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若愚:其实,牺牲从来不曾远离

来源:观察者网

2019-04-05 11:44

王若愚

王若愚作者

自由撰稿人,香港问题观察者

【文/ 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王若愚】

又是一年清明节。这是一个溢满了缅怀与伤感的节日,为人们追思逝去的亲人、表达无尽的思念提供了一个情感出口。各个墓园里,青烟袅袅,鲜花束束,人潮涌动。

然而,还有一种人的逝去,至亲想祭拜都没有一个具体的场地,甚至可能连生与死都没有一个确切的消息。他们就是为国捐躯、为民牺牲的军人、警察、消防员等,“青山处处埋忠骨,何必马革裹尸还”是他们的真实写照。

我们生活在一个和平的国家,却并不是生活在一个和平的世界。一再发生的牺牲时刻提醒着我们,其实大家看起来平淡而忙碌的生活,来得是多么不容易。

在这一个清明,让我们共同重温那些伟大的牺牲,致敬不朽的英魂。

66年前,志愿军的牺牲不曾远离

今年清明前夕,两起关于中国人民志愿军的新闻,引着人们又一次回望66年前结束的那一场战争,再一次感受遗落在外志愿军将士遗骸“回家”的艰难。

4月3日上午,志愿军烈士遗骸“回家”活动在沈阳桃仙国际机场举行,这是退役军人事务部成立以来首次负责组织迎接遗骸回国仪式,也是韩方第6次向中方移交志愿军遗骸。当空军两架战斗机专程护送,运输机缓缓降落,10名礼兵手捧覆盖着鲜红国旗的志愿军烈士棺椁列队前行,走过“志愿军烈士祖国接你们回家了”的大标语时,正在观看直播的笔者不由得流下了眼泪。

这一场欢迎回家的仪式隆重热烈,既是对为国捐躯者所能给与的最高规格的礼遇,其实也是给生者看的,使他们懂得牺牲的价值和意义,能够自觉跟上先烈的步伐,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挺身而出、不惜为国捐躯。

“寻找英雄”活动。图自人民日报。

同样是在清明节前夕,退役军人事务部从在韩志愿军烈士遗物中,找到了24枚文字清晰可辨的印章,发起了“寻找英雄”活动,发动全国网友广泛提供线索,能够让牺牲的志愿军将士找到他们的家人、实现团聚,也能够让他们的亲人有一个可以睹物思人的机会。

据人民日报报道,这项活动发起后,已先后有5位烈士的亲属信息确定被找到。比如,周少武烈士的后人还精心保存着一张63年前的“革命军人牺牲证明书”,他们获知周少武烈士遗骸已回国安葬后,准备近日前往沈阳祭奠。或许就在这个清明,周少武烈士将首次真正“回家”。

或许有人会问,那一场发生于异国的、已经过去了66年的战争,到底和我们有什么关系呢?国家真的有必要组织这么盛大的仪式,这么大张旗鼓地纪念这些烈士吗?

笔者一位朋友朋友珍藏了《解放军画报》以及《志愿军战士》创刊初期的刊物,笔者曾有幸翻阅,内心的感受其实就是震惊。如果你走近那段炮火纷飞的日子,你就会感到,今天我们如何崇敬志愿军烈士都不为过。

入朝初期的某连突击队,所有的“重武器”不过是两挺机枪。作者翻拍于《解放军画报》。

比如,当时“联合国军”大量装备的坦克,对于入朝初期只有简陋轻武器的志愿军战士来说,无异于“钢铁猛兽”,猛烈的炮火夺去了太多志愿军战士的生命。志愿军如何对付它呢?《解放军画报》中有这样的描述:

为了很快地消灭掉重达55吨的坦克,战士们响亮地提出:“同志们!向坦克攻击,立功的时候到了!”惊人的事迹就在这个时候出现了:某团三连六班战士王有一个人跳上了坦克的塔顶,只身与坦克搏斗。某团七连战士鲁良士,一个人抱着两个爆破筒,跑到了坦克跟前,将爆破筒塞到轮带中去,使这个钢铁的怪物在一阵烟火中只跳了一下,便躺在那里不动了。战士崔殿福左肩上负了伤仍然坚持战斗,他曾跳上坦克,用刺刀撬开炮塔的盖子,把驾驶员打死在坦克里。这些战士的行为,使坦克在这里都当了俘虏。

当然,新闻宣传是为了鼓舞打气的,这样的画面描绘中带有很浓的乐观主义精神,以及故意隐去的我军损失。但我们可以想象得到,在二战时期早已成为机械化战争代表的坦克战,在我们志愿军的战场上却依然是坦克与人的搏斗,志愿军战士还在用刺刀、爆破筒作战,就算是靠近坦克都会有巨大的伤亡,更不用说成功炸毁坦克得付出多么大的价值了!

