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遂新:抗战五十年——兼论台湾在中国抗战史叙述中的地位

来源:观察者网

2017-02-02 08:31

张遂新

张遂新作者

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博士研究生

【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张遂新】

长期以来人们谈及抗战的开端必称“七七事变”,“八年抗战”的认知由此根深蒂固。然而东北作为中国领土一部分,“九一八事变”以后当地人民艰苦卓绝的抗日斗争却并未被包括在“八年抗战”的话语中

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九一八事变”、东北沦陷史、东北抗日联军史研究的兴起,“十四年抗战”说亦开始涌现,并日渐成为中国抗战史叙述的主流话语。近日,教育部要求中小学地方课程教材中要全面落实“十四年抗战”的概念,无疑是抗战史教育的一个重要进步。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八年抗战”还是“十四年抗战”,作为中国领土一部分的台湾都没能被完全考虑在内,这一疏漏也给“台湾不存在抗日”论提供了滋生的土壤。如李登辉就曾公然声称“没有所谓台湾抗日的事实”、台湾抗日是“看到鬼”云云。台湾不存在抗日的论调固然不值一驳,但李登辉之流暗中利用抗日战争时限的模糊性做文章,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迷惑性。

事实上,即便是将抗战延展为十四年仍然是不够全面的,台湾和东北同样是被日本侵占的国土,沦陷后当地人民同样进行了长期的抵抗斗争,为何抗战却单单要从东北沦陷算起呢?这显然仍有值得商榷之处。因此笔者认为,抗战不止八年、不止十四年,而是五十年,台湾抗战在中国抗战史中的重要地位尤其不应被磨灭。

侵华图谋长期是日本扩张野心的一部分,早在明治维新后日本就制订了“大陆政策”,将征服中国提上战略议程,而入侵中国本土的第一次尝试就发生在台湾。1874年日军借口琉球船民遇害事件出兵征台,制造了“牡丹社事件”。尽管最终占领台湾的企图未能得逞,但入侵中国的野心已全然暴露。而在此期间台湾当地少数民族的抵抗则可看作是中国抗战的先声。

1894年,不甘失败的日本乘镇压朝鲜东学党起义之机出兵朝鲜,挑起甲午战争,与清朝全面对抗。1894年10月24日,日军更在辽东半岛的花园口登陆,侵入中国本土,自此开始直到1945年抗战胜利为止,从辽东、山东到澎湖、台湾以至于东北和内地,中国国土上不间断都有日军驻扎,代表着日本占领行为的持续,而中国军民始终没有放弃抗争。

如果说甲午战争是由朝廷主导的抗战,那么中国民众的抗战则是从台湾开始的。1895年,台湾军民仍在抗战之时,《马关条约》签定。被割让的消息传到台湾后,台湾民众“奔走相告,聚哭于市中,夜以继日,哭声达于四野”。在多番努力无果后,台湾绅民拥戴丘逢甲、唐景崧、刘永福等人组织“台湾民主国”继续领导武装抗日,决意“愿人人战死而失台,决不愿拱手而让台”,一时间“全台皆兵”。日军花费半年时间才将台湾的抗战烽火暂时扑灭,付出的伤亡代价甚至远超甲午战争。

即使是“台湾民主国”败亡以后,台湾爱国绅民仍前赴后继。在日本殖民统治的前二十年里,台湾的抗日活动此起彼伏。

据统计,“攻击日本官吏办务署、屯兵处、派出所”事件共有九十多起。如早期有台北简大狮、云林柯铁、屏东林少猫等“抗日三猛”为代表的各地武装力量抗战七年,给予了日本殖民统治者沉重打击;1907年有蔡清琳发动北埔起义,杀死日人50余名;1912年有刘干、林启桢在林圯埔起事,攻陷顶林派出所,杀死日本警察3人;1915年有余清芳等人在台南西来庵集结民众,以宗教相召发动起义,他们四出袭扰,杀死日人数十名,对日本殖民统治造成了极大震动。此外,台湾的少数民族也投入到了抗日斗争中,1930年,赛德克族马赫坡社头领莫那·鲁道的率领族众发动雾社起义,杀死日人百余名。

