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广灿:美国、印度真的要结盟?

来源:观察者网

2020-11-13 07:23

白广灿

白广灿作者

印度问题观察者

【导读】 自从中印6月间在边界争议地区爆发冲突,至少20名印度士兵丧生之后,至今局势依旧紧张。在中印边界发生对峙和冲突的过程中,美国等第三方国家立场值得关注。相较2017年洞朗对峙,美国对中印边界争端的关注度和参与度明显提升,并更偏向支持印度立场。7月以来,印度决定禁止数十款中国应用程序,紧随美国对华政策。美印关系日渐升温,且矛头直指中国。但是,美国和印度真的要结盟了吗?

【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白广灿】

2020年10月26日,美国国务卿迈克·蓬佩奥和时任国防部长的马克·埃斯珀(注:当地时间11月9日离任)访问了印度,印度外交部长苏杰生和国防部长拉吉纳特·辛格主持了接见。在此次访问中,美印双方签署了非常具有标志性的文件《基本交流与合作协议》(Basic Exchange and Cooperation Agreement,简称BECA)。该协议允许印度使用美国提供的全球地理空间数据,来提高巡航导弹和弹道导弹的打击精度。

而在此之前,美印先后在2002年签订《整体军事信息安全协议》、2016年签订《后勤交流备忘录协定》、2018年签订《通讯、兼容与安全协议》,在一些观察家看来,这些都是具有军事同盟性质的基础性协议,美印似乎达成了一种类似于“准同盟”的关系。然而,事情真的如此吗?

10月26日,美国国务卿蓬佩奥(左)在新德里与印度外长苏杰生会谈。(图源/法新社)

美印会议具体谈了什么?

根据印度媒体透露的预先设置的议题来看,美印双方的议题重点是区域安全合作、国防信息共享、军事互动、国防贸易这四个方面。但是在具体的会谈时,笔者数了数,双方具体涉及了至少17个话题。不过仔细对比一下的话就很容易发现,双方的侧重点明显不同。

在27号的会谈中,美方的蓬佩奥和埃斯珀关注的是,加强美印军事合作、构建民主价值同盟、支持自由航行、应对中国挑战这四个方面。印方的苏杰生和拉吉纳特关注的是应对疫情、经济合作、提升印度在全球供应链中的地位、构筑印太战略议题、地区反恐这五个话题。因为侧重点不同,双方在会谈中大部分时候都是在各说各话。

这其中有好几个非常值得关注的地方。

首先,美印双方在27号谈了差不多有八个回合。其中七个回合是美方提出议题,只有一个回合是印方提出议题。这就给人一种,印方好像没有把自己当东道主,任由美方设置讨论议题的感觉。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蓬佩奥此行可以说完全是打着印太战略和加强美印合作的幌子,行围堵中国之实。其在会议一开始,用加强美印关系、稳定地区安全的说辞,含蓄地表达了围堵中国的想法。随后,拉吉纳特并没有回应美方的话题,反而提出印度经济受疫情影响严重,需要美方经济支持的议题,颇有一种利益交换的味道。但紧接着,蓬佩奥马上把话题转移到民主价值观上,并掏出中国威胁论。

左起依次为美国国防部长马克·埃斯珀、美国国务卿蓬佩奥,印度国防部长拉吉纳特·辛格、印度外长苏杰生在新德里海得拉巴之家召开联合新闻发布会 (图源/美联社)

印方发现蓬佩奥如此“坦率”地展现自己的目的,根本不回应自己的诉求,于是印方再次提及经济合作,但都没有得到美方回复。在之后的会谈中,印方除了回应埃斯珀提出的自由航行外,并没有对其他议题做出回应。不难看出,此时的印方已经觉得没有谈下去的必要,之后的会谈只是礼貌性地走完整个会议流程而已。

