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博士宋亮又来帮大家填志愿了,今年有哪些变化

来源:观察者网

2018-06-23 09:55

宋亮

宋亮作者

清华大学材料学院博士生

【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宋亮】

这几天各省市高考分数线和高考成绩陆续公布。为了更好地帮助考生们填报志愿,笔者再次邀请数位本科来自不同高校不同专业的同学,结合自己和身边同学的经历,谈一谈自己对于如何挑大学选专业的看法。

前言

高考填报志愿,是一个比高考“难度”更大。一方面,高考本身科目固定、考纲固定、评价体系固定,而填报志愿各个高校专业不同,竞争对比的情况都不同;另一方面,高考试卷的比拼是绝对的,是在同样的竞争框架内比较谁的应试能力强,而填报志愿则是“框架竞争”,不同的分数和预期有不同的策略。

对于中国高中生和家长,还面临一项更大的考验。中国高中生对于自己未来的职业规划思考和主观职业定位普遍缺乏认识,这也就造成在专业选择上的盲目。另外,虽然部分省份会公布排序值、分数段考生人数,但是总体而言,对于考生信息的不对称,也造成了在志愿填报上的难度。

为了能够相对科学地看待填报志愿这个系统工程,笔者和几位同学尝试梳理一些方法和误区。希望通过亲生经历和亲眼所见的求学案例中给考生和家长们一些帮助。

再多说一句,讨论的话题涉及的是内地普通高校,更集中于重点本科院校,不包括军校、警校、体育院校、艺术院校等等需要特殊要求的院校以及专科院校。虽然985、211已经被“双一流”取代,但是文中依旧会引用这样的大学梯队概念。

因素

打开志愿填报系统,面对堪比字典的高校和专业代码和招生计划。究竟有哪些因素将决定高考志愿的填报呢?

其实,无外乎是分数、大学、专业、城市这四个方面的倾向性匹配,那么具体每个因素又有哪些具体的考量呢?

分数:我们能做得更好

可以这么说,除了各省那几十个分数高到稳上清华北大的稀有物种,绝大多数的普通人类都不会觉得自己的高考分数已经足够高了。所以,对于每一个考生,都面临如何把手中的分数尽可能地发挥到最大效用的问题。但是如何在有限的分数内找到性价比最高的选择呢?

首先,填报专业最关键的就是“情报”,高校各专业在本省的招生录取分数线。而对于分数线的分析不能仅仅局限于具体的录取分数,同时比较分数线高于一本/二本线多少分,以及在当年全省考生的排序/分数段人数。这是由于很多高校都会存在“大小年”,每年命题难度也不同,绝对分数往往不完全反映录取分数情况。

谈到使分数“物尽其用”的话题,也就必然谈到“分数虚高”或者“分数虚低”的现象。简单说,就是大学的录取分数和办学水平并不对应的现象。

举两个小例子,在东北地区,某年一位同学就以高于一本线30分的成绩考入了四川大学,这个分数是考不上哈工大的,而两所学校的水平是相当的。就是因为这个跨越中国对角线的距离造成了这种分数虚低。反过来看,东北三省内财经类大学和专业的录取分数甚至高于长江流域的一些211高校,这是由于财经类专业热度导致很多考生向“钱”看的结果,抬高了分数。在中部某省份,北航的分数常年比华中科大高出10-30分,而实际上华中科大的实力在很多学科上超过北航,而各大排名上也更靠前。这主要也是由于帝都“北京”的城市加持,使得北京高校普遍分数高挺。

所以,如果考生的分数觉得自己不够高,那么不妨放开视野,在全国范围内寻找一些离本省距离远(注意不是偏远地区)、地域不占优、专业热度不高的高校,反而能够柳暗花明又一村。

此外,在报考时一定要注意大学和专业对于单科成绩的要求,比如语言类专业是否要求英语分数。某些高校的理科类专业会要求数学、物理的成绩。这些具体的要求一定要在确定填报前详细研究招生简章。

