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睿:“文明”不能沦为拒统的修辞工具

来源:观察者网

2017-05-28 08:39

王睿

王睿作者

台湾时事观察者

【文/ 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王睿】

一年来,蔡英文的改革烽火造成台湾失火,彷彿处处是抗争的燃点。一旦遇到内外交困,蔡英文就对媒体推卸责任,称在野党杯葛和大陆打压,前者如8800亿新台币预算的“前瞻计划”,后者如WHA和李明哲事件。

这种领导人的魄力自然达不到“台独建国”的要求,但也可能是她的智力超过“台独信徒”的水平使然。横竖讲求民主责任制的西方政党政治,移植到台湾以后却质变为民主避难制;这方水土或能盛产政治明星,但不可能出产政治家,这是台湾的局限。

“武统论”与中国文明崛起

既然如此,就凸显大陆政制和资源的相对优越性,因而能主导并实现二战后同盟国体系赋予台湾回归中国的权利。只不过,自19世纪末以来,两岸分断一百多年,而人为手造的台湾民众仇共反中的意识壁垒,又必然加剧大陆民众的不解与反弹。这种情绪需要得到宣泄,从某方面来说,大陆民众的“武统论”是其中的表现形式。如果不是这样,就无法体会台湾民众在“岛国体制”内接受60余年仇共反中教育的影响。

担任周恩来日语口译的台湾姑娘林丽韫曾说,在上世纪80年初台海两岸尚未开放往来时,许多大陆民众不知道台湾居民大部分是汉族,还以为台湾人都是高山族(注:本田善彦《台湾人的牵绊:摇摆在台湾、大陆与日本间的“三颗星”》,译者:尧家宁,台北:联经,2015年8月,页248)。这说明从人为分断到再融合,必然需要一个跨越和再认识的过程,而情绪矛盾是其中的一部分。

林丽韫在给周恩来总理做翻译(图片来自“台胞之家”网)

不过在情绪之外,如果从国家战略的层面来看问题,就有必要分出主次和本末。以“武统论”为例:

首先是统一的方法,应包含文武并用、和战相成的辩证思维。国家统一既是中华民族的现代国族运动,也是华夏大地的历史传统。历史地看,台海统一其实一直是运动的状态,这当中也包括“武统”的运用;但总是以“统”为主为本,以“文”“武”“和”“战”为次为末,且应尽力使国家统一在文明与和平的状态,而非相反。至于如何取舍“和”“战”、运用“文”“武”?则要依照国家的最高利益(即“统”的最大效益)来定夺,并由此决定“几制”,而不是由“几制”来决定“一国”。

关键还在于,把“武统”和“文统”二分对立起来思考,其实是限制了战略范畴,从而矮化了国家的最高利益。明白地说,如果大陆没有坚实的军备作为后盾,就不可能让台北自动放弃“岛国体制”的权力结构,也无从保证以和平统一来争取最大效益。如此看来,“武统”其实是一直在进行中,辽宁舰不是纯粹来台海观光的。就这个意义而言,“武统”是台海统一进行式的配套。

辽宁舰今年1月首次远海训练航行路线图,穿越台湾海峡(观察者网制作)

其次是“武统论”的内涵,也应达到国家生产力的高度。如果“武统”只消作满足情绪宣泄的工具,那么以现今解放军的实力,足以杀将过来图个痛快,中华民族不是没有这种历史经验,这也正是岛内外“台独”势力最期待的战略局势。

问题是,两岸两军的对比已到了不必多费笔墨的地步,若把上世纪电影里的战火画面拿来想象成国家统一的技术水平,恐怕是一种不计成本的错估。“台独/独台”自知军心军力不足以“力抗中国”,但他们不是政治家,可以毫无道德负担地煽动两岸仇恨与战争,可以让接近满分的台海统一,变成不及格的台海统一,并借此做大外力介入中国崛起的机会和条件。这是他们心虚的表现,也是他们最终的算计,过去一年两岸间的感伤往事已证明这种图谋。

央视视频画面,“跨越-2015·朱日和C”演习中出现的红色5层建筑物与台湾“总统府”高度相似。

从另一方面来看,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阅兵已显示解放军具有现代先进的作战条件,而现代化作战能利用太空卫星及其信息技术进行远程精确打击,这当然包括距离不过两百公里的台湾岛上的任何目标。即使真到了《反分裂国家法》所提的动武时机,也不是一般“武统论”所想象的好莱坞战争那般。换句话说,“武统论”也要配合国家文明发展的程度。

其三,台海统一是中华民族复兴运动的具体表现,它将具有世界文明史的地位,以及相应的一套文明模式与诠释。习近平认为中华民族正面临历史上最接近伟大复兴的时刻;其实,这也是中国近代以来最接近国家完全统一的时刻。而这接近全民族复兴的最后一里路,是不是要用“武统”来完成?或用哪一种“武统”来完成?都考验着政治家的战略智慧。

著名战略学家张文木从国家利益的层面来看待台海统一的问题说:“治国者当以正为本,以奇为用。台湾问题的主要责任不在台湾同胞,而在于美国及其西太平洋主要盟国干涉和少数‘台独’分子的破坏。这样,解决台湾问题,如果没有极端的‘台独’事件或外来势力直接干涉的出现,就不应该有‘直捣黄龙’式的思路。当年康熙和后来的毛泽东,都没有采用这种思路。因为他们对台政策的目的并不是将台湾打跑,而是为了将台湾拉回。”张教授的话主要不是在为台湾同胞喊冤,而是在强调“用兵”需要有国家战略高度的思维。

