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黎:“贵族学校”在家乡流行起来

来源:观察者网

2017-02-13 07:52

王黎

王黎作者

华中科技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研究生

【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王黎】

我的家乡在豫南一个乡镇上。最近两年,家乡流行起一件事:把在读或者将读幼儿园、小学以及初中的孩子送到县城上学。

我大概统计了一下2016年秋季村里孩子的入学情况,发现去县城上幼儿园的孩子占上幼儿园孩子总数的约1/10,去县城上小学的孩子比较多,占了全村小学生总数的7/10,而去县城上初中的孩子比例最大,除了3个家境较为困难的初中生,村里几乎所有的初中生都去了县城的中学。还很奇怪的是,所有被家长送到城里上学的孩子,去的都是私立学校,而不是公立学校。

上“贵族学校” 农村教育新潮流

县城里设有公立小学5所,公立初中3所。近十年,县里的初中、小学的公立学校没有什么大的变化。相较之下,私立学校则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主要表现在数量上、规模上、师资力量上以及管理学生的方式上。

数量上,私立学校已经从10年前的3所发展到如今的6所,而且每所学校的规模比从前扩大许多——私立学校从前只设置初中部,现在发展为既设初中部、又设幼儿园部和小学部的形式,每个部的人数也在逐年增加;而公立学校数量不变,且每所学校要么只设有小学、要么只设有初中。

在师资力量上,虽然公立学校老师有编制,但是工资较低。相较之下,私立学校教师工资高多了,且福利待遇较好。近些年来,许多县镇公立学校的老师都跳槽到城里的私立学校,公立学校师资力量的流失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

在管理学生的方式上,公立小学的学生全部走读。公立初中的学生可选择走读或住校,但不管走读还是住校,学生的生活自理;私立学校则设置了各式各样、比较完备的学生托管制度。针对幼儿园到四年级学生,只设置日托,即每天早上由校车接去学校,下午放学再由校车送回家(县城离镇上7公里左右,交通便利)。一天设有早饭和午饭,幼儿园学生除此之外还有早午茶和下午茶。

而对于五年级至九年级的学生来说,可选择全托或者中托。全托是指孩子一整个学期都寄宿在学校里(五一或者十一假期可回家),直到整个学期结束,而学生回家或者来校也是由校车接送。中托是指孩子周一至周五寄宿在学校,周末由校车送回家里,周一早上再由校车接回学校。

家乡流行起一件事:把在读或者将读幼儿园、小学以及初中的孩子送到县城上学。(资料图)

在私立学校,有专门的生活老师照顾学生的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吃饭、洗衣、住宿、交通,生活上几乎一切都不必操心——可以说,在县城私立学校上全托和中托的中小学生,进行的是一种“封闭式的训练”。学习上几乎不受任何外界的诱惑,“每天只有学习没有玩,除了学习还是学习,全班都在学习,自己也被带着学,迫不得已,身不由己”。

县城里的私立学校与公立学校之间质的不同,在于在管理学生的方式上。私立学校为学生提供的服务更为全面,管理学生的成本较高,由此,收费也高。村里孩子去私立学校可选择不同的托管方式,不同托管方式收费标准大致相同。不论是日托、中托还是全托,每个学生每个学期都是5000块钱,不同的学校收费略有差异,但总体相似。在我们村中小学生家长的心中,有两所私立学校比较值得信任,一所是ZS学校,另一所是GZ学校。ZS学校口碑好,是家长的首选,但是该校设有入校考试,如果孩子考试没通过就不能入校就读。而GZ学校虽然相比ZS学校差一些,但不需要入校考试,如果自家孩子考不进ZS学校,家长会将GZ当做备选项。

送孩子到县城里读私立学校,对村里的家长来说是需要慎重考虑的事情,这主要是因为送孩子去县城上私立学校是昂贵的、需持续投入的且事关重大的决定。我们村位于镇中心,村民人均土地不足一亩(667平方米)。从我的父辈开始,村里的农民不再只是靠天吃饭,而是紧紧跟随市场经济发展的大潮,发掘各种谋生出路。

