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二:七夕与“中国情人节”二三事

来源:观察者网

2017-08-28 15:42

在二

在二作者

咱来聊些“有趣”的事儿

【文/ 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在二】

你单,或者不单,七夕就在今日,不早不晚。

玫瑰夹杂着戒指、360度展示“连体”合照、带上文案走肾又走心的杜老师……有所属者忙着(秀)恩爱;鲜花躺在垃圾桶边、巧克力盒中藏着分手信条、拆cp恶作剧推陈出新……单身狗们在网上咆哮。

还是一样的配方,还是熟悉的味道。

在这一如既往的画风中,咱一如既往地“泼瓢冷水”——若依传统习俗,七夕真算不上“中国情人节”啊……

google首页今天的logo样式,可以说是非常七夕了

七夕,女乞巧,男拜魁星

七夕,又名“乞巧节”、“女儿节”,顾名思义,乞求心灵手巧,是女子的节日。

小农社会男耕女织,针黹一事是女子生活必备技能之一。手工若是出挑,家人也爱告知红娘,作加分项。织女从最早有记载的的“维天有汉,监亦有光。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报章。彼牵牛,不以服箱。”(先秦《诗经·小雅·大东》)逐渐人格化成“天女也,主果蓏,丝帛珍宝。”(汉《史记·天官书》),再有汉代牛郎织女这一“凄美爱情故事”加持,自然而然成为民间信仰的纺织大神。

七夕节源于汉代,那时起,七夕就有各式庆祝仪式。如东晋葛洪所撰《西京杂记》有言:“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妇女对月迎风穿针,穿进了算是得巧。这一形式成为后来乞巧风俗的滥觞。

南朝梁代宗懔所著的《荆楚岁时记》也有记载:“是夕,人家妇女结采缕,穿七孔针,或陈几筵酒脯瓜果于庭中以乞巧。有喜子网于瓜上。则以为符应。”七夕晚,妇女们会将一只红色喜蛛放入小盒里,第二日开盖查看,依据网的疏密或圆正来预示手巧程度。这一习俗有个名儿,“喜蛛应巧”。

宗懔在书中也提及时人的献祭物品。那时“陈几筵酒脯瓜果”,而随着历史发展,香案上多了胭脂水粉等他物,现在广东、香港地区过“七姐诞”,甚至会摆上SK-II、时尚手包等物什……不得不“哈哈”,俗随时变真是个有趣的过程。

这年头全国各地仍留有乞巧习俗,仪式上略有差别,但妇女们心理相似。至于和“情人”相关的事宜,查询文献记载,也就是祭拜时可能会顺求良缘,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七夕这日,女子乞巧,男子也有自己的活动。古人认为“魁星主文事”,与科举功名密切相关(中状元即称“一举夺魁”、“大魁天下”),因此士子对魁星甚是崇拜。农历七夕又逢“魁星生日”,是以这日,各地士子会在家中或前往魁星庙“拜魁星”,求能金榜题名。

怎就成了“中国情人节”?

要有“情人节”,总得让男女在一起啊,特别是宋代理学兴起之后,大家闺秀已少有机会在人前抛头露面,七夕不造点机会,更待何时?

可翻来找去,这七夕只有女乞巧、男拜魁分开过的传统,并没有男女集体活动的大场面。

虽然说有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保底”,但和声势浩大、过节者众的“当代七夕情人节”相比,总归差了点意思。“七夕”究竟何时与“情人”搭上关系?

笔者才疏学浅,目前只考证上溯至……新千年之后!将七夕与情人节挂钩,恐怕只是商家的营销手段,而这商家,便是红豆集团。

红豆,作为植物,又名相思子,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代表相思信物。“劝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等诗句近家喻户晓。红豆集团将传统文化中的两大“情”结合在一起,又安上“弘扬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名义以契合中国社会主旋律,运作手段可谓高明。

截自红豆集团官网页面

话又说回来,“七夕情人节”这一概念由红豆集团提出,但被广为接受,还得靠多方因素推动。其中一点,便是中国民众对传统文化的逐渐重视。

2005年,韩国申报的江陵端午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确定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这事成了国内许多民众一直以来的心头刺,但也让人顿生危机感,意识到传统文化、传统习俗的保护问题已迫在眉睫。2008年,国务院规定每年清明、端午、中秋各放假一天,传统节日借此强势回归民众视野。

不过,传统节日多得很,重阳节、腊八节等和七夕一样都是连假都没得放的,为何后者更受大众关注?

除了商家炒作、媒体推波助澜,估计也与“中国情人节”定位不无关系。民众大多听闻、体验过2月14日西方情人节,本来“群众基础”就比较好,正遇上爱国情绪日趋显著,对传统文化的自信逐年提升,一看商家媒体联合炒热七夕,才渐以过传统节日为荣。“过啥洋节,情人节,咱中国也有”,“七夕情人节”就这么广为人知了。

“真·中国情人节”应为上巳节

过所谓的“七夕情人节”,除了单身狗在咆哮,一些较真的民俗学家、历史学家等学者也有众多不满——真要定“中国情人节”,元宵比七夕更合适啊!相比在家“卧看牵牛织女星”,元宵节那日男男女女可是有真·接触机会的,借外出观花灯、猜灯谜邂逅良人,明显实际多了……

其实,要较起真来,有一在汉族地区或已消失的传统节日可能比元宵节更接近“情人节”的概念,那便是三月三上巳节。

上巳节在春秋时期便已流行开来,原定于农历三月第一个巳日。是日,古人会举行“袚除畔浴”仪式,除凶去垢,祈祷健康。

《诗经·郑风·溱洧》有载:“溱与洧,方涣涣兮。士与女,方秉蕑兮。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洧之外,洵訏且乐。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勺药。”

简单理解,就是春暖花开,万物复苏,又到了交偶的季节(此处耳边响起赵忠祥老师的声音)!男女手持兰草,邀约同游,嬉笑逗弄,临别前再互赠芍药,以表倾慕。今人将上巳节视为“中国情人节”,也多是因古时这一奔放大胆的交友方式。

因三月上巳节多逢三月初三,所以到了魏晋,上巳节便固定为三月三。此外,习俗也随时间变化。《论语》中曾点言志:“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王羲之在《兰亭集序》里描述的曲水流觞,皆是那时流行的过节方式。

宋以后,男女大防更是难违,上巳风俗由此式微。至近现代,汉族地区已少见相关仪式,但西南地区白、瑶、黎、壮、畲等少数民族仍留有一些风俗。如1985年,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将“三月三”定为文化艺术节。这一天,壮族民众会制作五色糯饭、染红彩蛋等,以未婚男女为主的歌手会在歌圩场对歌交情,对歌对上眼了,互赠信物,以作定情。

听着挺好玩,然而,前几日我向一广西少数民族朋友求证,问“你过三月三吗?”她迅速回了句:“这年头,谁还通过对歌找情人啊?!”呃……我竟无言以对。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

责任编辑:韩京霏
七夕 情人节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布林肯来华谈的怎么样?是否不虚此行?

“看看,这就是美国的警察”

习近平会见布林肯:中美应彼此成就,而不是互相伤害

“宁愿关闭在美业务也不卖”

王毅见布林肯,对美方提出三个“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