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是人,凭什么我是“路痴”,而你是“路精”?

来源:科技日报

2017-12-12 06:38

“小伙逃出传销窝暴走1300公里,靠路牌和太阳认路”——前段时间,一则以此为题的新闻走红网络。据科技日报12月11日报道,一个名叫小谢的年轻小伙子花了两个月时间,徒步1300多公里,从广州走到了重庆。一路上,他既没有地图也没有手机导航,就靠太阳和路牌辨认方向,完成这一“壮举”。

除了赞美小伙子的壮举,这则新闻也实实在在击中了“路痴”们的神经:你能从广州走到重庆,而我……

的确,有些人,到了陌生环境像自带导航穿街走巷出入自如,而有些人,自家小区住半年,还是不能顺利从南门走到北门。

大家都是人,凭什么我是“路痴”,而你是“路精”?

“自带导航”竟是真的

人为什么会认路?这个司空见惯的问题困扰了科学家很多年。

早在1967年,在伦敦大学学院做博士后的John O"Keefe就对这个问题产生了兴趣:我为什么能找到回家的路,我为什么能知道我在哪?在这串问号的引导下,O"Keefe通过研究在小鼠的海马体里发现了一种特殊的细胞,也是科学家第一次在动物的大脑里找到与位置相关的细胞。他研究发现,当小鼠处在某个特定位置时,海马体中一个特定位置的细胞群会被激活。五年之后,还是O"Keefe,他确认了自己之前在海马体里发现的神经元与位置认知相关,这些细胞也就被叫做“位置细胞”。

上世纪九十年代,曾在O"Keefe实验室做博士后的May-Britt Moser和Edvard Moser夫妇发现,激活小鼠“位置细胞”的信号来自小鼠的内嗅皮层中。经过近十年的研究,Moser夫妇在内嗅皮层中发现了“网格细胞”,也就是小鼠的GPS定位系统。

但在当时,人们还不知道人是否以同样的方式认路。

时间来到2013年8月,美国德雷克塞尔大学Joshua Jacobs研究确定网格细胞同样存在于人脑。这就意味着,当我们在四处闲逛的时候 存在于大脑内嗅皮层中的网格细胞一直默默地帮我们打坐标。

凭借在“发现大脑中形成定位系统的细胞”方面做出的突出贡献, O"Keefe教授和Moser夫妇共同获得2014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在大脑里自带的这个GPS系统里,内嗅皮层中的网格细胞为我们勾勒了有具体坐标的地图,海马体里的位置细胞则告诉我们在哪里。”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王亮教授说。

为啥你行我不行?

“问人的方向感是不是天生的,就像问人的语言是不是天生的一样。我们的大脑在基因上被塑造成能够学习和接受语言、能够发展出语言能力,但即便有这样的倾向性,也必须有机会去学习。”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魏坤琳教授说。

作为一种民间说法,方向感这个词涉及方向识别、空间知觉、坐标系转换等一系列能力,这些能力受到基因影响,更与后天环境和训练相关。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张弢教授详细解释了这三种能力:“方向识别相当于确定‘你’的位置和当前运动方向,好比我们在商场里看平面地图时标识‘你’的那个小红点;空间知觉相当于地图,就是外部空间各个物体的相对位置和距离;坐标系转换相当于‘你’如何旋转地图使得它与你的当前运动方向相匹配。”他举了用地图找路的例子,“一般我们先确定自己面朝哪站着,找几个标志物,然后拿出地图找对应的标志物在哪里,找到后旋转地图让它与我们面朝的方向一致,最后在地图上找到目的地,该怎么走就一目了然了。”张弢说。

此外,人的位置细胞和网格细胞也存在天生差异,某些阿尔茨海默高风险基因携带者的方向感表现就要差于非风险基因携带者。

“方向感不好是空间认知加工有问题,人对距离有不同的感知,有人的感知较准确,有人的认知偏差较大。转换有问题、细胞有问题、客体编码有问题、本体编码有问题、客体坐标系转向本体坐标系有问题,以上所有可能都可能导致方向感不好,不能一概而论。”王亮说。

女不如男?不存在的

常常看到女人方向感普遍比男人差的说法,他们惯以开车为例,认为女司机常找不着路、看不懂导航地图以及告知路线还走丢,而男人则仿佛天生自带定位系统,能够轻而易举地找到正确位置。

对于这种老生常谈的说法,王亮表示:“这个认识可能是基于统计数据得出的,但它没有实验的神经上的证据。”台湾心理学家洪兰曾指出统计数据显示,男女性在视觉空间能力、心理旋转能力、空间旋转能力方面有差异。但魏坤琳特意强调:“统计上有差异不代表生理上有差异。”

他直言“男女在认知能力上的差异没有那么大”。“女性大脑和男性大脑的确存在差异,但同性之间的个体差异远大于异性间的平均差异。”魏坤琳说。

据魏坤琳介绍,不同的人对空间线索的依赖程度不同,有些人很清楚空间中的定位,东南西北辨得很清,会使用比如“往北走二百米再往西走一百米”这样的方向加距离的表述,有些人则更偏爱标志性地点,比如“向前一直走,看到路口的麦当劳就右转”。而男性和女性在认路的策略上存在一些差异,男性空间旋转能力强一些,更喜欢绝对方位,女性相对弱一点,就善于用地标等线索。“与其强调性别差异,不如强调个体差异。”魏坤琳再三说。

他以心理学中的“自我实现效应”重申了自己的观点:“天天说女生开车不行,方向感不好,结果吓得女孩真开不好了。这种简单二分法在科学上没有意义,在实际生活中也很不可取。”

“猴子都能训出来,

人还训不出来?”

“路痴”有没有救?科学家们无一例外地给出肯定答案。

“通过神经调控的方法,进行精确度的加工,调节大脑的神经活动。功能神经外科也可以在临床上进行深部脑刺激手术。此外,生活中的认知训练也有帮助,毕竟是空间认知功能的下降,掌握特定技巧是可以提高的。”王亮介绍。

而对更普遍的社会大众来说,张弢给出的建议更加生活化:“对东西南北和上下的认知都是训练出来的。有人把猫养在一个全部都是竖条纹的环境里,养到一定程度突然换成横条纹,猫站都站不住,它直接躺下了。”所以说,后天的经验和训练非常重要,“人的潜能很大,先天不认路,可以试试在虚拟环境下反复走迷宫,转着玩儿,猴子都能训出来,人更能训出来。”张弢笑说。

魏坤琳则讲述了自己“对付”六岁女儿的办法:“给她一张地图,拿上指南针,带她去公园‘寻宝’。过程中她可以把地图和实际场景做比对、做匹配,把平面跟立体结合起来。她会看到各种标志物,内部坐标系来回映射。”

“对于不认路的人,任何地点都可以训练,可以告诉他一些辨认方向的秘诀,比如哪些线索可以用,哪些线索还没用到还没用好。这种办法可以用到大多数人身上。”魏坤琳说。

责任编辑:唐艳飞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布林肯来华谈的怎么样?是否不虚此行?

“看看,这就是美国的警察”

习近平会见布林肯:中美应彼此成就,而不是互相伤害

“宁愿关闭在美业务也不卖”

王毅见布林肯,对美方提出三个“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