大学:好大一个盘子

对于中国的大学图谱,实在难以三言两语说清楚。作为考生,其实也没必要完全了解整个中国高校体系。只需要关注自己所能报考的那个梯队的大学就可以了。

为了给大家一个整体性的认识,简单介绍一下中国大学的发展历程。简单地大概分为4个阶段:

第一阶段:民国时期,中国最早的一批大学诞生。当时典型的国立大学如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交通大学、浙江大学等,私立大学如南开大学、厦门大学、复旦大学等(后来改为公立)。有一些学校后来也发生了极为复杂的沿革,比如中央大学,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研究。这些大学时至今日也都是综合性大学,各类学科比较齐全,都是耳熟能详的“百年老店”。

第二阶段:建国初期,中国仿照苏联模式建立了一批各个行业的专门大学,比如中国地质大学、中国矿业大学、中国农业大学等等。在当代,很多“中”字头的大学便是这一时期建立的。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在当时这些高校并非教育部直属,而是国务院各部门都直属自己行业的大学,比如交通部下属大连海事大学(至今也是)、武汉交通科技大学(现并入武汉理工大学)。所以考生想了解一些“工业大学”“工程大学”的优势领域,看看历史上它归哪个部委管辖,是一个比较便捷的途径。

第三阶段:改革开放之后,以211工程、985工程大学建设为依托,中国开始了一次建设综合性、研究型大学的热潮。同时,由于国务院机构改革,机械工业部、国家建材局等部门整合,不再直属大学,很多高校划归教育部直属或者划分省属。中国大学也迎来了一轮大合并。以武汉地区为例,武汉工业大学、武汉汽车工业大学、武汉交通科技大学合并组成“武汉理工大”;武汉测绘科技大学、武汉水利电力大学和武汉大学合并办学;中南财经大学与中南政法大学合并办学;华中理工大学和同济医科大合并办学。

第四阶段:新世纪以来,中国大学呈现出办学主体多样化的趋势。很多新型大学开始出现。在早期,由深圳市地方政府筹办深圳大学;由社会资本参与共建的汕头大学(教育部、广东省、李嘉诚基金会三方共建)。近年来,南方科技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西湖大学为代表的新兴大学虽然未在“双一流”名单中,但是发展势头也非常强劲,值得关注。另外,中外合作办学的一类大学给考生多了一种选择,如宁波诺丁汉大学、西交利物浦大学等。

综上这是从时间上的梳理,那么对于当下中国大学的梯队分布又如何呢?

首先,传统“一本”“二本”还是很直接的区分,也就是“国家重点高等院校”与“普通高等院校”之间的区别。在这里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很多一本院校,是有“二本”专业的,填报时一定要充分了解情况。

其次,在“一本”中再分出梯队的话,就是当下最热门的“双一流”了,即“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那么对应地,双一流大学分为两个梯队,“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听起来很绕,用个更通俗的分类就是985和211。

“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分为A、B两类,A类就是原来的985高校。其中B类的6所大学包括原985大学3所(东北大学、湖南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以及3所新增大学(郑州大学、云南大学、新疆大学)

“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包括原来全部的211大学,新增的大学详见下表

专业:选你所爱和爱你所选

可以确定的说,所有不分专业类型的“专业不重要”都是耍流氓。

具体中国大学都有哪些专业呢?对于喜欢了数理化史地政分类的高中生来说,这将是一个无比懵逼的存在。

首先来看一下教育部《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也就是大学的学科设置(有些大学有些专业可以自设专业)。根据2011年修订版,共设13个学科门类(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军事学、艺术学)、110个一级学科。而再往下细分的二级学科,基本上就是考生将去就读的专业啦。(具体自己百度下就知道了)

在专业选择的时候,这是否是一个重要条件,取决于“专业壁垒”的高低。

“专业壁垒”就是一个行业在招聘毕业生时对于“专业对口”的要求,或是在就业、深造时对于非本专业毕业生的接受程度。

有的专业技术性极强,特别讲究“科班出身”。比如临床医学,没有经过本科阶段的训练,根本无法在后面来这个学科深造,可以说要是没能在本科学临床,那你这辈子都别想拿手术刀。同样地,建筑设计也特别讲究“童子功”;计算机专业编写程序的机操能力也不是其他专业练个把月就说来就来的。基本可以这么说,理工科专业都多少强调“本科基础”,完全学科不相近地改行,也要有双学位之类的经历支撑。

