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金马奖最佳剧情片《八月》导演张大磊:国有改革的90年代,很浪漫

来源:观察者网

2017-03-24 07:31

【观察者网 文/徐喆 视频/王可蓉】

电影《八月》

导演:张大磊

编剧:张大磊

主演:孔唯一/张晨/郭燕芸

上映时间:3月24日

看了主创阵容,或许你对这部电影提不起兴趣。毕竟它没有名导,没有名演员,况且还是一部黑白色调的,纯粹的文艺片,如果你沉不下心来,很可能会看睡着。

然而,就是这样一部平凡朴实的电影,自去年亮相各大国际影展后,一举夺得“2016年第53届金马奖最佳剧情片”“国际影评人费比西奖”及“亚洲电影观察团推荐奖”等奖项,成为当年最大的黑马。

金马奖评委会的评语是这么写的:“恬静影像扩散出一股糜味,氛围掌握妙至颠毫,拍无事之事,举重若轻,若有似无,悠然如小津安二郎,时现侯孝贤《童年往事》神采。”这个评价相当高。

讲真,在专访张大磊导演前,我心里都没底。

在网上搜索张大磊这个名字,相关内容少之又少,百度百科对他的介绍也仅有一句“张大磊,电影导演、编剧。2016年11月26日,张大磊执导的影片《八月》获得第53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剧情片奖。”但采访完就能感觉到,我对面坐着的是个有故事的年轻导演。

专访这天,上海下着绵绵细雨,经历了连续多日多城市连轴转的宣传,导演脸上写满了疲惫,走到哪儿都捧着一杯提神用的咖啡。可当我们坐定下来开始聊电影时,他又找回了那种慢条斯理的从容。

张大磊接受观察者网专访

作为张大磊导演的个人处女作,《八月》无疑是成功,但张大磊说,拍它,其实就是为了他自己,这是他成长轨迹的缩影,可没想过那么多。

电影描述的是20世纪90年代一户普通人家琐碎的日常生活,故事看似普通却深具诗意。

90年代初的内蒙小城,国家开始实施国有单位转型,铁饭碗被打破,国有制片厂家属院里,每一个简单家庭的生活都被改革所影响,而少年小雷就这样在天真与世故之间、经济变革与家庭改变之间懵懂成长,旁观着大人世界的生活变化。

晓雷一家,孔维一饰演晓雷,张晨饰演晓雷父亲,郭燕芸饰演晓雷母亲。

电影所展现的90年代,是国内电影很少涉猎的。之所以选择这个年代来拍,张大磊坦言,因为自己就成长在那个时代,太过美好的记忆促使他拍摄了这部电影。

在他看来,90年代是简单的,纯粹的,而且是充满热情的,很浪漫的。他说这是他迄今为止最美好的时代,“我更愿意让它就停留在我12岁的记忆里,很美好。”

以下为张大磊导演接受观察者网专访实录。

观察者网:相对商业片来说,拍文艺片的挑战性更大。第一部作品就选择了难驾驭的文艺片,您是怎么想的?

张大磊:我并不觉得那些商业片更简单,我也没有做过那种判断,自己想拍就拍了呗,我也不是职业的。

观察者网:电影的一个亮点是全片几乎用黑白影像来拍,有网友评价说,黑白色调是故作怀旧?

张大磊:不怀旧,真的。这个我觉得需要解释,八月没有怀旧的目的,也没有想过要怀旧,这也不是我的出发点。因为恰恰就是九四年的事儿,就这事儿就发生在九四年。里面的一些符号,或者是我们看到的,它该有的就都应该有。而且,黑白也并不是为了怀旧,只是说黑白会更符合影片的气质,能达到我想要的。

观察者网:选这个时代会不会担心更年轻的观众没有共鸣?

张大磊:我觉得如果要是说,仅仅是经历过那个时代的人才会有感觉,就说明这个影片失败了。现在恰恰看来,还好,有很多更年轻一点的朋友也能接受,因为人情、感情、人性这些其实不分时代和地界。

观察者网:电影里描述了94年国有单位开始改革转型,那个是你自己的故事?你们家的生活经历了哪些变化?