目前村里有一半左右的农民主要靠在乡镇集市上做生意获得家庭收入,还有一半左右的农民靠在县城以及其他城市打工来获得收入。一般来说,夫妻俩一年辛辛苦苦劳作,普遍收入为5-10万元,少数能挣到十几万。一个孩子一年花1万多块钱在上学上,这个教育支出在全家总收入中的占比是非常重的。

而且,一旦孩子去了城里,可能就要一直在城里上学了。从小学到初中,年年1万多的教育投资,对村里的家庭来说还是有压力的。此外,在家乡,有的家庭甚至要负担两个甚至三个孩子去县城里读私立学校的费用,也就是说,一个家庭一年要花2万多甚至3万多的钱在教育上。对村里的家长来说,这真是一份沉甸甸的压力。

除了费用上的压力,送孩子去县城读私立学校关系到孩子一个阶段的学习和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是家长要操心的:在当地上学成绩挺好的孩子有没有必要转到县城里?玩心大的孩子是不是可以不那么贪玩了?孩子成绩到底能不能提升……等等,这些都是不确定的。

农民教育上从被动到主动的选择

昂贵、长期性、不确定性等因素,都没有阻挡住村民们送孩子去私立学校上学的步伐。

起初,村里的父母送孩子去私立学校是因为一些被动的、偶然性的因素:比如家中没有精力照顾孩子。我村里大部分年轻夫妇外出务工以获得家庭收入,有的双方都外出,孩子留给家中老人照顾。但是有的家庭老人年事已高且子女众多,不便照顾某个孙辈。此种情况下,将孩子送到私立学校上全托,等到孩子放假,再接到自己务工的地方团聚,这是不得已的选择。

像我四叔家就是比较早送孩子去城里上学的家长。为了家计,四叔和四婶每到下半年就要去外地做订制羽绒服的生意,从收完稻谷到腊月底大半年不在家。夫妇俩这个生意已经连续做了十来年,连家中的小儿子刚生下那年都没中断过。小儿子之前都是交给奶奶(我的三奶奶)照顾的。但是这几年,三奶奶年事渐高,身体不好。再加上四叔有兄弟四个,三奶奶也不能总是照顾四叔家孩子。四叔和四婶再不能指望老人了,就把孩子送到了私立学校上全托。

腊月里,孩子放寒假了,先回到姨妈家住一段时间,等四叔和四婶回家了,孩子才能和父母团聚。四婶说,她跟四叔没文化,每年辛辛苦苦挣点钱,1万多交给学校,供孩子上学真辛苦啊。但是大人要挣钱,不挣钱吃什么呢?虽然私立学校收费贵,但是孩子在校生活比较好,有人管,学习成绩也好,四叔和四婶出门在外也就放心了。

还有一些年轻夫妇结婚前在外打工、学手艺,结婚后就回到镇上定居、做生意。生意做大些后,全家老小齐上阵,每天从早到晚忙不过来,以至于没有精力照顾孩子的学习、生活。这时候,家长将孩子送到私立学校上中托。虽然上私立学校花的钱多了不少,家里的压力也大了,但是全家省一省,多干些,还是能拿得出。这样既大大节省了家长的精力,又能让孩子有较为健康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不失为一个能够平衡生意和孩子教育之间的选择。

随着越来越多家长把孩子送到私立学校上学,私立学校深层次的优势也渐渐被挖掘出来。比较突出的是它的“封闭性训练”能让孩子形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封闭式学校的作息时间安排很满,从早到晚学生的自由时间很少。村里的孩子刚入学时会对这种“封闭性的训练”有排斥,但是反抗没有产生效果后,也就慢慢地接受、适应了。有些孩子比较懂事,他们认为虽然学校“抓得紧,管得严”,没有自由,而且接连上三到四周的语数英时会觉得“闷”。但是觉得“没有自由还好,总比天天玩好”,甚至一段时间下来,孩子都不喜欢像从前一样一放学就满村子里疯玩了,觉得“没意思”。

一段时间下来,孩子都不喜欢像从前一样一放学就满村子里疯玩了,觉得“没意思”。(资料图)