其次,在27号一整天的会谈中,蓬佩奥完全成为了此次会议的主角。他就像一台复读机一样,每次发言有且只有两件事情:中国威胁地区安全、中国共产党威胁民主价值观。笔者注意到,蓬佩奥共有六次提及中国威胁论,其中,有两次含蓄的表达,有四次直接点名中国。而印方像没听见一样,始终回应的是确保安全、稳定的地区安全规则。于是,蓬佩奥越来越暴露自己围堵中国的野心,用各种说法予以展示,唯恐印方没听懂自己在说什么。

最后,会议临近结束的时候,印方的反应也非常有意思。在第六回合的讨论中,蓬佩奥再次谈及中国在价值观和网络安全上的威胁,苏杰生貌似有点不耐烦地回应了一句,印太战略才是这次会议的重点,并重申了印度维护国家稳定繁荣的重要性。

这时候蓬佩奥才有所收敛,但并没有死心,其在第七回合中转了一下话题说,自己上午致敬印度国家战争纪念馆,是为了祭奠在加勒万河谷中死去的20名印军士兵,以表明美国在印度面临主权和自由威胁时的态度。苏杰生则回应说,印度确实受到了来自于巴基斯坦的跨境恐怖主义威胁。可以看出,印方完全不给蓬佩奥讨论中印边境争议的机会。

上述的一些结论和细节展现出来的东西,在美印联合声明中也能得到很好的体现。这次的联合声明主要分成疫情合作、印太战略、安全合作、双边合作、人员交流五个方面。在比较敏感的安全合作上,主要内容有两条,一个是信息沟通, 一个是军贸合作。除了之前签署的BECA外,近期有媒体透露出,美国要向印度出售F/A-18战斗/攻击机的消息。而在令人瞩目的印太战略方面,美印双方称其为共同愿景。可以看出,美印加强联系是一种趋势,但是具体如何构筑以印太战略为代表的方案尚不清楚。而且从会议的各种细节中来看,印方此次显然不愿意将中印边境争端纳入到印太战略中来。

因此笔者认为,此次会议既展现出美印走近的趋势,也暴露了美印之间的很多分歧。美国借BECA协议的签署,挑唆印度对抗中国,但是印度认为对抗中国的成本很高,而自己能够拿到的太少,显然完全不愿意参与其中。

中印矛盾为何会激化到如此地步?

大概十几年二十几年前的时候,中印矛盾远没有现在这么激化,当时一直流传着龙象共舞的说法,中印合作,共同发展是当时的主流认知。为什么近几年,中印好像不共舞了,矛盾反而愈发激化了呢?

有一种观点认为,中印实力差距越来越大,是导致中印关系渐行渐远的根本原因。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中国依旧保持了蒸蒸日上的发展势头,不仅在经济、军事等方面的实力越来越接近于美国,而且国际影响力越来越大,在政治上也越来越自信。

中印的实力差距,由原来的量的差距,变成了现在的质的差距。印度赶超中国的希望变得越来越渺茫,嫉妒的心理越来越大过羡慕的心理,对抗的忧虑越来越大过合作的期望。而这种心理转向悲观的具象化表现则是,对中国越来越呈现出一种敌对行为。

这种观点虽有一定的道理,但视角未免过于狭隘,观点过于偏颇。因为这种观点的基础是中国人眼中的中印关系,并不是印度人眼中的中印关系。而且,这种中国中心论的视角在潜意识中,把中印关系的恶化归咎于中国的崛起,使得印度拉拢外部力量平衡中国显得理所应当。

在笔者看来,中印实力差距越来越大更像是中印关系走向恶化的一个外因,印度自我观念认知的变化才是根本原因。

印度自1991年改革之后,其发展模式一直对标的是西方发达国家,其主流精英也接受了当时的主流经济思维。西方怎么看中国,印度的很多精英也怎么看中国。他们认为中国是专制体制,经济的高速发展是因为大量承接低端制造业,是世界的打工仔,一旦人口红利消失,就会陷入一种发展陷阱。因此,中国的发展模式是不可持续的。

当中国在90年代开始与印度拉开差距之后,印度人会在内心里安慰自己,认为自己的民主国家,是英语国家,发展的是高端服务业,是世界办公室,认为自己的周边环境更好,发展潜力更大。中印实力有差距,但还是能够弥补回来的。

