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燃冰前景美好,但还有一项制约因素

来源:观察者网

2017-05-20 13:21

王宇波

王宇波作者

观察员

【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王宇波】

5月18日,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在南海宣布,我国正在南海北部神狐海域进行的可燃冰试采获得成功,这也标志着我国成为全球第一个实现了在海域可燃冰试开采中获得连续稳定产气的国家。随后,新华社受权发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对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试采成功的贺电》。

笔者在看到这则新闻时的第一反应是,能量晶体。因为可燃冰具有极高的能量密度,让笔者想起来星际争霸中的资源之一:能量晶体。不过实际上可燃冰的实际外貌并没有能量晶体那么高大上,甚至说是“土不拉几”的。

可燃冰固体状态

第二反应则是,通常来说作为一项科研成果,能够收到来自国务院发来的贺电,那说明这项成果对于整个国家来说,都具有极大的意义。

那么意义在哪呢?

2015年世界主要能源消费比例

首先从世界能源消费格局来看,天然气消费已经占到全球能源消费总量的约25%。我国由于传统能源结构延续的问题,煤炭消费依然占到大头,2015年的数据是差不多63%,作为同样是一次性能源又相对清洁的天然气,消费占比只有5.9%。探寻下这些天然气的消费结构,居民用气占到21.5%,车辆用气占比也在20%左右,而工业和化工用气则占据约40%的比例,剩下约18%则是发电用气。

2015年中国能源消费种类占比中,煤炭消费占比达63%

以最终能源消费方式来说,发电是所有能源消费的最大头,这其中煤电的用量占比和总体能源消费比例基本接近,天然气在电力能源中的占比相比能源消费总比例则是腰斩近一半,仅有不到4%的用量。究其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气价。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在这两年煤炭的行情下,上海某火电厂在使用从东南亚进口低价优质煤炭的情况下,发电成本仅1毛有余。因此在上网电价不超过3毛5的情况下,电厂依然能保证良好的运作和营收状况,用时下网络流行的话语来说,那真的是美滋滋。

天然气发电就没有这么“美滋滋”了,以2014年的数据为准,我国进口液化天然气的价格约为11美元/Mbtu,折合到每立方米人民币价格约为2.3元。在假设电厂使用超过百分之五十热效率的先进发电机组的情况下,每度电的净发电成本至少为7毛钱,如果把厂用电、人力开销、设备折旧损耗等各种附加成本计算在内,每度电的成本要更高。也难怪有电力行业的从业人员向笔者吐槽,调峰用的天然气发电厂,不开机是赚钱的,因为有国家补贴,开机了,那钱就像水一样在往外流,有补贴也止不住。

为什么会这样?

一则,是进口天然气和液化天然气价格本身价格较高,二则,我国的天然气源中心大多远离消费中心。无论是哪个原因,都会造成天然气使用成本的上涨。

由于我国天然气产地大多集中在西部地区,主要是新疆塔里木盆地等,即便是有西气东输工程的情况下,东部沿海的用气成本也远高于西部,因为长距离运气本来就是一件成本不低的事情

所谓中国的能源消费中心,自然是指东南沿海发达地区,细究的话无外乎以北上广为中心的珠三角、长三角和京津冀地区。从城市燃气价格阶梯结构图上可以看到,靠近气源的西部地区气价远低于东部沿海。

可以看到,天然气运输、引进发展趋势都是围绕着东南沿海消费中心做工作的

调整能源结构一直是我国能源战略的核心内容之一,这里的结构调整,既有降低煤炭用量的种类调整,也有提高能源自给率的战略性调整。

现在让我们回到这次的新闻上来,可燃冰在我国储量集中的地区为南海和青海,考虑到靠近消费中心降低运输成本和难度,南海的可燃冰显然比青海更值得先行开发。

仅以此次试开采成功的神狐海域为例,可燃冰储量约为194亿立方米,折合成天然气约3万亿立方米,要知道世界上最大的乌连戈伊气田,也仅有8万亿立方米。如果把范围稍稍放大到整个广东沿海海域,可燃冰储量折合成天然气之后将会超过16万亿立方米,这已经是两个乌连戈伊气田的储量了。当我们把眼光放到整个南海的储量上,再加上能源安全战略的一把大剑,如果有宵小试图来分食这块蛋糕,想必是没有什么好下场的。

西气东输管道示意图

因此可燃冰从储量前景考虑,万分美好。

那么,决定可燃冰是否真的有美好前景的,笔者认为就只有一个因素了:气价。

从目前公布的新闻消息中,并没有关于可燃冰开采成本和价格上的任何细节,唯一能知道的是在超过一周的连续出气过程中,日产量最高达到过3.5万立方米天然气。而日均出气量超过1万立方米,考虑到可燃冰向气态转换过程中可能存在的不稳定性,出气量出现浮动是正常的。如果这样的产量要拿来大规模量产并且商用化,说少也不少,说多的话,可能还无法带来天然气价格的巨大变化,或者仅仅是能保证开采平台本身的不亏本而已。

需要注意的是,此次超过一周的连续出气,天然气最终的都是通过燃烧喷口进行了消耗。而且与常见天然气平台直接进行喷口燃烧不同的是,此次试开采平台在燃烧天然气的同时还进行了喷水隔离。

当然最终决定天然气气价的不只有开采用硬件设施的成本,可燃冰的可开采储量更加重要。在探明储量巨大的前提下,可开采储量又回过头来涉及到相关技术的开发,既然有了现阶段的突破,后续的进一步发展想必也是可以期待的。

从全局考虑,我国面临的能源局势是越来越严峻的,除了煤炭之外的其他一次性化石燃料的进口比例是一年比一年高,远景资源量超过1000亿吨油当量的可燃冰对于中国紧张的能源局势来说,不可谓不是一支巨大的强心剂。

即便是煤炭后续继续维持低价,继续占据电力能源大头,未来大规模开采可燃冰后产出的天然气仍旧可以作为替代汽油/柴油的能源,在运输行业中发挥作用。其实相比我们日常开的家用车用汽油,重卡使用的柴油在我国一直处于比较紧张的供需状态。如果可燃冰的天然气价格能够满足大规模替代柴油应用到重卡上,岂不“美滋滋”?

在昨天新闻出来后,一些中石油、中石化的朋友就告诉笔者,他们太高兴了,是真的高兴。在现在油气销售萎靡的环境下这算是一个大大的强心剂,无论是上游,中游还是下游。“在勘探和配套被国外“欺压”多年,可燃冰这事,总算是出了一口气。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

责任编辑:王宇波
可燃冰 天然气 能源 能源战略 清洁能源 能源结构 能源供应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习近平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西部大开发座谈会

种地要先交钱?官方再通报:镇党委副书记被免

习近平:为基层减负要明确权责,不能什么事都压给基层

驻美大使谢锋:中国不是雅典,也不是斯巴达

王毅会见柬埔寨首相洪玛奈:中国永远是最坚定的依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