甄博:执政一年,“莫迪经济学”得几分

来源:观察者网

2015-05-26 07:42

甄博

甄博作者

四川大学南亚所助理研究员,印度尼赫鲁大学国际关系专业硕士

本月26日,印度人民党政府执政恰好满一周年。在过去的365天里,印度总理莫迪在国际舞台上频频亮相,1年内用了52天进行了17次外访,刚刚结束的中国之行则是他执政一周年的外交收官之作。如此高调行事,也让“印度”随之成为国际关系领域的热词。

正因为如此,印度新政府操刀的经济改革更受外界高度关注。但中国人常说,“攘外必先安内”,经济发展是国家进步的强大内生动力,也是外交强势的根本,精明的印度人也深谙此道,莫迪上台后就采取了多项经济改革措施,力求打破印度经济发展中的沉珂,推动经济快速发展,取得了一些瞩目的成绩,但同时也仍有诸多问题尚待解决。“莫迪经济学”是否如传说中那般神奇,值得细细品味。

执政一周年,莫迪经济改革口号多,成效少

“莫迪经济学”成绩单是否靠谱?

过去一年里,莫迪政府在推动经济发展方面下足了功夫,若仅从统计数据上来看,应该可以给这份成绩单打个高分。

今年2月,中央统计局公布印度GDP增长率为7.4%,赶上了中国,创造了印度近3个财年来的最快速度,经济总量也首次突破2万亿美元大关;吸引外国直接投资——是莫迪政府经济政策的重要方面——也取得了明显进展,全年达到288亿美元,同比增长31%;同时,对于印度这个严重依赖能源进口的国家,鉴于石油等大宗商品价格处于低位运行,2014财年通胀率仅为3.8%,极大地缓解了政府的财政压力。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印度取得这份成绩单的背后仍存一些偶然的内外因素,正如同能够保持较低通胀率的主要原因是大宗商品价格下降一样,印度GDP增长数据也让人感到迷惑。在上届UPA政府执政后期,印度经济增速明显放缓至5-6%,外界唱衰印度经济的声音此起彼伏,这样的情况一直延续至2014年上半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2014年4月发布的《世界经济展望报告》中预测印度当年GDP增长率仅为5.4%(这已经高于2013财年的4.7%),同年底,印度多家机构预测当年经济增速为6%左右。

但印度官方于今年2月对GDP统计方式进行了变更,以市场价格而非要素价格作为衡量GDP增长的基准,同时改变计算基准年,最终“实现”了7.4%的增长速度。有些微妙的是,经此修订,印度去年的GDP数字却下降了1000亿卢比。这下印度央行、财政部都被搞糊涂了,甚至连印度政府的首席经济顾问、经济学家Arvind Subramanian也对根据新算法修正的预期感到不解。他接受印度《商业标准报》采访时表示:“新的GDP增长数据让我困惑。修正后,2012-2013年GDP增长从4.7%升至5.1%,2013-2014年从5%升至6.9%。这意味着2013-2014年GDP增长快了1.9个百分点。”这是“诡异”的数据,“特别是2013-2014年GDP加快增长,这和宏观经济的其他特征不一致”。

三大改革口号很亮眼

莫迪上台后,基于其曾经在古吉拉特邦执政时取得的优异经济成绩,战略学界和经济学界纷纷看好印度中央政府未来表现。莫迪政府也顺应时势地提出了三大改革口号——“印度制造”、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吸引外国投资。

2014年9月,莫迪在新德里启动了“印度制造”(Make in India)计划并发表了讲话。他对500多名印度国内外政商界人士以及媒体表示,印度政府欢迎全球各大企业来印度发展制造业,并称,“现在整个世界都在关注亚洲、关注印度,不需我过多介绍邀请外国投资,我只需要把我的地址写给你们。对准备来亚洲进行投资的人士,我认为印度有几大独有的优势——民主,巨大的人口红利和和广阔的市场需求”。由于印度每年新增超过1000万劳动力,利用制造业产业升级解决就业问题并推动经济发展成为当务之急,莫迪通过密集出访和邀请外国政要来印度访问,大力推销“印度制造”概念,在过去一年内与所有国家签署的合作备忘录中都能发现“印度制造”的相关表述,不可谓不积极。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也是莫迪经济学的要素之一。基建落后已经成为印度经济发展的绊脚石,莫迪政府计划把现有的德里-孟买工业走廊(DMIC)、班加罗尔-孟买经济走廊(BEMC)与规划中的阿姆利泽-德里-加尔各答工业走廊(AKIC)、东海岸工业走廊(ECEC)与清奈-班加罗尔工业走廊(CBIC)五大工业走廊整合成为一个全新的“全国工业走廊”,通过将产业和基础建设相结合,促进印度工业加速增长。在城市建设领域,政府拨款706亿卢比的专项资金,在全印范围内打造100座“智能城市”,另外还斥资400亿卢比进行经济适用房建设。铁路建设也没有被政府遗忘,在对现有老旧的铁路线路进行翻新提速的同时,还计划修建一条长度为1700多公里的德里-钦奈高铁,未来逐渐形成一张“钻石四边形”高铁网络。