在十几年前的时候,印度的一些学者经常用龟兔赛跑的例子来形容中印之间的发展差距。虽然中国跑得快,但是容易中途停滞,而印度只要按部就班的发展下去,就一定能够超过中国。因此,印度接受用发展的模式和中国比拼较劲。

印度这套逻辑其实有个问题,就是作为印度标杆的西方国家,能够持续的给予印度信心。但是从2008年以后,标榜人类最终发展道路的西方发达国家遭遇了各种各样的危机,如经济衰退,贫富差距拉大,移民问题,恐怖主义泛滥,政治体制信任危机等等。

在这西方国家应对这些危机时,表现出历史上很多辉煌帝国开始走向没落的各种景象——狼烟四起,捉襟见肘,疲于奔命。而这些问题,印度也都遭遇了,有些问题如贫富差距、恐怖主义等,甚至比很多西方国家还要严重。这让越来越多的印度人对本国长期以来的发展模式感到忧虑。

今年印度经济的表现极为糟糕,GDP大幅缩水,财政收入锐减,失业率飙升。印度人对这些经济数字变得非常的敏感。前段时间IMF发布了一份对2020年世界各国GDP预测的报告,认为孟加拉的人均GDP要超过印度,结果在印度媒体上引发轩然大波。因为在过去几十年里,印度的人均GDP是超过孟加拉国的,很多印度人根本看不上孟加拉国。孟加拉国能够在人均GDP方面反超了印度,这让很多印度人难以接受。所以我们很容易从中感受到,印度人已经对当前自己的模式有忧虑了。

印度GDP 年增率(来源: Trading economics)

而如今糟糕的并不只是印度经济,其国内宗教矛盾,政党之间的矛盾,中央与地方的矛盾,都呈现出激化的趋势。去年8月份对克什米尔的军管,年底的公民身份法案,以及今年对农业法改革,都引发了印度国内的政治、社会、阶层的动荡。

现在的印度就处于这么一种迷茫的十字路口前——平常鄙夷的模式取得了成功,自己立为奋斗榜样的模式开始衰败,而自己既遭遇了各种各样的危机,又没有探索出一套适合于本国发展的模式,不知道何去何从。因为这种不安是从印度内部发酵出来的,致使其战略稳定性出现了问题。具体的表现是,一方面对中国潜在的忧虑暴露无遗,另一方面美印接近开始加速。因此笔者认为,印度对外政策的转变,尤其是愈发针对中国,其实是自身战略稳定性出现了问题。而无论是中国,还是美国,都是影响其战略稳定性的一个次要方面。

当前印度与中国的矛盾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中印在边境问题上的冲突日趋紧张。

中印素来有很大的边境领土争端,但在之前很长一段时间里,边境地区环境恶劣,人烟稀少,双方更多的是进行互相宣称,各自巡逻各自认为的地区。不过近几年来,随着双方基建能力的提升,彼此开始有能力巡逻到之前难以巡逻到的地方,长期以来的模糊区域不复存在,原本的边境领土争端重新暴露出来。

前段时间,印媒声称印度丢失了300km²的领土,其中50km²在班公湖,250km²的地区在印方所谓的PP10-PP13地区。根据印方各个方面透露出来的消息,从今年开始,我军把这里的公路修起来,不再让印方ITBP巡逻队进入。DBO公路是DBO-DPS印军唯一的陆上通道,我军控制这一带后,这里距离DBO公路最近只有六七公里,印军从本能上对此感到恐惧。

2、印度认为中国侵犯印度的势力范围。

印度一直认为南亚的一些小国与自己山水相连,文化相通,他们只不过是印度从英国独立时,未被融入到印度的土邦。其心中一直有种执念,就是将这些小国纳入到自己的体系当中。因此,其将这些小国的得失,看作是自己的得失。域外大国介入这些地区,都会引起印度本能的警觉。在2017年的洞朗危机中,印度的这种心态更是暴露无遗。