私立学校这种优势让一些重视孩子教育的家长充满希望。他们或是虽然有能力管教孩子,但是期望孩子能获得更大进步,或是自认为没有能力管教孩子,所以希望“送到私立学校让老师管一管”。因此对这些家长来说,哪怕家里有精力照顾孩子,也会将孩子送到私立学校,这也代表着家长教孩子成龙成风的决心和勇气。

如今,村里越来越多家长主动考虑把孩子送到城里的私立学校去上学,这时,家长们的选择更加理性和主动了。

家长不再仅仅是出于没有精力照顾孩子的无奈,或者希望孩子飞得更高更远的期待,还出于一些非常积极的策略性考虑:比如使自己能腾出空闲做自己的事情,实现自己的价值。

像我的小姨,去年秋季将一对双胞胎孩子送去城里的私立学校上小学6年级。她本是大字不识几个的农村家庭妇女,家里收入全靠姨夫一年做瓦活的6、7万块钱。双胞胎是由小姨拉扯大的,小姨最初送孩子去城里上学既不是出于家里没有精力照顾,也不是出于对孩子有更好的期盼,而是出于自尊心——看到左邻右舍曾是自己孩子玩伴的小孩都将去城里上学了,觉得如果自己的孩子不去城里,既丢面儿,又委屈孩子。因此,哪怕自己家里困难点,咬咬牙,“发个狠”,也要将自己的孩子送去城里。

一个学期下来,小姨认为,且不说是孩子不论在学习上还是生活上都进步许多、懂事许多,连自己都发生了巨大变化——被两个“拖油瓶”羁绊多年,现在他们去了城里,自己也终于得以在正年轻的时候抽出精力来,做些自己的事。她与村里的其他妇女一起,去城郊的电暖器厂找了个工作,每月有了两千多块钱的稳定收入。年末的时候,厂里请工人们去城里的大酒店吃了团年饭,并且当场给每位员工发了电暖器当福利。这些都让小姨激动不已,跟我们说叨了好多回。当前,小姨觉得生活很带劲儿,她说开春后孩子肯定还要去城里上学的,但这次不再是因为攀比心了,而是因为去城里上学对孩子好,自己也能得空上班。

10年前,县城的私立学校(那时还只是私立初中)对我村村民们来说,是“贵族学校”,象征着“贵气”、好家境、经济优势、生活优越。是有钱人家的孩子会去上的学校,村里人很少考虑送孩子去。如今,“贵族学校”的市场化的发展使其愈来愈“平民化”或“村民化”——乡镇上并不是没有相应的公立学校,早年间村里的孩子们也都镇上上学。但是家长却愿意舍近求远,花大价钱将孩子送到县城上私立学校,可以说,这已经成为村里学龄孩子的家长们的必定会考虑的事情。

农民艰辛但美好的选择

在我们村,送孩子到城里上私立学校,本是农民在既有的生计模式下不得已的选择、或者某位具有新兴教育观念的家长不经意的选择、或者是教育市场化浪潮席卷农村教育市场的一个结果。但是发展到现在,它已经变成了我们村农民寻求更好教育资源的主动选择,变成了农民调整家庭生活各方面的精力投入和金钱投入的策略性选择。

乡亲们说:“到城里上学有好处”,尽管送孩子去城里可能面临更大的生活压力,但他们愿意为此省吃俭用、辛勤劳作。从不得已而为之到有目的主动而为之,在这背后我看到的不仅是农民的辛苦和勤劳,更是农民对对儿女成才的殷切期盼,也是对更美好家庭生活的愿景。或许因为如此,从农民送孩子上“贵族学校”这个选择中,我总能感受到家乡农民生活的勃勃生机。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

责任编辑:钟晓雯
三农 农村 私立学校 教育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伊朗外长否认以空袭:除非遭重大袭击,否则不予回应

重庆通报“燃气费异常”:燃气集团党委书记被免职

“伊以都在降调”,国对国直接打击结束?

以色列“有限复仇”:选在了伊朗核计划中心

以色列“报复”开始:伊朗多地传出爆炸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