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默:台湾“新南向”了吗?
来源:观察者网
2018-06-28 09:38
【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雁默】
今年以来,由于两岸重大政治新闻比较多,所以有些经贸变动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在蔡英文声称台湾经济现在是20年来最好,被民众广泛报以嘘声后,两岸经贸与她的新南向有哪些变化值得注意?
6月20日,台“经济部”投审会统计报告出炉,今年1-5月外国投资(不含大陆)台湾1395笔,比去年同期增长10.71%。投资金额为27.9亿美元,较去年减少15.83%。金额减少的主因是去年5月有一项荷兰商注资美光半导体的大型增资案17.6亿美元,比基期较高。台湾“外商直接投资”(FDI)近几年大多维持在每年50亿美元上下的低迷状态,所以今年前五月的投资金额大致维持这个规模。2016年由于两项大型并购案,FDI冲破百亿,这是比较特殊的状况。
图自台媒
前五月新南向国家(注1)来台投资笔数240笔,较去年同期增长6.67%,投资金额约为8千3百万美元,较去年同期增加19.2%。其中,泰国成长比率2342.08%,印度成长比率45.61%,新西兰成长比率44.01%,澳大利亚成长比率21.19%。
相较之下,大陆来台投资约为一亿美元,还高于新南向国家的总和,而且是在层层限制与“重层吓阻”的状况下,比去年同期减少了23.77%。换言之,即便陆资被政治性限制,新南向国家资本被捧在手心,两者来台投资规模还是有段距离的。
从2009年6月底开放陆资来台至今,累计陆资投资金额为20.6亿美元,共计1147笔。香港为33.8亿,日本为39亿,美国为29亿,新加坡22.5亿,英国39.7亿,德国11亿。由于两岸情况特殊,在蔡英文执政后,许多陆资被以“国家安全”为由而挡在门外。两岸经贸资本活力,主要是台商在大陆的投资。
台商在大陆投资规模谜团
去年,大陆商务部公布,截至2017年9月,大陆批准台商投资项目为10.1万笔,实际使用台资660.65亿美元,粗估创造1100万个就业机会,台湾是大陆第二大投资来源地,大陆则是台湾最大投资目的地。
不过,两岸官方统计数据的差距很大,由于基准不同,所造成的差距甚至一方认为投资成长,另一方认为投资减少。根据大陆商务部历年数据,2013年以来,对中国大陆投资前十名的地区,台湾多排名在3-5名之间。而自1991年台商投资合法化开始算起至2017年,台湾方面的估算,总投资金额是1738.3亿美元。
1738.3亿比660亿,悬殊的差距来自于,台湾算法是根据“核准数额”,大陆则是根据“实际投入数额”。而在投资笔数上,台湾核准总数为4.2万多笔,与大陆估算的10万笔也有很大差异,原因是大陆将众多以个人名义在陆投资的小型商号(含个体户)也算进去,而这些个人投资不会在台湾申报。
两岸算法基准不同,使得在大陆的台商数量与资金规模始终是个谜团。对专家学者而言,两岸官方的数据都严重低估了台资规模,各方普遍认为30年来陆续进入大陆的台商肯定超过10万,投资总金额也必然是好几千亿美元。
所以有时大陆商务部在说明台资实际投入数额时,会另外提醒,从第三地转投资大陆的金额也要列入考虑。这些台商为了避税而“借用”的地区包含英属维尔京群岛、开曼群岛、萨摩亚、毛里求斯和巴巴多斯等自由港。
两岸经贸量大,亟待建立同一基准的数据统计。就目前而言,从两边的数据看大趋势还行,但若要从细部推估未来发展与目前的对策,就比较容易流于各说各话。
以下的分析是以台湾官方的数据为基础,与大陆官方数据不同,故而作以上说明(注2)。
台资是否转向?
