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若愚:港人参军,缘何年年提起,却难有进展?

来源:观察者网

2018-02-25 08:48

王若愚

王若愚作者

自由撰稿人,香港问题观察者

【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王若愚】

据媒体报道,2月21日,香港建制派政党民建联召开新闻发布会,民建联的港区全国人大代表叶国谦、谭耀宗、陈勇,港区全国政协委员李慧琼、梁志祥、彭长纬共同公布了6方面、合共31项建议及提案,其中容许港人参军的建议引起了社会的高度关注。

民建联介绍将于两会上就有关两地合作与国家发展的议题。(图源港媒)

实际上,这不是港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首次提及港人参军的建议,但进展却颇为缓慢。症结何在,希望又在何方?

1.港英统治时期,港人参军很是吃香

在英国“殖民”统治香港一个半世纪里,有大批港人加入了驻港英军,他们构成了一个特别的团体——华籍英军。

驻港英军曾大量使用印度、尼泊尔籍的雇佣军,但在1857年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却发生了雇佣军哗变,无奈下英军雇佣了以客家人为主的华人,在部队承担搬运炮弹、杂役等活动,这是史料中最早的华籍英军。

从此之后,英军中的华人数量不断上升。在英国人看来,这些华人虽非“勇武民族”,但纪律严明,吃苦耐劳,而且能够沟通好香港人与本地人的关系,所以多招聘一点也无妨。

华籍英军曾参加1941年驻港英军与日军的作战,并作出了较大牺牲。二战以后,依然有数量众多的华人在驻港英军中服役,主要从事工兵、炮兵、水兵等较为艰苦的职业,以及翻译、司机、文员、厨师等文员类工作。

据统计,高峰时期驻港英军共在香港招聘4600人,其中现役军人1600人,占军人总数约一成半,陆海空三军中,华人在海军比重最大,占据了半壁江山;文员3000人,从事服务工作。此外,驻港英军还建立有1.3万人的辅助军事力量。香港回归前,华籍英军逐步遭到遣散,港人参军历史也宣告结束。

华籍英军资料图

当时之所以有这么多港人愿意加入驻港英军,主要有以下原因:

一是驻港英军作为“殖民”统治的暴力象征,在香港具有崇高的社会地位,受到社会各界的尊崇,或者更准确地说,是畏惧。当年英军军营外立有不得擅自闯入的红色警示标志,胆敢走近者很可能被射杀,以至于港人驾车路过金钟都得小心翼翼。加入英军,在那个时候倍有面子。

二是驻港英军福利待遇优厚。至1997年,驻港英军的税后工资待遇,普通士兵9000港元起,中尉军官24000港元起,中校军官48000港元起。加上住房、用车、家属优待,一个已婚士官的生活水准超过当时香港月收入3万港币的中产家庭。值得一提的是,香港政府担负了大部分的英军军费。

三是退役安置良好。华籍英军服役满22年后即可获得退休待遇,并由驻港英军就业处指导、协助他们在香港社会二次就业。笔者查阅了明爱(伦敦)学院“英国华人职业传承史项目”,摘录了几例华籍英兵的退役安置情况——入伍24年的林秉惠,退役前军衔为上尉,退役两周后进入香港科技大学任职;入伍21年的魏汉光,退役军衔为一级准尉,退伍后到大学从事安保;入伍19年的程源基,退役军衔为特级上士,退役前一个月赴英国培训,在回香港的飞机上退出现役,第二天就到中华电力有限公司上班,任首席调查官,等等。

2.回归21年来,港人参军话题频频被提及

港人当兵的历史,随着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解放军驻港部队进驻香港而戛然而止。这些年来,香港社会有识之士纷纷呼吁开放港人当兵,成为必须正视的社会思潮。

早在1999年,即香港回归两年后,就有港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社会团体向中央提议开放港人当兵,认为服兵役可以锻炼香港青年的吃苦精神、顽强意志和集体观念。此后,港人当兵议题被反复提起,基本上每到“两会”都会引发一波热点。

2011年6月中旬,时任港澳办主任王光亚访港与青年对话时首次表示,相信香港青年有加入解放军或成为中国外交官的可能。

在香港回归祖国14周年前夕,新民党发起签名活动,呼吁港人支持解放军开放香港居民自愿参军的资格,共收集到约4000名港人的签名支持。新民党主席叶刘淑仪曾表示,有香港中产阶级和青年向她表达了参军得诉求。该党于当年8月份与驻港部队领导会面时,递交了这份签名书。

叶刘淑仪(图/东方IC)

2014年爆发的非法“占中”运动,其主体为香港青少年,引起社会各界对青少年的担忧。由此,开放香港青少年当兵的话题再度成为香港社会的热门话题。支持者认为,加入解放军,有利于香港青少年增进对国家的了解,履行公民义务,这对于缓解陆港冲突、提高香港青年对国家的向心力有很大意义。

对香港青年参军问题,国防部、驻香港部队都曾给予积极回应。

2007年,在回答现场记者提问时,时任驻香港部队司令员王继堂如此回答:“随着香港市民对国防、对国家事务的进一步了解,香港青年终有一天可以参军。”此后,驻香港部队领导曾数次做出类似公开表态。

2015年1月,在国防部例行记者会上,国防部发言人曾表示,我国的兵役法不是在香港适用的全国性法律,港人参军目前还没有相应的法律制度。一些香港市民表达出参军入伍为国防事业贡献力量的意愿。我们对香港民众的爱国热情表示欢迎。

3.从体验军营到正式参军,距离有多远?