3、印度认为中国的经济优势削弱了印度。

在中印经济交往中,印度一直认为自己是中印经贸合作的受害者。印度之所以有这种认知有三点。首先,印度将自己定位为一个大国,对自己的产业定位很高,印度要有一套相对完整的、先进的经济体系。但在经济合作中,中国的廉价工业品严重冲击印度国内产业。其次,印度将经贸结构失衡归咎于中国,认为中国过少的进口印度优势产业的软件和医药产品,使得印度对华贸易逆差越来越大。最后,印度将来自于中国的投资定位为控制其核心产业。

中印边境纠纷由来已久,中国在南亚的影响也一直都存在,经济纠纷从90年代中期就有,但冲突的影响远没有今天这么大。如果用实力差距越来越大来解释的话,中国的经济总量在1995年就是印度的两倍,2006年是印度三倍,2013年是印度的五倍,至今都是五倍左右。为什么是倍数越来越大的时候问题不大,反倒是倍数相对稳定了,出了大问题呢?很显然,问题的关键并不是中印实力差距,中国对于印度来说,始终是个外因,它的内因才是决定性的。也就是说,中印关系的急速恶化,还是印度自身的战略稳定性出了问题。

印度在边境对峙中,一直对华示强,很多学者都对此进行了探讨。最常见的说法是,国内经济低迷造成国内矛盾激化,政客谋求新的政治议程以求视线转嫁。无论说法怎么说,归根到底脱离不了“越弱越不能示弱”的道理。印度变弱了是主要原因,中国变强了是次要原因。

又比如今年印方对华采取的各种令人大跌眼镜的经济措施,一方面抵制中国产品,号召使用国货,提升本国制造业;一方面试图与中国脱钩,与西方国家重组产业链,提升本国制造能力;另一方面,限制中国资本流入,保护其国内的互联网产业。印度这些行为的出发点,无一不是为了提升印度经济的自主性。

印度禁止包括TikTok在内的118个中国制造应用

什么时候美印才有可能结成同盟?笔者认为,当其中最少一方认为,可以为了对抗中国而不顾一切的时候,无论承受什么代价都要对抗中国的时候。只有这种情况下,美印才有可能结成针对中国的同盟。就目前而言,印度的战略稳定性处于动荡时期,他需要的只是用美国来平衡中国。

另外,我们也不应高估美印同盟的可行性和威胁性。

首先,美国并不认为印度是一个可以对等合作的伙伴。如果美印真的结盟了,印度对美国来说,更像是一个战略负担,这是美国不愿意看到的。其次,美国在实际利益的交往中,更多的是一种单方面的,具有投机性质的需求,这是印度的大国雄心难以接受的。再次,印度对加入美国体系容易沦为附庸担心,认为美国更容易忽视印度的诉求。最后,中印关系彻底破裂的代价很高,印度难以承受,这是印度不愿意看到的。

就此次会议来说,美国对印度开放全球地理空间数据,没有任何的成本。有没有印度,美国都会有这么一套系统。美国就像是一个天天上班开车的司机,在路过印度家门口的时候,捎带上一程。他以为这样给印度一个好处,印度就可以给自己卖命。但印度认为,美国给的太少,要价太高。

另一方面我们也应该看到,蓬佩奥一行是在美国大选前几天,就当时的视角来看,美国总统大选前景不明,蓬佩奥等人在这些个位置上坐多久还不确定;和一个位置不稳定的人达成一个长期协议,显然不符合印方的预期。因此,当明年美国新的领导班子稳定后,那时的美印会议所能透露出的内容的含金量更高,当前就下美印同盟/准同盟的结论显然是不合适的。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

责任编辑:赵珺婕
中印关系 中印边境 蓬佩奥 美国印度抵制中国制造 印度反倾销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国防部表态:中方不会在南海问题上任菲胡来

关于ASML出口管制,荷兰首相在华表态

警惕!“隐秘”的调查暗藏国家安全风险

巴总理召开紧急会议,“事关在巴中国公民”

习近平会见美国工商界和战略学术界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