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品先院士回忆“深海勇士”之行:以前都是外国船 这次是中国船

来源:观察者网

2018-11-05 16:22

【导读】 国士无双!这是一部科考版“老人与海”。

【文/观察者网 陆雨聆】今年5月,82岁高龄的我国著名海洋地质学家、中科院院士、南海深部计划指导专家组组长汪品先,在9天内乘“深海勇士”号三探南海西沙,进行了长达8个小时的考察。他也就此成为了年龄最大的“深海勇士”。

在11月4日最新一期的央视《加油向未来》节目中,汪院士亲临现场讲述了他的故事。从登台到谢幕,他始终兴奋地像个孩子,一会手舞足蹈地比划自己在“仙境之旅”中的见闻,一会风趣俏皮地在介绍基础研究成果时卖关子。

而最让他骄傲之处在于,以往他下潜深海乘的都是外国船,但这一次——

是中国船!


耄耋之龄的汪老甫一亮相,小尼还犹豫着要不要上去扶一把:

结果,老爷子风风火火大摇大摆就冲到了台上……

来感受一下这矫健的步伐:

小尼:怎么像个小伙子似的……

汪老上台后,先是做了个简短的自我介绍,然后,又用了个“洋气”的短语概括自己海洋地质学家的职业特点:

“玩浪潮的弄潮儿”。

接下来,他便开始讲起了他的下潜经历。汪老回忆道,最让他感到兴奋的就是冷水珊瑚林,因为他一开始,根本就没有做好思想准备。

“冷水珊瑚可以比喻成树,这就是一个树林啊!”

这个像鞭子一样的是竹节珊瑚,仔细看是一节一节的:

那些趴在上面的小东西也是动物,如同树林里的鸟和野兽:

汪老继续回忆,在西沙看到的最多的就是竹节珊瑚,还有矮矮的扇珊瑚和长在地上的海绵。说得兴起,他手舞足蹈不住比划,各种不同高度的动物就像是陆地上的乔木、灌木和小草……

“一看就傻了眼了……”

第一次上岸后,有记者来问他看到了什么。此时的汪老,仿佛是一个沉浸在童话故事中难以自拔的孩子:

“我是爱丽丝漫游仙境去了,我刚从仙境回来……”

听到这里,撒贝宁啧啧称奇,一位82岁的老人精神如此矍铄,一定是因为心态好:

“您刚才整个讲述的过程,就像给我们讲故事的同学一样……”

汪老笑着赞同,又开始谈起了他对南海探索的热爱之情。

他记得,自己第一次听说下潜这回事,还是在1978年。有个下过地中海的法国科学家告诉他,下海有意思,很安静,海百合像花园一样美。

后来,作为首席科学家的汪老终于可以去南海底下看看。可是,中国没有船……

他每次都只能乘外国船下潜。汪老在台上挨个数着,一次是德国船,一次是法国船,一次是美国船……

但这次,是中国船!

“特别骄傲,特别骄傲”,汪老情到深处连连感叹,“从1978年到2018年,过了40年才实现。但是我实现了!我非常非常兴奋。”

撒贝宁立即附和:40年的梦想最终得以实现,正是因为我国有了自己的“蛟龙号”、自己的“深海勇士”!

那么,汪老口中的“中国船”——“深海勇士”号,又是什么来头呢?

新华社早前报道,“深海勇士”是我国继“蛟龙”之后,第二台深海载人潜水器,作业能力达到水下4500米,被誉为中国挺进深海的又一“重器”。

在中国科学院深海工程研究所,海试现场验收专家组给“深海勇士”打出99.19分的高分。要知道,平时能上90分的都很少,上99分的更是凤毛麟角。

去年10月3日,“深海勇士”在南海完成载人深潜试验  图源:中新网

“深海勇士”的亮点在于,用锂电池取代了原先的银锌电池,使电池可用次数从50次增加到500次,使用寿命长达5年左右。同时,它颠覆了世界深潜界的一个概念——无动力下潜、无动力上浮。这两个过程原来不用电,但耗时较长;使用锂电池后,潜水器可借助电力快速上浮和下潜,增加在深海作业的时间。