说白了,志愿军将士们就是用他们视死如归的革命意志,以及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弥补了与“联合国军”在装备上的巨大差别,在血与火的战场上生动诠释“钢”与“气”的辩证关系。

18岁战士潘天炎,一次战斗就立了两个大功。作者翻拍自《解放军画报》。

抗美援朝战场,也是一个英雄辈出的地方,在残酷的战争中诞生了很多传奇,18岁的小战士潘天炎就是其中的一个。

在炮火中副班长受伤下去了,山头上就剩下小潘一个人了,他心想着:“只要我活着,就要和敌人决个胜负!”就这样,他用手榴弹一连打退了敌人九次冲锋。

当敌人发起第十次冲锋时,小潘的手榴弹只剩下两颗了,他舍不得用,就拿起炸药向外打。一会炸药也用光了,眼看敌人又冲上来,他急中生智,用自己捡来的信管扔进了敌人当中,剧烈的爆炸声把美国兵吓得哇哇乱叫,丢下负伤的两个美国兵又退了下去。

小潘还捡了些石头,准备和美国兵拼命。敌人不敢再来进攻,于是就用更大的炮火往山上轰,接着用飞机上来侦查之后,才派出士兵三面包抄山头。小潘拿着仅剩的两颗手榴弹,奋不顾身地向敌人冲去。两颗手榴弹把敌人炸得混乱起来,他乘机突出了重围。

在抗美援朝战场上,类似这种手榴弹拼完了扔石头、石头扔光了拼刺刀、刺刀卷刃了用牙咬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恰恰是先辈们敢于和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扳手腕,用最原始的武器装备把“联合国军”打退到三八线,这才换来了朝鲜停战协定、为中国赢得了宝贵的战略缓冲地带,也从而真正赢得了整个世界的承认和尊重,使得“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变成了铁一般的事实,换来了几十年的国家安定稳定的良好局面。

没有志愿军先烈的牺牲,就没有当下中国的繁荣富强。缅怀志愿军先烈,就是要唤醒对那种伟大牺牲精神的尊敬和景从。

18年前,王伟的牺牲不曾远离

每到4月1日,很多涉军媒体都会刊文呼唤:“81192,请返航!”

这,其实是民族躯体上的一道深深的伤疤,是大国崛起过程中必须面对的硬碰硬的对抗。

2001年4月1日,美国EP-3侦察机在中国海南岛附近海域上空侦查,中国海军航空兵派出2架歼-8II战斗机进行监视和拦截,其中一架僚机在中国海南岛东南70海里的中国专属经济区上空与美军飞机发生碰撞,中国战斗机坠毁,飞行员王伟跳伞下落不明,后被中国确认牺牲。而美国军机则未经允许迫降海南岛陵水机场。

“海空卫士”王伟。资料图片

当时少为人知的是,美军侦察机落在机场后,当美军机组人员有条不紊地销毁各类先进设施和绝密装备时,匆匆赶来的场站官兵们却从来没有想过可能出现他国军机迫降机场的情况,锁在枪柜里面的枪一时半会儿也拿不出来,最后只能随手拿着扫帚、木棍、铁锹来应对这群“不速之客”。这一典型事例,或许可以说明当时备战打仗的真实层次和水平。

当时,中美双方就撞机事件责任僵持不下,更是演变成为了一场外交危机。经过政治角力,事件最终以美国发表一段含糊其辞的“道歉”,中国释放美军机组人员,并由美国租用俄罗斯的大型安-124飞机将拆卸后的EP-3运回而告终。

受损的美军侦察机。资料图片。

这一场军事实力的较量,给那些盲目乐观、相信“世界和平”的人们狠狠地扇了一个耳光。军事力量始终是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的根本手段,军事能力落后于人,就算是别人欺负到家门口、军机迫降到机场上,也只能打碎牙齿和血吞。

王伟牺牲后的这18年间,我们见证了中国军队频频向外军飞机舰船喊话、执行驱离行动,在海空疆场上维权的举动越来越强硬;见证了南海小礁变小岛、小岛变大岛的“奇迹”,为中国在南海维权提供了坚实的进发基地;见证了我航母编队绕台湾岛航行、我空军战机绕岛飞行、以及最近的两架歼-11战机越过海峡中线的壮举。这些,都是国家军事实力显著提升的直接标志,是我们得以安享太平的根本之所在。

