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之:川普任性强势,欧洲左右为难

来源:观察者网

2018-05-14 08:01

扬之

扬之作者

德国时政专栏作者

【文/ 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扬之】

川普任职以来,不,更确切地说,应该是川普竞选美国总统以来,美国及世界各地的舆论,或多或少,或明或暗,习惯将其称为“疯子”。的确,川普的言行是有些“疯狂”,但他绝不是个疯子。

先不说他就职以来所作的决定是否正确、他的言行是否符合一位美国总统的常态和规范,但有一点谁也无法否认:他正在一步步地兑现其竞选中作出的所有承诺,正在利用美国目前独一无二的地位,十分强势地实践着他的“美国优先”(America first)理念。为了做到这点,他甚至可以不惜得罪朋友,或出卖盟友的利益。

有时甚至给人这样的感觉:这位美国总统对战略对手反而不会一意孤行,对盟友却毫不留情。譬如,在贸易之争方面,川普对中国虽然“漫天要价”,但依然知道回归谈判;但对德国和日本则几乎懒得搭理,最多给个“缓期执行”的待遇。

实际上,对川普这样一位“一切以实利为重,唯实力是瞻”的商人总统而言,美国的传统盟友现已成为“喜占便宜”却“无力自保”的累赘负担。

5月8日,川普正式宣布退出《伊核协议》。该决定虽然不出所料,但依然震惊世界。特别是美国的欧洲盟国,对川普这次的措辞和高调非常吃惊。川普就是川普:任性中带着算计。

北大西洋关系:本已脆弱,又添新堵

两周前才被任命的美国新任驻德大使格雷内(Richard Grenell),上任第一天便立刻用颐指气使的口吻和推特的方式通知德方该做什么:“德国公司应该立刻减少对伊贸易。”

大使的作用本应是增进本国与所在国之间的理解,但格雷内的这种方式和口吻却再次给本已脆弱的美欧关系蒙上了阴影。欧洲目前虽然还没有能力与美国抗衡,但这次它不打算让川普和格雷内如愿以偿。

欧盟外交事务高级专员莫盖里尼(Federica Mogherini)在川普宣布退出决定后立刻表示:“国际核子能机构(IAEA)已先后十次出具证明,肯定德黑兰至今并没有违约行为。”她重申,取消对伊制裁是协议的一部分,欧盟将“全部和有效地”落实这些条款。德英法三国在此后的联合声明中也表示将继续“为伊朗人民提供经济好处”。

欧洲对伊朗的市场颇为用心,试图建立多层次的交流合作通道

这场危机可能出现的三个结果及其相关的问题如下:

1.美国退出后,伊朗与其它所有签约国继续履行协议。问题是能坚持多久?毕竟伊朗履约的前提是其他方取消制裁,恢复贸易。如果美国对伊朗贸易采取新的和更严厉的制裁,协议将何以为续?

2.伊朗在看不到协议能给自己带来足够好处的情况下,也宣布退出。重启核计划很可能是德黑兰的一个选项,如果这样,它在中东地区的主要对手(沙特和埃及)是否也会研制核武器?

3.伊朗退出后做出强硬反应:除重启核计划外,加强在叙利亚的军事介入。伊朗与以色列本无直接边界,但伊朗如果对叙利亚的影响增大,以色列就会有危机感,因为叙以之间是有共同边界的。伊以之间的直接军事冲突就会成为一个很现实的问题,俄美届时会如何应对?

不管是哪种结果,从目前的情形来看,中东本来危机四伏的局面将进一步动荡。这有损欧洲的安全和经济利益,所以,川普的决定无异于把原先的“美伊冲突”转化为“美欧矛盾”。这也是欧洲对川普的最大抱怨。

更让欧洲感到寒心的是,华盛顿对盟友意见所表现出来的极大不屑和冷漠:欧盟在先期为挽救《伊核协议》做出了很大的努力,最后却连让川普用比较缓和的口吻来宣布退出都未达到。

川普的决定对北大西洋之间的关系无疑是灾难性的。欧盟这次没有跟随美国,而是站在德黑兰一边,这在不久前也是难以想象的。川普威胁制裁所有不顺从的国家和企业,足以表明美国独霸世界的强硬立场和态度,哪还有什么“伙伴情谊”和“联盟关系”可言。

欧洲的对伊贸易虽然规模不大,但近两年毕竟增长颇快。仅德国机械出口这一项去年就增长了20%,总额高达9亿欧元。根据德国工商会的统计数字,去年德国对伊朗的出口增长了16%。主席施魏策(Eric Schweitzer)说:“鉴于川普的制裁措施,这些贸易如今承受很大的压力。”

