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默:政治算计下的“一个城市,两个人间”

来源:观察者网

2018-07-08 08:33

雁默

雁默作者

台湾自由撰稿人

【文/ 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雁默】

一个城市的没落,原因可能是赖以维生的产业萧条,或者是另一个邻近新城市的兴起,通常脱离不了经济因素,跌为台湾第三大城市的高雄市就是如此。这个民进党执政超过20年的城市,还有一个凸显其破败的重要观察面向: 行政区重划。

台湾现在所谓的“六都”,来自于马英九执政时期的行政区重划政策。高雄市原本就是“直辖市”,在行政区重划里,将原高雄市(简称原高市)与原高雄县(简称原高县)合并成一个幅员人口更大的城市。政策初衷是让城市的行政与财政独立,让城市发挥区域火车头的作用,提高竞争力,缓和区域发展失衡的问题。

由于行政区重划直接牵涉到地方政治结构与利益,问题相当复杂,在此我们先将题目限缩在高雄县市合并的具体问题,看一个城市,两个人间。为求简单明了,我用几个关键字来引导内容。

八年与五亿

高雄市六龟区某山区道路于2009年遭风灾土石流所毁坏,至今八年,市府尚未修复完成。由于直接切断了前往温泉观光区的路以及农作物运输干道,所以当地业者与居民八年来都积极恳求市府修路,但诉求未果。这可不是一般乡间,而是台湾大都会,何以一条路修八年修不好?

市府的回答是,此山区地质脆弱,修复工程设计复杂,需要的资金庞大,但多年请求“中央”在工程技术与资金上提供协助未果。

五亿新台币是大钱吗?高雄县市已合并,公务人员与预算都已大幅增加,为何还要向“中央”要钱?同样一个高雄市府与市长,“中央”与地方合作投资超过300亿的资金打造一个多功能经贸园区,怎么修一条山路八年修不好,原因还是太贵?再者,高雄市举债了2500亿,却为了区区5亿向“中央”要钱?

19倍与2倍

原高县的幅员面积大约是原高市的19倍,但原高县人口126万,原高市人口151万,一个地广人稀,一个人口稠密。另外,原高县能分配到的预算31.4亿,原高市则为16.6亿,一个幅员超过19倍的地区,预算只有2倍。也就是说,即便县市合并成一个大城市,在高雄市内仍有市区与乡间之分。

前面所提的多功能经贸园区,是高雄市最重大的经济建设,但地理位置仍在原高市而非辽阔19倍的原高县。无论此经贸区设置于原高市的理由为何,其结果当然会使得原高市与原高县的差距拉大,违背了县市合并的初衷。

如此我们可大约明白为何一条山区公路修八年修不好,五亿也算大钱,因为它位于预算分配远小于原高市的原高县。六龟居民直接了当地告诉媒体,他们几个社区的选票数量加起来还远不如原高市里的一个“社区”,所以市府不会积极处理问题,预算也不能相比。

原高县的六龟区年度预算只有一亿六千万,原高市的三民区2亿4千万,小港区3亿1千万。人口虽不能相比,幅员却是好几倍。而这只是高雄市行政区发展不均的其中一个缩影。前高雄县长杨秋兴直言,高雄市政府没有把资源分配给原高县地区,因为人少票少,以选票考量市政建设。

20个与1个

高雄市不但经济发展各区落差大,攸关居民基本生活需求的资源落差也很大。以医疗条件为例,原高市某区大型医院有50种门诊科目,20位医师。六龟区卫生所则只有5种门诊科目与一位常驻医师。

一位医师,在偏乡可能一天只能门诊五位居民,在市区一天门诊五十位,所以在医疗资源的分配上必然不均。偏乡常驻医师不是每天都在,在辽阔的行政区里居民看诊的交通时间本来就比市区长,道路中断则又延长了往返医院的时间,有老年居民对媒体说,看个医生通常要花一天时间。

这原本是城市与乡村的基本差距,但我们在讨论的可是城市内部的事,而非城乡差距。

1800亿与0

充满争议的前瞻计划里的轨道基础建设,高雄市拿到全台最多的预算1800亿,所规划的轨道绝大部分在原高市行政区内。所以,城市里的偏乡,医师还是一个,居民往返医院还是要一整天。同样是高雄市民,有的地方可享受1800亿的捷运,有的地方修公路连5亿都拿不出来。

医疗资源差距大,教育资源差距也大,在城市里的“乡下孩子”,永远输在起跑点。媒体访问两个地区的小学生,市区孩子的梦想是做程式设计师,旅游节目主持人,偏乡孩子的梦想是运动员,美发师。虽然职业无贵贱,但同样都是高雄市的孩子,梦想却两极。

重点是,原高县年轻人多外移,跑到原高市找工作机会却发现,这里的年轻人也在外移。

直到媒体深入高雄曝光了差距,高雄市府才出来粉饰:高雄基础建设在原高县与原高市的比例是6:4,很用心在弭平城乡差距。至于那五亿的山区路.......还在向“中央”讨钱。

为何大家都要抢升级“直辖市”?

