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若愚:当香港青少年深度体验驻港军营生活……

来源:观察者网

2017-08-10 07:50

王若愚

王若愚作者

自由撰稿人,香港问题观察者

【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王若愚】

引言  董赵洪娉的困惑——我是谁?

“我是谁,我是哪国人?”

这是一道看似简单的问题,也许在内地成长的人,张口就能回答。但在香港,因为与祖国骨肉分离了150多年,因为回归前一直升着米字旗、唱着英国国歌、称呼着“女王陛下”,想要回答清楚这个问题,却并不容易。

由“香港大学民意研究计划”主导的国民身份认同调查中,就有“香港人”、“香港的中国人”、“中国的香港人”、“中国人”这4个选项。如此复杂的设计,恰恰体现出港人在国民身份认同上存在的现实困惑。

对此,全国政协副主席、香港首任特首董建华先生的太太董赵洪娉女士有着切身的体会。

在接受中央电视台采访时,她袒露心扉:“我年轻的时候,自己经历过。我生在香港,我喜欢香港啊,我爱香港啊,但是我从来就不知道我是中国人,因为那时我们唱的是英国国歌,后来我就出国读书,更加令我的脑子乱到一塌糊涂。我是谁?不知道。回归了,我们有我们自己的国旗、国歌,真是令人很感动。头一次,原来回归是真正的回归,我是中国人。”

通过各种手段割裂香港人与祖国故土的联系,是英国殖民者惯用的手法。既然香港回归祖国了,增强国民归属感天经地义。在这方面,特区政府采取了很多措施,包括董赵洪娉女士在内的社会贤达也发挥了很大作用。

正是为了增强香港青少年的国家认同,同时也可以经受集体生活的磨练,在董太的大力倡导下,从2005年7月开始,驻港部队与香港群力资源中心、特区政府教育局等机构联合主办香港青少年军事夏令营活动,至2017年已是第13届,培训学员3200余人。

董赵洪娉女士看望学员(图/文汇报)

在成功举办中学生夏令营的基础上,2011年8月,驻军面向香港大学生举办首届军事生活体验营,至2017年已连续举办7届,千余名大学生深入体验了军营生活。大学生体验营的安排与中学生夏令营大体相同,主要是增加了综合能力素质和领袖才能的锻炼,使他们能够更加适应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

每年的7至8月,当香港青少年走进驻港军营,他们与驻港军人之间必然会产生理智、情感上的碰撞与交融,发生了很多难忘的故事,也给我们带来了一些有益的思考。

笔者查阅了近年来内地和香港媒体的报道,以及大量报道驻军活动的“砺剑工作室”相关稿件,对“两营”活动有了更为深刻而直观的认识。

1.新围军营外的那面旗帜——港人从军的历史与现实

既然香港青年对驻港军营的训练生活兴趣这么高,那么他们为什么不能直接参军呢?或者说,他们以前是否有参军的机会?

要解开这个谜团,我们不妨去新围军营看一看。从举办“两营”开幕式及闭幕式的大操场向西看去,就会看到山坡上那块军徽标志,不但面积硕大且色彩鲜艳,显然是有人长期过来精心保养。

笔者查阅资料才知道,这块香港面积最大的军事徽章,是香港皇家义勇军的标志。徽章以墨绿色衬底,由双龙拱卫英国皇冠,下饰彩带,带上写有拉丁文,中文意思为“冠绝东方”。这徽章,代表了驻港英军中的一个群体——华籍英军的历史。

马头岭香港皇家义勇军军徽(图截自视频)

华人参加驻港英军的历史,最早可追溯至1857年。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军入侵中国沿海,此时却发生了印度佣兵哗变,他们不得已之下雇佣了以客家人为主的华人,在部队承担搬运炮弹、杂役等活动。占领广州后,这支客家人组成了英军第一支华人部队“广州苦力团”,跟随英军一路北犯。

从此之后,英军中的华人数量不断上升。在英国人看来,这些华人虽非“勇武民族”,但纪律严明,吃苦耐劳,而且能够沟通好香港人与本地人的关系。

1941年,当日军侵犯香港时,千余名华人加入了英军和义勇军,英勇地参加香港保卫战。在英军战败投降前,近1000名华人及混血儿士兵被要求脱去军装、混入平民,避免不必要的伤亡。随后,他们有的加入英军服务团,有的还参与中国远征军赴缅甸作战。

二战以后,依然有数量众多的华人在驻港英军中服役,主要从事工兵、炮兵、水兵等较为艰苦的职业,以及翻译、司机、文员、厨师等服务型行业。香港回归前,香港义勇军宣告解散,港人参军历史也宣告结束。

