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凯文:印度经济要赶超中国,最大阻碍竟然是他?

来源:观察者网

2018-03-13 07:42

王凯文

王凯文作者

IMF研究助理

【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王凯文】

印度和中国之间的“龙象之争”一直是媒体津津乐道的话题,最近大家都在讨论的是印度经济年增长率超过中国,印度赶上中国似乎指日可待。那么,真相到底如何?

2月1日,印度财政部部长阿伦·贾伊特利向议会提交了2018-2019年度财政预算提案。新财年预算中,中央政府总支出将超过24.4万亿卢比,财政赤字目标被设定为GDP的3.3%,高于其之前定下的3%的目标。尽管政府预算中对农业、基建和社会领域的投资承诺为印度中长期的经济发展注入了动力,但意外上调的赤字水平却再一次引发了市场对印度政府财政状况的担忧。

早在2013年,经济学人杂志曾发文质疑印度政府的偿债能力。彼时,印度中央政府财政赤字占全国GDP的5%-6.5%,加上各邦政府债务,印度政府整体财政赤字达到了GDP的10%。另一方面,由于2012年印度遭遇了60年一遇的非正常季风季,经济受到重创,GDP增速下滑至全球金融危机后的最低点(5.5%)。债务水平的上升和经济增速的下滑一度将其主权评级推向“垃圾级”的边缘。

然而,警醒之声尚未落下,全球原油价格却在一年后开启大跌,季风季也随之恢复正常,二者合力再次将印度经济送上了快车道。随着油价从2013年年初的每桶120美元跌至2014年底的每桶约50美元,印度国内的通胀水平也从10%骤降至5.8%。宏观经济复苏,油价低迷,通胀平和——市场对印度政府财政状况的担忧一消而散,仅剩对印度未来经济的无限憧憬。伴随着天时地利人和,强人纳伦德拉•莫迪带着他的改革期许也正式登上历史舞台。

凭借国内强劲的经济环境,莫迪开始了他大刀阔斧的经济改革,做了很多以前“想做不敢做,想做不能做”的事。如2016年的“废钞令”,废除了经济流通中80%的现金,强势打击了黑钱和腐败。又如2017年7月正式实行的商品与服务税改革,一举理清了印度几十年来混乱低效的税收体系。

除结构性改革之外,莫迪也尽力讨好社会的各个群体,如提高最低粮食补贴价格来平衡广大农民的利益,增加公务员工资以迎合公务员队伍,为国有银行注资以方便资本家群体等等。

一方面靠着经济增长所带来的税收增加,另一方面靠着低利率环境增加负债,莫迪进行的各项经济改革虽然为他赢得了国际社会广泛的赞誉,颇有印度“经济改革总设计师”之态,但种种“用钱买改革”的措施也不可避免地膨胀了印度政府的资产负债表。

有趣的是,莫迪偏偏追求“鱼与熊掌可兼得”,既要用大规模财政支出来提振经济,又想要把自己塑造成对抗财政赤字的斗士。莫迪曾在不同场合表示要致力于将财政赤字降至GDP的2.5%,并将总体债务上限设定为60%(目前为69%)。事实也确实如莫迪所愿,自2014年至2017年,印度政府财政赤字水平从4.4%下降至接近3%,经济增速也一举超过中国,使其成为全球增长最快的主要经济体。高增速低赤字,这一最令国际资本垂涎的经济现象帮助印度股市一飞冲天。过去三年,印度SENSEX股指涨幅达85%,挤身全球表现最佳股市之一。

然而,情况从去年7月出现了细微的改变。第一个变动因子是油价。布伦特原油价格在2017年7月触底44美元后开始快速反弹,并在2018年1月触及3年新高71美元。油价回升所造成的负面影响首先体现在外贸进口上。根据印度商务部一月公布的最新数据,自2017年4月到2018年1月,总体贸易赤字同比增长100%,达到800亿美元。仅2018年1月内,其石油、原油及制品的进口金额便同比增长42.6%,成为推动贸易赤字上升的最主要因素。贸易赤字的翻倍直接导致的便是输入型通胀抬头,通胀水平从去年6月的1.54%骤升至目前的5.1%。

第二个变动因子是GST税改成效。GST税改虽然目的在于厘清税制并增加税收,但实施后收到的效果却令人大失所望。据印度财政部数据,自去年7月1日实施GST税改后,政府每月所得税收一路下滑,从8月的950亿卢比最低下降至11月的800亿,跌幅近20%。这无疑对其偿债能力有极大的负面影响。

