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前苏联教北京修地铁 现今京企打入俄地铁市场

来源:微信公众号“北京日报”

2018-08-02 08:28

据微信公众号“北京日报”(ID:Beijing_Daily)8月2日消息,很多地铁迷都收藏过这样一幅线路图,这是北京地铁最早的规划图,是在苏联专家的指导下完成的——

1953年,北京市委向中央报告了《关于改建与扩建北京市规划草案》。草案中关于修建地铁一事提出:请中央考虑可否制定专门机构并聘请苏联专家,着手勘探研究。3年后,以莫斯科地下铁道设计局总工程师巴里舒尼可夫为组长的的苏联地下铁道专家组来到北京。

60多年后的今天,北京地铁技术团队奔赴莫斯科,参与当地地铁项目的设计、施工。北京日报记者获悉,北京的设计、施工企业中标莫斯科地铁第三换乘环线三站三区间工程,近期已正式开工。这是外国设计、施工企业第一次打入莫斯科地铁市场。

6月3日,莫斯科,起重机吊装盾构机核心部件。中国铁建股份有限公司(中国铁建)3日在莫斯科西南部成功吊装第三台盾构机核心部件,为掘进地铁隧道做好准备,标志着该公司承建的莫斯科地铁项目建设顺利推进。新华社

先来说一个巧合——

1958年,北京地下铁道筹建处等单位共同组建了地下铁道设计处。这个设计处恰恰就是负责这一工程设计的北京城建设计发展集团的前身。

当年设计处里组成人员很多都是受苏联专家指导的技术人员,还有一批上世纪50年代赴苏联学习地铁工程的留学生。这些人主持了1965年北京地铁1号线的建设。

北京地铁规划始于1953年,工程始建于1965年,最早的线路竣工于1969年,1971年开始运营,是中国的第一个地铁系统。阜成门站。

这也不就不难理解北京地铁早期的1号线和2号线与莫斯科地铁在建筑风格上有点像了,甚至早期我国地下隧道工程标准及规范中很多内容都是参照苏联编写的。

过去60多年,北京地铁飞速发展,设计、施工、装备等很多技术都走向了世界前列。北京城建设计发展集团相关负责人举了一个例子:

俄罗斯地铁施工规范中,区间需要设置多个不同功能的附属结构,主要为通风井、集水泵站和联络通道,这些附属结构在中国地铁区间里也有。

莫斯科地铁的做法是每个区间分别施工所有的附属结构,施工方法非常复杂;而中国做法则在满足规范的情况下,通过各专业综合调整,将通风井、集水泵站和联络通道整合在一起,这样只需建设一个附属结构就能满足所有功能的要求,节约了大量土地资源。

在双方的沟通中,设计师展示了中国方案的优势,通过优化附属结构组合,满足了俄方规范,最终获准在此次设计中试用。

北京日报记者了解到,这次参与设计和施工的是莫斯科地铁第三换乘环线。按照合同规定,中方将在2019年前完成维尔纳斯基大街站、米丘林大街站和阿米尼耶夫斯卡耶公路站和相邻的三个区间的初步设计和施工,车站主体及盾构区间全部由中企设计和施工。

2016年10月,初步设计合同正式签订。北京城建设计发展集团相关负责人说,这个订单任务量巨大,要以初步设计为前提,完成其中的建筑、结构、施工组织设计、工程经济、环境保护等内容。

还有一个亮点。很多小伙伴都通过图片看过莫斯科地铁富丽堂皇的画风,这次中国企业也负责其中三座车站的装修设计,车站中将体现浓浓的中国风。

米丘林车站站台

以米丘林站为例,车站的建筑形式延续了俄罗斯地铁的传统端头厅长站台的建筑形式,而在装修方面,米秋林站运用了较多的中国传统元素,柱子,照明灯具与吊顶形式均从中国传统古建中提取元素加以设计,通过装修体现出中国的传统文化。

其中,站台中大面积采用了红色石材干挂的柱子,红色是中国传统的喜庆颜色,也在明清的皇家古建中大量应用。在照明方面采用了铝板封装的造型灯具,灯具下方为led直接照明,能够给车站提供足够的亮度,而在灯具两侧采用了在铝板为图案穿孔的模式,光线从打孔处照出,在灯具侧面形成了祥云与窗棂的图案,这两种图案都是从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所提取。

吊顶部分则采用了棋盘方格的传统形式,颜色上使用了与柱体相同的红色,在增强车站整体设计感的同时,也加强中国元素在该站的展示。

责任编辑:于文凯
地铁 北京地铁 俄罗斯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荷兰“拼了”:阿斯麦,别走!

“嫌犯从乌克兰获大量资金和加密货币,有确凿数据”

美方对俄隐瞒了部分信息?克宫回应

这条中马“一带一路”重点铁路项目 “或延伸至泰国”

国防部表态:中方不会在南海问题上任菲胡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