然而,有的专业“专业壁垒”确实不高。这一点在文科类专业尤为明显。比如媒体行业基本接受文科各专业的学生;法硕的招生也没有本科专业的门槛限制;金融界行业研究员甚至鼓励招聘理工科背景的学生。所以,对于这一类专业,大家大可不必太在意学的是“汉语言文学”还是“传播学”,选一所好学校最要紧。

而具体到专业的选择。考生和家长往往是不了解的,这时就有必要多做调研,不能轻信网络上的宣传,多跟身边知情的学生或从业者了解情况。特别是对于未来职业的工作单位、工作环境、收入水平、就业难度等都要全面了解。

最后有一点容易被忽视的,那就是专业的学费。对于经济条件有限的家庭,有些专业的学费是偏高的,而且有些专业为学习需要还要购置器材等,都会是经济上的负担。

城市:深的不只是套路

最后聊一聊城市。城市对于学生成长有多大作用呢?可大可小。

同样地,不分专业地谈城市差异,也是耍流氓。

对于一些对于实习要求高、行业集聚度高的专业,城市非常重要,甚至会超过大学的重要性。比如财经、法律类的学生,京沪两地的各种实习资源、行业领军公司等等都多于其他城市几个数量级,很多二线城市大学的学生甚至在假期到京沪租房子找实习。再比如互联网行业,即使是BAT也会优先在北京招聘,一些二三线城市的学生很可能要来北京面试。

而对于一些以校内学习为主,不强调实习经历的学科,城市就没那么重要。比如在中科大学数学,那合肥就也挺好的。这时要考虑的,更多是大学的实力、距离家乡的远近等等。

但是,有一点必须注意的是,大学所处的地域,往往和就业的地域是紧密联系的。在中国各个区域的用人单位都有自己对大学排序。

除非是就读于排名前十的那些综合大学和行业顶尖高校,大学在跨地域就业上存在难度。比如云南大学在西南地区很有号召力,但是在东北地区就弱很多;一所西北的985高校学生在上海就业,也可能并不比上海当地的211高校更具竞争力。所以,城市的选择要结合自己未来的工作城市,这样会在就业时省去一些麻烦。

当然,如果是决心读研深造或是出国留学,那么一所行业内知名度高的大学才是首选。那些二线城市,如武汉、南京、西安、成都、杭州等教育资源也十分丰富,如果不是对于实习有要求、强调城市平台的专业,那选择这些城市的985是要优于京沪的211的。而且有的城市的大学可以跨校选修双学位。

特别提醒打算毕业后返乡工作的同学,一定要注意大学在自己家乡的知名度。比如一位广东考生准备毕业后在广州工作,那么在选择东北或是西北的高校时,就要注意他们在广州当地的知名度和认可度。

大学就读的城市,是学生的第二故乡,也是学业乃至于事业的起点。

路线

下面来介绍一下一种科学的填报志愿的流程:(如图)

首先,考生和家长务必了解的就是今年所在省份填报志愿和高校录取的政策,其中最重要的要搞清楚——“平行志愿or梯度志愿”(主要涉及是否录取非第一志愿院校)“专业志愿之间是否有分数级差”(涉及专业志愿的前后顺序)“目标高校对于单个分数的要求”(特别是个别要求某些单科成绩的专业)等等。

同时还要获得目标高校的录取分数信息,包括在本省近3-5年的录取分数(能分专业更好)还包括在其他省份的录取分数(后面会说这样做的意义)。

第二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就是确定自己属于哪一类考生。这里我们将考生分成两种类型,一种是有明确的职业规划的考生,“职业导向型”,比如立志就是要学医,或者学会计、学建筑;另一种就是没有明确职业规划的考生,“大学导向型”。因为对于这两种考生的选择策略是截然不同的。