当然,我们也要看到,在世界上的诸多大国之中,我们是周边安全环境最复杂、陆海接壤国家最多、现实军事威胁最突出的国家。这两年,美国和其他西方国家舰艇、飞机侵入我领海领空的行动越发多了起来,美军军舰接连数次驶入台湾海峡,前几天还曝光美军现役人员入驻台湾,以及台湾地区领导人面对不利局面、铤而走险选择“台独”的可能性增大,等等。这些都一再警示我们,和平其实是极其脆弱的,也是要靠斗争才能稳固的。

战争的阴云从来不曾消失,无数的解放军官兵时刻做好了牺牲的准备,甘愿为人民闻令出动,与豺狼虎豹殊死搏斗。

6天前,凉山消防员的集体壮烈牺牲近在眼前

经四川省政府请示,国务院批准,4月4日凉山州西昌市、木里县降半旗,向在扑救木里森林火灾中牺牲的30位英雄志哀。后来,在救火现场又发现了一位牺牲的救火人员,使得救火牺牲总人数增加到31人。

木里森林火灾前线指挥部降下半旗。图自四川观察客户端。

3月30日,凉山州木里县发生森林火灾。为防止火势蔓延到附近村镇,凉山扑火人员“逆行”进入原始森林扑火。3月31日下午,受风力风向突变影响,突发林火爆燃。

据凉山州森林消防支队西昌大队大队长张军介绍,当时只听到一声巨响,山中腾起五六十米高的蘑菇云,以前只在电视上的爆炸场景中看过这种云。浓烟在两三分钟后开始下沉,很快弥漫到整个火场,通讯设施全部失灵。

木里县森林火灾腾起的烟雾。图自应急管理部。

据中国新闻网报道,西昌大队四中队副班长赵茂亦所在的分队有10人,仅有他和另外3名队员逃出火场。当时的情形,仍在赵茂亦脑海里萦绕,残酷的绝望感让他难以自拔——

那是我人生最漫长的10秒,感觉就像经历了一个世纪。

当时我最后看了一眼,看到18岁的小战士,当时他那个绝望的表情……四天了,我每天晚上都会梦见当时队伍里那个18岁的小战士,他在梦里对我说:“班副,拉我一把!”

事后,人们进入爆燃现场,其现状之惨烈,就连那些身经百战的森林消防队员都未曾见过。在发生“爆燃”的位置附近,一片连站立都难以站稳的斜坡上,牺牲人员的遗体陆续被发现。有现场搜救人员说,大部分遗体都头朝上,“好像是在逃命的样子”,有两具遗体还紧紧地搂抱在一起。

其实,对于和平年代的大部分人来说,对于牺牲的最直观感受,就是来自于他们身边的消防员和警察,而且这两支“纪律部队”,都是脱胎于人民军队,都有着军队那种令行禁止、勇往无前的鲜明属性。尤其是消防员,刚刚从武警序列中脱离出来,虽然他们不再穿着武警服装,但无论是组织架构、人员关系和日常管理,都和转隶前并无太大差别。转隶后的消防衔和享受各类优待政策,也是与武警部队基本一致。最重要的是,他们在个人情感上,始终把自己看成是一名军人。

在这次壮烈牺牲的27名消防员中,80后仅有1人,90后24人,00后2人。这也是中国消防的鲜明特色。与很多发达国家以身经百战、经验丰富的中年消防员为主体力量不同,曾经长期与义务兵役制度紧密挂钩的中国消防,力量主体是不足20岁的年轻人。就像上文回忆的那样,18岁的消防员怀抱着从军报国的伟大梦想,无所畏惧地与火魔搏斗,最终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虽然英勇牺牲的消防员们脱下了那身军装,但在他们身上依然延续着军人的血脉,依然弘扬着60多年前志愿军将士的那种战斗到最后一秒、流血到最后一刻的精神。

正是这种伟大的牺牲精神,支撑着我们走过历史的灰暗、赢得幸福的今天,也会支撑着我们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责任编辑:陈轩甫
牺牲 消防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重庆通报“燃气费异常”:燃气集团党委书记被免职

“伊以都在降调”,国对国直接打击结束?

以色列“有限复仇”:选在了伊朗核计划中心

以色列“报复”开始:伊朗多地传出爆炸声

5.3%,一季度“开门红”能转化为“全年红”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