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红力:国企民企无所谓进退,只有共赢

来源:观察者网

2015-03-08 08:39

张红力

张红力作者

全国政协委员

政协讨论有人提出国有银行是弱势群体,引发了一系列激烈争论。结论倒在其次,讨论本身是件好事。我一直觉得,只有厘清“国进民退”、“国退民进”等概念,对舆论广泛质疑的热点问题作出公正客观的回应,才能真正树立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和中国企业全面进步所真正需要的市场价值观。在我看来,国还是民,孰进孰退,这不是一个取舍问题,只有站在全球竞争和国家利益的大格局,才能认识到共进退的真意;进退之间,谁是弱势,这不是一个是非问题,只有保有强者心态和共赢意识,才能领悟到中国梦的真谛。

所谓的“国进民退”本身就是个伪命题。

现今所谓“国进民退”的由来基本上是近十年来中国国企快速发展。但与此同时,中国的民营企业发展状况也是蒸蒸日上,据国家2014公布的数据,民企的产值已经超过达到生产总值的60%以上,提供了全国80%的就业岗位,上缴的税收约为国家税收总额的50%。值得一说的是,2001年我国正式加入世贸组织,曾有人预言,中国的企业会遭受重大打击,国企则会消失。事实证明,在愈加激烈的市场化环境下,中国特有的商业战略和智慧发生了作用,国企一度起到了市场中“锚”的作用,同时,又为国家进一步发展民营企业争取了时间和市场空间。在这种相互带动下,市场化进程一步步推进,国民经济布局结构在稳定中逐渐转变,截至2013年,39个工业行业中国有企业产值占比超过50%的只有6个,有18个行业的占比已经降至10%以下;国有资本更多地向关系国民经济命脉和国家安全的行业和领域集中。

由此可见,“国进民退”如果指的是国企与民企的关系,不但本身就是个伪命题,而且也对于市场发展的想象过于单纯,几乎以为市场是一只固定大小的密封盒子,大家都在里面零和博弈,你所失必是我所得。这有点坐井观天的意思。事实上,天地很广阔,我们进行的,是市场之争,也就是盒子与盒子的竞争。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下,全球竞争才是我们面临的生死关键,因为国际市场才会在攫取利润的同时砍杀你的就业机会和就业收益。所以,盒子里进行的,完全可以是个双赢游戏,因为我们的目的,是共同将市场扩大。而且,对于当今的中国来说,这个扩展还远未完成,企业更需要的,是齐头并进,甚至在国家资本和资源方面,国企或民企都可以当仁不让的充分利用,为自己在国际市场上占据高地助力。毕竟像美国这样的国家,虽然一直对此进行谴责,但也是一样用国家安全等理由干着同样的事情。

那么“国进民退”这事儿是不存在了?当然不是。这就要追本溯源,为什么会有这种声音的出现呢?是源于人们对于市场管控的反感,和对于市场竞争的同情。因此,“国”的真正面目是国家行政干预,而“民”则是市场,包括了国企和民企。国家行政干预在经济发展的初期的确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这在各国经济发展史中也都可见到。在我国,“被发展”的其实也不仅仅是国企,当今的许多成功民企也是脱胎和得益于国有或集体企业的市场化改革。但当市场开始迈向成熟,行政干预则很容易变成掣肘。最显而易见的是垄断。这个问题已经得到了比较充分的讨论和重视。对于保障国家安全的前提下进行市场化我非常同意,尤其是将一些所谓的“审批权”集中在少数部门或人员受伤造成的寻租、腐败,给了市场很大伤害,也带给国家很大损失。国家也正是在稳步推进简政放权。

简政放权,更好地发挥“两只手”的综合作用,并不能只做“存量调整”,即减少所谓“不好”的、抑制性的行政干预,还要做“结构优化”,即减少刺激性政策对资源配置的扭曲效应。也就是说,行政干预最大的问题往往不是“做多坏人”,而是“做错好人”,是对企业的不恰当支持。这怎么说?

