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成瘾”居然是精神病?真相在此

来源:科普中国

2018-06-26 16:18

本文转自微信公号科普中国(Science_China);本文专家:杨超,医学博士,火箭军总医院主治医师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以及智能手机等移动设备的普及,未成年人沉迷游戏的问题更加严重,关于游戏成瘾是否属于疾病的争议由来已久。

近日,世界卫生组织(WHO)发布了最新一版的《国际疾病分类》(ICD-11),首次把“游戏障碍”即通常所说的“游戏成瘾”纳入到精神疾病中,将游戏成瘾纳入医疗体系,相关规定于6月19日起生效。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今天小编就带大家来了解下。

什么是游戏成瘾?

本次发布ICD-11跟电子游戏有关的诊断有两条:一条是游戏障碍(Gaming disorder),另一条是有害的游戏行为(Hazardous gaming)。

游戏成瘾:是一种游戏行为(“数码游戏”或“视频游戏”)模式,其特点是对游戏失去控制力,日益沉溺于游戏,以致其它兴趣和日常活动都须让位于游戏,即使出现负面后果,游戏仍然继续下去或不断升级。

游戏成瘾如何诊断?

就游戏障碍的诊断而言,行为模式必须足够严重,导致在个人、家庭、社交、教育、职场或其他重要领域造成重大的损害,并通常明显持续了至少12个月,如果症状严重,观察期也可缩短。

不能依据简单的上网或网络游戏行为本身即做出判断,必须由医疗机构的专业医师,严格依据相关标准才能做出合理判断。

现行标准中一共列出了9种症状,至少满足其中5项,即可诊断为游戏成瘾:

1过度游戏:沉湎于游戏。

2戒断:当游戏被停止后出现烦躁、焦虑或易怒等症状。

3耐受:对游戏开始有耐受性,需花费更多的时间参与游戏。

4失控:对参与游戏难以自控。

5失去其他兴趣:除游戏外,对以往的爱好丧失兴趣。

6专注游戏:尽管了解游戏对自己造成的影响,但仍继续过度参与游戏。

7误导他人:向家人或他人隐瞒自己玩游戏时间。

8作为逃避手段:通过游戏逃避或缓解负性心境(如无助感、内疚或焦虑等)。

9不惜失去机会:因参与游戏,重要的人际关系受损、失去工作/教育/职业机会。

游戏成瘾如何对症下药?

许多国家通过立法的方式加强了对网络游戏监管力度,我国规定对游戏玩家进行实名验证,提倡给未成年用户消费设限、限制游戏时间,未成年用户受到防沉迷系统的限制。

目前尚没有直接针对游戏成瘾的药物,不少家长将孩子送进不正规的非法治网瘾机构,这些机构往往采取封闭式管理、军事化管理、高强度体能训练等方式,利用电击、殴打、辱骂或体罚等残酷方法戒网瘾,而且收费不菲,以损害其身心健康为代价。

即使游戏成瘾最终被ICD正式列为精神障碍,我们也必须清楚,玩游戏的人很多,不是所有游戏的行为都可以称之为游戏成瘾,真正成瘾的只是少数,家长以及游戏爱好者不必谈游戏色变。

如果孩子有沉迷游戏的倾向,不妨先与孩子交流,了解孩子玩的是什么游戏,明确其因何种因素而沉迷消除对游戏的依赖感,引导他们追求积极向上的生活,培养更全面健康的生活兴趣。

责任编辑:谢珊珊
游戏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5.3%,一季度“开门红”能转化为“全年红”吗?

“以色列精心策划俩月,但严重低估了伊朗反应”

美国胁迫下,阿斯麦CEO最新涉华表态

他张嘴就来:不寻求与中国贸易战,但中企作弊…

乌克兰暗示西方“双标”,美欧:你们和以色列不一样