吸引外国投资是莫迪的第三张牌。由于印度自身缺乏用于发展的充分资金,借助外力成为莫迪搞活经济的法宝。当其在古吉拉特邦任首席部长时,就高度重视吸引外资发展当地经济,依靠优惠政策和相比于其他邦政府更为高效的优质服务吸引了大量外资。当年塔塔公司在西孟邦投资建厂计划因当地农民反对而遇阻的消息一传出,莫迪就向塔塔总裁发送了一条短信,内容只有一个单词:“欢迎!”。担任总理后,莫迪积极寻求外资流入,按照时间轴盘点,莫迪分别与日本、中国、美国、俄罗斯、法国、德国等多国领导人会晤,获得了超过1000亿美元的各类型投资承诺。印度经济学专家曾表示,莫迪本人对“外国直接投资(FDI)”有独特的理解,认为FDI对印度民众来说是一种“责任感”,也可以解释为是“首先发展印度”的机会。

未来经济改革仍艰难

从理论上来说,拥有强势政党和领导人对于印度的经济改革和发展无疑是利好消息,过去一年的经济改革成绩也在某种程度上证明了这一点。但从更深层次和长远来看,印度经济改革中的口号和宣誓性内容多,可落实的部分少,大多数项目仍停留在纸面上,巨额外国投资能否真正落地仍不明朗,未来印度的经济发展仍存诸多难以解决的矛盾,必将严重影响改革的成效和前景。

第一,征地困难是印度经济发展的最大瓶颈。土地资源是发展的基础和保证,印度也不例外。无论是发展制造业还是修建基础设施都需要大量土地作支撑,但这恰恰在印度困难重重。作为土地私有制的国家,印度现有法律规定在征地过程中,征地方必须向农村和城市的土地所有者分别支付最高达土地市价4倍和2倍的收购价格,同时,公私合营项目和私营企业在征地时必须事先分别取得70%和80%土地所有者的同意。人民党上台后提出征地法修正案——用以工业开发,房地产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的土地可以绕过“80%土地拥有者同意”这一环节,在印度社会引起轩然大波。虽然凭借在议会下院优势通过了法案的第一轮投票,但第二轮在上议院的投票由于反对党的强力阻扰使得通过前景黯淡,目前规划的所有项目都有不了了之的可能性,莫迪经济学的前景需要打个大大的问号。

第二,印度中央政府权威有限,政令难出“新德里”。印度是联邦制国家,政治上相对较为松散,29个邦中由印度人民党及其盟友控制的不过1/4,作为中央直辖区的首都新德里就是由平民党执政。人民党虽然在中央政府执政,但在诸多政策的操作层面高度依赖邦一级政府,加大了政策落实的难度。在莫迪曾经执政的古吉拉特邦,BJP连续执政12年,出于莫氏的权威和相对牢固的政治基础,邦政府在经济发展决策上拥有绝对权威。除古邦外,且不说中央政府在多个由反对党国大党执政的邦“针插不进,水泼不进”,即便是在人民党执政的地方也经常受到反对党莫名其妙的、“为了反对而反对”的阻扰。

第三,现行税法和劳动法对经济发展阻碍大。印度不同邦税率差别很大,税种繁杂,企业需要面对边境税、当地销售税、中央服务税、消费税、增值税等,负担较为沉重。去年12月,人民党政府提出税制改革方案,在全国统一征收商品与服务税(Goods and Services Tax, GST),由于担心税收减少,印度各邦一直反对全国性的GST代替现行的各邦和联邦税种,而该法案只有在议会获得三分之二的批准以及半数邦的支持,才能被付诸实践。由于来自GST的税收收入不会流入生产商品和提供服务的邦,拥有大型制造业基础的邦对新税法始终保持警惕态度。同时现行劳动法对企业,特别是对打算在印度投资的外国企业来说显得过于严苛和复杂,限制了企业的发展。印度《劳资纠纷法》规定,员工数量超过100人的企业在裁员时,必须获得政府的同意,而政府批准的可能性微乎其微。1970年出台的《劳动法》规定,员工数量超过20人的企业在雇佣合同工之前必须获得政府的批准。鉴于招聘和解聘方面的严格限制,印度多数企业被迫保持较小的规模,印度80%左右的制造企业的雇佣人数少于50人。另外因劳资纠纷引起的罢工也常常发生在现实生活中,这无疑极大地限制了制造业的发展前景。

种种困难,让莫迪接下来的改革之路依旧前途未卜,而且经济上的改革能否解决印度积攒已久的社会问题,也值得画个问号。对于莫迪来说,执政一年,也许挑战才刚刚开始。

责任编辑:小婷
莫迪 印度经济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严看死守,光干部餐食费就十多万,最后还是烧了”

“我们美国说要做的事,中国人已经做到了”

荷兰“拼了”:阿斯麦,别走!

“嫌犯从乌克兰获大量资金和加密货币,有确凿数据”

美方对俄隐瞒了部分信息?克宫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