虽然香港青年目前还不能加入解放军,但他们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持续增加对驻香港部队的认识了解。

一是驻香港部队每年举行的各类开放活动,包括从进驻当年国庆节就开始举办的军营开放,多次举办的驻港部队与香港大学、社会团体互访交流,以及2015年、2016年的“香江卫士”公开军演,这让香港青年有机会了解军营训练、生活的方方面面。

二是部队组织的各类公益活动,包括义务植树、无偿献血、慰问老人、关爱幼童等,让解放军与香港社会构建了良好的公共关系。

三是最为直接的体验军营活动。从2005年7月开始,驻港部队与香港群力资源中心、特区政府教育局等机构联合举办香港青少年军事夏令营活动,至2017年已是第13届,培训学员3200余人。2011年8月,驻军面向香港大学生举办军事生活体验营,至2017年已连续举办7届,千余名大学生深入体验了军营生活。

2017年7月7日上午,中国香港,海军航母编队抵达香港。700余名官兵在辽宁舰飞行甲板上列队排成“香港你好”字样,以海军独有的方式向香港市民表示亲切、诚挚问候。 (图/东方IC)

四是通过青少年军总会之类的青少年制服团体,香港青少年可以学习解放军的军事步操,穿上与解放军极为相近的军服,过一把军人的瘾。

当然,上门做客容易,真正成为解放军中的一员,对香港青年来说并不容易。这其中,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制约因素:

一是特殊的历史背景。

香港《基本法》于1990年4月获得通过并公布实施。这部法律的出台,经过了内地和香港有关人士的长期磋商。基于当时的政治局势和港英政府、媒体的长期抹黑炒作,香港人对解放军普遍有疑虑、恐惧、抵制态度,因而提出了港人不当兵、香港不承担军费开支以及要求不在香港驻军。当然,不驻军这一条,在邓小平勃然大怒之后被否定,但另外两条成为《基本法》的现实。

驻香港部队进驻香港后,以长期封闭式管理不扰民、开展各类公益活动、组织军事夏令营等方式,一步步打消了港人疑虑,特别是涉及香港民众的案件数量远远低于驻港英军,显示其优良作风。潜移默化之下,港人对解放军有了正面评价,慢慢愿意当兵接受锻炼。

2016年7月18日,中国香港,第12届香港青少年军事夏令营在解放军驻香港部队新围军营举行开营典礼。(图/东方IC)

二是缺乏法律依据。

由第一条原因导致了本条,港人当兵未写入《基本法》,虽未明文否定港人服兵役权利,但也未有支持性条款。在内地实行的《兵役法》,并没有列入《基本法》附件三,使得在香港征兵缺乏法律依据。如开放港人服兵役,须全国人大作出修改《基本法》的决定,或全国人大常委会决定将《兵役法》列入《基本法》附件三,并由特区政府进行本地立法,使之符合香港本地情况(《兵役法》很多制度在香港无法执行)。

三是宗教信仰。

《兵役法》第三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不分民族、种族、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和教育程度,都有义务依照本法的规定服兵役。但军队对信教有严格要求和规定,即“军队人员不得参加任何宗教组织和宗教活动;不允许任何宗教组织在部队中发展成员,进行宣教活动。入伍以前信仰宗教的,入伍后不得在部队进行宗教活动。香港中小学大部分为宗教学校,青少年受教育、家庭环境影响,普遍有宗教信仰,定期开展做礼拜之类的宗教活动。部队对宗教活动的限制,必然会影响他们的入伍积极性。

林郑月娥初中即毕业于嘉诺撒圣方济各书院

四是政治审查和政治教育。

政治审查是内地参军入伍的必然步骤,其中就有本人及家庭的海(境)外关系的审查。香港青年普遍有国外社会关系(移民英国、美国等),在政治审查中尺度如何把握就成了难题。而且,解放军作为中国共产党绝对领导下的人民军队,必然要定期组织政治教育,而香港青年长期受西方教育熏陶,对这类教育较为反感、抵触,也容易出现对抗、争论。同时,因语言、文化、生活习惯等方面的差异,对他们的教育管理相对较难。