张大磊:我们家没事儿。那时候,《八月》里对于那个时代的变化或者是单位的这种改制,也并不是目的,它恰恰就是那个背景。我们是要保持一定的距离去看待这个事情的。九四年前后,一开始国家提出让集体单位转型成私有,但还没有真正去实施,所有人面对突如其来的即将要开始的变化,大家都手足无措,也不适应。或者也是未知的也有新鲜感,他并不是像《钢的琴》或者有些影片,故事背景已经到九八年左右,已成定局了,大家已经被影响被改变了,那个时候的焦虑和不安,还不是那个样子的。

观察者网:是什么促使您拍摄了这部电影?

张大磊:我对时间、空间和生活都很敏感,《八月》对我而言的魅力所在就是它集合了我敏感的地方。但当我尝试接近它时,又觉得很遥远,感到非常陌生,让我觉得是孤立的状态。而这个陌生感也给了我很大的触动,也是一种魅力吧,吸引我想要把这个片子完成。

观察者网:当下的文艺片似乎都面临着一个同样的问题:口碑好,票房差。您是否担心自己的票房?

张大磊:恩……怎么说呢,电影有很多种功能,或者有很多种身份,它可以是商品也可以是艺术品,也可以是消费品,就是不同的观众选择不同的身份。

观察者网:《八月》是?

张大磊:我认为它还算做是艺术品吧,所以说喜欢艺术品的观众自然会去看的,只不过是多少而已,没法那么去衡量。

观察者网:虽然受到大奖肯定,但国内登上院线的文艺片总是难以摆脱叫好不叫座的宿命。

张大磊:现在的观众看的片子都不少,这部电影很多拍摄手法也不是原创,很多人说《八月》像台湾新浪潮,我承认受到它很大影响,所以观众对于这样的片子应该不陌生,就是一个选择的问题。我也没有想过做什么吸引观众的点,这样太功利了。”

观察者网:文艺片总会和“文青”这个词儿扯上关系,您怎么看“文青”这个群体?

张大磊:这就是个称呼,无所谓其实。每个人都有他的判断。

还是要尊重吧,尊重认为它是贬义的人,也尊重认为它是褒义的人,各有各的理解吧,我只能知道我认为是什么样子的。

2016第53届金马奖颁奖礼,张大磊携电影男主角孔唯一以及自己的父亲上台领奖。

观察者网:您父母看过您的电影了吗?他们是如何评价电影中以自己为蓝本的“父亲”和“母亲”的?

张大磊:他们很清楚,我也和他们说了,剧中的父母不一定就是他们。确实有一些影子存在,但其实剧中的父亲,更多的是我自己,或者是说我理想中的自己,他不完全是我的父亲。他们看了,很尊重我,很尊重我的选择,我也很尊重他们看完之后的反应,觉得有好的地方也有不好的地方。

他们觉得节奏太慢了。也会多少带一些主观的判断,觉得当时不是这样的,这里不像我那里也不像。但这是电影啊,不是回忆录,很正常。

观察者网:一句话评价您印象中的90年代吧?

张大磊:90年代,在我的印象中它是简单的,是充满热情的,很浪漫。

观察者网:是您人生中最好的年代吗?

张大磊:迄今为止,以后还会有更好的,现在我觉得那是挺不错的。我那时候还是孩子吗,12岁,我到现在也没有说站在成人的眼光再去考虑那个年代,我更愿意让它就停留在12岁的记忆力里头,很美好。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

责任编辑:徐喆
国产电影 中国电影 文艺片 90年代 国有企业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内塔尼亚胡警告布林肯:以色列不会接受

“这是美国自信心下降的表现”

“美国没料到遇上中国这样的对手,出现战略失误”

“美国搞的鬼,针对中国”

福建舰今日首次海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