这次面对川普的决定,欧盟不得不做出回应,表示将继续留在伊核协议内。据欧盟委员会发言人透露,布鲁塞尔正在制定一项保护欧洲企业的计划,但她未透露计划的细则。可以想见的一个选项是,通过欧洲投资银行(EIB)来为继续在伊朗进行贸易的公司提供损失补偿。

欧盟也可以像1996年那样,对当时美国针对古巴、伊朗和利比亚的制裁措施制定保护欧洲企业的“反制法”,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但这又意味着欧美之间的矛盾将进一步激化。5月22日,欧盟贸易部长会议将就此做出决定。

为了缓和目前不和谐的欧美关系,美国国务院一位代表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欧美一致认为伊朗的行为有威胁性,双方只是在一些外交战术方面存在分歧。美方仅仅在敦促和鼓励欧盟企业停止在伊朗的投资。

观察家一致认为,在北大西洋贸易关系本来就已不太和谐的当下(钢铝关税),如果中东再乱起来,欧美关系必将更加风雨飘摇。

欧洲的尴尬境地

有专家表示,川普退出《伊核协议》的举措,将作为“史上最糟糕的外交决策”,并拉开中东新一轮动荡的序幕。中东如果重新陷入乱局,首当其冲的自然是欧盟,而非远在天边的美国。

美国在中东的利益是战略性的,但中东局势对欧洲的影响却是非常直接的。正是出于这个原因,川普可以很任性地退出《伊核协议》,而欧盟则不得不为了自身的安全和经济利益而与美国唱反调。

要了解川普决定的“危害性”,我们不妨先分析一下中东的地缘格局和《伊核协议》签约方与这个敏感区域的微妙关系:

俄罗斯

俄本身是最大的能源出口国之一,所以它对中东的石油和天然气并没有需求。相反,中东越乱,对俄罗斯的能源生意好处越多。更何况,俄罗斯在克里米亚危机遭到西方制裁后,正是通过介入伊核协议的谈判和叙利亚内战,方逆转了自己在国际上的被动局面,掌握了相当程度的战略主动权。

因此,《伊核协议》继续存在或出现问题,对莫斯科而言,均可从中获益:美国未退出协议时,俄罗斯与伊朗、土耳其联手重新搭建中东战略平台,逐步削弱美国、沙特和以色列在当地的影响力;川普宣布退出后,美国再次成为中东反西方力量的众矢之的,普京什么都不用做便可坐享其成。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Benjamin Netanjahu)在川普宣布决定后立刻前往莫斯科便是一个很好的明证。

美国

“山姆大叔”如今对中东能源的需求已大不如前,甚至可以说可有可无。但作为世界第一强国,其利益依然是全球性的。中东是全球地缘热点中的热点,华盛顿不可能作壁上观。

美国与中东之间的地理距离,既是华盛顿的战略优势(战火烧不到自己身上,所以可放开手脚大胆介入),又是战略劣势(客观上限制了对该地区的直接投射,不得不在当地寻找代理人)。这就决定了美国的中东战略永远只会是:寻找盟友,制造乱象,不能让敌友中的任何一方势力过大。

伊朗是中东地区的一流地缘大国,符合美国的“潜在威胁”标准。只不过,奥巴马在位时,美国对伊采取的是“条约制约”策略;而川普决意要做的是“釜底抽薪”,不惜成本对伊朗进行打压。

他的策略很明显:用高压来迫使对方让步。在朝鲜问题上如是,在贸易纠纷中如是,在伊核危机时将依然如是。

中国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中国对能源的需求极大,而且会越来越大;在“一带一路”的国家战略中,中东的位置至关重要,无以替代。因而,该地区出现乱局从根本上说并不符合北京的利益。

中国的唯一优势是,它与中东地区的各方均保持着相对友好的关系。这一点在出现危机时尤为重要:既可以助其在关键时刻成为协调各方利益的“中间人”,又能潜移默化地影响该地区的政情。因此,对中国来说,首先不希望中东地区出现动荡,但如果冲突不可避免,也有从中获益的机会。

欧洲

在当今的国际舞台上,以上三方基于实力均为可以“我行我素”的独立行为者。川普可以任性作为,普京可以尽显霸气,中方可以软硬并举。可是,被视为“世界权力第四极”的欧洲(主要是欧盟)在国际重大问题上却时常显得捉襟见肘。在眼下的伊核危机中,其处境相当尴尬。

