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默:数字摊开,原来最爱台湾农民的是共产党

来源:观察者网

2018-06-19 08:22

雁默

雁默作者

台湾自由撰稿人

【文/ 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雁默】

最近岛内香蕉、凤梨、木瓜等水果因产量过剩或外销欠佳等因素,致使价格崩盘。高雄农民由于不满蔡当局未照顾农民,在自家门口悬挂“民进党不倒,农民不会好”横幅布条。这位农民强调许多同行想法与他一样,认为民进党整天搞政治口水,根本不管农民死活。尤其自赖清德“务实的台独工作者”一说出口,大陆开始拒买“台独凤梨”,农民血本无归。

由于今年以来在民进党票仓的南部地区,屡屡传有民众拉横幅布条怼民进党,台媒吹起了一阵“绿营基层背弃民进党”的风向,好似深绿基层选民松动了,年底选举要变天了的氛围。台湾农渔民一向是民进党铁杆支持者,现在真的醒悟了吗?

我认为这结论说得太早,仍有待观察。农渔民的政治倾向暂放一边,让我们总体检视一下大陆与台湾农渔产业的关系。

大陆是台湾农产品最大出口地区

台湾农产品(农林渔畜)出口至大陆,于2017年突破10亿美元,占总出口的20.7%,创历史新高。马时期两岸友好以来,日本从第一名降为第二名,第三名有时是香港,有时是美国。

从2007年到2017年,10年间台湾整体农产品出口至大陆增长了2.39倍。不含鱼、林、畜品的农耕产品出口增长了7.47倍。谷类及其制品增长33.82倍。水果坚果及相关制品增长27.42倍。茶叶及其制品增长31.8倍。酒类增长10倍。

一向为台湾农产品出口大国的日本,10年间并无明显增长,维持在8-9亿美元之间。香港波动幅度较大,在3-5亿美元之间。所以整体农产品出口成长的动力,就是来自大陆。

在2008年马英九刚执政时,台湾与大陆农产品是逆差约3亿美元,但在马力推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架构协议(ECFA)后,于2013年反转为顺差约2千万美元。去年大陆是台湾农产品进口的第二名,但仅是第一大进口地区美国的28%左右。两岸农产品进出口金额目前大约呈现持平状态。

台湾出口至大陆历年产值,图一

农耕产品是农产品里出口大陆最大宗,占比接近六成,去年为57.2%,产值近六亿美元(见图二)。在近几年具有上亿美元产值的农产品项目为“谷类及其制品”一亿两千五百万美元,“水果坚果及其制品”一亿一千八百万美元,“其他农耕产品”两亿美元,“皮及其制品”一亿美元,“鱼类及其制品”一亿七千四百万美元(见图三)。前三项为农耕产品,第四项为畜产品,第五项为水产品。

以上类别里的主力单项分别是:烘制糕饼、面食、凤梨、莲雾、释迦、石斑鱼活鱼、冷冻鲔鱼、冷冻鲣鱼、冷冻秋刀鱼。

以上单项绝大部分出口是外销至大陆的为:凤梨(去年三千六百万)、莲雾(去年一千两百万)、释迦(去年一千七百万)、石斑鱼活鱼(去年七千三百万)。三项水果出口至大陆占总外销皆为98%左右。石斑鱼则占70.31%。总产值近一亿四千万美元。

必须说明的是,“其他农耕产品”这一大类是属于调理休闲食品,以含糖之非酒精饮料为主,包含各种汽水、调味饮料、茶饮、咖啡饮品等。虽然这是一个成长最强劲的类别,但与农产品原材料的相关性较小,所以不在此文讨论范围。大幅下滑的皮制品状况比较特殊,与本主题无关故也略而不提。

白话说,台湾没有大陆就会垮的农产品就是凤梨、莲雾、释迦、石斑鱼。这些农产品除了释迦的主产地是蓝营票仓台东,其余农产品产地大部分皆为绿营票仓。

经以上说明,农民口中的“台独凤梨”,以及“台独莲雾”“台独石斑鱼”站在什么贸易位置,就都很清楚了。

从总体趋势来看,台湾农产品出口至大陆的产值,在2014年开始升势减缓,反映的不是大陆市场已趋饱和,而是两岸关系趋冷。关键点是,2013年因太阳花学运而遭毁弃的《两岸服务业贸易协定》。

目前尚未可知大陆是否中断了台湾凤梨进口,农民间之所以有“台独凤梨”的耳语传播,是在两岸关系大环境的恶化下,理所当然的推论。但诚实地说,数字并未显示农产品出口大陆遭到政策压抑,所以也难以确知农民是否普遍性地反绿。

农民心里深层的不安,是多方面的。虽然媒体总将病因归诸于农产品货品外销不足,但关键不全然是农产品难以外销,也在于台湾始终没有发展出良好的,跨区域性的农产运销产业。

这就与两岸服贸有直接关连了。

只有一只脚的ECFA

在一般民众的印象里,ECFA是“大陆让利”(或大陆统战)的代名词,但在农产品贸易里并非如此。从2012年开始,即便包含民进党全面执政这两年,在农产品这一项上,两岸贸易金额是持平的,在此之前,台湾进口大陆货品甚至高于台湾出口。

