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尔孙·艾拜:在基层实践中体悟生命的绚烂

来源:“新疆共青团”微信公众号

2017-11-17 07:17

吐尔孙·艾拜

吐尔孙·艾拜作者

清华大学博士,新疆团校干部,现为和田驻村干部

和田是一个富有魅力的地方。无论是人的性格、语言和文化,和田与新疆其它地方存在一定的差异,显得别具一格。从古至今,无数诗人用自己炽热的语言表达过对这片土地的向往,对她给予崇高的礼赞。在诗人眼中,和田始终是一个婀娜多姿,秀发飘飘,靓丽苗条的美人。她的一条条长辫是一个无渊的情网,始终紧紧的拴住诗人们的心魂,使之为她倾魂颠倒,像一只夜莺日夜歌唱。

我出生在边陲小镇莎车县,距离和田不到500公里。但是,我对和田的认识主要来源于文学作品和周边的朋友,我从未到过这块热土。因此,她始终停留在我的想象当中,就像一个梦中的窈窕淑女,只能远远观探,可望而又不可及,从未结下情缘。

今年,参加自治区团委的“访惠聚”工作,实现了多年以来的夙愿,来到了这心往神驰的地方。出发时,乌鲁木齐的天空仍带着一丝寒意,似乎在考验市民最后的耐心,淡淡的雾面围绕着整个城市,阴阴的天空总是让人感到压抑和沉重。飞机抵达和田上空,空中俯瞰呈现在眼前的是黄色外壳紧裹的一片绿洲。

作者本人(本文图片均为作者提供

从机场前往驻村点已是晚上8点。汽车驰骋在广袤的大地上,穿越一座座村庄,无尽的路就像一条蟒蛇蜷缩在沙漠中间,把我们引向远方。夜幕渐降,向窗外望去,一片漆黑,也不知这会儿到了哪里,让人不由得产生无限遐想。我坐在窗边,望着一闪而过的灯光,思绪轻轻的展开翅膀,翱翔在想象的天空。

以前,驼队和马帮是和田与外界进行贸易来往,满足人民日常物质需求的主要渠道。商人们依靠骆驼和马匹穿梭在茫茫大漠戈壁,在东西方之间奔波,经历难以想象的酸甜苦辣,有时丧命在炎热的沙漠中。2000多年来,他们的驼铃声始终流淌在丝绸之路上,合奏着一支雄壮又略带苍凉的交响曲,谱写着二十多个世纪的文明。这在和田的民歌中表现的淋漓尽致。

和田的民歌始终有一种难以表达的忧郁惆怅,无论是旋律还是歌词都蕴含着悠悠的千古悲情,似乎诉说着人类在大自然面前的无助和无奈。随着悠长的旋律,一幅幅壮丽的图片会浮现在你眼前。长长的驼队漫步在一望无垠的黄沙中,骆驼背着沉重的行囊,一个男子牵着带头的骆驼走在前面,另一个男子骑着后面的骆驼,弹着热瓦普,表情抑郁,目光注视着远方,似乎期待着看到绿洲或早点到达终点,结束这趟无趣的旅程。

直到解放初期,驼队和马帮始终是南疆尤其是和田人们外出的主要交通方式之一,现代交通基本空白。解放初期,新疆只有几条总长度不超过3000公里的简易公路,通车里程仅3361公里,和田的通车里程更短。如今,全疆的公路总里程已达14.7万公里,和田的公路总里程已达到18739.5公里,2014年喀什至和田的铁路全线通车。在短短的60多年间,新疆尤其是和田的交通运输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和田与外界的距离不再那么遥远了,传说中的千里马似乎也成真了。如果人能穿越时空,古人穿越到现代,可能他们要被眼前的景象弄得不知所措了。这就是一个区域和地区的发展所带来的变化,而且这种变化发生的又那么迅速和彻底,让人赞叹不已。

经过两个多小时的路程终于到达和田县塔瓦库勒乡巴克墩村,在这陌生的地方开始一年的驻村工作。转眼间,来到这已有9个多月了,期间有无数次的感动和感慨 。

这里的农民是可敬可亲的,让人敬佩的。这里的发展变化是让人欣慰的。巴克墩村是沙漠深处的一片小绿洲,四面环沙,条件艰苦。但是,这里的人民始终依靠自己勤劳的双手在大漠腹地开辟出一片片绿地,细心耕耘,顽强生活,生息繁衍。每当看到被沙漠紧紧包围的村庄,在沙漠和盐碱地辛勤劳动开垦耕种的农民,我由衷地敬佩他们。作为一个长期在内地和都市生活的人,我无法完全体会时刻面临着大漠的吞唆,与自然争水争寸土是一种什么样的生命体验,是何种力量和信念使得他们如此坚强。

驻村这是一种政治责任,也是一种生命体验和相互学习的过程。我们向农民学习如何与大自然相处,从自然获取生命的需要,并在处理一件件具体问题,为老百姓排忧解难的过程中体察群众急忧难盼,寻找人生的快乐。通过我们的宣讲农民懂得感党恩,懂得国家法律法规和现代生活方式。