五是福利待遇。

内地实行的是义务兵役制度,两年义务兵服役期间没有工资收入,只有千余元的津贴。这与当年驻港英军优厚的福利待遇差别巨大,对工资收入较高的香港青年是否有吸引力尚待观察。同时,根据党的十九大精神,国家统一成立了退役军人管理保障机构,民政部强力推行1978年以来退役士兵安置“清零”行动。而香港没有相关制度设计,退役军人的福利待遇无法得到保障。

六是社会舆论。

香港青年一旦参军,必然成为社会舆论关注的焦点,也容易被右翼媒体肆意炒作抹黑,类似训练安排、内部关系、政治教育等话题,极易引发炒作。此前,在组织军事夏令营时,就有香港媒体绘声绘色描绘“学员向军人作政治宣讲,军人听后十分震惊”之类的“新闻”。

七是参军意愿。

因为缺乏大规模的社会调查,很难准确掌握香港青年的参军意愿究竟有多大。如果费很大精力推动这项活动,结果却应者寥寥,那很难说达到了效果。从目前进行的小规模调查看,很多香港青年参军的目的是为了锻炼自己,但他们一旦走进看起来很“酷”的军队,发现军营生活是那么的艰苦、单调、重复,日复一日之下能否还保持那一份激情呢?

这些问题都是现实的问题,所以可以推断,香港青年当兵绝非一朝一夕就能实现得了,否则为何呼吁了20年,还一直没有下文?!

4.放开港人参军,也是制度自信的一种

从解放军历史而言,历来就有极强的包容性和代表性。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有大量港澳台同胞、南洋侨胞和其他海外华人加入军队,甚至还有其他国家、其他民族被压迫人民的加入。比如雕像立在许多军事医学院的白求恩、归国华侨叶飞上将、越南籍的洪水将军。朝鲜领导人金日成长期在中国东北参加抗战,他得以立国的军事基础,就是解放军中久经沙场、骁勇善战的3个朝鲜师、1个团和2个边境保安旅。

其他民族都可融入解放军的大熔炉,香港与内地同胞同宗同源、同文同种,更应该加入解放军,履行作为中国公民保家卫国的义务!

要知道,权利和义务同样是国家归属感、民族自豪感的重要组成部分。香港不用给国家交税、不履行兵役等义务,长期享受超国民待遇,长此以往就会变得“只有权利、没有义务”了,高人一等、索取更多特权等心态自然就会产生。加入解放军是增强香港与祖国情感连接的一条纽带,会让他们更清晰地感到国家为保护香港安全、付出了怎样艰苦的努力。

香港(图/视觉中国)

这方面,首先需要我们的有关机构、有关部门有强烈的制度自信,不要因为对方是香港青年就格外高看一眼、出台特殊政策,而是立起国民待遇原则,把他们看作是普通中国公民,在符合基本入伍条件的情况下,把香港青年编入内地部队普通连队,和内地青年同训练、同学习、同劳动、同娱乐。

相信我们的制度、我们的教育、我们的战友情有足够的力量把他们同化过来,而不是被他们同化。如果一直因为这一群体的特殊性而瞻前顾后、畏首畏尾,那么香港青年参军就永远都不会实现了。对制度推行中遇到的矛盾问题和港媒炒作,要有容错机制,不要因噎废食。

重要的是启动立法程序,解决好香港青年参军的法律障碍。在国家层面,就是把《兵役法》列入《基本法》附件三,或者针对香港的特殊情况进行适度修改。

同时,特区政府应当开展本地立法,完善兵员征集、服役、退役一整套的制度和福利待遇,例如服兵役者可优先考取公务员、加入纪律部队,在考取大学、轮候公屋等方面予以优待,以此调动参军积极性。

还可以把在内地港人作为突破口,进行先尝先试。今年民建联的提案,正是考虑到现实种种限制,提出率先让在内地读书的港人应征入伍,如果保留学籍入伍,退役后也可以再入学,并建议提供资助给参军学生。这其实就是利用内地的参军优待政策来保障港人,调动他们参军的积极性。在现实情况下,这也算是一种方法路径。但前提是先得出台专门法案,对此予以支持。

笔者感到,港人参军,利大于弊!所以,必须要大力推动这项工作,逐个克服法律、制度、文化等鸿沟,让香港青年的从军梦想早日成为现实。

参考资料:

1.环球时报:《专家:港人参军不会很多 320万人持英国海外护照》

2.王残阳:《20年前同框的中英两军的中校,人生际遇却截然不同》

3.王残阳:《介绍一支你所不了解的驻港英军》

4.明爱(伦敦)学院:英国华人职业传承史项目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

责任编辑:李泠
香港 香港回归 英国殖民 参军 基本法 国民待遇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重庆通报“燃气费异常”:燃气集团党委书记被免职

“伊以都在降调”,国对国直接打击结束?

以色列“有限复仇”:选在了伊朗核计划中心

以色列“报复”开始:伊朗多地传出爆炸声

5.3%,一季度“开门红”能转化为“全年红”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