发展,可实际上呢,受伤之后你会发现父母给的建议大多是正确的。中国人讲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说直白点就是生活工作齐头并进,交不到合适的对象,只能说明你处理个人事务的能力比较欠缺,父母说一下就受不了了,呵呵,果真是扒着门槛狠……退一万步讲,作为正常成年人,连对象都没有,你怎么可能xing福?!

其实催婚这件事儿并不仅仅只有我国家长在做,早在1967年,美国喜剧女皇Joan Rivers就在"Ed Sullivan Show"上犀利地吐槽了"剩女"不被社会待见和屡遭家人逼婚的问题。

图自@谷大白话

直到今天,这样的社会现象依旧存在,并且在我国有愈演愈烈的趋势。

但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来的是层层叠高的结婚成本,年轻人更强的事业心,以及更加追求自由的思想。我国现在单身人数近两亿也是有因可循。

有读者认为,婚姻与其他的事不同,在这方面父母不能对女子做出过多的干涉。

罗罗清新解读
      你把婚姻看成人生第一要务?不结婚就是处理个人事务能力欠缺?也许人家可能根本不想结婚或者暂时还没找着心仪者或者有自己的计划呢?

     孩子成人了,有权按照自己意志全权处理自己的私事。父母不能把孩子当成自己的私有财产,按自己的意志对成年子女的个人行为横加干涉。

读书的时候禁止恋爱,一工作就开始催结婚,这种断层式的教育孩子很难接受。

明思贺解读
单纯催婚,还不至于太反感,但考虑到国内还有很多父母有这样的观念“大学前禁恋爱;大学后催结婚”,特别是对女儿这个更普遍。所以作为女性就难免会感到很不愉快,这种断崖式过渡,就好像家长想要迫着你在4,5年时间里就把《异性相处》《自身婚恋价值观确立》《择偶对象交往》《恋爱关系维持》《婚姻对象挑选》《婚恋与事业关系协调》·······N多比专业课还高难度的课程全部修完并以优异成绩通过考试一样。这根本就不现实对吧?这种断崖式过渡的婚恋观,很多年轻人是很反感的,也很难说这种观念在现在这个社会下还是“最优人生解”,给子女多点自身选择上的自由度,只要不是特别出格需要干预的情况,就让她自己去比较,权衡,选择,难道不会更好吗?

相比“剩下”,为了结婚而结婚才是真正的不负责任。

麻省剑桥牛津街解读
不知道你怎么想,但是我仍然觉得这句话有欠考虑之处,值得探讨一下。 首先就是一个正常成年人真正应该学会的技能恰恰不是急着找对象,而是对自己负责,其他的事情都应该放一放。如果真的怕成为剩女而随意选择,结果两个人价值观不一样又担心流言而凑和着过,本身就是对自己和对方相当不负责任的行为,并且这种不负责任极有可能影响到生活和事业。 个人认为慎重为自己作人生规划,平衡生活和事业本身是对自己行为负责的体现,找到自然好,如果有自己的想法,找不到也不应催促,说强扭的瓜不甜也不是没有道理的。这种事情该来的到时间总会来的,不该来的着急也没有用。

而且最重要的是,催了也不一定会听呀。

哲学生活解读
我父亲的一些决定后面对我的人生看来的确有错误的,有的时候还是要坚持自己的想法。
melody_119解读

不努力学习长大可是要结婚的哦!过去多少人的人生毁在婚姻里了。你怎么知道在别人眼里,你才不是那个失败者呢?

既然催婚及“剩女”本身便是充满了争论的话题,那么宜家的这个广告做得的确是欠缺考虑:

santawang解读
但广告不应包含有争议的价值判断,否则会无形中加深社会的一些矛盾。广告作为媒体承担着教化的功能,并不完全等同于现实。举个例子,重男轻女、传宗接代的思想在现时社会中仍很盛行,但哪条广告敢这么拍?另外站在商家的角度,争议广告会伤害品牌的价值,宜家撤广告正是在此。最后,站在我个人的角度,广告没问题。人的生物学和社会学属性决定了组建家庭、生儿育女是人的本分,这也是我国传统价值的一部分。

有同学指出,宜家这次广告失利是因为从内容、形式到指向都与自身的商品主题及目标群体的意愿相悖。

韩京霏解读
1. 父母催婚是为了孩子好,但结不结婚,是人家家里的私事,轮不到宜家一个商家操心;
2. 是否结婚为个人自由,舆论不应当对自愿不结婚的大龄女性给予负面评价;
3. 很多剩女也不是自己想剩下,但终身大事总不能稀里糊涂为了别人的看法而定吧?
4. 往好了说,外国企业试图进入中国社会生活文化语境,难免水土不服;诛心点说,广告投放在公众平台上,面向全国大众,其宣传内容及目的,要加倍慎重看待。
韩京霏解读
以及,宜家一贯走便宜大碗搬家丢掉也不心疼的路线,难道还不知道自己的受众群体就是城市单身租房男女,而且是比较讲究生活质量格调不愿将就的人么?真结婚的人,装修婚房还未必愿意用全套宜家。这么敢得罪自家市场,也真是难得一见了。

不管是父母还是路人,最重要的是学会尊重他人的选择。

英宁解读
可能会有人借爱国搞事,但是爱国本身是无错的。可能有人借女权搞事,但是女权本身也是无错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已所欲者亦勿强施于人。保持人与人之间的尊重和边界,世界会美好许多。现在早已不是父母之命的时代了。

你怎么看?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

责任编辑:陈雅莉
宜家 剩女 剩男 广告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我们美国说要做的事,中国人已经做到了”

荷兰“拼了”:阿斯麦,别走!

“嫌犯从乌克兰获大量资金和加密货币,有确凿数据”

美方对俄隐瞒了部分信息?克宫回应

这条中马“一带一路”重点铁路项目 “或延伸至泰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