对于志愿填报,总共考虑的因素包括大学、专业、城市和分数四个因素,好的志愿填报就是这四个因素的合理搭配。下面也是从这四个方面来探讨一下。

“职业导向型”

“职业导向型”,这个导向可以是自己给的,也可以是家里给的(但自己一定不能太讨厌)。对于这一类的考生,选择大学的空间其实就很有限了,反而很容易。先来普及一个背景,在中国的211高校组成中,有两类重要的成员,一种是创建于民国时期的老牌名校,还有一种就是计划经济时代各部委在建国初期创建的专业类大学。所以在每个行业,都有属于自己行业的老牌大学。

举几个例子,政法类高校有传统的“五院四系”的说法,“五院”是:中国政法大学、西南政法大学、西北政法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和华东政法大学。“四系”是北京大学、人民大学、吉林大学、武汉大学的法律系。如果立志政法行业,“五院四系”就是首要的选择范围之一。特别有意思的是,由于当年211高校的名额分配时,各行业是有名额限制的,所以这“五院”很多是“双非”,但这一点不影响它们的行业地位。

同样地,建筑类也有“建筑老八校”的说法,是中国最早开设建筑学科的大学。包括清华大学、东南大学、同济大学、天津大学、华南理工大学、重庆建筑大学(已并入重庆大学)、哈尔滨建筑大学(已并入哈尔滨工业大学)和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这也是立志学建筑同学的首选。

在中国,很多行业都有自己的“圈内名校”,比如财经类公认的四大财经院校算是“黄埔嫡系”;军工类最认可的原国防科工委直属的7所军工类高校;医学类实力最强的还是原卫生部直属7所医科大学(大部分被合并);铁路系统最认可曾经直属过的9所交通院校;师范类最知名的还是6所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语言类专业也就只有几家外国语学校学科齐全。

所以“职业导向型”的考生一定要对行业名校特别清楚,然后“量分而行”。

“大学导向型”

“大学导向型”考生应该是大多数。其实还是要先明确一下自己的大概意向,至少在地域、大学、专业这几三个变量上有所侧重。

如果实在难以抉择,那就拿几份大学综合排名从上往下看吧。

“大学导向型”选择大学,首先985要优先于211,这是本文笔者们的共识。985、211高校如何在教学资源、学科建设等优于其他高校,网上有很多介绍了,在这里就不细说了。在这里要请大家注意两点——

第一,“本科高校”是一个人在社会竞争,特别是应届生竞争中,极其重要的身份标签。比如在很多高校招聘青年教师、研究员会明确要求本科毕业于985高校;中央部委选调生只有部分985高校才具备报考资格。所以,985、211高校的标签属性,可能在人生各阶段产生影响。

第二,985、211高校毕竟是近20年前的事了,并不能完全代表当代高校的发展水平。一些985学校在近年来也出现了被势头强劲的211高校超越的情况,一定要具体分析。

而对于上了一所985的一般专业的苦恼,考生们不要忘记,现在还有转专业。虽然在转专业的时候存在竞争,但是至少还有改变的机会。而且有条件的还可以修双学位等等。

误区

在这里有8个“坑”大家一定要注意:

第一,自己是不是真的喜欢这个专业,或者说自己真的就那么讨厌它吗?很多老师都会说“兴趣是最重要的”,这句话不假,但是更多血淋淋的例子告诉我们,很多人的兴趣都是“伪兴趣”。有的人高中数学竞赛有名次,上大学换专业之后发现自己其实只是喜欢做数学题,并不是纯数学研究;有的人喜欢讨论国际大事,就报考“政治学”;更有甚者读了本《苏菲的世界》就觉得哲学是真爱,迷上《盗墓笔记》就觉得非学考古不可。这些都是“伪兴趣”。

兴趣必须是当你系统得知了这个专业对应行业的工作内容、工作环境等等之后,对于这个职业的高度认同。爱好、偶像、特长,乃至于喜欢某一科的老师,都只是让你对关注于某一个行业的契机,千万别这么简单地认为那就是自己的true love。