所谓的让利是,我不需要跟你买这东西,但为了展现友好,我还是买了。诚然是有若干农产品属于让利,如台湾曾经一度香蕉滞销,大陆政策性购买以纾困,或是在大陆本来就没有什么消费市场的虱目鱼。然而,双方的大部分农产品贸易,是属于正常的经贸往来,“我有需要,所以跟你买”,“你的产品不错,所以我跟你买”。

其实台湾农产品因ECFA而在大陆零关税的品项虽不少,但真正卖得不错的却不多。以生鲜蔬果为例,凤梨、番荔枝、木瓜、杨桃、番石榴、释迦、芒果、莲雾、梅、李、桃、香蕉、柳橙、柠檬、哈密瓜、火龙果、甘蓝、洋葱、萝卜、结球莴苣、金针菇都是零关税,但除了凤梨、释迦、莲雾、柑橘,其余的贸易量都不算大,香蕉去年甚至只出口3万美元,前年是零。

也就是说,双边贸易还是在市场机制下运作,一直强调大陆让利,会让农渔民误以为只要种下去,结出果就有可能卖到大陆。事实上ECFA的核心概念是互惠,而非单方面让利,绝不是台湾生产了,大陆不抽关税就一定能卖进去的。

台湾农业总产值约170亿美元,出口50亿美元,代表有七成内销,市场也有一定的胃纳量,若大陆哪一个单项农产品一时产量过剩,台湾也可以进行纾困。一个合作双赢的贸易协定,才是双方都乐见的,单方让利不会长久,也不该如此期待。

若要将外销当成重点,则无可避免地要考虑货品贸易之外,与贸易对象更深一层的合作,也就是服贸。货贸是ECFA的一只脚,服贸则是另一只,有了双脚才站得稳,走得长。

岛内农业的问题,主要出在产销失衡,若是服贸顺利通过,可建立跨区域农业产销单位,商业化经营。唯有跨区域的视野,才能对两岸农业产销做精细管理。例如,若今年香蕉在大陆沿海省份或是菲律宾的种植量已经很多了,台湾还需不需要超出内需规模种苗种植?能否辅导农民改种其他农品?这就需要跨经济体的资讯流通,所以必须建立能掌握大区域资讯流的商业模式。

跨区域性农产品产销体系若企业化了,自然不能过度限制域外资金的投入,这就是服贸的重点。反服贸论述对岛内农业过度保护,只会使得台湾农业缺乏国际竞争力。

以石斑鱼为例,2014年是石斑鱼出口至大陆的高峰,出口值近两亿美元。但因养殖技术也同时分享给大陆,提升了大陆本地石斑鱼的质量,以致出口量缩减到2017年的一亿美元。表面上看,好像技术输出反遭其害,但是长远来看,却会刺激业者进步。从去年台湾石斑鱼出口大陆占比仍高达七成看来,大陆的养殖技术进步,也可能扩大了消费市场,又或是,台湾逐渐只卖品质最好的石斑鱼到大陆,止步不前的业者被淘汰了。

良性竞争,汰弱留强,有助于健全市场,也有利于消费者。

结语

据报载,由于香蕉价格崩盘,高雄有水果大盘商出于好心,以高于收购价的价格采购香蕉,以纾解蕉农之困。但由于此举疑似挡了其它盘商的财路,该大盘商被一群人持棍棒殴打。

该大盘商透露,过去都委托中间人以比产地收购价还高的价格,直接向农民购买,但中间人却赚走了差价,农民也没得到好处。所以现在直接在产地设收购场,自己直接向农民采买,但不料却被暴力阻挠。

台湾的蔬果产销,一直存在这种不肖盘商剥削农民的现象,而这些不肖业者,往往也是特定地方政客,甚至政党的金主,这就是为什么产销问题一直无法根治的原因之一。而跨区域的农业产销公司迟迟无法建立,除了因为当前的执政者无法解决外部问题(如两岸或其他地区的FTA),也因为这些特定的利益团体在地方上官商勾结,成了根绝不了的内部问题。

农民总在一种情境里循环,就是一旦产量多了,价格崩了,上至“总统”下至地方“民代”,一字排开在媒体镜头前吃你种的农产,喊两声“农民加油”,再以低价大量收购,让你少赔一点。然后呢?就没有然后了,根本问题不解,农民们就等待着下一次的大失血,大家再出来演一次。

两只脚的ECFA原本是一个解决问题的契机,但国民党话都不会讲,民进党则专门扯谎威胁农民,最后苦的还是坚定支持绿营的农民自己。

最后从外销数字上看,原来最爱台湾农民的是共产党。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

责任编辑:陈轩甫
台湾 服贸协议 两岸服贸协议 水果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看看,这就是美国的警察”

习近平会见布林肯:中美应彼此成就,而不是互相伤害

“宁愿关闭在美业务也不卖”

王毅见布林肯,对美方提出三个“不要”

胜利会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