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著网:从佛系到「隐形贫困」,你知道你正在被媒体所塑造吗?

来源:知著网(微信公众号covricuc)

2018-04-20 15:06

知著网

知著网作者

中国网络视频研究中心微信平台

自“贫穷限制了我的想象力”之后,这两天,贫穷又以另一种搭配方式融入了新一届网红词——隐形贫困人口。

这一说法最早由公众号19楼从微博整理出来

隐形贫困人口,指的是那些“明明下个月花呗都还不起,却经常给人存款六位数以上错觉,更惨的是由于平日花钱太豪气,导致哭穷时都没人相信”的家伙。

如同“贫穷限制了我的想象力”之后,还有善良限制想象力、智商限制想象力、单身限制想象力等等,一有新词热词出来,最不缺的就是网友们的“创造性改造”——隐形贫困人口的背后,还有隐形美貌人口、隐形单身人口、隐形吃货人口、隐形贫困剁手族、隐形贫困公务员、隐形贫困游客等等。

截自微博与公众号CITYZINE

而每次这一类网红词横空出世,评论里变着花样的“是我本人”型留言虽看着有趣,却不免令人担忧,年轻人的自我似乎就要被这些自媒体定义了。

从去年的支付宝文案“年纪越大,越没有人会原谅你的穷”,到曾经火过一阵的当代财务自由,再到现在的“隐形贫困人口”,这些与金钱焦虑有关的文案似乎总是能“扎”到人心。网友们揣着自己干瘪的钱包对号入座,在扩大反差的自嘲中寻找同类,得到“原来我不是一个人”的心理安慰。

就拿“隐形贫困人口”来说,它实际上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的一种现实证明——

已经有人从心理上将隐形贫困人口分成了三类:及时行乐,打脸充胖,为爱牺牲▼▼▼

截自公众号CITYZINE

新京报动新闻也在报道中指出,非理性消费、收入较低、生活成本较高、缺乏理财意识是隐形贫困人口出现的四大原因。

那些大手大脚、挥金如土的年轻人们,往往从小的成长环境还不错,初入社会时,难以一下接受经济独立带来的压力,于是一定要用用钱砸出来的更好的生活品质来“慰劳”自己。隐形贫困人口的说法,不过是他们出于伪装心理的一种自我调侃,新京报的报道中已经指出:当今社会竞争激烈,大家需要美好的外衣。

截自新京报动新闻视频报道

而这样的现象被定义成词发在网上,很容易诱导网友们自我标签化,并热衷于将自己归类。一方面,现代人有时会怀有一种“强烈的无能感”,需要别人告诉自己自己到底是什么样,另一方面,归类往往是在寻找认同,无论是表达同样的对更好生活的向往,还是表明一致的“穷”,这都是一种合群的、利于社交的行为。

然而,需要警惕的是,归类往往还是一种抛弃个性的做法。何况,根据这些网红词进行自我归类,还难以避免被自媒体形塑的可能。

真实故事计划的创始人雷磊前不久在微博上指出:“忽然就进入了一个谄媚年轻人的时代。媒体舆论和商业都在竭尽所能地制造内容,去刺激年轻人群体的反应,以期获得流量来勉强生存。以年轻人兴趣为核心,产销顺滑逻辑自恰,形成了一个话语温室。”

去年以来,丧、佛系其实都是媒体谄媚、刺激年轻人并无意中形塑了年轻文化的代表话语。当它们作为网红词火起来,人们对待它们的态度——“是我本人”,就和对待网红墙一样——忍不住想去合影留念发朋友圈。

这其中的逻辑是,人们觉得新潮的人们都那样,而我也想做新潮的人,起码要做一个知道这个潮流的人,所以我要在某个平台上表明,在某种意义上,我是紧跟潮流的。

三里屯网红墙(图片来源:北京潮生活mp)

而这背后容易被忽视的是,在如今,这些网红词、流行词的诞生,往往并不源于媒体对大众的深刻观照,反而更可能出于商业逻辑:他们用包装和话术塑造某种群体和这个群体的形象,希望引发个体共鸣,当个体主动进行自我归类,他们就可以打包赚这整个群体的钱。

流行是被制造的,这是精明的商人惯用的方法。

截自《VICE赖床简报:来了解下网红餐厅的经济学套路》

你知道,制造了很多爆款的新世相就精于此道。

在新世相4月17号的推送里,他们就整理了七种类型的隐形贫困,包括隐形贫困饮食、隐形贫困租房、隐形贫困打车、隐形贫困健身、隐形贫困穿衣、隐形贫困护肤和隐形贫困家居

不得不说,他们真的把年轻人的“隐形贫困”点找得挺全的,仔细看文案细节,更是处处留着向你招手的“共鸣坑”

比如隐形贫困饮食的那个姑娘说,“20块钱的草莓太难吃了”,爱吃草莓的我竟然一下有种想要朝她狂点头的苦涩……

而她最后那句,“妈妈从小就教育我,‘吃东西不算花钱’”也一定能让吃货们很受用,甚至想有一个同款妈妈吧?

还有隐形贫困打车的小伙那句“碰上真会下车给你开门的司机,一秒钟忘掉自己在办公室被当牲口使唤的苦逼”,映射面就更广了。

他们用“追求看起来更好的生活”击中在现实中闪转腾挪到筋疲力尽的年轻人们,字里行间暗含着将生活方式等同于花钱方式的消费主义逻辑。

我猜共鸣营销就是新世相的运营策略。

但警惕点说,在互联网上轻易产生共鸣不见得是什么好事。

微博网友吐槽@思想聚焦的转发现象

同时,还有一个真正隐形的问题需要被认识到:目前我们在新媒体上常见的贫困、新穷人这类词语,实际上与真实的社会现状是割裂的,他们并没有在关注我们更应该关注的人群。

就比如“吃东西不算花钱”——你认为真正的穷人会这么想吗?

又比如这位一个月赚一万八的隐形贫困健身人口▼▼▼

怎么好意思说自己穷喔

#突然想到,可能新世相真正的目标人群并不在关注他们的每一个个(liu)体(liang),一个月赚1万8的才配看#

这些看起来潮流的新话语背后,是否隐含着大众无意识的、对真正的“穷”的忽视,甚至隐含着些许社会达尔文主义倾向?而在这样的拟态环境中,我们能认清自己究竟生活在何处吗?

世界银行对贫困的解释

按照国家划定的贫困线标准,2016年的农村贫困标准是每人每年2952元。真正的隐形贫困人口,或许是那些我们从未了解过的,甚至不曾被记录在案的,在城镇、乡村、偏僻荒山的角角落落中艰难生存的人们。

图片来源:新浪博客-戈壁红柳

总之,知著君无意对他人的理财方式、生活追求做什么评价或批判,我只是不愿意就这样被某些账号随意打上“隐形贫困”的标签,不愿意活成某个网红词,我更愿意在本应使信息的发布与获取更高效便捷的网络中,看见更多我们不曾认识但同样鲜活的个体,而非将他们归类成某种单一的符号。

正如雷磊提到的,要去做那种“真正关心他人、关心更大命题的年轻人”,然后,去构建更好的社会想象力。

本文获授权转载自知著网(微信公众号covricuc)

责任编辑:韩京霏
新媒体 传统媒体 媒体 社交媒体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伊朗外长否认以空袭:除非遭重大袭击,否则不予回应

重庆通报“燃气费异常”:燃气集团党委书记被免职

“伊以都在降调”,国对国直接打击结束?

以色列“有限复仇”:选在了伊朗核计划中心

以色列“报复”开始:伊朗多地传出爆炸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