记得,7月初的一个傍晚,突然有人急切地敲门,打开一看,是村民巴姆罕·柔孜流着眼泪在门口站着,后面跟着三个孩子。她和丈夫都是残疾人,生活较为困难。我们赶紧问她什么情况。她哽咽着说,家门口的灌溉渠内的水不断向外溢流,流入房子。丈夫不在家,孩子又小,她不知如何是好。如果再不把房子里的积水倒掉,房子很快就要塌方了。听完后,工作队所有男同志来不及换衣服直奔她的房子,花一个多小时的时间清理了房子里的积水。回来时,我们满身都是湿的。

他们家有十亩地,种了麦子、玉米和棉花。收割麦子和玉米同样也存在困难。得知她的情况后,工作队组织村里年轻人帮忙割了她的麦子和玉米,整理耕地,过年过节的时候工作队自己掏腰包给她买衣服、买礼物和送现金,帮她度过难关。每次休假回来,工作队成员都会给她的孩子带来玩具和文具。孩子们拿到礼物时的喜悦之情现在都浮现在我们眼前。每当入户时,孩子叫着“哥哥,姐姐”扑到我们的怀里。现在,我们正在联系医院,准备免费给她接假肢。

还有一个村民想到乌鲁木齐看病,但是之前从来没有去过乌鲁木齐,人生地不熟,也不知道应该到哪家医院。工作队得知后,帮他联系了乌鲁木齐的医院并安排床位,工作队成员的家属全程陪同,给他送饭,挂号。回来后,他给村民说,工作队真是自己的贴心人,帮了他大忙。

因为孩子治病村民外力·斯迪库拉的家庭陷入了经济困难。我们联系村里的工程队,把他安排到幼儿园建筑工地打工。短短的两个月的时间,他领到了4000元的工资,这是他人生中第一笔工钱,减轻他不少经济压力。工作队成员还自掏腰包从乌鲁木齐购买营养品,为他的孩子补充营养。

因受到自然环境和思想观念的影响,村里的年轻人不太愿意外出务工。为了转变这种滞后的观念,工作队选一批年轻人为关注对象,一对一的给他们做工作,讲解外出务工的种种好处,鼓励他们到北疆和内地打工,通过自己辛勤的双手和劳动改善生活生产状况。我们不仅做年轻人的工作,还做他们父母和爱人的工作。在我们努力下,已有3位村民到北疆的企业工作,月收入超过3000元。50多个村民在内地做生意。前不久,一位村民给我们说,幸亏工作队耐心的帮助我 ,现在我一年的工资超过我3年种地的收入,生活也比以前幸福多了。

农村是改革开放的最前沿,反恐维稳的最前线。在这里,一个个驻村干部的力量汇聚起来,传递着超越时间、地域和民族的温暖,为这片土地的发展聚集着正能量,我们用自己的努力让群众感到党和国家的恩情。驻村干部的价值在于干实事,我们做的怎么样,群众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一个问题一个问题的解决,干出实绩便能得到群众的认可,切实为党做好基层群众工作。

还记得8月初的一天中午,听到村委会院子有人在喊,我们赶紧出来看,发现我们的民兵和一个村民围着一个冰柜在欢呼,我们赶紧过去问他们在干什么?村民伊敏托合提·热杰普说,你们带着村干部在辛辛苦苦的工作,我们看村委会也没有冰柜,喝不了凉水。所以我买了一个冰柜给你们送过来了。听到他的话,我们久久未能平静下来。这是老百姓对我们工作队发自内心的认可。

每次入户走访,我们必带三样物品:一个本子、一支笔、一张工作卡。工作卡用来表明身份,笔和本是用来记录百姓故事和诉求的。在一定程度上,我们驻村干部代表着党和政府在群众心里的形象。以前,可能很多农民没有接触过从乌鲁木齐来的干部,所以他们对我们的期望比较高。有时候他们希望我们帮他们解决生活生产中的一些现实问题。但有时候,他们未必有什么诉求。只要陪他们拉家常,谈谈农务和家里琐事,扑下身子交心交朋友,他们都觉得很开心,很满足。

在农村很多事情需要我们用心去领会,很多问题用耐心去化解。一支笔、一个本、一个微笑,拉近的是距离,产生的是真情,聚拢的是民心。每次入户走访和村民聊天,我们都能清晰地感觉到这里的农民对党心存感恩,渴望着稳定的社会环境,渴望着发家致富幸福生活,渴望着孩子受到良好的教育出人头地。这是他们的期待,也是我们的期待。

驻村是辛苦的,也是幸福的。对每一个驻村干部来说,离开家人、离开父母 、在基层一线全身心的投入农村工作,尽自己最大的心力,把工作做到群众的心坎上实属不易。

但更重要的是,我们是幸福的。在热火朝天的基层实践中,挥汗如雨的劳动过程中,我们享受着成长的快乐,体悟着生命的绚烂,沉醉于亲情的幸福,点缀着亮丽的人生。

(原文刊载“新疆共青团”微信公众号,作者授权观察者网转载)

责任编辑:武守哲
和田 基层 农村 绿洲 扶贫 百姓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5.3%,一季度“开门红”能转化为“全年红”吗?

“以色列精心策划俩月,但严重低估了伊朗反应”

美国胁迫下,阿斯麦CEO最新涉华表态

他张嘴就来:不寻求与中国贸易战,但中企作弊…

乌克兰暗示西方“双标”,美欧:你们和以色列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