第三个变动因子是国际经济形势。去年12月,美国通过税改法案,大幅削减企业税率。这虽然极大利好美国经济,但无疑加剧了美联储对未来经济过热的担忧。随着美国失业率不断创下新低,市场广泛猜测美联储将在今年加息3至4次,并完成约3800亿美元的缩表计划。无独有偶,欧央行也宣布自今年1月起缩减每月债券购买规模至30亿欧元,并有望在今年年底结束其量化宽松政策。近期,日本央行也缩减了购债规模,反映了其经济的良好复苏。随着全球经济回暖,各国央行纷纷收紧流动性阀门,利率环境开始逐步上升。

政府收入下滑,利率上升,印度债券市场首当其冲。自去年7月起,印度政府10年期国债收益率逐步上行,创下两年新高,这无疑大幅提高了印度政府的借债成本。另外,印度债券市场的封闭体系更使得政府举债不易。根据印度法律规定,外国投资者至多只能购买5%的政府卢比债券,这使得印度债券的购买力主要来自于国内市场。而国内市场的主要购买力,国有银行,当下已经是债台高筑,还等着靠政府的2.1万亿卢比注资来恢复正常运行,遑论有能力继续购买风险不断上升的印度国债。据印度时报报道,由于债券市场需求低迷,印度央行不得不在一个月前取消了政府最近的发债计划。

值得注意的是,印度各邦政府的大举借债,肆意挥霍几乎抵消了中央政府近几年来在缩减债务规模上所付出的努力。根据印度央行数据,尽管中央政府财政赤字从2012年的占GDP5.91%下降至17年的3.5%,各邦财政赤字总和却在这一阶段由1.9%上升至3.2%。从举债情况来看,中央政府市场借债规模在过去10年内仅增长2.5倍,而各邦政府的市场借债规模却膨胀21倍,成为风险极大的定时炸弹。



地方债务规模的上升,一方面是各邦政府本身的收支问题,但另一方面也凸显了印度债券市场的结构性问题。在印度,地方政府债券由印度央行举行拍卖发行,因此等同拥有了中央政府的信用担保。这如同欧债危机前夕,由于欧央行取代了欧元区国家自己的央行,市场便自动认为各国信用都受到欧央行的统一担保,于是希腊国债收益率几乎等同于德国。这使得希腊政府有能力以廉价成本大肆举债,最终爆发危机。前世不忘,后事之师。不理清中央与地方政府的信用问题,印度各邦不断上升的债务很可能将成为今后危机的导火线。

如果要维持缩减财政赤字的政策目标,目前摆在莫迪面前的选项无非是开源和节流。支出方面,节省工资开支,降低农业补贴,减少政府投资。但考虑到2019年即将进行的大选,莫迪政府不大可能为追求一个赤字目标而食言之前对社会各个群体许下的经济承诺。收入方面,可行的选项包括继续发债,加强税收,以及变卖国有资产等。但鉴于目前债券市场环境,发债成本和难度逐渐上升。变卖国有资产,虽然简单易行,但是杯水车薪。印度政府预计2018年通过变卖国有资产所得的收入为7250亿卢比,而这仅仅是政府财政赤字的10%。唯一值得期许的似乎就剩经过适应期的GST税收体系,但这还需要一段较长的时间来观察。

总体来看,随着全球利率环境的上升,印度政府的财政风险不容小觑。但好在印度经济在近期重拾动能,上一季度增速达到7.2%,这冲淡了些许市场的担忧。虽然经济增速在较大程度上是政府信用的保障,但这里的前提便是经济的高速增长。而这却不是百分百确定的,尤其对于印度来说。眼下,油价持续复苏,国内通胀显著提升,货币贬值压力加剧,印度央行加息几乎毫无悬念。另外,天有不测风云,印度广大农业赖以依靠的季风季也从来不是一个稳定的因素。如果时运不济,油价骤涨,季风作乱,印度经济又当如何自处?印度政府的财政又当如何自处?

当莫迪在享受天时地利而春光满面的时候,他也应当明白“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的道理。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

责任编辑:小婷
莫迪 印度经济 印度崛起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联大通过涉巴勒斯坦“入联”决议

“对于联大第2758号决议,美国只有严格遵守的义务”

与匈牙利关系升级!中国的“朋友圈”还有哪些布局?

美又对37家中国实体下黑手,中方:将采取必要措施

“这是中国车企对欧洲野心最大胆的表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