香港回归后,根据基本法规定,在香港实施的全国性法律须列入基本法附件三,但国家兵役法并不包含在列。因此,港人参加解放军并无法律依据。这些年来,港人参军问题经常引发社会高度关注,呼唤立法的声音也很多,但因涉及到一系列复杂的征召、服役、退役安置等问题,港人参军依然没有明确的时间表。

因此,参加“两营”活动,成为香港青年了解驻港部队、经受严格训练的一个重要的渠道,受到了香港社会的欢迎。特别是青少年夏令营,从第一届仅有100名学员,到今年的近500名学员,军事夏令营规模越来越大,已经成为香港中学生暑期活动的“黄金品牌”。每年夏令营组织报名时,学生们都十分踊跃,有的学校名额极为紧俏。

2.大雨中的开幕式——学员们开始变得坚强

每届夏令营都组织隆重的开幕式。学生们剃着和部队官兵一样的精干短发,身着驻军特别订制的迷彩制服,共同迎接三军仪仗队护卫国旗入场,开展升国旗仪式。

今年的青少年军事夏令营开幕式,学生们还经受了另外一种锻炼。仪式当天气候变化无常,开始还是艳阳高照、晒得学员们一身热汗。然而,就在学员们将要进行宣誓仪式时,忽然下起了瓢泼大雨。活动还要不要继续组织下去?

学员周峰说,以前在学校只要下起大雨,有的校长就会推迟这项活动,推迟到下一次再组织。

但是,在驻港军人的带领下,学员们纷纷拿出雨衣穿了起来,在大雨中庄重地举起右手,发出了自己的誓言。周峰说,通过这一次的考验,他对军人的纪律意识有了更多的感悟,无论再大的风雨都不会阻挡军队的一致行动。

暴雨中学员郑重宣誓(图/励剑君)

半个月的时间里,夏令营安排了中国历史、改革开放以来建设发展成就等讲座,参观军营设施和国防知识展板,让学生们对一个不断强大起来的祖国、一支大踏步迈向世界一流部队的人民军队,有了更为深刻的印象。

在夏令营活动中,思想的碰撞时时都在上演。有一次,一位16岁的香港女孩问班长吴甜:“你觉得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哪个好?”这可不是一个三两句话就能解释明白的大问题。好在,经过驻军长期培养熏陶的小吴也是个“理论小专家”,她略作思考,就从祖国航天员来港访问、内地游客对香港经济贡献等具体事例讲起,告诉她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的辉煌成就。香港女孩一听就明白了,觉得班长讲得很形象,也觉得驻军非常亲切。

香港圣方济各书院的代煜同学,在学习体会中感慨道:“以前对国家的历史不是很了解,通过班长、排长的介绍,还有观看电影之后,我觉得新中国的成立来之不易,我希望全体中国人民能够团结起来,建设一个强大的国家。”

3.感受铁与火的旋律——军事活动最受欢迎

在夏令营里,跑步、队列、格斗、射击、手语通信、识图用图等训练科目轮训上演,让一个个香港青年蜕变成有模有样的小兵。

特别是学生们第一次亲手触摸以往只有在电视中才见过的各式武器装备,观摩装甲车、重机枪实弹射击,还能登上装甲车,那股兴奋劲儿难以言表。

经过教官的培训,他们还要组织激光模拟对抗演练,使用的都是真枪,不同的是以激光模拟射击结果,让学员们能够切身体会那种“上战场”的紧张刺激。

激光模拟对抗(图/周汉青、易定)

夏令营安排了一个很有意义的项目,那就是乘坐军舰出海。对香港学生来说,维港风景早已欣赏了千万遍,似乎并没什么新鲜。然而,当他们身着迷彩制服,首次与同学们一起簇拥在军舰上,从海上近距离地欣赏维港两岸风景时,心头涌起的是截然不同的感觉。有学生双手放在嘴边,对着中环的高楼大声喊:“我爱你,香港!”

军事夏令营学员乘坐军舰出海 (图/周汉青)

“原来军用地图与普通地图有这么大的区别!”很多学员纷纷表示“长见识了”——不但地图的用法不一样,而且通讯联络的方法也很特别,到处都是学问,学起来很有意思。

对参训学员来说,15公里野外拉练是一个艰难的挑战。在前两年的一次拉练途中,突然下起了大雨,一位体重达70公斤的学员小徐的衣服被雨水淋湿,他明显感到很吃力,步幅越来越小,速度越来越慢。

“坚持住,我帮你!”就在小徐内心感到绝望时,教官陈玉飞一把接过他的装具,用肩膀架起比自己重得多的他就往前赶,并一路讲述红军长征的故事,不断给他加油鼓劲。最终,小徐与其他学员一起到达终点。可是,陈玉飞的脚掌却因负重过多磨起了一大片水泡。看到陈玉飞走路一拐一拐的样子,小徐感动地哭了:“陈教官,你们解放军真好!谢谢你!”