当然,“文明”不能沦为拒统的修辞工具,“台独/独台”本身的反动性就是反文明、反民族复兴的存在,这是“武统”必须相应存在的理由,也是“武统论”的文明意义。只不过,“武统”应坚持用在于保证中华民族文明崛起的位置,用在于保证接近满分统一的位置,而不是用在于“台独/独台”水平的相对位置。

何况,无论根据岛内民调还是日本旅台作家的亲身观察,对两岸统一有心理预期、甚至对大陆有期待的台湾群众比外界想象的还多。台北“中研院社会所”的长期调查显示,台湾民众预期未来统独走向以“被统一”居多,达到49.7%。(见台湾《中国时报》社论《让台湾人不怕大陆 真心欢迎统一》,2017年3月30日,A15版;另见本田善彦《台湾‘这个国家’终自我解体?》,《亚洲周刊》第31卷第2期。)

而“两岸同属一个中国”,无论就经济实力、政治地位还是军事能量来说,已是一个不对称的说法;在全球范围看来,“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才比较符合实际,也是国际公认的状态。既然如此,在大陆方方面面掌握主导权,争取民心胜券在握的时刻,情绪性的、单向度的“武统论”恐怕不是什么上策。

仇恨可以是解决问题的动力,但不是解决问题的良方,且更多时候容易成为别人利用的工具,这是“岛国体制”仇共反中教育下的经验谈。

章念驰说:“台湾问题之复杂,不是那些天天嚷嚷‘武统’的人可以驾驭的。”(《因陈映真而想起的……》,《上海文学》5月号)“武统论”的高涨很值得正视,然而章文中呼吁重新认识台湾与统一运动,也同样值得探究,才好评估“武统”的必然与应然。

殖民主义“文明”的葬身之地

从历史发展来看,殖民主义文明观与中华民族复兴是互为消长的。张维为教授说的“中国震撼”,主要指的是中国文明模式崛起对过去殖民主义文明模式的革命性震撼。港、台两地都曾是中华民族遭受殖民主义瓜分的家产,是帝国主义者蔑视中国的实验区。如今在闻一多的《七子之歌》里,只剩台湾还是美国“与台湾关系法”下的半殖民地。但既然殖民地香港能从殖民主义者手中和平回归祖国,则二十年后的一处半殖民地回归的方式,应该更能相应于祖国的文明崛起,而不是相反。

闻一多《七子之歌-台湾》(图片来自《中国曲谱网》)

台湾当局为独占“岛国体制”的权力和利益,接受西方价值和制度来“力抗中国”,并煽动两岸仇恨以埋设“武统”反文明、毁文明的陷阱,企图让中华民族孤立于“文明”世界。那么,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用“一带一路”、“中华文化”、“中国模式”等文明创造和话语,彻底从精神上赢得世界尊敬,将灌了迷汤的岛内“民主”信仰摧枯拉朽,让台湾成为殖民主义“文明”在中国的葬身之地,将是台海统一令人刮目相看的一幕。如此一来,台湾再光复之日,即中华民族真正复兴之时。

根据这种战略认识,蔡政府的表现不但“台独”不了,反而是给统一搭桥。这当然不是说要支助蔡,而是要顺势打蛇。比如说蔡不承认“宪法一中”,这乍看不好,但为何不好?首先她将在国际上更加孤立,而失道寡助;其次,1947年公布施行的这部“中华民国宪法”,共产党根本没参与,也不可能承认。蔡不承认它,立场并不与北京相左,反而是帮忙清理挡道的物件。即使蔡日后吃回头草,也无法补救它在台湾民众心中的耗损。但是,也有北京学者主张蔡承认“宪法一中”,说这样可以避免三、五十年内“武统”云云(《承认两岸同属一中 可避免武统》,台湾《旺报》,2017年5月18日,A7版),则是另外一种认识了。

(图片来自台湾“中时电子报”)

再比如蔡英文寄望于“新南向政策”,还把东南亚7国语言当成台湾“本土语”,那就着手和“本土语”7国如印尼、泰国、缅甸、柬埔寨、菲律宾、马来西亚、越南多签《联合公报》,崩解她的“语言政治”和“族群政治”,越南已经做了示范。

蔡英文口口声声“台湾人民”,歧视陆客陆生陆配,那就对台湾民众号召“国民待遇”,实践“两岸一家亲”。

蔡英文搞“”前瞻计划”“轻轨建设”,那就提供资金和技术,问问海峡高铁算不算“前瞻建设”?蔡英文嫌“邦交”太少,那就指点她一百多个已有的“邦交”。

她少什么,就“帮”什么;她搭的桥,尽管善用;她下的套,不要去踩。

岛上没有政治家,蓝营也未必有希望。最新民调显示2020年的台湾选举,蔡英文仍然胜出其他可能人选,包括郭台铭。这是“岛国体制”的晚景,就让蔡英文来为“殖民主义在台湾”送终吧。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

责任编辑:马雪
台湾 台湾政治 两岸关系 两岸统一 中华文明复兴 中国崛起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荷兰“拼了”:阿斯麦,别走!

“嫌犯从乌克兰获大量资金和加密货币,有确凿数据”

美方对俄隐瞒了部分信息?克宫回应

这条中马“一带一路”重点铁路项目 “或延伸至泰国”

国防部表态:中方不会在南海问题上任菲胡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