日本殖民当局对台湾民众的反抗无一例外进行了残酷镇压,致使武装抗日活动逐渐陷于沉寂,多年来总共有数十万人在抗战中牺牲。1930年的雾社起义成为了台湾岛内最后一次大规模的抗日事件。

然而就在雾社起义被镇压的不到一年后,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占领了中国东北,此后以东北义勇军、东北抗日联军为代表的东北人民也就从台湾同胞手中接过抗日大旗,在白山黑水间开始了下一阶段的抗战。

“七七事变”后,日军全面侵华,抗战也在全国各地全面铺开。此时身处战时体制重压下的台湾民众也并没有忘记对岸的同胞,如在1939年,台胞领袖李友邦在浙江金华组织“台湾义勇队”,直接投身到大陆的抗战中,参与人数发展到数百人。

1939年2月,台湾人李友邦在浙江金华组织成立台湾少年团,在浙闽一带参加抗日斗争

由此可见,1894年以后,抗战烽火早已随着日军侵略的脚步燃至各地,至“七七事变”后更呈现出燎原之势。因此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五十年连续发展的过程,抗战的胜利不仅是长城内外同胞众志成城的结果,也凝聚了海峡两岸民众的共同努力。

作为中国抗战的组成部分,台湾的抗日战争在其中扮演着相当重要的角色。首先,台湾同胞早在1895年就发起了反割台斗争,是中国民众大规模抗日的先驱。

其次,台湾的武装抗日历时最久,从1895年反割台斗争到1930年雾社起义,台湾各族民众的武装斗争持续了35年。

最后,台湾是中国抗战史的重要环节,海外学者经常将1894年甲午战争称为“第一次中日战争”,而1931年至1945年的抗日战争则是“第二次中日战争”,台湾的抗战正好能将这两次“中日战争”衔接起来,形成了中国五十年不间断的抗日战争史。

或有论者认为,五十年的战争太过漫长,于史无征。但事实上,一场历时数十年的战争在世界历史上并不鲜见,如欧洲也曾出现过三十年战争、八十年战争、英法百年战争等,这些战争过程时有中断,比如八十年战争期间曾协定停战十二年,英法百年战争中途也曾因黑死病停战十年、协定停战二十年,但这些战争尚能因共同的性质各自合为一体,中国五十年抗战连续不断,也是理据充分的。

又或曰,台湾抗战规模太小,不足为称。但日据时期台湾人口仅数百万,相对于“九一八事变”后东北的数千万人口,内地的数亿人口显然不可同日而语。而日本直接向台湾派驻总督进行殖民统治,更是其他沦陷区所没有的。以如此微薄的力量,面对如此严苛的控制,台湾同胞尚能坚持抗战数十年,总计付出数十万牺牲,已经相当不易。怎能脱离历史背景,而以斗争的绝对规模作为判断性质的标准呢?

将台湾抗战纳入叙述以后,中国历时五十年余的抗日战争可分为如下几个时期: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以前是官方抗战阶段,从此抗日战争从甲午战争中脱胎而出,主战场在辽东、山东一带;而1895年的“反割台斗争”则标志着民众抗战的开始,主战场在台湾;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中国的抗战率先进入反法西斯战争阶段,主战场在东北;1937年“七七事变”后,抗战全面爆发;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中国抗战因此汇入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洪流中;1941年中国政府正式对日宣战,至1945年日军退出中国国土,抗日战争终于取得了完全的胜利。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

责任编辑:李泠
台湾 抗日战争 历史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习近平抵达贝尔格莱德,塞空军战机为专机护航

习近平抵达塔布,马克龙总统夫妇机场迎接

习近平将抵达塔布,继续对法国进行国事访问

中法关于中东局势的联合声明

习近平同马克龙共同会见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