第二,对于一个专业的了解一定不能局限于院系介绍、学科建设那些新闻稿式的文字,多向了解情况的人咨询“干货”。可以这么说,任何的专业都是有社会价值的,都是值得考生选择的。但是,那是不是你的菜,不是用百度百科和院系官网来解决的。已经在大学就读的类似专业的大学生是个不错的选择,多想过来人咨询,能够知道一些鲜为人知的内幕。

第三,找到心仪的大学和专业一定要深入了解它的前世今生。对于大学而言,很多大学合并了很多二流学科,如果就读到这种院校的专业那就很尴尬了。而不同高校即使专业名称相同,学科方向也会有所不同,比如“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是此前“铸造”、“锻造”、“焊接”三个专业的合称,有的高校侧重焊接,有的则可能连焊接方向都没有。再比如,某985高校的“生物医学工程”,其实是从机电学院分离出来的。

第四,一定不能靠颜值来选专业。对于高中生而言,很容易被一些听起来高大上的专业名称吸引。比如金融数学,融合了最吸睛的“金融”和最科学的“数学”,其实就是概率统计,和“数理金融”完全两码事。比如“地球科学”这么“高端得上天”的名字,在很多高校原来的名字是叫“地质勘探”。所以大家一定要多看看专业介绍。

第五,不要盯着行业金字塔尖的人选专业。在专业选择时,很多人都习惯于看这个专业的领军人物,用金钱名誉地位来衡量一番。但是,请务必注意,任何领域塔尖的人都是少数的。中国表演类院校每年招生几百人,但是能最终身价上亿的在全国都达不到一届一个。学习生物的大学生每个人都抱着“成为下一位施一公”的梦想,但是本科毕业后无机会深造、行业就业机会少而改行的并非少数。一个专业的就业好坏,一定要看行业一般水平的人的发展情况,不要总YY自己能上人生巅峰。有些名校的专业好就业并不是因为专业好,而是因为大学好。

第六,在很多大学招生时都会拿出一些类似于本硕博连读、试点班、示范学院这样的“精英办学计划”,客观上也确实是在师资力量等方面都很优秀。对于习惯了在考场上证明自己的高中生来说,这是很不错的一种选择,但同样也是诱惑。一定要密切关注培养模式和学科计划,同时必须结合自身的发展规划。比如,某211高校的一示范学院本硕博试点班入学后签署协议必须在本校读研究生,而该校成绩优异的学生是可以保送清华大学的。

第七,“相对平庸化”是大部分大学生将面临的大一局面。“相对平庸化”是指学生进入大学后,同班同学都是相同的水平,相对地不像高中时那么优秀。比如在清华,人人都要是全班第一,动辄就是市状元,不再有高中时“一览众山小”的感觉了。

因此,提醒想“转专业”的考生,采用“先进门再换房”的方式,选择相对录取分低的专业,再大一时通过“转专业”去心仪专业,这是一种策略。但是必须要注意在大学里同台竞争的同学的水平。不可否认,不同省份的学生在学习能力和学习基础上是存在一定差异的。

第八,在大学和专业选择,一定注意一些极端条件。比如对于东北的考生,选择在南方读书,炎热的气候和当地的方言可能是一大挑战;选择离家不远万里的大学读书,路费对于一些家庭也是要考虑的因素。有一些专业,也是存在一些比较极端的就业环境,比如航海技术专业就业后跑远洋贸易,一年七八个月出海,是否可以接受。而有一些专业客观上还是存在对于性别的要求,比如地质、冶金、路桥工程等,女生的比例是很低的。

最后,预祝走下青春战场的各位考生都能拿到最理想的录取通知书。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

责任编辑:小婷
高考 高考志愿 大学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5.3%,一季度“开门红”能转化为“全年红”吗?

“以色列精心策划俩月,但严重低估了伊朗反应”

美国胁迫下,阿斯麦CEO最新涉华表态

他张嘴就来:不寻求与中国贸易战,但中企作弊…

乌克兰暗示西方“双标”,美欧:你们和以色列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