此外,它还实现了数字通信,可从海底实时传输图像。

诚然,其4500米的作业能力和“蛟龙”的7000米相比,还有不小差距。但重点是,“深海勇士”的关键部件国产化率达91.3%,主要部件国产化率达86.4%,其中不乏浮力材料、深海锂电池、机械手等部件。这大大提高了我国海洋装备科技的国产化程度,以及自主创新能力。

再说回汪老。随后,他又介绍了另一个“闪耀的时刻”:由自己牵头的南海深部计划。据他透露,所谓的“深部”指的是南海海面下4000米,如今中国人已经自主认识了为什么会有南海、水到了里面怎么流等基础问题,并会在明年告诉全世界。

说到一半,他挂着幸福的表情卖起了关子:先保密……

看到此情此景,撒贝宁再次发出感叹,汪老心里只有时刻带着这般对科学的求知欲和好奇欲,才能做到在82岁高龄,实现9天3次深潜啊。

“讲到自己研究的领域,脸上这种幸福的表情,让人羡慕至极……”

最后,撒贝宁又问了汪老一个问题:明明手下有那么多年轻人、那么多学生,为什么还要亲自下水执行艰苦危险的任务呢?

汪老淡然一笑:因为我跟3000万年高龄的南海比起来,还是个小孩啦……

“科学要研究,很大程度就是要到现场去。海洋知识的源泉在海里,海洋的灵感也在海里,如果你脱开了真正的现场,就没有这个灵感了。”

其实,早在刚刚结束“仙境之旅”时,汪老就曾在央视《面对面》栏目上,把自己对深海的这份情愫展现得淋漓尽致。

汪老当时自述称,1960年,时年24岁的自己毕业于莫斯科大学地质系,后回国从事科学研究。但中国受当时条件的限制,一直难有作为。该他退休的时候,才终于等来了机会。

1996年,他联合了国内其他科学家,向国际大洋钻探学术委员会提交了“东亚季风在南海的记录及其全球气候意义”建议书。该书在1997年度国际大洋钻探学术委员会的全球建议书评审中获得第一名,被正式列为国际大洋钻探ODP184航次。

汪老终于成为了该航次两位首席科学家中的一位,这是中国的首次大洋钻探航次,也是第一次由中国人设计和主持的大洋钻探航次。那一年,他已经62岁。

“我六十多岁,在船上是最老的,船长也没我老,我很骄傲。我们船从澳大利亚的西海岸出发,走了十天到了南沙,到的那天,船长命令升中国国旗,我没有摄像机,没有拍下来,要不然就会发现国旗是美国人升的,不是中国人升的。这个井到现在也是我们南沙唯一的深海井,对我们有很大的帮助。”

此后20年的时间,是我国深海科学发展最好的时机,汪老的工作效率让人吃惊。

2009年,他率领的团队,建立起了我国第一个海底综合观测深网系统——东海海底观测小衢山试验站。此后,东海海底观测网也投入建设。

2011年1月,国家自然基金委启动为期八年的“南海深海过程演变”重大研究计划,支持经费1.5亿元,有32个单位七百多人次参与其中,立项60,其中51个重点项目由他牵头主持。如今,这一计划已接近尾声,此次“深海勇士”号南海载人深潜,也是在为这一计划作最后的冲刺。

现在,对汪老来说,生命中最宝贵的就是时间,他经常在办公室工作到晚上十一点才回家,但由于去年身体出了一些意外,老伴要求他必须提前半个小时回家。

“对我来说,最缺的就是时间。我是倒计时的,别的都可以慷慨,钱我也可以慷慨,时间我不能慷慨,因为我没有了,我在时间上是很小气的。”

对于祖国海洋事业的未来,汪老也屡屡呼吁,希望年轻人永远保持对科学的热情、对科学的热爱。

网友:国士无双,心向往之。致敬汪老!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责任编辑:陆雨聆
潜水器 载人潜水器 科学家 中科院 视频新闻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荷兰“拼了”:阿斯麦,别走!

“嫌犯从乌克兰获大量资金和加密货币,有确凿数据”

美方对俄隐瞒了部分信息?克宫回应

这条中马“一带一路”重点铁路项目 “或延伸至泰国”

国防部表态:中方不会在南海问题上任菲胡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