首先,这种支持并不全面顾及市场发展。还是来说说垄断。垄断并不只存在于行政干预,私有化不但不能消除垄断,由于企业逐利的天性,还会不断追逐规模效应和垄断目标。其对社会责任的担负却更缺乏自觉性。而且仅从商业角度讲,这无可厚非。我国目前除了少数战略性设计国家安全的行业,实际上已经都在形成或者已经形成完全竞争的市场,在一些行业的民营企业,已经在逐渐形成或者争夺垄断地位了。而我国对于大型企业的鼓励和对于真正商业垄断的缺乏了解,使得这方面的意识、法规都非常薄弱甚至空缺,对即将到来的真正市场垄断危机可以说毫无知觉和准备。

其次,这种支持往往伤害了市场公平。行政力量往往着眼于税收、就业、增长率等因素,也的确希望企业,尤其是大型企业的长足发展。然而,这种热望为企业大开绿灯的同时,也会因罔顾市场规律而打破市场平衡。比如前段时间的光伏产业,某些企业的成长就伴随着行政力量的大力扶持,致使其膨胀完全超过了应有的市场发展程度,而政府部门的过甚介入使自己也陷入了商业纠纷和信用困境之中。这种例子不胜枚举,其对市场公平的伤害最终都会反噬,造成企业或早或晚的危机。

再者,这种支持甚至可能牺牲真正的弱势群体。在著名的工商总局与某企业的对战中,工商部门的叫屈,说自己为企业解决了多少消费者投诉的问题,让舆论哗然。作为国家商业监察的部门,却不能够有效监察,反而为企业的不当行为备书,让真正的弱势者——普通人情何以堪。

国企当然是最直接受行政干预影响的,因此感触也最深。我不想说国企是不是弱势这种话。只不过,如果按照某位企业家形容的“国企是亲儿子”,政府一定是拿出恨铁不成钢的心气儿,棍棒底下出孝子的狠劲儿,立志要做大公无私表率的面子观,来当家长的。如果说行政对民企是支持来促进,对国企就基本上是用鞭策来管理。

我无意对民企和富豪们指指点点,他们都有过人之能,所取得成就值得钦佩。我只是想指出,企业都是企业,企业也就是企业,在市场中摸爬滚打是应有之义,互相攻讦则难免失于“坐井”之眼量。当今中国,正处于“三期叠加”之新常态,正面临国际利益博弈白热化之大挑战,非要在“国”与“民”的孰进孰退上论个对错、争个高低未免失之短视,“国”“民”携手,共谋创新创业,最大化国家利益,实现共赢发展,力促中国梦的追梦、圆梦,才是真正的政治家和企业家所应有的大眼光、大胸怀和大格局。

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特有的发展轨迹,这是历史和社会沿革造成的,我们应当高兴中国的市场经过许多明流暗礁,走到今天,这和国企、民企在市场中不断共生互补是分不开的。在共建市场的过程中,市场格局会不断调整,但我们着眼的,是整个市场的共建和开拓,我们的竞争对手是全球企业和全球市场,我们的整体竞争力还远远没有能够跟上发达国家,我们的市场空间不是太小而需要绞杀一些企业,而是还亟待更多更好的企业来充盈。在以开拓进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时代,我们需要的是“全球视野”和“强者心态”,与其着眼于争辩谁是弱者、谁应得到更多关切,不若将创新思维、创业大志进行到底,在全球市场争取更大的机会和更多的可能。当然,无时无刻,在面向全球、不分“国”或“民”的利益竞争中,国家永远是我们的坚强后盾,行政之手要适时而退,让市场不断进步,让企业不断做强,让人民更加富裕,是为“国退民进”。

责任编辑:李亢
国企 妖魔化国企 中国企业 国企改革 国企备忘录 国企改制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宁愿关闭在美业务也不卖”

王毅见布林肯,对美方提出三个“不要”

胜利会师!

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船发射取得圆满成功

“准备好为同志们挺身而出了吗?”“Y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