它在中东问题上有以下几根软肋:1)它对中东的能源需求很大,有相当的依赖性。2)欧盟的政治一体化尚未完成,决策效率不高。3)自身缺乏足够独立的安全体系,依赖美国控制下的北约。4)德法英(后者已脱欧)这三个领袖国相互掣肘,对外发声相对微弱。5)北大西洋关系越来越脆弱,传统盟友关系正面临极大考验。

美国这次告别《伊核协议》之前,德法英三国的领导人先后访美,一个用“兄弟情”(法国总统马克龙)去感染川普,一个用“务实风”(德国总理默克尔)去影响川普;一个用“铁关系”(英国外相约翰逊)去说服川普。但他们的努力统统付之东流。

欧洲该怎么办?

出于自身安全和经济利益,欧洲必须继续坚持《伊核协议》。中东若乱,能源市场动荡,难民潮再起,恐怖袭击增多,欧洲将成为主要受害者。

但基于上述软肋,欧洲目前处于以下三重尴尬局面中:第一,若要挽救该协议,欧洲就必须给德黑兰以足够的经济好处。第二,若要做到这点,欧洲就必须给自己的企业充分的风险补助或担保,不然很难有企业会因为对伊贸易而放弃自己在美国的利益。第三,支持自己的企业继续对伊贸易,意味着“顶风作业”,将北大西洋盟友关系当做赌注。

川普退出后,欧洲声明将坚持协议,现在的问题是靠什么来坚持?欧洲许诺给伊朗人民经济好处,以换取德黑兰放弃核计划。但“经济好处”需要依靠投资和贸易。面对美国强势的制裁威胁,真正敢冒风险的企业、银行和个人少之又少。时有政界人士抱怨说:政府在海外为本国的企业争取利益,但危难时候,很少有企业会为自己的政府来担当。毕竟生意不是道义,人道不是利润。

回顾历史,《伊核协议》的确来之不易,特别是欧洲人为此付出了许多心血。2003年10月,时任德国外长菲舍尔(Joschka Fischer)与英法两国外长一起共赴德黑兰,开启了这个艰难耗时的项目。他们的继任者也以不同的形式为解决伊核问题做出了很大的努力。

2015年初,当时身为德国外长的施坦因迈尔(Frank-Walter Steinmeier),甚至和他的主要助手们在瑞士洛桑的一家酒店里蹲了整整一周,为之后的《伊核协议》搭好了框架。眼看,十多年为此所付出的所有努力很可能将化为乌有,现已担任德国总统的施坦因迈尔深感失望。日前,他公开承认“和平外交正遭遇沉重的打击”。

他的党内同僚、现任德国外长马斯(Heiko Maas)上任不久便面临这么棘手的外交事件:他一方面重申协议的必要性以及决不放弃的决心,同时紧锣密鼓地筹划在近日内举行一次德法英外长会议,专门研讨如何挽救《伊核协议》。

结语

那么,《伊核协议》真的还有救吗?

德国联邦议会外交委员会主席吕特根(Norbert Röttgen)明确表示了他的悲观态度:“我们实际上对伊朗开不了什么好价。谁在伊朗投资,就会遭到美国的严厉制裁,这是很难补救的”。所以,他预测有关企业会很快减少对伊朗的投入或完全撤离,并对《伊核协议》的未来不抱太大的希望,因为无论是柏林、巴黎还是伦敦,手中几乎没有可打的牌。

欧洲眼下正在走钢丝:一边要应对川普的高压要求,一边要劝说伊朗不要放弃。对此,吕特根说了一句发人深省的话:“这件事再好不过地说明欧洲在外交上已经无助到了何种地步,因而是时候发展我们自己的安全和外交政策了。”

欧洲若真的能把眼下的窘境变为加速政治一体化的动力,世界第四极哪天或许还有出现的希望。但笔者现阶段的观点比吕特根更加悲观:欧盟最终或许还将回归零点,因为欧洲一体化虽然具备文化和宗教基础,但各国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太不相同,已错过了携手共进的历史时机。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

责任编辑:陈轩甫
欧洲 美欧关系 特朗普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美方对俄隐瞒了部分信息?克宫回应

这条中马“一带一路”重点铁路项目 “或延伸至泰国”

国防部表态:中方不会在南海问题上任菲胡来

关于ASML出口管制,荷兰首相在华表态

警惕!“隐秘”的调查暗藏国家安全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