全世界发达经济体都没有像台湾这样,小小几分地搞六个大都会,连大陆都只有四个。其实,马英九原来的计划,是3都15县,只将台北县市合并,高雄县市合并,台中县市合并升格。但当时台北市,台北县,台中市都是国民党执政,民进党吵闹不休要争绿营县市升格,在马英九妥协下最后才变成六都。

为什么要抢升格?因为一般县市与“直辖市”在财政,人事职等,举债空间,公务员编制及权限上落差很大。简单讲,抢升格就是抢钱,抢粮,抢人。

“直辖市”与一般县市的差距在于:

1. “直辖市”市长可参与“中央行政院会”,等于是“内阁”成员,一般县市首长不行。

2. “直辖市”市长以下的一级主管,职等都比一般县市同职位的公职高,也就是薪水与权力较大。

3. “直辖市”的公务员编制增加约2000人,但原来的乡镇编制并没有精简,等于多养了很多公务员,意味着城市的人事成本激增。

4. “直辖市”能分到的“中央”预算更多。

5. 原来民选的乡镇市长,升格“直辖市”后变成市府官派的区长,意味着更容易掌控选举桩脚。

6. “直辖市”的举债上限更高,意味着市府若财政处理不好,市民可能要背更多债务。

故而在讨论县市合并升格的当时,舆论多预测此政策将衍生诸侯割据的局面,抗衡“中央”。后来的发展也的确如此。

这是马英九诸多政策里的重大错误,因为当大家都抢升格的时候,没升格的县市只会与“直辖市”差距更大。“直辖市”的扩大,形同地方诸侯,又使得“中央”更难管理地方,势力大增的地方首长得以利用政治筹码,威逼“中央”释出更多资源,与政治妥协。

于是,马英九养出了民进党的“储君”赖清德、镇党之宝陈菊,以及诸多台独中生代,并在2014年后,大幅铲除了国民党的地方根基。

其实当时舆论有很多反对城市升格的分析,但是两个政党基于各自的政治算计,少见地合作推动了这项政策。台北县由于独立升格,没有与台北市合并,问题较少。台中县市合并,由于资源分配勉强还算公平,城市经济也做得不错,所以问题也不大。但是南部的台南县市与高雄县市合并,问题就很大,因为这两个地方的城市资源投入,多倾向于能获取选票的门面工程。市民觉得市容变好了,收入却没增加。

扩大城市为何没有加速进步?

政党间因“直辖市”首长的党派立场,而衍生的政治消长问题,倒不是民众最需要关心的。我们必须追究的是,为何扩大城市规模,却没有加速进步?城市内的“城乡差距”依旧?

如果制度是官派地方首长,那么地方官权力财力的扩大,意味着政治责任也得随之提高,做不好就要被换掉。但台湾的制度是民选地方首长,故而地方官势力变大,只需要将多数资源投入选票较多的地区,连任机会就大(这就叫做政策买票),做不好也可能长久执政。陈菊,就是活生生的例子。

即便不考虑选票,纯从经济面来看高雄市的发展,此地无疑是要靠工业维持城市发展的地方,但原高县几乎都是农业区,投入基础建设的回收效益比较低,故而还是要回头让属于工业区的原高市来养比它大19倍的原高县。

原高市在1980年代是靠着高雄港与加工出口业发展的富有城市,但后来大陆沿海港口兴起,加工出口业外移,民进党执政20年没有相应的经济对策,所以没落至今。马英九时期,陈菊前往大陆推销的是农产品,高雄市还靠大量的陆客观光财,尚不足以填满她的“面子工程”所造成的财务黑洞。

这些面子工程明显是要打造一个文化观光都市,偏偏民进党夺了权之后,两岸关系恶化,斩断了最多金的陆客来源,使得此城市骤然消失了一大财源。而前债都还没解决,观光业就停摆,连原高市都极速面临萧条,哪还谈得上养原高县呢?

相较之下,原台中县本来就是工业区,所以城市经济还能维持正常运作,并吸收了大量的高雄市劳工。至于台南市,就与高雄市处境类似,连小小的虱目鱼产业都不保。

对比于陈菊、赖清德在政治上的扶摇直上,他们所治理多年的城市,却破败得很难堪,可见八年前政治算计下争取的城市升格,形同夺民财以垫高政治身价。

所以国民党参选人韩国瑜说“高雄又老又穷”,逼哭了不少高雄市民。

结语

城市升格的基础,用常识想也知道是在于经济发展,台湾内需市场太小,大都会区要有竞争力,都得靠对外贸易。高雄市的主要问题在于,大部分的投资都还没得到实质的进帐,就贸然与原高县合并,最后原高县没有得到任何好处,原高市还在不知道厂商来源的情形下,做庞大的基础建设,变成一个不知道何时能填满的财务黑洞。

幅员愈广大的地区,问题愈多,管理也愈复杂,若按照高雄市府的说法,原高县得到六成的建设资源,整个高雄市还如此破败,是否显示原高县拖累了原高市的发展?2500亿的举债,又倒底有几成分到了原高县?

那个高呼“九二无共识”的陈菊,权倾朝野,她在高雄市的部属现在许多都盘踞于“中央”,成为当朝新贵。

那断了八年未能修复的“直辖市”道路,足堪为台湾在选举民主下沉沦的铁证。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责任编辑:陈轩甫
高雄 台湾 台湾选举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明年开工!越南总理:确保中越铁路顺利对接

“若我们曾抱一丝幻想,中国半导体发展不会如此迅猛”

《心智对话》直播:世界科创的旧中心与新势力

12年造20公里,这条日本承建的越南地铁终于投运

沙利文放话:特朗普跟中国谈不成“大买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