4.意外的惊喜——军人并非那么冷冰冰

对于一贯缺乏集体生活历练和严格纪律约束的香港学生来说,到部队后刚开始的那几天,或多或少都会有一些不习惯。有的感到训练场上的每一分每一秒都是那么的难熬,还有一些学生认为教官的要求很严格,做错一个动作都要反复纠正,颇有一些铁面无私、不近人情的感觉。

然而,当他们看到教官们尽心尽力地照顾着不慎受伤的学员,为过生日的学员悄悄准备生日蛋糕、送上意外的惊喜,还有在训练间隙的联欢会上弹奏吉他、表演街舞,他们慢慢感受到的是一个个有血有肉的解放军官兵的形象,既有工作上的精益求精,更有生活上的脉脉温情。一个学员这样评价:“每一个军人都是很好的人,大家都是兄弟!”

学员连欣怡在日记,写下了这样一段话:“这15天,是我一生中最难忘的日子,它让我多了一个可爱的姐姐,15天让我笑过、让我哭过、让我流汗过,不论是第一天进营,大家不断的笑,还是最后一天离营,大家不停的哭,15天的一字一句、一举一动都已深深记在我的脑海中。它教给我的,会使我受用一生。”

5.珍惜这份缘分——获得受用一生的财富

“两营”活动一般为期两周。结业典礼上,学生家长们应邀到现场观摩。当他们看到曾经的“娇气娃”迈着整齐的队列入场,进行军体拳汇报表演,一招一式有板有眼时,当他们听到学员们唱响嘹亮军歌时,很多家长感动得热泪盈眶。只不过分别半个月时间,他们见证了孩子的成长蜕变,看到了他们身上慢慢闪现出的独立、坚毅、团结、协作等闪光点。这,正是夏令营生活带给他们最大的收获。

董建华、董赵洪娉、林郑月娥等参加2017年香港青少年军事夏令营闭幕式(图/央广网)

2017年香港青少年军事夏令营开幕式(图/砺剑君摄)


军体拳汇报表演(图/砺剑君摄)

离别的时刻就要到来了。学员们眼中曾经最为“讨厌”的教官,现在却变成了最不能舍弃的最亲最近的人。很多学员抱着教官嚎啕大哭,有的班一起把教官高高地抛在空中,还有的在登上大巴车之前,专程跑到教官面前,向他们庄重地敬礼。

很多学员家的衣柜里挂满了名牌服装,但夏令营的制服却是他们最为珍惜的。他们把制服清洗干净,整齐放在衣柜的最里层。每年参加军营开放、义务植树等活动时,都能够看到这些身着夏令营制服的学生,他们在人群中寻觅着自己教官的身影。有时幸运地发现了教官,他们就会格外地开心,笑着拥上去,拉着教官的手,述说着分别之后自己的进步,以及对教官的思念之情。还有一些结业学员自愿报名参加夏令营的辅导员和义工,把他们参营的收获与体会分享给后来者。

曾国康是第三届大学生体验营的结业学员,他分享说军营生活让他获益良多,对其在职场发展很有帮助。“参加体验营后,我的自制力、体能、领导才能、团队合作意识都有了长足的进步。现在面对繁忙工作,我能以坚强意志去面对,而且习惯做好每个细节,这是军营生活带给我的改变。”

难忘驻港情谊(图/砺剑君摄)

13年来,无数个香港青少年的青春年华,与驻港军营发生着一次次美好的邂逅。当生命中有了涂抹上橄榄绿的难忘经历,他们获得了受用一生的同学之情、战友之爱,为他们的成长和成才打下了坚实的根基。那一身夏令营的制服,成为香港青年与驻军情感联系的最好纽带,也让他们对于回答“我是谁、我是哪国人”这个问题,有了更为坚定的立场和态度。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化三尺之冰,非一日之功。我们相信,随着“两营”的持续举办,一届届夏令营学员就如“酵母”“种子”,不断集聚正能量,日积月累必然会对香港社会的人心回归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

责任编辑:李泠
香港 香港回归 军营 大学生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对于联大第2758号决议,美国只有严格遵守的义务”

与匈牙利关系升级!中国的“朋友圈”还有哪些布局?

美又对37家中国实体下黑手,中方:将采取必要措施

“这是中国车企对欧洲野心最大胆的表述”

中国和匈牙利建立新时代全天候全面战略伙伴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