以台湾历年对外直接投资数据来看,台商投资大陆的总金额一向都超过投资外国的总和,差距最大的2010年,台商投资大陆122亿美元,投资外国的总和仅28亿。在这个高峰之后,2016年开始反转,台商投资外国121亿美元,投资大陆91亿,2017年投资大陆规模再缩减为87亿,为近十年来第三低。
从大陆官方数据来看,虽然金额不同,趋势却一致,可说台湾对大陆投资连续三年负成长,直到去年第四季才回温。投审会表示:大陆投资环境变化,使得台商投资意愿降低,海外布局已由大陆转向其他地区,特别是扩大“南向”。
这话可能说得太满。
台湾今年1-5月对“新南向国家”的投资,笔数增长87.18%,金额减少43.69%,规模为11.7亿美元。大幅成长的地区为印度2.4亿美元(成长16705.81%),马来西亚2700万美元(成长448.53%),越南4.6亿美元(230.28%)。
同期台商投资大陆是35亿美元,为“新南向国家”总和的三倍多。
这个数字实难被理解成“台资已由大陆转向东南亚”,事实上,同期台湾对外国总投资额30亿美元还比投资大陆少。
真实的情况应该是,近三年来台湾对大陆投资降低,肇因为大陆出口减少,而去年第四季台商投资大陆回温,又意味着今年大陆经济将触底反弹。换言之,台湾投资大陆高于投资外国总和的时代可能又回来了。
根据大陆商务部的说法,台商投资大陆的目的已然转变,一是服务业的投资正在成长,二是投资目的由以往的“降低成本出口海外”,转型成“开拓市场,内外销结合”。
观察台湾新南向投资,印尼、菲律宾主要集中在金融保险业,马来西亚、泰国、越南、印度、澳大利亚则集中在制造业。制造业又多为传统产业如纺织、金属制造、汽车零件、纸制品、化学材料制造等,而非高科技制造。以大陆官方的概念来看,目前是处于“降低成本出口海外”的阶段。
换言之,台商投资大陆正处于“资本目的升级”,投资东南亚则是“低成本目的”,两者非但在金额上不能相比,本质上也已不同。台资西进的大趋势,看起来并未因新南向而改变。
两岸经贸的阴霾
台媒《经济日报》与上海社会科学院共同主办的“第五届两岸自由贸易论坛”在六月中于台北举行。上海社会科学院的学者朱平芳发布了这一次的“两岸产业关联指数”,并提出了看法。
朱平芳认为,台商对大陆的直接投资会步入上升的通道,但未来两岸投资互动的质变关键,在于台湾对陆资的开放程度。不过,在民进党执政下,这方面就不用多想了。据台媒报导,某台湾人士想找资金投入地下污水道建设,因利润低,只有陆资愿意亲情赞助,结果被相关单位以“国家安全”为由拒绝。该人士愤然质疑:“陆资投资台湾地下污水道,解放军会爬上来?”
“两岸产业关联指数”主要反映两岸经贸发展现状和预测趋势,分别从产业偕同、贸易依存、投资互动、人员往来四个方面,以及八个细目指标分析。总的来说,两岸产业结构的相似度不断提升,但产业合作升级遭到一定的挫折,台湾对大陆先进制造业和高端服务业的优势正在衰减。这个信号表现在台商对大陆先进制造业和高端服务业的投资额及其占比双双下降。
再者,台湾对大陆货物贸易的依存度增加至历史新高,反观大陆对台湾的货物贸易依存度下降。另外,在人员往来指标上,陆客缩减,台湾又严审大陆人士赴台,严重阻碍了两岸产业关联指数的发展,使得这次的指数出现10%的快速下滑。
以上论述,看起来有点悲观,然而如果深入观察新南向的资本标的,会发现台湾的南向投资,产业结构的相似度低,产业合作更谈不上升级。而蔡当局刻意以免签大量引入东南亚观光客,岛内观光业却因其消费动能不足,而意兴阑珊,所以人员往来的意义也不大。相比之下,大陆还有惠台措施能吸引岛内人才与资金,这些条件都不是南向国家能比的。
台湾高雄六合夜市(图/视觉中国)
两岸经贸的阴霾来自于岛内政治,我不认为这个困境会持续很久,就算蔡英文能执政八年,只要大陆经济状况持续上升,资金是不会坐等政治变天的。
结语
在中美贸易战下,台湾经济主力的电子业正处于一个分歧点。大陆与美国非常明显地向短链经济发展,尽可能地降低对外的依赖,所以台商可能被迫要选择投入对岸,或美国的短链,甚至必须考虑两边押宝。
“两岸产业关联指数”提供了一个线索,就是台商的产业升级到底是要投入大陆的先进制造业与高端服务业,还是投入美国?
在这个大趋势下,南向国家恐怕不会是台商主要考量的地区。但是也不能排除为了关税问题,而迁厂至东南亚,其结果端视大陆对美国压迫的因应。
中美贸易战对台湾而言祸福难料,以目前两岸经贸高度依存的现状,美国不见得会在高科技层面,将台湾与大陆视为两个不同的主体。美国不轻易销售高科技武器给台湾,就是对“两岸一家人”的疑虑。
阴晴不定的特朗普,为全球都投下了不确定的因子,今年台商对大陆的投资笔数、金额与项目则是观察重点。相比于南向投资,台商在去年投资美国已然翻倍成长(8.3亿美元),今年1-5月这个趋势不变(成长率102.94%)。
无论如何,中美贸易战有可能意外地让蔡英文的新南向幻梦成真。只是,被美国施加关税惩罚的岛内钢铁业,已经被逼到美国投资,而不是往东南亚迁厂。所以一切都还说不准。
注释:
1.主要新南向地区:泰国、印度、新西兰、澳大利亚、马来西亚、印尼、菲律宾、新加坡、越南。
2. 一般学界的数据,台湾近年投资大陆的金额分别为2008年19亿美元,2009年66亿,2010年67亿,2011年67亿,2012年62亿,2013年52亿,2014年52亿,2015年44亿,2016年36亿。
大陆商务部的数据则为:2008年19亿美元,2009年18.8亿,2010年24.8亿,2011年21.8亿,2012年28.5亿,2013年20.9亿,2014年20.2亿,2015年15.4亿,2016年19.6亿,2017年17.7亿。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